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云流水的节奏和轻松跳脱的氛围掩盖不住迷茫与忧伤, 如此高度戏剧化的剧本拍出来却毫无突兀之感。 |
|
德米的这部处女作致敬了奥菲斯,不是徒攀盛名,确实有行云流水的镜头。CC套装几个故事原来都在一个平行宇宙,南特似乎小到不可思议。才明白它为什么说是“鲜有歌舞段落的歌舞片”,电影的韵律、台词都像极了之后的全程唱跳片们,歌舞片的拍法才能让本显做作的台词和人物情感得到升华 |
|
她永远在赶时间,他总是迟到。人来人往的南特港,相同的故事总在同一个游乐场上演。每个人都是舞者,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快乐,恋爱,离开。重要的是有东西可以向往,渴望幸福本身就已是小小的幸福。相遇或错过都会用一生念念不忘。 |
|
雅克德米处女作很好看很新浪潮,而且有好多他后边影片的元素,歌舞,迷影情结,海军服港口,单亲家庭,犀利的配乐,无前途很迷茫的帅男主。两代法国女人对美国男人和文化很复杂的情感展示,也有些战后欧洲失落的情绪,用很轻松诙谐的手法把生活的喜悦和失望表现得很深刻和生动。法国文化中心。 |
|
德米的爱情歌舞片往往只关乎一件事:离开还是留下.在此意义上,他与六十年代的雷乃正是谈论着同一话题.诸地点皆带有或推或拉的秘密力道,不仅作用在摄影机上,也操纵着人物聚散的运动,立约/赴约/失约并不全由计时决定(片中天色光线与情节所述时间大多不符),而关涉人物因来自不同地理背景而造就的行动的复节奏.什么是那"音乐时刻"?决意远行的留守者,踏出门槛坐上车却尚未离开之际,有所感应地蓦然回首;归乡的外来客受地点牵引不能再次成行:尾随,焦灼等待,徘徊在街头. |
|
雅克·德米的处女作,“《电影手册》影史百美”之一,一部缺乏歌舞的黑白爱情童话,承诺的不可信与情爱的易变近乎贯穿全片。多对人物间存有微妙的区别与联系。核心线索是(美国)水手与(法国)舞女间的相爱与别离,法国人对美国人的纠结态度由此昭彰可见。拉乌尔·库塔尔的运镜灵动活泼,Michel Legrand的爵士配乐也质量不低。影片情节地点设在南特,又频频提及瑟堡的海港,足见雅克·德米对这两座城市的喜爱~ (7.0/10) |
|
自由不羁的美国水手、落魄纯情的儿时玩伴、两个“萝拉”还有那个七年未归的男人,有的人带着梦想或是迷茫离开了,有些人却意外回来了。在南特这个法国风情小镇中,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
|
那日看“柳媚花娇”看到了Lola的结局 |
|
两个Cécile,两个水手,三段初恋。AA演嗲女人略浮夸,小动作太多……导演的南特。致敬Max Ophüls的Lola Montès. 只一小段歌舞。执着等待爱人归来的女人,多年后侯麦拍了冬天故事。 |
|
Her name was Lola,she was a showgirl. 不断的相遇、分别、迷茫,得到、失去、怀疑,忧伤浮现于大兵滑下楼梯的背影,浮现于萝拉车上最后的回望。//第一部雅克德米,雅克德米的第一部|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1471815/interest/1038068487 |
|
雅克·德米长片处女作,前期的小镇女士等待爱情归来的主题,运镜漂亮简洁,几位缺夫养子的女士象征战后法国男性衰减的事实,美国水手代表新崛起并影响着法国的美利坚,男主的离去意味着昔日深情法国的远去,而罗拉和麦克的重逢代表未来的希冀以及过往的重逢。但巧合度过高的多线联系方式在点明爱情关系的同时,也制造了刻意感,而灵动与尴尬仅仅只有一线之隔,显然这部片子属于后者(情节的干瘪,演员的局促,也证明了不是人人都是戈达尔)。 |
|
看哭了。生活多么不容易啊,爱一个人多么不容易啊。不论坚持还是放弃都要受很多苦,放弃了随波逐流,要受到自我的拷问。坚持到底,要收到外界的压力现实的残酷,但人不就是应该为了一个理想而活吗? |
|
人物关系,情节设置,演员表演,配乐,无处不戏剧化。 |
|
剥去色彩与歌舞的德米还剩什么?这部「萝拉」真的美到超乎想象。且不提质感,也不提兜兜转转的邂逅、重聚与分离,手持天光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魔力,我完全不懂技术上是如何实现这种独特感觉,但让人觉得有一种巷陌纪录片的况味,是一段真实的人事物在展开,是一些妙手偶得的素材拼接……那种自然主义的韵味甚至连大场面营造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都难以匹敌,一种生猛的野味。萝拉的结局在「柳」里关照,而男主人公多次上下阶梯经过的回廊也是「瑟」中那个商人漫游唱段中美丽空镜头之所在。跳下游园会车子时的平均律与升格镜头太浪漫了。 |
|
新数码修复版,在LA华丽的Technicolor做的修复。影片开头有10分钟的小纪录片讲述修复的点滴,个人以为十分值得看。第一次在salle里看Demy的电影,曾学过这部片,但重看的过程中意识到剧本和演员,执导及摄影其实都十分过硬,缺点很少。且全程笑点不少,观影愉快,50年过去了,仍旧是一部好电影。 |
|
190701 @ SZBC瓦尔达德米展 | 长片处女作拍出这样的作品简直羡慕不来……记住Marc Michel了。这个轻易就出招人恨角色的剧本,奇迹般地因为所有人的知分寸(or德米的知分寸)而显得容易消化和接受。但是德米电影宇宙里的Roland Cassard真的好惨……瑟堡里娶了并不爱自己的女神又有什么意思…… |
|
#BJIFF11#更准确的片名该叫《萝拉和她的三个男人》,美国水兵的温柔多情,法国情人的风度翩翩,美丽舞女的痴心等候中,迎来明亮、欢快却略带忧伤的结局,用点缀着港市漂亮的风景、韵律曼妙的舞蹈、流动潇洒的运镜和精致干净的摄影,造就了这场等待与重逢,相遇与离别的爱情小品,分布在一头一尾的贝七第二章,散落在不同段落的巴赫和莫扎特,以及为数不多的舞蹈场面中的爵士乐让人会心一笑,雅克·德米的处女作便具有相当出色的水准,作为歌舞片的歌舞片段其实相当稀少,倒是摄影和叙事的节奏感让人有翩翩起舞的冲动。 |
|
3.5。11th BJIFF天幕新彩云巨幕厅。1.所有的爱都值得铭记,所有的爱都值得等待。2.雅克·德米《柳媚花娇》等几部歌舞片都做了长镜头调度,《萝拉》只是没有色彩和较少歌舞表演的《柳媚花娇》。 |
|
好看而且可爱!宽幕的选择非常适合这部极其流畅的片子 人物与镜头总有一个在运动 构图中人物的运动与前后重心的保持组合出美丽而匀称的画面 装在两侧畸变的广角镜头里像极了一个会讲故事的玻璃雪球。飞快的人物行动节奏让你以为是大都市却其实是重新将法国与大西洋-世界联系起来的南特港,法国舞女美国大兵 物资(玩具 壳牌加油站)与美国文化。家中墙上的三桅帆船和世界地图 没有水手而只有强盗的芝加哥ww电影里总是很美 用美好延伸生活。小女孩家、歌舞厅门口,人物每每在即将交错的时刻打住错过 即便是相遇:与男主吵架后回家下沉镜头拍摄上坡的女主-拱廊商店街中下楼的女主再次偶遇男主 却两次错过 我们看的是欧弗斯甚至王家卫 而最后却是德米的melo-drama。大兵和小女孩在游乐场mv一般的慢动作段落和Plaisir配乐的开头结尾跑车戏完成开幕谢幕 |
|
人生就是一次巧合接着一次巧合,一次偶然接着一次偶然,一次意外接着一次意外,一次相遇接着一次相遇,一次离别接着一次离别,一次悲伤接着一次悲伤,一次欢乐接着一次欢乐,一次循环接着一次循环。(BJIFF/Day9/Scene27)【天幕】 |
|
#法国新浪潮# 看似自由、灵动的手持摄影不过是德米的障眼法,隐藏其作为一个好莱坞忠实追随者的身份,乐此不彼地向观众灌输着好莱坞式的传统价值观,视点在几人身上游走:美国水手、舞女、男主角及一对母子,叙事重心也任凭导演调遣,而一旦当颇具深度的谈话或可瞥见闪光的调度出现后,又被紧随其后的抓马的夸张情节剧元素所遮盖,在德米这里,“水平的”与“垂直的”剧作根本没有到达一个和谐点,充斥全片的意外、偶遇却是为推动情节发展而服务的,因此《萝拉》的内核与新浪潮实则是背道而驰的,一切元素的存在有且只有唯一的目的,即为取悦观众,提供观看的快感,德米也别无他求。也因此,好莱坞很快向其抛来了橄榄枝。
2022.10.5 |
|
配乐和镜头都相当的赞,而且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止一次联想到《四百击》。虽然电影的人物众多,但条理很清晰。喜欢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它被平时的故事所打动,迎来送往的人们,构建了一个生活的版图,有快乐,有伤感,这就是现实。很喜欢片中的那些跳舞的桥段,似乎可以抹去生活中的苦涩和无聊。 |
|
非常迷人的故事,Demy影像的气质:天真浪漫而又忧伤动人。南特小城里的人之奇遇,人际关系的开始或中断是如此偶然、简单,这种恍惚感或许就是它忧伤的源头。 |
|
相遇和重逢,短暂的相聚和长久的别离,巧合错位的几组情侣/父女关系比较戏剧化,伤感过后的笑谈和回忆,有种杜拉斯小说的气质。 |
|
侯麦从中偷师颇多 德米的时间结构玩得超好 用一组关系的“此时”去反映另一组关系的“彼时” 流转于几组人物之间 完全规避闪回手法 叙事节奏非常明快 还隐隐有些宿命味道 |
|
回归,出走,有人相遇,有人分别,有人错过……人们像水像风像云一样游来,荡去。失去色彩的一部雅克·德米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好在还有风情万种的阿努克·艾梅。 |
|
cest moi,cest lola.....我喜欢哀而不伤的情节剧,脆弱柔软的女主角,人物上场又离开,只有欢乐的舞厅和咖啡馆永恒不变 |
|
北影节刷。一直想看一直未看过,也期待看同片美国版。新浪潮中期,有些新浪潮趣味,闲散的穿街过巷,个人的闲散与迷惘,一点临近犯罪的情节设定,德米这时应该也和戈达尔特吕佛玩得很好。男主是视点人物,萝拉是核心人物,在这个基础上全片最高明的是叙事结构中的人物关系构造,那对母女暗示着萝拉的成长史,现实副线投射出主线人物的前史。最爱的场景是萝拉和海兵的共处,轻浮戏谑又藏着淡淡的伤感。影片不完美:萝拉的儿子如同道具,男女主邂逅后约会时的time frame非常吊诡,男主走私钻石的突兀副线情节,头尾消失恋人的回归从人物造型、逻辑到happy ending都愚蠢到爆......但我还是爱德米,他镜头中的让努克·阿梅最美,风情万种;也爱他本身的稚气,想起瓦尔达纪录片结尾怀念起他的啜泣。他真自由,做他怪怪的歌舞片。 |
|
9.0/10。以法国舞女(单亲妈妈)和美国水手之间的相爱与分离(最终两人HE)为核心主线的群像爱情故事。这种群像虽能更好地反映二战后的法国现实,但本身也会有些偏离主线。视听上通过精美的摄影(光影/构图)和轻快灵动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营造了梦幻轻盈的浪漫。此外,影片虽很少歌舞段落,但角色们的表演方式却也有一种类歌舞片的质感,再配上各种大赞的配乐,使得整体观感依然很歌舞片。 |
|
离开你7年的男人没有回来见你一面,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请你相信他、等他,有一天他会回来。期间你可以做一个好女孩等他,偶尔跟长得像他的人上床,但是不要爱上那个长得像他的人。而且你还要拒绝某个爱上自己的男人。呸! |
|
好灵动的运镜,行云流水般。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
|
是那种不动声色的惊艳!主线人物几乎能都重叠成三个角色,巧妙地在同时空上演了过去与现在,错综的人物关系能拍出这样的轻盈感,虽然巧和拙并存,但轻巧更多,非常讨人喜欢。配乐功不可没! |
|
罗纳德代表着传统,而米肖则是现代主义 |
|
8.5 / 在雅克德米的世界中,爱情是无确定性和擦身而过,费力思考的计划则是被以轻松惬意方式生活着的人们嘲笑并且加以指责的对象。 |
|
模仿奥菲尔斯的作品,导演做的非常好了,可是和奥菲尔斯比还是差了些。这是一部属于舞女的电影。玩了非常多的迷影梗,有不少看懂了确实很有冲击力(差点把我吓哭了)
其实我觉得这部作品是雷乃和奥菲尔斯风格杂交的结果,但是导演显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去把作品连起来,总有那么几刻感觉到了。
如果是奥菲尔斯的话,舞女会一个接一个走向相同的循环之中,呈现最完美的晶体影像,如果是雷乃的话,这些舞女都会是同一个人,走在时间的各个断面之中,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导演最后却选择了一个漫长的异地恋的完结这样一个很古典的剧作结构,这就没什么现代性可言了。 |
|
beautiful picture. anouk is gorgeous. but how could lola be so sure about waiting? |
|
第一部德米。貌相,既是一次迷人的人际网络编织过程,也仿佛是不那么新浪潮的群像版《五至七时的奇奥》——瓦尔达调动了来自外部世界的一切具象元素去描摹“一个人”,德米则把一群人分别作为种种抽象元素去描摹“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而他们对隐秘情绪波动的美感都有如此相似的感知。时尚感从出片名起一直延续至终,逆光镜头美极,极简的丰富文本(男女之外,还有一个渗透中的美国),无限遐想。 |
|
才知道原来完美戏剧稍微过头就可以是尚可的感官片… 标签其实毫无意义。Anouk Aimée实在漂亮 |
|
“à Max Ophüls”;剧本很神,就是结尾重聚那段拍得相当别扭,可惜呀;他们一直在告别,然后其中的一些人去了……瑟堡;看到那个升格镜头直接WTF了,1961年啊;“你地理怎么学的?芝加哥没有水手,只有流氓!”;德米这片和瓦尔达的Cléo、早期戈达尔一样,有一种……生命力,心旷神怡 |
|
我不确定这电影对我还具有什么力量,只是协奏曲般的运镜组合最后... |
|
两段人物相互交叉的故事果然很法国,拍的也浪漫,结局相当Demy风格-大团圆+warm end~ Aimee在里面真的太美,其他几个女演员也不差,PS:OMG,为什么现在女演员一打都比不了呢? |
|
在看《阮玲玉》同一天看的作品,不得不说,一样是女人,一样是三个男人,lora真真是幸福许多,也阳光乐观许多~原来遇到没遇到渣男不能选,但自己开心不开心总归是能选的~ |
|
“自家门口就有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去别处寻找呢?”“你找到了什么?”“爱情,我想是。” |
|
花樣年華濫觴:stay or leave |
|
人與人之間關繫的微妙與聯合或斷裂,喜歡人物之間的關係設定。 |
|
无依无靠的人寄托他们的情感与情绪。情节发展和摄影柔和得令所有戏剧与巧合显得如此自然,amusing。 |
|
雅克·德米深谙中国文化啊:《怀孕的男人》引用《西游记》唐僧猪八戒怀孕这个梗,这部《萝拉》一开场就来了句成语梗“否极泰来”,用这个词形容萝拉的命运再合适不过了。
“我的朋友少之又少,他们不是想睡我就是想追我”,哦拜托,这句台词也太凡尔赛了吧?! |
|
生命的轮回有多巧,爱情的落寞有多美~ |
|
很简单的故事,却能轻易打动人心,电影语言的极致运用。 |
|
多组人物交汇,分分合合,显出一种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