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称十七年里的一股清流,比较单纯的喜剧(也歌颂生活但没有宣教)。笑点满满,虽然就是一招技巧用到底。可惜人物普遍扁平,有反差的(老怀表)在塑造上也比较粗糙,搞发电但主力小发明后来直接就消失了;坦率直白的女青年挺好。第一次看重回上海之后的韩非,四十多岁演起青年来也不怎么违和。 |
|
太有意思了,又有生活又有戏剧冲突,把一些挺老套的桥段用得自然又大方,甚至还有爱情戏,既有青年的傻气与耿直又有中年人的青涩与可爱,真是难得。补遗,2021.1.16“珍藏”中国经典影片站青岛站 看。 |
|
劳动人民的欢乐颂歌,质朴真实且趣味无穷,真正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
开头结尾的画外音介绍+角色直面镜头说话,仿佛记者采访式的手法,很先锋也很贴切。片中喜剧笑点基本都是采用观众全知视角来看角色间误会产生的,高潮段落更是把要发电机和老站长成亲两件事不断地一语双关,实在是妙。
扮演铁英的女演员很好看,既非传统革命式,亦非文艺娇柔式,完全是落落大方的新女性青年。
PS.这部竟也是时年36岁的黄宗洛大银幕首秀,扮演个没赶上火车的旅客。 |
|
在政治斗争腥风血雨的时期出这么个片子,不容易啊! |
|
那个年代特有的清澈透亮,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在肢体而不在台词。黄宗洛,黄素影客串 |
|
7.0/10【CFF2021第四场】
在当年意识形态收紧的背景下,至少把歌颂式喜剧做到了最好。 |
|
回溯时光 |
|
情节设计和节奏都很熟练,搞笑情节也不错。在当时的环境下,配合政志风向,丑化知识分子。 |
|
赞 |
|
意外之喜哟~~顶着旅途的疲惫、春天的风沙和三十二年的犹豫不决,疾奔40分钟到小西天“赴宴”,再遇惊喜!这部影片作为五月片单之中的四史教育主题影片,供应了超出时代预期的价值。“人镜交互”仅在英版与美版《纸牌屋》见过,却领先英版长达二十八年,太先进了!镜头运用同样可圈可点,大胆而细腻,长镜头简洁、干净,值得学习!最棒的一点领悟发生在段志高与老怀表的“冲突”之中,新与旧、少与长、快与慢的对比,让本无二元思维支配的我,在更加贴近的地方进行了更加深度的思考,颇觉启发。 |
|
在螃蟹乱窜的河里女青年(铁英)大声的表白“我喜欢你”;错中错的喜剧设置;打破第四堵墙;资料馆大厅观众反映极其热烈(无数次笑崩溃)。不容错过的华语喜剧经典。 |
|
1962年,好片 |
|
大方向还是主旋律的,细节还是挺逗的…男一太像冯远征了有木有……@资料馆 |
|
喜欢哎~! |
|
建国后北影厂的代表作之一,第三代导演谢添早期喜剧电影。惊喜:1以一个车站的几位工作人员,“老解决”老站长、即将退休的“老怀表”老站务员、站务员“秦广播”、“小发明”和姐姐铁英、车站附近的生产队“胖队长”为群像。2两条线:新人与老手的工作线,新人上任的段志高与小发明的发电计划、退休的老怀表和协调工作的老解决;爱情线,老解决和胖队长是电影的笑声担当。3电影开头结尾太惊喜了,在介绍的画外音中,让演员对着镜头说话,开始打破第四堵墙。另:谢添的喜剧、童心元素,八十年代拍出经典之作《茶馆》,是个有才华的导演呐!虽然我印象中总是记得他在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形象。 |
|
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时代。 |
|
抛开那些时代的假大空不谈,挺好看的电影。 |
|
以前在电视上零星看过。2008/11/10晚上在CCTV-6看了完整的片子 |
|
难得的笑声【电影资料馆】 |
|
本来挺好笑的,周围的人笑得太夸张了就没那么好笑了…噢,拧巴。 |
|
声音大点,抓猪,打破第四面墙 |
|
修复画质感人。可以看做是对[刘三姐]的一个回应,两段对歌段落都被放在劳动场景里(苏联社会主义歌舞片的遗迹之一,况且还是集体农庄场景),做的又是感情线。不动声色地写了个工农联姻(联盟)的故事。人物确实还都特别“典型”。有趣之处在于这部片算是(字面意义上的)“无冲突论”了,段志高虽然眼高手低帮倒忙,但是一说到懂发电机就解决了片中最大的一对矛盾(段志高vs老怀表),可谓是现代性话语不言自明的正义性和解决能力了。剧作上的矛盾冲突根本不去解决,居然就解决了,也真是有意思极了。相比之下B线(老站长vs胖社长)就写得得心应手妙趣横生,误会模式还挺传统的。开头结尾打破第四堵墙/人物化的摄影机-模拟新闻片和采访的旁白也值得分析。 |
|
已經不加掩飾的越出現實邊界了.... |
|
用心打磨出的顶级喜剧,一曲劳动者的赞歌,具有超越意识形态和时代的魅力。70分钟讲清楚十来个人物、两条故事线和两条感情线,镜头设计和道具设置妙趣横生,表演生命力十足。而且还有花猫,有小猪,有狗熊! |
|
从头至尾的感动。劳动者之歌 |
|
201218天幕。全场除我都是忆当年的老人家,感情活动场是敬老活动啊。韩非可真不显老,62年还能演小伙子呢。节奏真好,运镜取景也好,首尾和画外音交谈也算破第四堵墙了,除了旧电机不知道打哪儿来的无法解释,简直可以给五星。“爱情就是互相解决。” |
|
难道不是谢晋的吗?难道是我记错了?谢谢谢导,一路走好。 |
|
老电影也是有惊喜的 虽然说笑料很清淡 但是它让我想起 小时候吃方便面 吃雪糕 还有津津有味的听奶奶讲故事 那种30年前朴素的快乐 那种感觉我现在也就在电影能找到一点点了。 |
|
很轻快的喜剧。 |
|
各种外号各种亲切 |
|
单从喜剧性看,的确是有很多妙趣横生的点,比如开头结尾的“第四面墙”、河边杂耍来回跑、见到黑熊后的赔笑脸、花轿掀帘子突然睁眼,充满灵气;但绝大多数的笑点设计,实在是主旋律色彩过分浓厚的歌颂喜剧制法,靠误会、错位等抖落环环包袱,介于春晚小品与开心麻花之间的手法,上限低、经不起深究。某种程度和《大李小李》一样,在那个“多灾多难之年”歌颂现代化进程下的“美好生活”,关于喜剧的一切都必须“正确”。 |
|
选修课上看的,也算扩展了对国产老电影的看法,也蛮多种类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不只有教学意味的教学片,也有这样的小喜剧片。 |
|
笑点很多的老电影啊~~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
|
8,真是笑翻天这个,里面的笑点不知道被多少后来的小品借鉴。就这个电影来说赵子岳和凌元的表演要强过韩非 |
|
真是淳朴, 很多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
|
老电影的喜剧套路真是够经典哈~ |
|
当时电影的笑点和精气神是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永远达不到的。太喜欢了,韩非的表演真的是无比可爱,开头结尾的采访形式也非常厉害了。超级喜欢。 |
|
我爱赵子岳 |
|
演员直接面对镜头讲话。 |
|
韩非多强啊... |
|
赵子岳很不错的演技 |
|
谢添 韩非 62年
|
|
中国喜剧经典到了豆瓣才8分 |
|
太主旋律了 |
|
热闹。 |
|
十七年电影中难得的佳作。 |
|
“追”出来的轻松喜剧,小人物的世界。 |
|
编剧很棒,剧情一点也不拖沓浪费。表演特别朴实,生活气息浓厚,老艺术家都很厉害! |
|
老爸极力推荐的老电影,搬木头那一段确实很有意思,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可还是很不错。就像前一段时间看过的《办公室的故事》一样,带有时代背景的政治性在现在反而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异域”风情。 |
|
@CFA百子湾 17年喜剧(少见的“娱乐片”),设置的场景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反面人物形象,人物间也没有矛盾冲突;但主题仍高举工农兵文艺旗帜,主要体现在工(老解决)农(胖队长)联姻,最突出的喜剧效果也由此生发。首尾两段由女性声音对主要男性角色的新闻式采访,有着“真实电影”的摹貌,但仍是一种继承社会现实主义的“纪实”性。亮点在于移植到劳动场景的歌舞戏,而这一大段不为了表现传统民间文化,也不为了宣扬革命精神,只是作为剧作发展(哄闹男女关系),但仍继承民间歌舞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