|
①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②抵御这种复仇恐怕也只能假戏真做,但是如果真的孕育出真情,爱还是大于仇恨;③能够为爱而死的女人恐怕要神圣于复仇者;④尽管伊始像一出伦理警示剧,最后却变成了正统的悲剧,布列松在本作中更像一个直男癌。 |
|
第一次看布列松,只看到了一个女性的爱与复仇的故事。再参照他的其他作品,社会性的主题才浮现出来,众人之间弥漫的无形的那股对舞女的唾弃,才是复仇得以成立的前提。这比一个坏女人的敌意要可怕多了。 |
|
布列松在本片中只开发出了简洁,而尚未找到属于他的语言“布列松式的特写”。本片基本还是属于法国“优质电影”传统之中的作品,文学改编,对白讲究(谷克多写的对白真是绕啊),影像精致。布列松的严谨简朴和雷诺阿的漫不经心都是超越优质电影局限的途径。 |
|
布列松的第一缕光,阴暗的嫉妒,被利用的爱情,送不出的信,说不出口的真相。“命运是可悲的,但我宁愿自己选择,也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但是艾格尼斯却无法选择。布列松的镜头干净而且高傲,但是余韵简直可以用太多语言来描述。 |
|
#重看#局部特写镜头拉至中景,横移,转向,跟拍,一个镜头内的信息量颇大,初具气象;忠于原著式的台词让这个三角故事减去几分流俗,多了几分人心普世化的意蕴;不管爱或不爱,无法容忍背弃的、被践踏的自尊,越是骄傲的女人,复仇的气焰越强大;结尾数次倒车用得好,亮点。 |
|
#1944#第一句献给CC。可称为布列松早期的集大成,较前作垮了几个台阶。风格远未形成,却承古典而来,精妙考究的台词、简洁的叙事,表演用光、幕起幕落十足的舞台范,对男女情爱的熟谙一点不亚于侯麦(谷克多的功劳?)。一部让人享受的电影,迫不及待地想再重放一边,看看布列松是如何处理得这般美妙。 |
|
C+/ 仿佛看布列松拍了部暗黑版的侯麦(甚至连女配角都有点像)。最后的车内镜头实在太棒,几个来回把不被突出描绘的人物情绪全都吐露了出来。 |
|
玛丽亚·卡萨瑞斯的表演真是叹为观止,非常出彩!在壁炉前试探让的那段印象很深! |
|
“正常”一点的布列松。 |
|
很多诚实的女孩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也许我会证实反之也一样成立。我不值得你靠近我,请耐心等待,请留给我一点希望,然后你可以评判我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能忍受我的存在我会非常开心,在你家里给我留一角栖息之地 ,我会毫无怨言的呆在那儿,我并不邪恶,而且我爱你,那是唯一的借口。 |
|
7。女人复仇记,和后来的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
|
7.5;多麼討喜的猶猶豫豫的攝影機 |
|
(上一刷没评星:海莲娜总是穿黑的,让人生畏。)加一刷:结尾在技巧上跟《罪恶天使》很像,而且布列松好像只有这两部片用了少量摇臂镜头。这个故事改编自狄德罗。但真心不好看,乏味,没有导演往后作品的纯粹感。同期声还是挺难得的。另外,照明很难看,时代局限吧。 |
|
Love is not exist. Only the proof of love is exist. Revenge can never be a success. It is already so that you are a failure. |
|
转型前作品,文学色彩较浓 |
|
女人,爱情和复仇,所以特吕弗喜欢 |
|
还不太具有Bresson的风范,前半比后半拍得好。 |
|
3.5 |
|
Cocteau的痕迹要比Bresson更重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diWS7HHnJU/ |
|
被称作布列松早期作品的集大成者,优雅干净。许多人都将这部作品当做他个人风格真正成型的前夜,虽未正式起步,但从一些细节隐约仍可看出简约的影子。也许布列松正是在这里彻底地发觉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有时略显做作等问题),由此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
|
6/10。布列松运用封闭的小公寓、白色的墙和门框中狭窄的人,营造出监狱的意象,阿涅斯受贫困影响成为一个舞女,不得不听从埃莱娜的控制、待在那处小公寓里,她身为堕落者的受损命运,和将她卷入复仇计划的埃莱娜所处的傲慢的上流社会,都对她构成了精神上的直接囚禁。一袭黑装的埃莱娜自以为能够掌控他人,为报复不爱她的男人而骗他去娶一个风尘女子,除了对让的爱而不得,更深层的报复动机是对让和阿涅斯之间纯洁之爱的嫉妒。场面调度堪称简淡,人物用一种奇怪的言语交谈,来来往往,上楼又下楼,从那扇门进来,对视,坐下,起身出去,唯一尖锐的动作冲突是让质问埃莱娜关于新娘的身份,布列松用汽车反复倒车的声响迸发出激情的力量,但叙事并不止步在阿涅丝的舞女身份公之于众,让与痛苦昏迷的阿涅斯经历了死亡的新生,用爱的美德终止了埃莱娜的复仇。 |
|
科克多说自己对这部根据狄德罗小说片段改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的贡献其实微乎其微,但在本片上映后反响平平之际,科克多的重新发现让这部电影也让布列松的导演生涯获得了起飞的动力,也许与布列松其他名作比,本片的特色较少,但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能有如此完成度已属不易,其拍摄于战争末期,在夏天开拍后不久就因为客观原因停止了,以至于到第二年冬天才继续,所以我们看到部分场景人物说话时有气呼出,电影大部分是在室内拍摄,布列松“强迫症”已经开始显露,作为其最后一部用专业演员拍摄的电影,在战时胶片紧张的情况下,布列松还是把每个场景拍很多次,直到他想要的效果,当然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深度与复杂性,最大的看点就是室内戏中的场面调度,声音的使用和阴影的投射,营造出一个充满嫉妒与欲望挣扎的巴黎上流社会,压抑的爱该如何释放? |
|
海报上的伊莲娜画的好形象啊 |
|
7.7 "根本不存在爱这种东西,有的只是爱的证明" (Il n'y a pas d'amour, il n'y a que des preuves d'amour) 多希望成为Hélène那样单纯的femme fatale策划一场好戏(纵使走向未必如意), 抑或镌刻Agnès 那样纠结但热忱始终的爱. However... 去你妹的知己好朋友 o(︶︿︶)o |
|
每次看布列松都给我不同的感觉. |
|
或许是之前一场盲人影院体验项目太过投入,接下来的尤伦斯,我被人生中第二次看的布列松彻底催眠了,成为观影历史上睡得最长的一次,还好这完全不影响对剧情和人物的认知,于是也相信即便是清醒状态下布列松这部立足经典叙事的早期作品。 |
|
罗伯特·布列松 第一部 |
|
处女作能如此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实属难得。很喜欢他的镜头。 |
|
最毒妇人心 |
|
竟然是布列松和科克托一起編劇的。我想說1944年的時候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真心可以了。 |
|
仍然没有过多的看出他所说的,表面带动内在的形式和哲学。细节处理冷静不少,故事依旧完整,虽然老套,比前一部还能好看一些,大概搞了点三角恋的缘故。卡萨瑞斯的眼神,小清新女主的眼泪…… |
|
爱是沧海遗珠,女演员们真美 |
|
简洁,有力 |
|
女人心 海底针 |
|
『很多诚实的女孩,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婚前的女人千方百计想让她爱的男人知道她的一切《苔丝》也一样,最后一起走向爱情的悲剧……男人们看电影细品吧—— |
|
一些布列松加分但加不了多少 |
|
布列松第二作,改编自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给予了女主角更多同情的目光,并允诺了“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的高扬结局。细节精致,简约古典,两位女主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大美人,不过表情神态十分戏剧化,自[乡村牧师日记]后布列松才开始选用非职业演员出演电影,并执守演员木偶论。(8.0/10) |
|
计谋与纯真。整体都较为中轨的作品。 |
|
√巴赞的十佳。罗伯特布列松又一个抛出的桎梏,这次处理更为文学。感情是经不起scheme和考验的傻逼。这肯定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
|
布列松镜下的一则道德寓言。虽然神似出土好莱坞,镜头、表演、光线、对白,不过好在这条路没走太远。 |
|
虽然说结局看起来的美好毁了电影,但实际上,布利松如此结局,更像是在给整个电影的阴谋换上一个荒唐的句号,原以为所有人都只是欲望和仇恨里生活,但没想最后的“真爱”,把一切阴谋变得如同儿戏。当然,这也只是在剧本上面所体现的。依然极简,不过布列松很明显放弃了对于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场景对峙之间的简约处理,而变成了更加直接了当的流畅的人物行动上面的关注,很悠然。女性关系之间的处理很明显,在剧作层面上面是有倾向的,但是在镜头方面人与人却显得关系暧昧,并且平稳,很有反差质感。 |
|
决定之后倒序看bresson |
|
#K片小白鼠# 虽然是布列松的电影,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台词,太优美了像诗一样。快到结尾我都没闹清楚那女人的阴谋究竟是啥,所以说悬念设置得还不错? 7/10 |
|
很多人都看得昏昏欲睡,我也一样 |
|
尽管只有九十分钟不到,追求一段也太拖了。 |
|
早期布列松,还是很传统的戏剧。 |
|
这部风格最不像布列松的电影,但他处理起来依然冷静 |
|
我们总是在雨中相见,嘲弄一个女人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
|
性别歧视的说。聪明,勇敢,坚强的女人。懦弱,自以为是,愚蠢的男人。碰巧的是,在生活中还真见识过类似的男人,于是无比蔑视。且不论电影整体如何,但对人物的心理的描绘很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