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FF2019.09.10 坐在场下看顿叔入场,发言,介绍电影,只感觉人生太值得 |
|
Edward Norton把有Tourette综合症的男主演得神灵活现,实在太有人格魅力了,甚至还有一众戏骨帮衬,还能有再好的卡司么。片子本身叙事流畅,节奏恰到好处,夹杂着不多不少的幽默,片长可以再砍掉一丢丢,但观感愉悦,值得一看! |
|
如果你想拿普利兹奖,请把自己的记者证插在帽子的边缘,等别人偷走,然后忘掉它。邮报的记者哥最后笑得真灿烂哈哈哈。 |
|
配乐真好啊,但是睡去40分钟。 |
|
浓郁。旧时的纽约是一团化不开的谜,画面与音乐全程牵引着情绪,在伴随着抽搐反复出现的If!中靠近真相。士绅化、黑金政治、种族关系、包括主人公的特殊疾病,都是大屏幕的常见元素,这让故事本身略欠悬念,一些情节走向甚至早有预期,但表演张力十足,视听语言也个性鲜明,50年代的记忆如油彩饱满,音乐虽然很喜欢,倒真的铺的太满了。2个半小时,基本没有倦怠感。 |
|
萧索无情的布鲁克林,在建设的宏图中推倒亲情,只有权力才能留痕。作为诺顿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相当不错,虽然人物塑造得比故事更成功。诺顿对妥瑞氏症的表演直追搏击俱乐部啊! |
|
严重时差着,一下机就芝加哥电影节开幕场,即便睡着近一小时,醒来依然觉得太好,尤其爵士场次和配乐追逐的视听呈现。等再看一遍吧。 |
|
在如今北美乃至好莱坞的影业圈环境氛围下,拍这样一部没有任何独到特色的“时代电影”无疑是自寻死路。探讨的东西都早已过时。IMDB评价人数没过万,豆瓣更是冷门新片。但从中还是能感觉到诺顿的诚意,和对黑色电影、50年代的致敬、缅怀。 |
|
17年标了我想看,19年出来了,然鹅我竟然憋到现在才看……下很大一盘棋的感觉但最后居然只是这么个故事总感觉被骗了,不过这是我诺顿的导演处女作,怎么着也得多加一星了。片中他的那个病被他演得好好笑,看完才知道原来叫妥瑞氏病,必须关门三次那里想到了《白教堂血案》里的警长,可爱得要命//想知道这片啥时候拍出来,07年就说要拍了,现在去2018年了,诺顿你在干啥呢🤔 |
|
我觉得这片很难让我不去想小丑…尤其是这俩都在TIFF上了。从表面上看,布鲁克林的剧情其实是能对得上很多人对小丑的剧情猜测,不提哥谭的原型就是纽约,有疾病的男主,黑人女主,再加上大财阀,这俩放一起很难不联想。这部片在复原五六十年代的纽约太棒了,但作为探案片,这剧情太平铺直叙毫无悬念,所以我觉得布鲁克林也是大男主戏,聚光灯都在诺顿身上,144分钟也是检验人对演员表演的耐性。 |
|
“当你面对的对手比你块头更大,针锋相对绝难取胜的时候,不妨让他们认为你尊重他的块头,作个交易才好全身而退。事后另寻机会从背后捅他们一刀,而且刀把上没有留下任何指纹。”……比起七零年代以后流行于好莱坞的彩色新黑类型,此片倒更接近四十年代古典类Noir,私侦男主的探真轨迹颇似马耳他之鹰的斯佩德,除了这次出现真爱,以及男主性格不再强硬愤世,而是配合爱德华诺顿的演员个人特质做出调整,更温雅,更暖男,当然还有最抢镜的妥瑞氏症。诺顿把自己在第25小时里经典的对镜粗语贯口拆解之后散布到整部影片任意时刻,就像利刃出鞘女主的“谎言呕吐”,俚语脏话脱口而出无法自控,却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痛快淋漓!当然偏长是道硬伤。三星半 |
|
镜头很巧妙很有感觉
立意就雷声大雨点小 从种族政治阴谋落到了家庭伦理
男女主感情戏真的是硬伤
女主成为了敲门砖、成为了鸡血、成为了证据 这只发挥了“物”的作用 却看不到她作为“人”的自我意志
出现她的每一幕都格外漫长 |
|
节奏比较成问题,也有点难进入。诺顿还是回来多演戏吧。 |
|
黑色电影质感下的推理线索,就像诺顿在片中难以自控、脱口而出的思绪碎片,只有身具天赋者才能从这些废用无序中捕获到那一丝灵光乍现。然而纵使电影以爵士律动全程展现它的灵性跳跃,在赤裸裸的权力自白面前也最多就是赢下了一场尚算体面的全身而退。 |
|
导演加主演。暴力不拆迁。 |
|
《沉默的天使》、《梅森探案集》、《山巅之城》…年代背景的侦探故事对于剧集开发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仓库。同样是本片所拥有的市景浮世绘、案件真相之外的制度性歧视与公义/市政观察,以及形形色色穿梭于此的乐手、政客、小人物、特性侦探…开发成短小精干的限定剧或许更对得上Edward在原著改写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因为是电影的形式,这些翔实的铺垫反倒成了拖后腿的地方:影响了进入故事矛盾的直接,也因为陈述太多,导致拖沓冗长。不过从气氛到角色,都让人无话可说;这种认真会让人对成片有种别样的偏好。 |
|
7分,其实质量还可以,非常老派的黑色罪案片,放在现在确实有点跟时代脱节了。还有个问题就是实在太长了。诺顿仍是很好的演员,快复出吧。 |
|
距离诺顿上一次当导演虽然已经快20年了,但这次完成的还是相当稳健,没有任何生涩感;而且他很懂观众,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找到牵动观众情绪的点。如果整个故事在精炼一点会更好,144分钟真的太长了。 |
|
有原著加持,剧情自然不会差。诺顿妥随症扮演也算及格,但是并没有惊喜,尤其华金天才表演在前,对比下就用力得平庸。(坐第一排看诺顿开场致辞,总感觉有点娘) |
|
豆瓣上最早的评论是10年前。那个时候我刚刚开通豆瓣。刚刚在离诺叔只有几步的距离看了首映,我现在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 |
|
一出并不够精心的长长MV... |
|
诺顿这片子从立项到成片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放到现在来看有些落伍,悬疑的主线因为缓慢的节奏而失去了吸引观众的驱动力,如果精简到两小时以内会紧凑许多,另外影片的叙事手法也过于老派古典,能看出诺顿追求的旧纽约的质感,灰扑扑的色调和悠扬的爵士乐,或许这些元素拍一部文艺片会更加合适,又见诺顿演weirdo还是蛮怀念,也是驻颜有术了。 |
|
浪费我两个半小时看一群逼王拿腔拿调,讲不出个狗屁来。还凭脖子认出了个打酱油的熟人……… |
|
事实证明,爱德华诺顿是个天才,不仅会演,更会导。 |
|
影像质感没问题,但是内容上,各种无关紧要的枝节太多太拖,贫富、权势、种族,通通裹在一个悬念一点都不抓人的案件里,最终结果就是又长又闷…… |
|
完全不明白孤儿、妥瑞氏症这些身份元素对于叙事有什么帮助。电视剧水准讲了一个看上去挺复杂的故事,就应该拉长了做美剧才对 |
|
我要对诺顿转粉了!狮子啊!!! |
|
TIFF看的,看到了诺顿本人,现场炸了。没有字幕,看得晕晕呼呼,中间因为太困了还走神了好久,逻辑都没连起来。 |
|
质感是很不错的。但是剧情方面,这故事有些云里雾里,莫非这就是我看电影不专心的代价?😂‖小说式电影,能感觉到段落和段落的划分,一种属于小说的整体感,而非电影。 |
|
作为演员,爱德华诺顿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特别是非常规角色。作为编导,他可能恰好的讲述了自己想讲的故事,但忽视了他不是一个纯观众。整个电影有些绵软无力,故事性、节奏感都不足吸引观众,催眠倒是可以 |
|
片子的打光和色调有点像霍普的画,摄影和配乐都很好。关于城市规划的讨论让我想起来大学里唯一一本比较耐心看完的本专业延展阅读书目《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电影里鲍德温演的原型人物就是当年简雅各布斯所反对的“清拆贫民窟”的罗伯特摩西。波士顿男演员自导自演排名:大本>诺顿>卡拉辛斯基>美队(这四个我都粉过)。 |
|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通过此片见识到了爱德华·诺顿编、导、演全面的才华。他以不时抽动的面颊、脱口而出的秽语,演活了患有妥瑞氏症、记忆力超群而善良正义的古惑仔小弟。光芒四射的表演盖过了布鲁斯·威利斯、威廉·达福等老戏骨。纵使社会黑暗,以致血浓于水的亲情都被权力与利益无情践踏,但单纯的善良不仅可以拯救自我性命,还可以成为谈判的筹码。黑人爵士乐、老派的追逐格斗都很有迷人的怀旧滤镜加成,想起《小丑》及《美国往事》等盗亦有道的黑帮片。四星半 |
|
在飞机上看的,还以为是哪个大导,一看是糯顿自导自演。一看豆瓣才7.0?很多人给差评的理由是节奏太慢/时间太长/过于老派。诶那爱尔兰人能给9.0?? |
|
好久没看过劳伦斯布洛克式黑色悬疑电影了,小心思玩的挺优雅,和《小丑》同病不同命真挺可惜的。鲍德温虽然现在已经固定坏富人role play看腻了还是觉得最后摊牌那场戏演的不错,电影砍半小时会更好 |
|
平平无奇诺顿顿终于拍出了他想要的电影,从各个维度上来说。他始终是那个执拗地不顾一切又很难将雄心与人言说的难搞的人,换句话讲,他仍旧心处“分裂自我以蒙骗他人“的矛盾心理,仍旧以“对着镜子痛骂自己“的样子分别进入清醒的自我审视和忘我的自我操演两种姿态,结果却是在这部作品里实现了他不曾在别处实现的创作自由和忠于自我,这也该是他戏里戏外一直以来抑制不住的condition吧,诚如mona老师所言,一个“看起来温和的暴脾气“,他最终还是迷到我了。#57thNYFF#(也许58th就没我了)
PS. 一个怀疑:诺顿顿是不是《火线》粉? |
|
差点睡过去。雷声大雨点小,讲了个啥完全不重要。 |
|
EN是吃了什么长生不老药吗?! |
|
故事的立体性没能通过事件展开,结果看起来全片作为悬疑的引线太弱。不明白把这个故事挪到百年前的意义,只为了强化种族在故事中的影响的话看起来很勉强。质感很好,爱德华演得很可爱,又弱又帅。 |
|
4.5 最爱的美国50年代。全片的时代感太爱了。爵士乐大赞。既有大时代的感觉,又把着力点放在了个人的孤独和执著上,被深深感动。也是美国侦探小说式的温吞推理感,不那么炸裂,一点点走进真相。关于权力的那一小段说得真好。但是人和人终究是不一样。EN演得真好,只是对我而言这个角色本身欠点感觉。惊喜之作。 |
|
#tiff19 love him so much 如果剧本能再精简一点会更好。整部电影的配乐和镜头都很戳我,男神真的宝刀未老。可是加上剧本故事,综合地看,总感觉差着一口气。8.5 for me ps. 观影前糯顿上台发言 全场尖叫 太惊喜了吧!! |
|
每年年底的这批电影,真是又臭又长,无法嚼烂,简单的一个寻找真相的剧本,连带出众多角色和背后的故事,爱情线是慢程的鸡勒,再夹带些个人阴谋和权利议题,繁琐冗杂,沉闷无力,连好久不见的诺顿都无法拯救我的嗜睡细胞,明明90分钟的剧本,非要揉搓成150分钟的内敛深沉,节奏还这么苍白拖沓,故事讲的昏昏沉沉,其实在重要角色出场后,就可以进行快进处理,完全不影响了解这个故事的始末,当导演的诺顿显然无法做出取舍,更不会精简处理叙事,“脑子有病”妥瑞氏综合症的角色特质成印象摆设,这个人物内心的浪漫和人生的悲惨表述的也一知半解,群像演绎和其功能性都偏温吞暗淡,对整个故事的拓展并无实质性的帮助,唯一称道的地方就是复古味道的还原,爵士乐老和光影斑驳,50年代纽约的鎏光溢彩,尽收眼底。★★ |
|
看这个影片如果没有一点关于五十年代布鲁克林发展史的信息做铺垫,很容易看困。大量的政府决议(明/暗)和民众诉求交织在一起,故事刚开始就被铺大了,再追随着主演(导演)的脚步一点点拾起散落的碎片,最后揭开迷局。影片配乐和画面非常的老派,Jazz一起,老纽约的氛围就营造起来了。诺顿的演出很精彩,给角色的讨喜程度加分不少。 |
|
比想象中要好得好得好得好。配乐好,几个配乐与画面仿佛相互缠绕的段落太妙了,演技好,诺顿好,这点不必多说,反正大家都知道诺顿的演技,克制沉凝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好,众多实力派演员好,总之就是好!!! |
|
诺顿,好久不见~ |
|
黑色电影气质,复古味满溢,整体平平。 |
|
八分,一分给配乐加一分因为曾经在华盛顿广场偶然闯入片场。看了两次,第一次睡完全程。第二次看得饶有兴致,其实电影本身并不无聊,只是配乐太厉害又催眠,想给电台司令下跪。 |
|
这是一个好故事 一个人义无反顾 带我们在“无人管辖”并不太平的布鲁克林 层层揭露真相
Frank于他而言是个mentor的存在 告诫他冷静 给予他庇护
结尾他不在为某一个人做事 而是为了自己生活 拥有了自己的小房子 |
|
太喜欢这个腔调了,温情冷峻、犀利慵懒,本以为是自娱自乐之作,结果真有天分,再跟商业片大导们学学节奏,期待下次的作品。最惊喜的是能在这种片子里看到这么动人的爱情,而且每个角色都很气质,喜欢小号手和演讲女政客,当然最亮眼的还是男主,一个秽语症的小丑被诺顿演的比007还性感,hep cat那一段我直呼禁止卖萌,要命了。 |
|
还算扎实的剧情片,诺顿+头脑有问题的角色似乎已经成了标配,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其实这就是另一个小丑,但是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人们也对他更为和善,而小丑则是什么都没有。 |
|
受黑色电影影响明显。也有精彩之处,巧妙之笔,但整体合起来却不算完成度很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