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戈达尔及其所在的维尔托夫小组接受巴解组织的8000元委托,赴约旦和巴勒斯坦拍摄题为《直到胜利》的宣传片。几个月后爆发黑九月事件,项目显然只能搁置。几年后戈达尔遇上安娜-玛丽,又重新把那些素材拿出来,当成电影纪录虚假问题的批判例证,掉转矛头批判起原来的维尔托夫小组。
“此处是指看着电视的法国家庭,彼处是指巴勒斯坦革命的画面”,无非就是对比蒙太奇的运用,并无创新之处,只是把一直表现手法重复滥用。把梅厄夫人和希特勒不断划等号,而对于1972年奥运会的“慕尼黑惨案”却硬洗成归因到以色列对穆斯林的屠杀,这岂不成了支持用恐怖主义实施报复?戈达尔永远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所有人,自己却躲在法国和新娶的妻子玩弄视频把戏,十足的键政魔怔人。 |
|
挺有意思。戈达尔用自己1970年拍的电影Jusqu'à la victoire的影像构件了一部新电影。感觉从具体政治课题转向了人如何看、理解和使用文本和影像。 |
|
为了听到彼处的声音
在此处学会去看
为了看到别人所作的事情
互相之间学者去听。
他人 那就是。。。
我们的此处和彼处。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
|
@FA&SP the conscience of cinema |
|
以巴勒斯坦七十年代的反抗为议题,但实际上是一部讨论在第三世界革命社会与第一世界消费社会之间的图像政治,此处在法国,彼此在巴勒斯坦,第三世界如何被制作成影像,通过电视来影响消费社会的人们对第三世界的政治情感。对戈达尔来说,重要的是讨论图像政治,而不是政治表态。 |
|
1、戈达尔“维尔托夫小组”作品之一。2、它当然不是故事片,但是也绝对不是纪录片,戈达尔是电影史里的裂隙,正如他试图在本片中揭示电影自身的断裂一样。3、葛大爷(如果译成葛大耳的话……)越老越战越战越勇,牛逼二字就是这么写的。电影的成规惯例语言语法在他看来都是扯鸡巴蛋,甚好。 |
|
从中东世界出发,戈达尔和他的维尔托夫小组思考着1970年代的纪录影像...... 而2010年代的这种影像,和本片中呈现的,本质又会有何不同?世界依旧被无限量的噪音和垃圾影像包围着,而也有一小撮人用小型摄影机器,背对着兜售他们的资本家,来纪录着改变和革命,戈达尔甚至又将中东摆到了其新作的中心地区,无疑也证明了这部影片的卓越眼界,两个时代,此处与彼处,关于影像的历史轮回仍旧继续着。 |
|
这不是在拍政治的电影,而是政治性的拍电影。 |
|
“在每个瞬间,世界都截然不同,成为暧昧而又复杂的系统的一个部分,不管是什么画面。”-“为了忘记工厂,他看色情杂志。”-“你想以时间来占据空间?”--此处与彼处的连接点是什么?为什么此处能到到达彼处?我将如何到达彼处?此处为何及如何变成彼处?戈达尔:把世界一分为二太简单了,这是错误的。 |
|
尋求斷裂點的粘合可能,此處與彼處只是一處,此時與彼時也是一時,戈達爾的空間、時間哲學。 |
|
“我们期望的,不是在我们所在的地方,而是在我们不在的地方,革命。” |
|
政治意识形态对影像构造的观念世界的篡改。通过时空的不断叠加累积,影像自身膨胀了内容。于是,通过对影像,尤其新闻影像真实性的质疑,导演完成了对革命活动的批判性反思。可在影像革命的道路上,戈达尔依旧壮心不已。 |
|
The biggest sin for humans is ignorance, and the ignorance of your ignorance. Godard in the film calls attention to the ignorance of people under mass media and capitalism, the ignorance towards the Thrid World and others' suffering. |
|
这还叫电影么? |
|
打开戈达尔的钥 ♂匙;以前看贝托鲁奇关于卡门的采访,他说他们不想错过这个向戈达尔致敬的机会,虽然卡门比起他之前的作品已经比较好莱坞化了。彼时作为一个高中生无法理解卡门哪里好莱坞了,如今看了这个豁然开朗.... |
|
84/100 强调电视媒介、录影技术、影像的生产及它与“我”的主体性的关系,辩证、分解、理智地看待影像、看待电影(声音与画面)蒙太奇作为政治武器的依据。“声音太大了”,大到能够蒙蔽,让人无法“看见”影像本身。此处与彼处,归根到底两者之间的存在与沟通才更为重要。 |
|
8.0/10。①围绕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这个主题展开的电影。②一种带着尘土感的「激情(契合文本)而又不失优美」的氛围。③通过摄影、台词、声音、剪辑、多重曝光、多屏画面、异媒介信息/历史影像资料插入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④有些地方表意太具体,有些地方又抽象地如后期戈达尔,这种拼凑导致影片“四不像”。 |
|
此处是片中看电视的法国家庭,也是正在看这部电影的我们,而彼处是巴勒斯坦的人民,也是此时身处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外乡人。在同一时间世界不同角落上演着不同的境况,幸亏有戈达尔这样的影像记录者让我们不要忘记他人的处境。 |
|
很不喜欢,装神弄鬼的。 |
|
此处与彼处,无声与有声,时间与空间。 |
|
“为了听到彼处的声音,在此处学会去看,为了看到别人所做的事,互相之间学着去听,他人就是我们的此处与彼处。” |
|
看不大懂系列:彼处是巴勒斯坦革命的宣传,此处是法国资本主义家庭中对于远方新闻的观看,在电视机面前观看和消费远方的革命?残酷斗争的现实被制作成了影像,貌似人们在所谓关心,影像被放大与删改,媒体的引导,苦难变成了审美的欣赏与消费?
还是没找到理解本片的钥匙。 |
|
反犹主义者借鸡下蛋 |
|
以前的电影是一段一段的 |
|
亦是多年前在法国电影学校看的,还没字幕,为此完全没看懂(估计有字幕也一样),但倒很喜欢整部片的气息。 |
|
与其说是“实验电影或先锋电影”又或是什么“风格”,不如说,戈达尔是影像的“先知”,如果说,绝大多数导演,作者,都在利用电影创造美,那么戈达尔就是在反思美,拒绝“传统的美”,电影对于戈达尔,早已经是影像,每一个影像都拥有者zz意味,戈达尔是用生命,影像,表达思想,他对人类真正的关心,而不是假兮兮借电影之名,表达什么zz主题,我从戈达尔的影像中,看到了如今影像的泛滥,人类对影像的贪婪,他的布莱希特式的每一帧影像似乎都在提醒观众,不要沦为影像的奴隶 |
|
returns to the assemblage form of the Dziga-Vertov Group work, while Godard and Mieville in voice-over reflect on the Palestinian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discuss visual and auditory representation. |
|
【MUBI】本片原是Arab League委托Dziga Vertov Group的一部关于巴勒斯坦自由斗士的作品,但因为黑色九月计划被打乱。戈达尔加入和Anne Marie Mieville接手,平行于原本故事基础上加入法国一家。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政治,地缘,经济,文化等等)因为本片被并置(甚至交叉)一起。是研究戈达尔左派时期和Dziga Vertov Group的必看作品。手法上,戈达尔对于画面片段的截取很有意思,从影像之书看过来往回看得观众估计会会心一笑。 |
|
"当我经受着某种巨大的痛苦时,一想到在彼得堡或加那利群岛也有人在把同样的痛苦经受,我的痛苦就减轻了一半。"
事实证明,我确实更喜欢看故事片。。。 |
|
戈达尔对素材的拼贴、剪辑,摄影装置手动组接、声音入侵画面空间等元素处理十分顺滑,在论文电影里面是让观众舒服的那种了。现在打捞这部影片对应当今的加沙政治局势,让两段历史有互文关系,而同样想要表达的胜利,不知何时才能到来?一边是消费社会的简洁图像和类型单一的声音,一边是战火之中人民的政治苦难图像,反复出现的et,这个连接似乎具有一种纯粹的暴力性,拉扯观众必须进行并置观看。观看过程中,想起过去几个月总是会看到的观点,人们看到加沙局势,会悲痛感叹怎么这个年代还会有如此的人间惨剧发生。潜意识是,人们普遍相信进步的文明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必然会到来的,这里且不谈文明是否会保持所谓的进步。这部电影让我想到有趣的一点,文明也是可以随着空间而流动的,所以,在此时此刻,我们享受着和平的同时,部分人在经历流离失所。 |
|
维尔托夫小组时期最对我胃口,高达在此片中详细进一步阐述了它的音、声和图像三位一体蒙太奇技术的构成和原理。 |
|
7.5,纪录影像与戈达尔的理念似乎不很贴合,因而只能在素材再利用(呼应)和割裂声音上下工夫,即使意义上能得以补全,观赏性是受损的。但通过纪录/伪纪录影像再创作以变更素材指向的形式,或许影响了后来的德帕尔玛等人,也启迪了人们关于纪录影像真实性的思考 |
|
标志着与戈达尔的激进政治阶段之间的断裂:离开那个想象中的战斗性的工人阶级。被并置起来的并不是巴黎和巴勒斯坦,而是集中营与巴勒斯坦、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列宁与希特勒......揭露了表面上激进的影片中的伪造,小女孩和妇女都不过是政治力量的宣讲和被指挥的拍摄;意识形态冲突与种族冲突都遭到消解,与屏幕内外那双愉悦的眼所凝视的情色杂志无异,形成了一种影像的虚无主义。但进一步思考的主题也被标明出来:如何离开对彼处的投注,离开作为彼处的昨日的失败,去呈现作为此处的劳动条件?答案正是sonimage。 |
|
还不错看,不太是蒙太奇的魅力,更加依赖于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和直觉。 |
|
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援助,戈达尔以图像和声音将法国和巴勒斯坦两者之间对照,审视两地的不同生存的空间和现实状态。 |
|
1970年維爾托夫小組以6000元為報酬接受阿拉伯國家聯盟委託創作一支題為Jusqu’à la Victoire(《直到勝利》)的巴勒斯坦宣傳片。幾個月後,衝突爆發,片子被棄置,直到1974年高達重新剪輯成為《此處與彼處》。四年之差,高達反過來批判維爾托夫小組操弄電影機制,電影內容由宣揚政治立場轉為對圖像、媒體、傳播政治的批判,尤其關照在「此處」(法國—第一世界)與「彼處」(巴勒斯坦—第三世界)、再現與不被再現的問題。直接地處理影像的政治性。 |
|
我一直以为电影就应该这么拍的。。。大概就是我从来对故事片疑惑而隔膜的原因吧 |
|
我会时常感受到看戈达尔的片子时的字幕存在的不必要性 |
|
有人说影像的出现让一切事物都同化,均质化了。事实上一切事物都存在同化,均质化的可能,作为机械之眼的镜头只是将这种可能性变得可见了。这之中存在着误解的危险。的确,机械眼面前的空间时间是“平等的”,无差别的。这种无温度的平等与无差别是无情感且暴力的。我们应当警惕被其同化,因为人类的眼睛应当是,且原本是富有人性的。 |
|
戈达尔在此处搭建了一套足以解释政治,意识形态,影像,时间,空间等等万象的公式,即"与"关系,公式两端的成分可以任意填充替换,但二者的联系是确定的,并且不被我们所认识。"此处"不仅仅是电影片段或政治朗诵,它代表着我们能够认知的范围,而"彼处"则是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它是另一个"此处"与自身"此处"的交集,正如影像是空间在时间上递进的结果,后一帧画面赶走前一帧画面并将时间以记忆的形式储存,但画面之间是互相分离的,如果说存在某种交集的话也是在彼处的观众赋予其的联系。所以"此处"和"彼处"暗含着个体认知与群体认知的关系,戈达尔通过电影媒介的自反揭示了这种包含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他反叛的创作道路。 |
|
时空的多维使战火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并存,二者有什么联系?此处与彼处重要的是“与”,联系无非是“我”而已。
经济就是无限的填0,全都是泡沫~ |
|
用意深远,将第三世界的革命图像(彼处)与第一世界的消费图像(此处)并置,实际效果却接近于「斯万家那边」与「盖尔芒特家那边」,而社会运作于各种二元之间的虚假对立之上(由此延伸出1和无数个0的论点很有趣,此处的穷人是彼处的富翁)拍电影即搭拱桥,政治性拉满。以state/国家的形态来解蒙太奇的链状「规划」实质,爱森斯坦的序列就在此处与彼处的差异间破裂,通过声响和从维尔托夫解放的蒙太奇实现自由间接话语;如此一个个体在与另一个图像的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图像,是结构性的,控制论的,也是知觉重构的过程(读书改变过去也是同理,因为细节和当时不可能知道的外延都在现时的尖点上重构)如何重构,通过自我认同、另一个和“我”相似者的凝视,还有尚不在场的第三者(镜头的凝视),每张图像都是三方协议的达成。 |
|
(Repensant) Jusqu'à la victoire作為構件 | 斷裂的、矛盾的圖像政治 | 彼處的革命陣線,此處的消費社會 | 噁心已不反胃 //补标 |
|
每次看戈达尔必会心情大好,因为他的创作就是有magic,把人迷得神魂颠倒!这一次又将视野并置,通过影像与声音各自的自立性,展开了犹如『远离越南』主题一般的中东议论。说白了通过电影手段来解构中东密码,甚至电影本身也跟着被解构,而无论是图像、视频、声音,拼贴还是编集,结构的成果,让我们不得不注意「手段本身」,那就是媒体的属性!戈达尔果然就是牛逼,现今看来媒体的影响,似乎让画框早已变味(不管立体还是二维,以及多平面),然而它早在70年代就被戈达尔所实践! |
|
Le cinéma militant/ 疙瘩儿还是擅长这种论文式影像的创作,对ici-ailleurs的二元剖析非常到位(尤其是时间-空间,影像-声音,法国-巴勒斯坦,日常生活-革命) |
|
基本上是一堆碎片,戈達爾還是那個永遠的左翼憤怒青年和存在主義哲學家 |
|
这部电影是根据吉加·维尔托夫集团早期未完成的电影《直到胜利》中拍摄的重新语境改编的,并以此为跳板来质疑代表“其他地方”的人民,即代表欧洲的巴勒斯坦人意味着什么。随后,影片尝试了多种视听策略,包括蒙太奇的替代方案,以及使用视频技术来解决为他人说话的问题,并试图通过重新定位早期电影中的档案材料,找到与他人互动的更道德的方式。 |
|
我们永远无法拯救他人的痛苦。只能旁观。"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此处的彼处。"(法国这帮左翼还真是左得很傻很天真。) |
|
Death is represented in the film by a flow of images; A flow of images and sounds that hide silence. The noise here and the silence elsewhere. |
|
很左,很碎,很难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