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艺术一样,登山是种倒退,什么是进步呢?人们给自己造房子,在房子里开暖气,一步步被驯化。而大自然给了文明参照的维度,这种非理性的激情,不断探索的动力和批判的精神的确和艺术之间存在共同之处,也构建了他存在的意义。或许,自然代表一种不受束缚的强烈意志,不断冲击文明。 |
|
这次赫尔佐格终于没跟到底!遇见了更不要命的人!意义的升华。雪山拍得太美了。 |
|
不是走到世界的尽头,就是走到生命的尽头。 |
|
沿着雪山边缘那组长镜头特写攀升真的太美。赫尔佐格的纪录片其实一直都很煽,会让我怀疑与真实其实离很远。 |
|
狂人们做的梦都是相似的 |
|
我不在意这个世界是圆的还是平的,对我来说,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当有一天世界停止生长,那我的生命也到达了尽头。 一个人离开了,又一个人追随着他的脚步而来。登山不仅是对技术经验能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哲学上的考量。 不过作为登过雪山的表示,登山时候想不了这么多的事。看这部片主要是想看看这位登山皇帝,这个世界上真是有这么多的神人和大牛 |
|
梅斯纳尔穿越G1-GII是登山史上最难征服之一 也只有疯子荷素才会去跟拍纪录片 鉴于任务牛b得不可复制无法跟随 荷素只能把他做成个心理采访而无法记录攀登的过程 这点能理解也很遗憾 虽然拍得不好看 但还是斗志昂扬的 而老梅被问到“当时如何把弟弟的死告诉母亲” 就哭成那样 不胜嘘嘘啊 |
|
有点看不懂。 |
|
山峦边缘,实线。未竟攀登路,虚线。 |
|
这部纪录片的难点在于最核心的登顶八千米高峰的阶段摄制组无法跟拍,只能用一些远远目送壮士的镜头和登山家自己的小摄像机拍的留影片段&popul vul配乐来充数,但赫尔佐格至少跟满此前和和此后的部分,幸好主人公梅斯纳说话字字珠玑(我的登山轨迹是雪山间的虚线,只有我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算是半部实地访谈录也不算无聊,直抒极限冒险者的心境,并且短。 |
|
每次看赫尔佐格,都很难不被他感动,他的影像永远充满不屈斗志、让人奋发昂扬。 |
|
1984年6月,登山家莱因霍尔德·马斯纳组织了一个探险队试图攀登喀喇昆仑山脉,他们的目标是登上加歇布龙山的两个主峰峰顶,两个山峰的海拔都高达8000米。加歇布龙在当地语意是发光的山。他们还限制了一些条件,攀爬过程中不得搭建帐篷,中途休息,也不得携带氧气,他们唯一的行李是一个双肩包。 |
|
传奇阿式登山家Messner,果然每一个人在赫尔佐格的镜头下都会成为存在主义哲学家 |
|
加舒尔布鲁姆峰K4,登山界的神Reinhold Messner,和同伴一起连登两座高峰,不带氧气。冷静,坚毅,谦逊,面对镜头平静的说如果我们回不来,你们撤到哪里可以给巴基斯坦的背夫们发钱,也不用来救我们,因为没有人可以到达那里。同样的冷静面对镜头,是他们成功回到base camp,没有癫狂的狂喜,还是冷静和谦逊。这一次Herzog没法跟着爬了哈哈。 |
|
登山家对高度的痴迷、野心、欲望、渴望、梦想何尝不像画家对美的迷恋、音乐家对旋律的沉醉、建筑家对尺度、线条的热爱;又如电影人、影像师赫尔佐格对独特、执着于梦想的人虔诚热忱的追逐、记录;在被问到其弟弟遭遇不测时如何告诉母亲时痛哭,仿佛自己死了; 雪山温泉;艺术和任何才思都是退化的表现 |
|
能登峰和造極的人,其思維的高度也必勝於常人。Messner滔滔不絕,有笑,有淚,有閃光點,對於「為什麼登山」的回答太酷:「可能因為我的大腦在退化,產生了返祖現象」。赫爾佐格總能找到有趣的靈魂,並與他們對話。另外,阿式登山真的才是真正的登山精神。 |
|
可能有人用这种方式脱离了秩序,获得了卡里斯马效应。 |
|
喜欢听Hans讲话。每次看过赫尔佐格镜头里这些“疯子”的经历,都会短暂地感觉心境开阔了一点,蛮好的 |
|
莱茵赫德.梅斯纳-徒步无装备登山 |
|
题材。对话。内心。哭泣。硬汉。意义。高度。 |
|
看看登山皇帝Reinhold Messner对“为什么登山”的回答吧,他的伙伴Hans Kammerlander也是一个登山牛人。我一直觉得阿式登山才是真正的登山精神。 |
|
令人敬佩! |
|
和昕宝琦琦两个好基友在歌德学院看滴~对片中人有淡淡的祝福 |
|
发光的山,发光的人。 |
|
最后登山结束,那个人的笑脸太感动了。那是属于征服生命之后的快感! |
|
有点羡慕,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一定要这么做。 |
|
Two 8+km twin peaks in succession!!“Their plan to climb both mountain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stopping, without fixed tight camps, without oxygen, without nothing but backpacks.” |
|
做很多工,为山努力。这是资本主义的特权。有了背夫的基石,和狂人的坚定,才能抵达。但抵达不是目的,自然在那里,对照着文明世界。 |
|
你到底站得有多高看得有多远! |
|
2011.6.12 MOMA影厅 |
|
荷索的电影里没有撒谎的人 |
|
只有荷索个死磕佬才会成天跟拍这种纪录片 |
|
记录了那次史诗般连登两座8000米山峰(加舒尔布鲁木Ⅰ、Ⅱ峰)的活动,未带氧气,没有无线电,没有其他人员辅助与多余补给,只有两人背负的两个背包,甚至在中途突然出现暴风雪后,依然完成了这次壮举。当然,由于该活动过于危险,摄制组未跟踪拍摄,所以片中关于登山的影像只有几分钟。 |
|
每次看登山电影总是能看到热泪盈眶。 |
|
最后十分钟非常好。cb说这片很棒。可能是因为我没看全… |
|
screams of rock的雏形 |
|
这不是一部关于爬山过程的纪录片,是关于为什么去爬山.。不愧是德国人拍的片子(因为心理学之父是冯特,德国人),不得不再次对这个民族表示尊敬.。登山就是生命向上的力量。不停的行走,穿过沙漠,穿过丛林,一直走到世界的尽头。 |
|
看过北壁以后的后遗症 |
|
忘不了两个动人的镜头,一个是梅斯纳在被赫尔佐格问道登山回去后是如何告诉他母亲他哥哥的死讯时,梅斯纳的哭泣,还有一个则是片子末尾梅斯纳在和赫尔佐格产生共鸣时的纯真的笑容 |
|
登山者自述登山即是一种疯狂,正如艺术也是疯狂的产物。可惜下的英字极烂,又重看了一遍中字的 |
|
4.0 荷索與登山家有著極其相近的關於行走的夢(雪峰長鏡頭非常美,以及兩次拍溫泉並提問很有趣) |
|
一直走啊走啊直到世界尽头。 |
|
超越! |
|
以阿尔卑斯式攀登连上喀喇昆仑山脉GI GII两峰……最惊魄的攀登由于摄像限制凝成抽象的超越。巴基斯坦牧羊人们驮着行李翻过高山浅滩,在云雾间歌唱起舞,煽起更大震动。 |
|
“这些想象的轨迹,正是我赖以生存的轨迹,即使我是唯一看到和触碰到它们的人,这一切也不会消失。” |
|
明白自己为何没做 就越发不明白为啥有人会做了 |
|
忽视外界,甚至忽视内心,登山的时候连死亡也不会去想,一切都是为了使有限的存在得以延展。 |
|
一部适合炎夏观看的电影。在喀喇昆仑最高的山峰间流动的云雾(像Sils Maria的阿尔卑斯,也是尼采的阿尔卑斯?)似乎正是穿梭于世界众多高峰间的登山者的灵魂 其运动、瞬息万变而又不断循环的特性与山峰的稳定与威严-及其带有的顽固特性形成冲突 正如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一般 云雾的永恒与造山的偶然性构成其二者感知面的反面。葬身南迦巴瓦的弟弟的攀登精神由哥哥在喀喇昆仑延续 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登山于他并非为了山而更像一种上瘾 一种生命活动的延续方式 喀喇昆仑在此处被抽象超越以至于最后影片所追求的早已偏离了片头巴基斯坦牧羊人组成的运输队所构成的那些民族志影像 巴基斯坦食物、语言、歌声与舞蹈被冰川与云雾涤净 最后服务于白人登山者的超越性精神。类似阿基尔、陆上行舟,赫搓格又一次用引导性访谈诉诸西欧浪漫主义 |
|
想到了《石头的呐喊》,,总要在生命的边缘,纯粹而激烈地活一把吧。 |
|
纯粹的登山者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