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大爱这个剧本!即管女主角几段情感转变很唐突,即管黑色风格在男主角发现玛侬卖身时才凸显出现,不过这个结局真是诗意中带着足够的丧心病狂...一个理想主义者与物质主义者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这片超前时代的思想太多。在克鲁佐冷酷犀利的''坏道德''布局下,还尚存着人性闪光(如那名船长)。 |
|
结尾的那段出逃实在是太离奇、太诡异、太黑暗了,实在是少见。话说回来这部电影开头也不简单啊……玛侬太可爱了,到最后还在扮鬼脸,让人觉得她的死也不那么伤感。克鲁佐的电影里很少见到扁平人物,主要角色在关键时刻的反应总是出人意料,应该好好学习!注意玛侬与《真相》中女主角的相似和联系。 |
|
六星! |
|
真爱可以无视一切妒忌和非难 |
|
前后部分的情绪反差太大了,但悲剧的起因还是源自于双方对物质条件依赖性程度,说到此则成了现实生活的苦痛,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只是法国人演绎得实在太戏剧性。 |
|
男的250女的520,最后沙漠屠杀一段倒是不错的 |
|
三星半//我突然在想 要不要给克鲁佐写论文 这算个FLAG吧?(。//标准得像教科书一样的不合适的两个人//没有道德标准这种事只会让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害怕//虽然无法认同女性卖身的正义性但……“没办法啊”//克鲁佐的黑色部分就一直很好看//“做爱就是做爱” |
|
黑色的气质到最后才得到凸显,爱与痛的交织,病态的占有欲以及人的毁灭情结充斥着整个荧幕氛围,这也让观众看到了最具克鲁佐特色的一面。 |
|
残垣教堂里圣水倒影 荒废小屋里剪影定情 Manon 的性情真挚和百态境遇交织着 哥哥和 Robert 无力改变只能看着宿命完成各自的路线 最后沙漠戏份有后来名作 Le salaire de la peur 的气质 但这种割裂有些减弱整体作品的质感 |
|
Manon,你是何人情妇?还是那个虚荣的娼妇?Femme fatale的noir,令人咬牙切齿的淫荡角儿尽在眼前晃悠,克鲁佐,你吃错药了吗? |
|
他们爱的只是你的身体和香水,只有我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 |
|
比《恐惧的代价》好太多了 女演员正是我喜欢的型 视金钱重于爱情的女人最可爱 |
|
前半段有黑色电影的味道,蛇蝎的女人、注定悲剧的绝望爱情,填不满的欲望。后半段出埃及记,逃过了谋杀,没想到倒在了天堂一步之遥处,最后的沙漠逃亡拍的太浪漫太痴情了,真的是爱并痛恨着,最后沙漠埋葬Manon的设计升华了全片。 |
|
战火纷飞,难民死伤,原谅我实在无心追拜金小妹和脑残小哥的孽恋。克鲁佐把18世纪的流浪汉小说嫁接到二战的残酷现实,反而显得主题失衡手法突兀,女主太生硬,倒是Serge Reggiani屡屡喧宾夺主,难得一抹亮色。 |
|
8.75 倒序部分剧情是《卡门》的翻版。玛侬拥有纯美清新的外表,内心则是道德缺失和享乐主义,这样的角色性格很鲜明,但是电影没能让她更立体。法国很多电影都是如此,在一堆聒噪的对白中,人物形象浮于表面。 |
|
我他喵就是喜欢这种爱爱爱往死里爱这种片儿🥺 战争中被毁的教堂,破碎的神像在他们相拥时注视,对水自照的一笑与Narkissos,出埃及记,乐园与地狱,救世主已经过时,崇拜的只有商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信仰爱,烈日那么炙热,死在爱人怀里,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么? “战争让人变得丑陋” -“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 炮火连天中出现的那辆车,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倾城之恋》。 Amour! Amour!Amour! |
|
Manon这个剧本遇到克鲁佐真是极好的,黑色与宿命扼着整个故事的走向,直至最后毁灭性的终结,爱与生活不可兼存,而与死亡注定同归,Cecile的曼侬也真正把握了角色的灵魂,童女般稚气纯真的面庞,一如道德观的缺失,爱欲与物欲她都纵情挥霍,她在妓院里向丈夫邀吻而毫不羞惭,他说“这里不正常”而她说“爱不需要常识”,她的在永不停息的激情中贪恋浮生而又视死如归,炙燎的沙漠将她的尸骨掩埋。影片的观念超前时代 |
|
1949年 威尼斯电影节 Golden Lion 亨利-乔治·克鲁佐
1950年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最佳影片 亨利-乔治·克鲁佐 |
|
3.5. Henri-Georges Clouzot 的结尾总是太对了 |
|
尚可,恋爱的火速为后面享乐做铺垫,而玛农的关键选择引导他们进入逃难模式,卡门故事框架很适合做黑色电影底子,不过结尾落点有点奇怪,显得有些拖了。战争中的教堂爱情很有仪式感,而男主在巴黎遇到的生活压力是正常黑色模式,但他属于干黑活但依然有底线那种,于是引入玛农的不离不弃是相对合理的,从火车前部找到后部令人感动,只是对标犹太人就感觉没必要了 |
|
插叙的内容和正常顺序的内容像是两部电影,插叙部分是一个道德沦丧物欲女孩的不忠故事,正常顺序的内容更像是一个犹太群体的逃难故事男女主角夹杂在这个故事中。结尾的台词可以看做是男主角极度占有欲的一种表现吧。似乎这一对主人公都有些精神上的问题,男主角更是让人觉得可悲可怜又可笑。。。 |
|
金钱名利对爱情的腐蚀,而占有欲才是爱情的致命伤。格外喜欢最后一场戏,吐出了男人懦弱而又虚狂的内心独白。 |
|
3.3 非常态之爱,其实也就是变态。结尾没有“独白”的话,加分。 |
|
逃出伊甸园,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道德,女人是欲望的忠实奴隶,就算结了婚爱也不会加深,观众只要黑暗只要便宜的电影,我是如此讨厌贫穷,乐园下面是地狱,对不起我走不动了乐园太远了, |
|
6。女主角倒片名的胃口 |
|
这部电影在部分国家遭到禁映,但不同于《乌鸦》的政治问题,这部是所谓的道德问题了。影片其实没有一点风华问题,主要是玛侬的言行与理念有些超前,这种超前作为妓女的辩护词触怒了那些秉持着严苛道德的人。“做爱与肮脏的辩证”:“做爱就是做爱,没有什么肮脏不肮脏的”以及视卖身为生计的观念 |
|
7.0/10。抵抗运动战士男主与维希法国时期对纳粹无所谓的女主之间充满坎坷、波折与争端的爱情故事(关键词包括女主与男主交往后的时期为了赚钱而当妓女、男主杀人后两人成了亡命鸳鸯等),最终双双殉情葬身于沙漠。美且表意有力的(黑色电影式)摄影是高水平,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却拖+松散+(?)角色心理曲线模糊。 |
|
最后二十分钟太好了,“我爱你,你终于是我一个人的了。” |
|
莫名其妙 为何杀她哥哥 而不是其他男人 |
|
沙漠段落过分精彩。洛贝卢扛着玛侬的尸体想从沙漠回到乐园时,在沙漠中出现了奇异的幻觉,每一次出轨背叛的关键对白在脑中浮现,与他再次对话。他将玛侬埋在沙堆中,那一句“你终于可以成为我一个人的了”,既动情又惊悚。
密室内杀掉里昂的镜头十分希区柯克。 |
|
女主角没有说服力 |
|
大约只有法国人才能把黑色风格拍得如此浪漫美满。导演似乎立志在剪辑和摄影机运动上进行一番实验——却必须将这一切塞进一个爱情的故事壳中,为了这一目的,设置了上下船、穿越火车人群、漫长戈壁徒步等极具风格化的场景,从中能看出各式镜头语言的变换,这种风格化同时表现了时代社会的一些背景和男女主角戏剧性的情感历程。“金钱和爱情是不可以同时拥有的”是对黑色电影再准确不过的总结。倒叙营造悬念感。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女主角,她嗜钱如命,爱高贵的衣服、香水和宽敞的生活,但她同时也追求具有超越性的爱情,在二者之间不断摇摆。她可以将肉体和精神分开,用出卖肉体的钱供养肉体,而在精神上“贫贱”地忠诚于一人。无奈的是丈夫无法忍受他人精神上对她的窥伺。这是前世一段怎样纠缠的孽缘!两主角很来电。除此以外对哥哥一角的演员印象深刻。 |
|
之所以加上黑色电影的标签,是因为片中具有诸多黑色电影的因素,诸如厌女,亡命天涯,命运无法掌控等等 |
|
7.0。第十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影片以正序犹太人偷渡为背景,插叙讲述了男女主可悲的爱情故事。金钱与爱情,只有在两者平衡下才能共存,如若无法平衡,最终只会走向灭亡。片中男女主的爱情来的太突然了,上一秒还在废墟中争吵,下一秒就互诉真情,女主为了金钱一次次出卖肉体,甚至最后还要和美国军官结婚,男主居然还能一次次原谅她,这样的爱情是畸形的,正是男主和玛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的。 |
|
2018271 一星平庸 |
|
好棒!莫名想到了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和《朦胧的欲望》,克鲁佐的这片比他还早!开场埋下悬念,苦命鸳鸯杀了人逃亡,到底杀了谁?然后倒叙讲述两人相遇,一个法国兵,一个不谙世事的风情少女,人设精彩,冲突与荷尔蒙碰撞出了爱,接下来的走向急转直下,真爱遭遇了人物性格的缺陷和物质现实的考验,二人产生分歧嫉妒厌恶甚至想要毁灭彼此,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爱情悲剧终迎来高潮,最后结束在女主的死亡,“你要是死了,那还有谁来想我”,她必须死,而他必然会跟随。“你死了也好,现在你是我一个人的了”。 |
|
借本片的位置记录一下同名的日本影片。估计原片被豆瓣禁了吧。故事线兔女郎上班,晚上回家沐浴,兔女郎上班,晚上回家床戏,兔女郎上班,出门野外床戏,兔女郎上班。剧情非常无趣,肉戏也仅仅游走在边缘。本来就没啥值得看的,更不值得豆瓣删,小题大作了。 |
|
7.8;上帝創造女人 |
|
以现在的道德标准去批判二战期间的生存价值观是不大合适的。年轻貌美的玛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如何利用它去获得更大的价值,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女子。她和男主之间的感情微妙,说互相利用,见色起意都不为过。兵荒马乱的年代,活下去才是基本,朝不保夕。最终他们也没能到达乐园。 |
|
天真,邪恶的女人,manon是成熟版的洛丽塔,小妖精 |
|
其实觉得她可丑了。。。。。 |
|
68年翻拍过一版,德芙纳主演。 |
|
1:战争让人变得丑陋&金钱和爱情是不能共同拥有的。2:亚当和夏娃进入伊甸园。 |
|
占有欲。演得不行。 |
|
按照上映顺序看的第四部克鲁佐。看到玛侬火车上穿越人潮找男主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两个人在另一种层面上来说是真的合适,他们两个都是那种一定要与什么东西对抗一下的人。当他们结合成一体,他们与外界对抗,但是当这种来自外界的带有戏剧性的矛盾消失的时候,内部的矛盾就会逐渐扩大,在影片里的表现就是物欲和爱欲。最后当来自外界的危险又被激发的时候,两个人再次一起亡命天涯。重要的不是个体,而是他们的结合,当其中一个消亡时,故事也就随之结束。 |
|
玛侬这样轻浮但却务实的女子其实一点都不可恨,反而是里昂这种自尊但却无能的男子有点可怜。结尾20分钟阿拉伯人枪击偷渡者,以及里昂用沙子埋葬玛侬的场景,兼具惊悚和仪式感,到底还是克鲁佐。 |
|
克鲁佐这部金狮之作与悬疑无涉,小失望。相比同时期好莱坞的黑色电影,在表现资产阶级生活的欲望侵蚀上更关注战后社会大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具有现实主义传统,不过剧作本身还是更接近优质电影传统,最后二十多分钟北非的场景很风格化,仿佛《恐惧的代价》之前传。讽刺性其实很丰富,Manon出场时被羞辱恐怕也是导演本人对“乌鸦”事件的回应,最后要跟有“整箱美金”的美国军官则直指美国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控制。三星半。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087yzh6H_0 |
|
影调和情节人物都较偏黑色电影,但又不一样,偏重于写实,战时的破败、战后的浮华、压抑的大海和弥漫着死亡气息的荒漠,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物欲和爱欲同时集中于玛侬,算是挺复杂的人物。最后20分钟及最后一场戏真是精美绝伦! |
|
“金錢和愛情是不能同時擁有的”—瑪儂哥
逃難的最後半小時畫面情節都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