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别林短片#短片里较长的一部,第一次见喜剧大师演越狱逃犯(边缘人),假扮牧师浑水摸鱼的桥段类似《钦差大臣》,“智斗熊孩子和狱友”的段落太经典了,最后警察让卓别林采花(大发慈悲放一条生路)的一幕好暖好温馨,过了美墨边境就free了(自由了,免费了),然而“peace at last”的结局却反转的措手不及,身处枪林弹雨的墨西哥,卓别林只好两只脚分别踩着两国落荒而逃……哎,好人不好当,浪子回头金不换?PS,话说默片时代真是考验演员的表演啊,银幕上肢体语言表达登峰造极的除了卓别林再无二人。 |
|
默片并不缺乏语言。时代久远的感觉充斥在画面的粗粝和古代的节奏中,卓别林在一百年前多么用力地表演,在电影胶片上留下了足够时间继续消磨几百年的刻痕。 |
|
I’m bound for Texas真好听 |
|
爱情让逃犯变好人,结尾超喜剧的~~!!! |
|
有爱心的逃犯,忍俊不禁的结尾 。火车轱辘当成卧铺,罪犯当成牧师,教堂当成法庭,帽子当成蛋糕。I’m bound for Texas |
|
几个笑点:
逃犯出火车后看到警察直接伸手等着被扣手铐,他却握手把他当牧师。
熊孩子把女人帽子扣在蛋糕上,被他抹上奶油,到处找不到,切出来了。
逃犯遇到他的狱友请他进来,扒手狱友死性不改应要偷钱放在,他假装变魔术来个移位一把拿出,牛!
一群人被警察的枪围住,他直接夺回钱跑回还给姑娘。
最后一幕好可爱,警官想放了他,所以让他去那边采花,但他真的采了跑来给他,被他拖回踢向墨西哥那条路。
|
|
非常精彩的幽默小品。短小精悍,精妙至极,逸趣横生。10分。 |
|
I’m bound for Texas~ |
|
卓别林短片精选之三。假牧师一路向善,一足踏美,一足踏墨;真警察终结善果,终破贼身,恻隐捉放。就像片中卓别林灵光乍现的魔术“还钱”段落,再多的喜剧“障眼法”终究要有爱与善的支撑方能成真。 |
|
When Charlie escapes from prison he dons a preacher's clothes。By mistake he becomes the new minister for the town of Devil's Gulch。Later,the sheriff takes Charlie to the Mexican border where he can choose to return,a convict,or face Mexican bandits at war with each other。 |
|
开始讲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卓别林的这一个故事开始表现出聪明的幽默来,而不是早期短片中的无理取闹和哗众取宠。故事当然讲述得很丰满也非常的有趣,关键,或者说更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细节上的出众和风趣,这是一部成功喜剧不可或缺的构件所在。我喜欢这样的卓氏,那种真正的幽默。 |
|
朝圣者 The Pilgrim (192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J411H7zq —— “伪牧师”的设定联想到电影提名第92届奥斯卡奖-最佳国际影片的《基督圣体》。 |
|
流浪漢本性是善良的,即使偽裝,也要裝成勸人向善的牧師。又一部詼諧且溫暖的卓別林。 |
|
很多桥段都是精妙的,熊孩子见人就打脸,根本听不进大人言,让人很是恼火,这种体验相信很多人都有,客人的帽子让熊孩子扣在了蛋糕上,淋上了奶油端上了桌,吃帽子的戏就来了,狱友欲行窃,查理百般阻拦,一攻一守,警察念及改过,一脚将其踹到了墨西哥。 |
|
对这一部比较无感、 |
|
I m bound for Texas 好听 |
|
假扮身份,冒充神父。小孩顽皮,帽子蛋糕。英雄救美,改邪归正。美墨边境,法外之地。 |
|
通缉犯变牧师的主题其实很有料可讲,甚至可以拍成一部长片,可惜本片还是拘泥于段子的拼凑,且部分情节喜感不足,喜欢变魔术那段的机智设定。 |
|
即是仓皇逃窜如过街老鼠,也要追随心灵深处的怦然心动 ★★★★ |
|
冒充牧师,弃恶从善。开启后世多少模仿。几处笑料很足,故事倒是一般。 |
|
卓别林22,最后一本“短片”,情节连贯紧凑,这部的音乐风格和以前不一样~ |
|
笑死,熊孩子太顽皮了!!! |
|
@小西天。卓别林短片三本连映之三。人类幼崽比逃犯更有破坏力。这一段靠儿童捣蛋营造的喜剧性多少有失水准。但12人“陪审团”和结局的走在美墨边境中线很好笑。加分在这部没有抱得美人归。 |
|
7。德州之旅,美墨何向 |
|
帽子藏蛋糕是第一个魔术,钱包回原主是第二个魔术,影片自此全是神临时刻,一路高能到最后的国境线。 |
|
熊孩子抢戏不少,脚踹熊孩子喜闻乐见,往蛋糕上插国旗插不上,魔术变钱包被抖音大量模仿,警长有人情味儿,结尾脚踩两只船笑死人 |
|
一个逃犯的良心发现,因为怯懦逃跑未遂,为了一见钟情挺身而出,因为爱情见义勇为,也因为污点而几乎错过,不过结局开放却一波三折,各种利用信息差制造的悬念和笑料,多次反转隐喻人生境况峰回路转,走向何处存乎一心之念。 |
|
为了善良的夏尔洛和可爱的警长,我觉得卓别林的电影总是在刻意嘲弄宗教。因为卓别林是无神论者?也许他童年的苦难让他知道世上没有上帝,只有自己。 |
|
75/100 每看一部卓别林,对他的爱就会多一些,那些肢体制造的笑料,那些纯真营造的感动,边界线手足无措的傻气和那悦耳Bound for texas |
|
爱情公寓第一集的灵感是不是来自这里?可爱的道德小故事 |
|
于小西天,犯人偷了牧师的衣服,借着这个身份硬头皮过了一阵——有一段时间确实感觉不那么有趣(同时惊讶于我竟然觉得卓别林不够有趣!),比如“牧师”布道、到布朗夫人家做客,冗长了点;在查理去追回狱友抢走的钱、而布朗夫人等看到他的通缉时,我感觉到了那种暖意和悲哀冲突的喜感! |
|
原来这么早电影里就出现熊孩子了啊 |
|
仓皇如过街老鼠,也要追寻内心的美好,如果一心向善,撒个小谎又怎样。卓别林终究还是放不下对大团圆结局的执念,那生活里的多少不如意,就都这样寄托给电影吧。 |
|
用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微小细节来营造突如其来的喜剧感,不断变化的人物身份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论一个人的面孔有多少种变化,只需看一看卓别林的表演就能了解到不少东西。 |
|
反转反转再反转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记忆中的片段是那个教堂布道引起无聊小男孩哈哈大笑的那一幕 还有拿起两个募捐箱谢幕的那一幕 后来的洗心革面和放他走的警长 充满了人的期待 |
|
阴差阳错,盗亦有道。帽子蛋糕、魔术取钱包(周总理智取九龙杯是不是向卓别林学习的)都很精彩。警长法外施恩,然而墨西哥枪战一点不安定哟。哈哈哈 |
|
小孩打脸、帽子变蛋糕、和前狱友斗智斗勇 太欢乐了!最后还搞一把浪漫,再加一场国际玩笑!配乐经典 |
|
活泼的小卷毛 那个熊孩子真的超烦人哎 讨打简直是 帽子蛋糕的情节感觉小时候看过的 |
|
1923年就有熊孩子了,过于真实。因为长得和另一个人太相似,而闹出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8/10 |
|
坏人阴差阳错被当做好人,最后又真的成为好人,执法者也对此网开一面,主角重新开始了新生活。几乎为后世的同类型电影拍摄了一个模板,连结局都显得那么深刻又可爱。 |
|
这部叙事就非常流畅、简洁、高效了,笑料也丰富密集。是卓别林这三个较长的短片里最好的一部。开头仅仅用两个镜头,一张通缉令的特写,就把人物的特殊处境交待得清清楚楚,以伪装的身份误入一个平静地带,又因与旧识相遭遇而卷起波澜。教堂布道段落令人想起《美丽人生》。与扒手过招的段落最有意思,而如入无人之境的追回钱款,以及结尾警察的以“采花”为名的释放,又将一份温情渲染地恰到好处。最后那个双脚分踏两边国界离场的镜头,后来竟颇为奇异地应验在卓别林本人身上。 |
|
因为篇幅较短,剧情跳的有些快,但整个故事还算完整,尤其喜欢变魔术的那一段~ |
|
卓别林在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最后一部默片,依然是滑稽幽默小品,只不过时长上比之前的作品稍长,但喜剧效果依然满满,各种巧合和精妙的构思,用肢体动作营造笑料的表演十分高级,经典开局被通缉、教堂假扮牧师、用帽子做蛋糕、遭遇狱友和熊孩子、脚踏美墨两国。 |
|
这一部场景比较多,可以是长片架构。 |
|
西部片。你确定这不是约翰福特的电影?演得最好的是片子里的两个熊孩子!! |
|
作曲又亮点了~~天才之作啊。 |
|
逃犯卓别林,正义假牧师。这个时期的卓别林短片,除了搞笑的华彩段落之外,故事也已经趋于完整。尤其是结尾警探义释卓别林的桥段,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
|
哈哈,想起来开心蒙太奇那一段了 |
|
卓别林擅长的身份置换设计,旧友带来秘密被揭开的紧迫感,门口互相试探很流畅。结尾真的是浪漫可爱,放你一马的警察,捧着一大束花颠颠跨过美墨边境的逃犯。
(帽子蛋糕的梗很有趣,但是我要把踹熊孩子那一幕做成gif反复观看) |
|
熊孩子闹天闹地太形象了,本性善良的人即使行差踏错,也不偏离本心。在这个冰冷的社会,卓别林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充满了希望。心灵的一点慰藉吧,因为这是个无法信任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