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握手会的时间用秒表精准掐好,43岁大叔粉接下来的人生也将被时间无情计算。在偶像21岁的生日会上,他忽然哭得像个孩子。见证平凡女孩走向星光熠熠,彷佛在圆满自己孤独无望的人生。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诞生朋克或偶像,都是时代的产物。迷惘中的你选择何种逃避方式都不可耻,在宅男的梦里把余生虚掷。 |
|
经济衰退、少子化和偶像潮蓬勃之相关性,仪式化的商业造神活动合法植入并推广男性幻想中扭曲的童女崇拜,以宅男之名对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信仰机制;在学术圈几乎一面倒的批判采访中,偶像和粉丝的个体成长经历却又如此辛酸励志:转行脊椎按摩的前乐队鼓手老爹握住不放的手,环岛骑行中掉了十五次链子的崇拜者,错失无数机会却不愿放弃努力的哭泣,九流情歌中一群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老泪纵横不再孤独……这也许就是善恶不明的当代东京众神吧 |
|
#siff#不愧是大上影节,有随片英文字幕也不用,完全根据日语原音翻译,点赞。3.5,有些琐碎。日本这个社会既严酷到把疑似痴汉逼下地铁被车撞死,又开放到允许欧桑对着一群十来岁的少女意淫。偶像文化是宅最外向的表现形式,运营把它包装得再励志再美好,也终归只是男性处女情结外化的产物。 |
|
其实跟古代达官显贵、富家子弟浪掷千金追捧青楼名妓的模式一脉相承,偶有穷屌丝逆袭成功,就成了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的佳话。片中有句话说:日本男人十分崇拜少女的纯洁性,他们害怕少女失去纯洁性之后变得强势。这倒跟宝玉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在日本御宅族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就会变得强势;在宝玉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比男人还混账。 |
|
大段反映了偶像产业各环节的人是多么善良纯粹无奈,把那几个从社会文化、宏观经济和性别权利视角批判偶像的专家反衬得特别猥琐。令我真正心动的是偶像的父母辈们,他们懂什么是自由和独立,什么是繁荣和萧条,愿意信赖持有微小梦想的子女坚持奋斗。我想这是发达且高度固化的社会对抗下流化的自救本能。 |
|
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就是人生吗?和偶像谈不可能的恋爱就不是人生?未必。 |
|
说得挺对的,其实更像是软色情行业。所以看着偶像们认真地“追梦”,很讽刺。 |
|
总体来说比预计的要好虽然拍的还是流于表面.也许是因为日英合拍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基于对偶像和ドルヲタ不熟悉的人来介绍偶像这种东西.评论家观点也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女性评论家的批判也是蜻蜓点水明显没放全.除主角外其他线放的有些莫名.当然入场前基于封面本来以为是48系主角结果是riorio还挺惊喜的... |
|
SIFF 这场观众基本都是偶像宅和被拖进来的路人,还碰上了片后主创交流会,加拿大制片人被一观众问为什么都是男粉视角AKB粉也是有女粉的hhhh,被另一观众问008要结婚有什么感想,一脸懵逼说就好像好莱坞男星不能出柜?哎...老外你还是不懂偶像文化 |
|
有时候看着觉得太可怕了,洗脑无处不在。有时候又深深感同无知为乐,何必时刻保持清醒? |
|
梦想成为爱豆的女孩子们没有错,她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姿态也很迷人;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爱豆身上的宅们也没有错,毕竟他们投递了真情实感,也很少给爱豆造成困扰。霓虹的偶像产业不说两全其美,至少也是两厢情愿了,并不该以奇怪的眼光来看待。 |
|
7分。还是在鹿特丹听纳瓦彭的[女孩不哭]映后才知道有这么个纪录片。结构上也是挺下功夫的,找了柊木りお这个不那么红,水平有限却很努力的偶像做主线,也处理到了AKB48这样的顶级女团,以及刚刚十岁出头的后备幼女团。导演更关系的是idol产业中的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以及基本就大声说出来的软色情和恋童癖的快感机制。还是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起码采访一下阿酱嘛对不对。 |
|
全力以赴的爱豆闪闪惹人爱,就像义体成为平凡御宅族触及梦想的延伸。对纪录片里女权主义的担忧无法认同,将女性的优势发挥极致有何不可,男人们正是一直这么做才取得统治。此外,不可否认偶像是比大叔,主妇们更独立优秀的社会人,总选举活动更像泛政治的社会实验,在未来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
|
不饭爱豆的人大概也只能把这景象当奇观,女爱豆的生态虽然极端,但也更接近偶像文化的本质。拜金社会自然会发展出满足幻想的产业,赔钱赔命换幻想是个人选择,而我反感的是镜头前后纯真无邪的柔光和自我陶醉。性手枪是要砸碎社会又砸碎自己,不明白和精神虚弱醉生梦死的商业文化如何能相提并论。 |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以四個(組)年齡從21歲到10歲(!)的,還未大紅大紫的日本女子偶像為拍攝對象(當紅的也不會讓你拍)。再採訪她們的父母、宅男粉絲,和社會評論家。讓人一窺柊木RIO為代表的地下偶像和宅男的生活,了解并思考日本偶像文化的興起。但拍攝時間和深度都遠遠不夠。很膚淺。三星半 |
|
2017SIFF。真正的主角是「宅男之梦」,关于偶像本身却相当的尴尬——在肯定本身努力逐梦的同时,社会学者的批判、寥寥几个日元镜头背后的「粉丝经济」,似乎欲盖弥彰的「家长观点」,未成年少女偶像团里的灰色地带等,都让人觉得有难言之隐。当然亚文化能够被平等地讨论与理解,已经是一种宽容和进步。 |
|
没看到什么东西,最后成员10岁的那个团的握手场面和粉丝的话吓到我了。 |
|
偶像是可以支配的女孩子,而且绝对不会否定自己。毕竟谈恋爱太麻烦啦。 |
|
【大光明】“偶像不拯救世界,只能拯救我,一次拯救一天” |
|
信息量稀薄得如一篇特稿,前段叙事线过于泛化。 |
|
大热天里居然看得我心里影影的,只感到一阵冷冷的冰雨往我脸上胡乱的刮。 |
|
这个纪录片让我能理解那些宅男,能专心做一个不被理解的事情真是了不起。纪录片的介绍真是多个维度的诶。比起社会的冷漠,偶像团体之间反而更像社区关系,唯一隔阂的可能是公司的利益。Netflix |
|
倒是以这样的方式,大体理解了日本的偶像团体与粉丝的共存模式,包括背后的一些 |
|
看电影了没 |
|
跟随一个小偶像“里绪”及其粉丝团体,展示了小明星们的美梦和御宅族们的狂热,揭示了经济不振、婚恋成本太高以及网络亚文化等社会成因。看完慨叹,得是多无趣的社会才能催生出这种利用少女淘空大叔的轻色情业来啊。当然,这并不妨碍片中的女拳师信口雌黄,把粉丝耗尽家财换取与女性握手十秒钟说成是全社会压迫女性宠溺男人的证据。Rio Brothers大概可以看作粉丝经济的一个缩影,将个人自以为的反抗体制和逃避人生变成商业机器上的一节小小电池,眼下开心就好。 |
|
当亚文化成为主流 |
|
给这帮精神空虚的日本屌丝精神寄托类似于宗教,吃青春饭上了年纪你就不值钱了,说穿了还不就是因为性暗示吗,谁不知道你卸了妆跟鬼似的,喜欢纪录片这种冰冷看世界的视角,二十一岁十四岁十岁对抗体制,死宅真恶心日本人的牙真难看,消费社会有一帐叫虚假的微笑,资本主义用快乐控制人吸失败者的血,喜欢萝莉的大多都是因为J8小。 |
|
几个观察者身份的采访对象选得不够好,全程主观臆断没有深入研究,缺乏产业和文化的专业视角,所以看完信息获取不满足。偶像和宅男的展现还是很感性的,没有煽情也没有妖魔化。想想昨天还在B站看美少女刮腋毛全程痴汉脸的我跟这些大叔也没啥区别吧ԅ(¯ㅂ¯ԅ) |
|
几个有意思的观点:1. 少女偶像是合法的灰色地带 幻想与暧昧交织 偶像绝不会挑战或者伤害粉丝 “みんな優しい” 2. 女权主义者:一个女孩的工作是对男人笑颜逐开及抚慰男性 无法接受 3. otaku逐渐成为主流文化 有人辞掉工作专心当御宅 4. “日本的生育率下降应该归咎于偶像风潮 大家都只想活在当下” 5. 粉丝希望自己和那些女孩们同龄 所以对话越幼稚越好 他们会很有安全感 卸下心防 再次感受到纯真和自由 // 观后感:最会玩的还是康子 |
|
因为觉得没有用的自己也能被偶像肯定 所以就这么一直下去也是没问题的 ← 这大概是大叔追爱豆和小姑娘们追爱豆最大的理念区别? |
|
大体介绍了一下日本偶像现象,可惜没什么深度 |
|
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们,推选出夹杂着个人欲望的公共代表(代表年龄越小,潜在希望就越大),集团体之力重新杀入主流社会寻找认同感。边缘人群需要的是创立自己的社群,重新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新规则,在主流里找认同感无异于缘木求鱼。 |
|
片后交流会有人觉得社会学家的部分很好 但我却觉得很差 他们说的话完全是可以通过爱豆粉丝等等当事人的故事来体现的 一部纪录片不应该是为了shock观众而存在的 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发觉一般人看不到的事实 说实话那个女权主义专家的话真的太刻意也太不舒服了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a4y1t7VY |
|
病态社会 |
|
立场太单一了。 |
|
#对世界的不理解也要了解 |
|
我个人认为整个视角还是相对单一了 |
|
好奇偶像文化久矣,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算有些了解。衰退的经济、暴增的失业率和低收入人群,结婚生子不可企及。在衰退的年代必须要有精神宣泄口。一群中年男人以养女儿的心态意淫着具有强烈性暗示的少女,用握手替代性爱,用狂热掩饰虚弱,励志梦想全是浅层表象。真正可怜的是这群宅男们 |
|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感觉这东京的偶像还挺「low」的,和其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抱团取暖般的温存与悲哀。 |
|
“日本男人十分崇拜少女的纯洁性,他们害怕少女失去纯洁性之后变得强势。”“选择越来越低龄,十五岁以下的女童唱跳偶像,心理上绝不会挑战粉丝,这个社会,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些男性的幻想。” |
|
还是一样的,在这种纪录片中,偶像必定是元气的努力的偶尔脆弱的,粉丝必定是善良的朴实的拥护者的形象。纪录片也在维持这种幻觉,其实偶像和粉丝的关系是一种双重的错觉,真实的情感是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发生的,这种关系悲哀但能让人理解。 |
|
无论如何售卖治愈/追梦这些假象,依然无法改变idol产业=暗黑soft porn商业的事实。 |
|
看的时候就想到了海女,想到了可爱又努力的aki,心中排名第一日剧没有之一,又想刷一遍了! |
|
一份工作,也是一份真实。有偶像也就有了寄托。 |
|
崇拜偶像在日本能获得guaranteed善意微笑和等价交换来的情感(即使有可能是虚假表面的)比起现实世界的残酷的确是可以得到不少慰藉 |
|
透过现象看本质,日本那么多年的偶像文化甚至二次元文化本就是个独一无二的社会现象,都源自日本人的个性和经济的发展状况。起初我很同情那些粉丝,但看到他们从中能自我疗愈和获得快乐,也未必一定要走主流的发展轨迹,结婚生子步履匆匆。这也像我国现在的网络直播打赏经济,也许有些人就是傻,但更多人换来了相应的愉悦吧,难道也暗示了中国经济的不景气?70年代英国出了性手枪,新千年日本出了偶像团体,2020年中国涌现了各种女性主播。。。 |
|
感觉在看阿福的追星日常……小偶像确实可爱的,看得我也想follow小偶像了(但是不会花钱 |
|
“为什么要交女朋友,是酒不好喝,还是手机不好玩?” 还有永远对你微笑的少女偶像,一个人真的也可以活得很好 (拒绝judge |
|
记录未成年少女偶像之路表现日本偶像产业全貌。深层透着女性在日本社会所处地位。全面记录日本粉丝经济中人与事,也看出了日本人追求梦想那股努力和热血。与应援御宅们支持简直堪比日漫情节。最好再拍部关于杰尼斯的男偶像们与粉丝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