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特曼的现场和隔壁片Lady Gaga的演技一样令人心酸,老天只给一碗饭,在自我突破的路上大家心里都有迷障……一星给Sia。 |
|
3.5 并没有比asib好, 歌对比下真的不好听。恐袭的循环也没有带来多少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本想和第一部分形成反差,但脱节太严重导致无法欣赏。波特曼表演比gaga好,现场又唱又跳的,但太over the top. 不知道英美媒体如何吹得下嘴。 |
|
威尼斯尴尬之最。波特曼表演的跳脱程度参考让祖海去演ArianaGrande纪录片. |
|
???波女士您有事吗?笑到打鸣了。& 建议打上flash trigger warning惹,差点闪瞎。有好些地方感觉是let’s抄抄你提吧…大概还是年轻气盛吧,没有分寸...剧本也比较崩,台词好做作,折射社会环境也做得很表面生硬,演员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感觉上就是一部用力过猛荒唐滑稽的学生作品。比前作差太多... 【一个搞笑:演小时候的演员比波波高还比波波宽大,这casting怎么做的啊... |
|
演唱会前还只是一帮人操着蹩脚的口音或性冷淡或歇斯底里地传达导演本人又混乱又装X的各种message,演唱会一出:您怕不是对pop icon有什么误解? |
|
Celeste真是个一点都让人喜欢不起来的角…关键是全片的歌为什么一首比一首难听!!!回想起来只有Prelude和Act 1还有点戳…要说喜欢什么,我喜欢Wilem Dafoe的旁白可以么… |
|
高开低走 娜塔莉波特曼在因强奸13岁女童被捕受审认罪、判刑前逃逸被通缉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苦月亮)09年落网时,也签了放人请愿,转身又搞反性侵运动,真是百变宝贝 https://gawker.com/5377316/who-are-these-polanski-backers-anyway |
|
波特曼故作浮夸的演技太厉害了,上次看到如此疯癫的碧池还是摩尔阿姨的“星图”。可惜剧本前后割裂太严重了,不然稳提奥斯卡。最后的“巨星”演唱会让我噗嗤笑出了声... |
|
前半段真是五星冲动,看得起鸡皮疙瘩;后半段画风突变通过刻意的夸张和直白来做出讽刺比较难以接受。最后硬塞了三首Sia原创现场秀看得很多人退场,但这种暴力式的洗脑灌输与那些枪击和恐袭事件又能共存,让整部片结构形成环状首尾相连,从概念上来说又是行得通的,只是可以实施得更好。梦境的寓意和相同演员饰演不同角色的设置也出彩。 |
|
2.5 看完开头包括字幕时,还以为是要看什么惊人杰作了😂结果剧本无聊、直白得令人莫名其妙(???)幸而视听层面做得漂亮,整体风格气质保持在线。尤其出色的是波特曼一贯“看似做作”的表演,非常撑场面。如果不是她来演这个令人生厌的角色,也许这部电影会全程垮掉到一星不值。最后的巨星出场也拍得太好笑了,五音不全尬舞,我就当反讽吧。 |
|
说视听…这不就是演唱会加花絮那些行活吗。NP真的靠努力把Craftsmanship发展相当了,Jackie之后还能进步竟然。有了Auto-tune她真是无敌!没啥好挑剔的,现在谁不靠满满auto-tune。就是这个写配乐的对于Sia几首歌动机和主题的理解让人无语,剥皮瞎用真是累了,小提琴有什么错你这么跟小提琴干上了。威尼斯选片是不是就为了让这部吊打asib...(补:有【鉴赏短板】的人不要说sia不好听,比谁就差了。无知。 |
|
Vox Lux这个名字好酷啊 |
|
为什么要看娜塔莉波特曼演LADY GAGA啊,黑人问号都无法宣泄我对这电影的不懂。拜托现在的电影界真的不需要如此拼贴的表达,如果写不出来就去改编好吗。如果觉得这部电影考验了娜塔莉的演技简直是对其人生最大的shade。。。娜塔莉只是拿出了小李子就满足了这部电影的需求。。。 |
|
波特曼的功利心毁了这部电影,一前一后很wtf。 |
|
割裂的两个部分,后面接不上前面呈现的恐袭。旁白的比重和片尾十分钟的音乐一样可怕。(IFFR 2019) |
|
这电影想法很好,一个校园枪击案的幸存者女孩通过纪念仪式上的原创歌曲走红并走上流行巨星的道路,这其实是新千年美国文化和社会的缩影,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能得到许多体现。但电影除了想法以外其他方面问题多多哎,比如主演前后性格脱节没有任何过渡,又让同一个小女孩演波特曼的童年和她女儿比较欠缺说服力等等。歌不难听啊,波特曼最后的表现也很好嘛,她确实什么都能演,想想她之前的几个角色吧,杰奎琳肯尼迪,女科学家,还演了马力克的,都感觉很不错。这种时间跨度大的人物传记并且目的是折射社会的电影,还是大卫芬奇拍好啊。话说大卫芬奇还拍不拍电影了?快回来吧拍啥都行啊! |
|
感觉看了两部片,娜塔丽波特曼出来之前近一小时都处于5星状态,之后一路滑到3星或更低。角色转变太强烈,最重要的转折点却用画外音来交代, 后半部的夸张显得演编导都有很大问题,演唱部分也过长。另,stacy和jude角色16年前后外形完全不变也让人很分神。 |
|
相当糟糕的观影体验,不清楚娜塔莉波特曼基于什么原因选择接拍这部电影,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她的演技也挽救不了糟糕的剧本,全片充满着无聊、压抑和愤怒,太多太多的男声旁白一大段一大段的介绍剧情发展,让人十分反感,我需要的是画面、台词和表演来帮助我理解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旁白。还有一个严重问题,人物动机模糊,看不清楚他们的成长轨迹,中间娜塔莉波特曼突然长大所带来的反差性让人费解,前后割裂过于明显,导致后面看来娜塔莉看起来就仅仅只是个疯婆子,而且娜塔莉的才华也无法支撑起她完成电影结尾演唱会的表演,完全只有尴尬,虽不至于算是致命问题,可也相当无感。对个人而言,可以说是看了一部烂片,故事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很无聊罢了。 |
|
Portman的美式喜剧表演风与整个体系格格不入,要不然就是她太大牌导演没胆子去指导,要不然就是导演真的没有能力。如果将两个部分交叉剪辑或许能使得第二部分不那么突兀。整个片子所理想的情感流一直没出现,而只有绚烂的摄影。最后的存在合理性不说,表演就尴尬到灾难的级别,假唱很出戏,甚至嘴形都对不好。 |
|
虽然很神经病但是波特曼演技很好耶 那浮夸的深井冰样 跟舞台一致的走路姿势 |
|
个体的哀悼变成国家的悲伤,事件的恐慌成为时代的动荡。十八年前她是颈椎受伤的幸存女孩,用歌声告慰同伴亡灵;十八年后她是盘起乌发的当红巨星,闪光灯里表演讽刺的笑话。被公众同情与流行元素包装成符号,却拒绝像符号般被商家合影。在公众面前戴上面具表演,注定此生,都逃不出那场恐怖枪声的余波。 |
|
波特曼确实什么角色都能演。这部电影要么是太优秀导致我完全看不懂,要么就是一片混乱、相当奇怪。详细的也不多说了,就补充一句,这里面的歌我也欣赏不来…… |
|
视听是精彩的,结构我非常喜欢,但它给我建立了一种非常割裂的怪异观感。波特曼演出了音乐人的姿态,但看着还是像个电影人。在这样一个创伤应激及迷失的人物面前,过于精心设计的叙事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它仍是一篇精心设计的命题作文,缺乏灵性。 |
|
麻木 |
|
好的地方坏的地方都和《战前童年》如出一辙:娴熟高超的视听调度和独特的品味,单薄的剧本和欠节制的配乐使用,两者结合造成某种头重脚轻的古怪观感。不过这回我倒还蛮喜欢的,得找个机会重看《战前童年》。估计迎来嘘声主要是因为第三幕完全只剩演唱会现场了吧……科贝特的电影中表演的过度发挥似乎只会扣分。 |
|
D+/ 相比《战前童年》应该是退步了。假如前作人物逻辑线索断裂的毛病还能通过更多足够有实感的生活细节来蓄积从而部分地弥补,这一部里飘忽的人物则已经完全被文本分区所切割了。现实的复杂性自始至终都是通过一个额外的叙述者以及台词来进行陡峭的层次搭建,视听语言雀跃于“趣味”而并未浇铸为“美学”(证明了整合能力的低效),叙事/论证本身已经无法自然地生成真实感与说服力。最惊喜的反而是波特曼,她浮夸的表演完全契合甚至“引爆”了这个故事的语境。 |
|
(4.0/10)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星的成长,也意识到有背后的世事变迁需要被传达,但两者关系不那么强烈,前者多数时候在自怨自艾,后者只是偶尔出现点缀。似乎年轻导演普遍对自己有着迷之自信,当他们有机会自主掌控一部长片时,总是贸然堆砌过多的素材和隐喻,结果却经常是不知所云。早先的毕赣和这部的导演都这毛病,他们能创造瑰丽动人的片段,但在整体的自圆其说上很粗糙。作为对比还是要提一句个人很讨厌的拉斯·冯·提尔(针对其人),他的作品也是经常以风格迥异的片段拼接出现,不过还是可以寻觅到非常明确的脉络的。 |
|
视听真的还蛮棒的,卡司也很好,但是剧本锅还是表演的锅? |
|
我觉得这部比巨蛋还是好很多的。 |
|
布拉迪·科贝特的审美无敌了,非常的表现主义,用威廉·达福的旁白串联故事,破坏了故事的情感张力,但也赋予了故事反类型化的特质,否则这样的故事套路很容易拍出暗黑的俗套传记片,这种做法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一个因枪击案成名的巨星,她的个性,她的阴暗,她向歌迷灌输的精神何尝不是另一种暴力,枪击案的罪犯和她因此得来的名气本质上是一样的,one for the money, two for the show, three to get ready, and four we go. |
|
美国梦 |
|
无论是作为讲述青春期的内心创伤还是巨星如何处理失业、家人的糟糕关系,都仅仅是及格的分数。一边俗套地呈现她的经历,一边直白且毫无想法地抛出“我不会被打倒”的口号。开场极具神秘氛围的铺陈和校园枪击的震撼这么棒,中后段却没有任何可以深入的探究。母女关系、姐妹情仇都没有了。以至于她的巨星生涯,一个演唱会只做到一层功能,浪费。 |
|
今年这么多讲明星的片里这部无疑是最好的。前后两段几乎割裂的风格非常大胆,但也与影片副标题”A 21st Century Portrait”暗合。导演前作「战前童年」里出彩的摄影与配乐同样也是本片的亮点,而最后现场居然是波特曼亲自献声也算是意料之外。但整体仍然有些贪多嚼不烂 |
|
其实有几个片段还是不错的,但导演才华撑不起他的野心。波特曼演技不错,但歌太难听了!最后的高潮成了尴尬现场。 |
|
#48th IFFR# Voice单元”影评人之选“节目开幕片,75th威尼斯主竞赛补番#1。虽说故事真得很套路(清纯少女都会变坏,娱乐工业毁人不倦,明星要面对内心黑洞……),但是布拉迪·科贝特的影像感觉很好,有很多非常规的手法用得都挺到位,旁白尤其有趣。最后闪瞎狗眼的演唱会也没那么坑啊。看IMAX的感觉还不错的。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当然精湛无比,不过就是有些过了,就是那种”时刻提醒观众快看老娘演技多炸裂“的过……评论界自然对她的要求和雷帝嘎嘎不一样,不然怎么可能一个奥斯卡提名都吹不出来…… |
|
在一个颇有个性风格的开头之后,电影迅速沦为粉丝向的纪录片幕后花絮,塞满到令人作呕的音乐与声响。 |
|
人物性格转接过于生硬,到了第三幕主题依旧混沌不明 |
|
足够大胆的尝试,想法与讽刺都很有力度,但最终完成度并不高。 怪异荒诞的观感,波特曼表演也太过火了吧... |
|
布拉迪·科贝特还是有才华的,剧作和表现形式都很有个性。当演员的时候倒是没太注意。[B-] |
|
看似结构相近,但结论的篇幅占比,注定导致影片思路与《战前童年》天壤之别,后者的结论是切面的、展示性的;而《光之声》的结论则被赋予了太多需要承担的责任。 |
|
3.5.前后割裂的太严重了,其实单拿出来前后都好,光看前面是很爱的,后面处理得太过夸张粗暴一开始并不能适应,其实很契合开头的案件,是完全的另外一种气质。但是就这样简单粗暴地捏在一起非常让人EXM了,尤其最后三首LIVE一秒出戏简直让人看不下去。导演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执行力大概有点问题。我理解portman这种表演方式可能是有争议的,但去年她凭这部片子一个提名都没捞到感觉是不是评委们的审美哪里出了问题。 |
|
2019094 一星平庸 |
|
#tiff 两星半。这片子简直是娜塔莉波特曼大型个人抓马秀+演唱会表演,奥斯卡影后转型也是很陡很用力啊。电影前半段的配乐刻意做得很过度,不过我也看不懂这是为了什么,看完之后剧情上疑惑的点也有好多,不知道之后会不会重新剪辑 |
|
摄影、配乐有点实验…
剪辑、旁白有点生硬…
Celeste太作了!…想到小威跟Taylor Swift…
又一个反出演职员表… |
|
很有风格。Natalie最后的舞台演出真是super iconic。 |
|
多伦多看北美首映,波特曼用力过猛哇 |
|
180515想看女主换了好几个。命运多舛。女主的风格是gaga吗?谴责流行文化的一则血书?给人物关系着墨好少反而很多mv和唱歌镜头,感觉被故意隐瞒了好多。波波的演技为她长了10cm但还是不大够用。旁白太能写了给我侃晕了。延续波波用演技扛全片路线。三段的递进太疲软了 |
|
不是加上章节就能更严肃文学,但同样地,也绝非是潦草写就之作,Brady Corbet什么时候可以去戛纳? |
|
65/100 问流行明星和恐怖分子的相似性。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强烈的需要被关注的欲望?还有不够幸福的童年?本片最大的优点应该是end credits做的不错。 |
|
凡超级巨星乃至文化偶像,必然具有不同的面相。在舞台上他们比灯光更艳丽,振臂一呼,应声者众。在街头巷尾的议论中,他们的生活混乱,张狂不可一世。但心底也应该有一处地方,迷茫,破碎。光之声以Celeste做样本,却似乎是所有陨落巨星的剖白。差别只在故事只到Celeste封神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