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慢慢妙妙妙电影竟然还能这么拍震了我了 这还是电影吗这他妈是诗+摄影+戏剧再加音乐啊 Pedro Costa好萌葡萄牙人真奇妙。 |
|
佩德罗科斯塔仍旧在拍他逝去的方泰尼亚,一个老人自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起囚困于医院三十几年,他的朋友、家人一直以诡异的梦境形式出现,去年有小康,今年有Ventura,两人唱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啊。。。另外这部新片原来就是去年那部短篇集《吉马良斯》里面那部的延长版,那个只有两个镜头 |
|
当代艺术家们,请放电影一条生路吧 |
|
大概好的艺术片就是这样吧,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围城,是什么样的围城呢?大概就是一座能将一头雾水和头头是道的人区隔开的高墙,高墙里面咿咿呀呀传出墙外人听得似懂非懂的声音。墙外人略感惊奇虽对其语音、语法和词汇一窍不通但也产生了一种对陌生文明的猎奇欣赏,于是乎模拟相似的声响以作回应,假装与他们在说着同一番语言。 |
|
设计感太强。方泰尼亚三部曲之后。 |
|
四周是黑沉沉的铁屋,唯有内心葆有一丝光亮;高度明暗对比的打光方式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叙事功能;真正意义上的“鬼魂片”。 |
|
雖喜歡電影,但我可能更喜歡導演本人……欣賞他用鏡頭拍下這些人經得起耐看的臉孔,他們靈性的眼瞳。更喜歡的是,導演是與演員一同商討如何創作,如何透過多次反覆的拍攝,捕捉連演員都認同的形象,這將演員與自己置在同一地位,呈現出對演員的尊重,在鏡頭外亦實踐了他對平等的堅持。 |
|
又一部行为艺术电影,电梯一幕简直了。打光有意思,就镜头中间亮,其他一片黑。看之前注意了解一下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和导演背景。 |
|
方泰尼亚三部曲的延续,三部曲现在成四重奏了,标准公司未来肯定会收录发碟。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另类的鬼故事,死去的亲人不断出现,人们永远活在过去的回忆里,记忆甚至会迎面袭来跟自己撞个满怀。片子采用黑白高对比度极高的摄影,让片子看上去像一部德莱叶式的表现主义恐怖片。★★★★ |
|
与维塔利娜·瓦雷拉几乎一样,用黑来拍黑人肖像,这就是佩德罗科斯塔的标签了。人像历史的幽魂在空间中游荡,对话和空间同时造成的压抑感很有效。因为不了解历史,所以只能当作是对黑人被独裁压迫历史的回溯,然后单纯欣赏人物肖像拍法,与兵人对话的场景有意思,但是真不懂这种表达形式。 |
|
明暗清晰如雕刻,色调几乎严格局限在黑黄白红绿之内的廉价数字影像在科斯塔手下自有无可比拟的美感。一部意在忘记的电影,其极为有限而晦涩的叙述对剧中人来说是私密的疗伤,而对观众而言则是开放的悲悯。吟唱苦难的歌和飘零坚韧的生命是这里泛着光芒的主角。 |
|
内容完全无法投入,不过影像极具风格(往往是强烈的明暗对比、暗处一道光这样),截出来帧帧如画。 |
|
朗西埃就是科斯塔的自我意识 |
|
“法國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便曾形容哥斯達電影內的人物,擁有「某種領主氣度、浪遊式的高尚風骨,一種李爾王或伊底帕斯式的英雄」。” |
|
镜头极为讲究,光与影很富质感,构图有着极强的表现力。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
|
看之前没做功课实在是失败,不知晓特定历史看的十分吃力,导致片子并不是很能完全理解。画面的确有着独特气质,用阴影模糊1.33画幅的边界,陷入内心的阴森之处。 7.0分★★★☆ |
|
2015/04/24 21:15@双井UME |
|
#HKIFF# 无法描述Petro Costa新片,就像马尔克斯说的只能对一个新世界指指点点。4:3画幅、Jacob Riis的移民黑白照片、画面大部分的阴影和小部分油画般的光亮、痛苦和疯癫、低语和与雕像般沉默的人对话(最后一场电梯里的戏)。总之需要再看一遍。 |
|
啧啧啧斯特劳布高徒。 |
|
导演是蛮有野心,但我也是真的有点看不动 |
|
画外是救赎吗?光只从人物的侧脸擦过。 |
|
用葡萄牙的古典衬托方泰尼亚的文图拉,看过马钱才明白了进门那张半身画。 |
|
这部太表现化了,反倒没有之前的喜欢。但很值得再分析。 |
|
难得用一下家里蓝光机。盛佳仍是品质之选。 |
|
10s不仅有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还有科斯塔的《马钱》。科斯塔的独特影像美学已“神功练成” |
|
绝大部分的篇幅我真的是当恐怖片看的,这个构图基本就是恐怖片构图的配置,然后脑内编了一些情节塞了进去,我真的觉得黑人演员在艺术片里真的处于高阶的食物链,他们的脸用简单的光影就和艺术相辅相成,很多镜头我会想象换成白人和黄人的演员在哪,那才是真正的不知所云吧,不过通过对白剖视出来的难民生活还是很明晰的表达到了。 |
|
+ |
|
的确是见证历史,导演太懂!这次Q&A也算得最难忘的之一,需要写篇文章了~空间感依然强悍,Setting of Mind: 一切关于物质与材料,像是伦勃朗来画Siza和de Moura(反正是老乡)的空间,再加上身体和服饰的肌理。最后导演被夸急了,直接说你回去随便找一部德莱叶看就知道我拍的都是垃圾,哈哈太可爱了! |
|
浪费时间 |
|
1. 导演把舞台剧移植到电影中,场景,打光都非常艺术,很有感觉。2.演员都是黑人,身材挺拔,面相严肃,悲情,有力量 3. 本以为是回忆,结果发现好像是告诉你未来还是这个样子,你的牺牲至少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喜悦。 4. 无尽的黑暗的深渊,就是我的人生,我周围人的人生,怎么解脱呢?5.没看懂。 |
|
黑乎乎的医院里,文图拉还活在75年,那年他19岁,革命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毁了一切,工厂倒了,老板捐款而逃,人病了,他的手从此抖个不停,记忆也就停滞了,对着电梯里那个雕塑一样的士兵喃喃自语,时而传来孩子与妻子的声音,真实又并非真实。 |
|
废话再少点就更好了 |
|
9. 5+ 方泰尼亚三部曲恢弘篇章完结以后,科斯塔转向了更加私人化到创作 视点从宏观变为微观 ,内核仍是割舍不下的方泰尼亚情怀。伦勃朗式光线映衬下的医院成了流转的光影迷宫 跟着文图拉与长镜头穿梭在葡萄牙历史的时空 一小时10min处电梯镜头入梦 片尾曲响起才意识到结束
玄妙迷幻的体验 。 |
|
马被秃鹫撕成碎片,梦被镜头拍成虚无,是属于葡萄牙的沉重历史,也是难以启齿的康乃馨革命。宁静安详的白昼,不止不休的黑夜,让观众彷彿置身于被黑暗笼罩的1975,每个画面都带有那个年代的悲怆和沧桑,无比压抑的气息缭绕在人物四周,无法穿透黑暗的光,无法走出回忆的人,那段没有人记得的残酷岁月,被淹没在了时间的长廊中,不愿回忆。黑色布景,漆黑环境,黑人演员,层层递进的黑暗,像是在揭露被鲜血所掩盖了的历史残骸,却始终只能看见一个荒凉的脆弱外壳,一切情绪都刻在脸上,一切过往都藏在心间,呐喊、咆哮、吟唱,是一场战争的无情无义,也是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过去的种种错误行径,全都被融入到了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不能启齿。具有美学感和政治意味的激进作品,与久远的历史和私人的记忆有关,看不懂也猜不透,却能让人心生敬畏。 |
|
一部完全把剧情打碎的电影,大段的留白间偶尔穿插几句对白,深邃幽暗,晦涩艰深,宛如一件当代艺术品。导演用黑来拍黑人,冷峻的人形线条就像鬼魂一样在空荡的场所中游荡,高对比度的光线偶尔使之现形,一如这个种族在漫长的系统性迫害中被逼扮演的角色。 |
|
【4.5】文图拉可能是最丰富的“人”,他超越了身体(抽动的手),手和脸俨然是两种特质,激进与平和,语调是二者交叉的产物,带出极混杂的听觉体验(也与音乐有互动),从中渗透出始终前进的态势,如文图拉仰头看向远方。 |
|
没有了解过看起来真心吃力,了解过了估计很受用 |
|
我妈起床喝水,瞄了眼电视,问我,“你在看鬼片吗?”
我答是。
她让我早点睡,我说,“再看一会儿就困了。”
很好的摄影,很好的纵深、明暗、流动的光影。喜欢那些无限延展的空间或人物的脸庞被黑暗包裹的时刻,感到过往的一切对他的魂灵的侵蚀。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拼凑出一个故事,但永远会为如此漫无目的地游荡于夜晚的狭长走廊的影像感到陶醉。活着的每一天我都有这种感受。 |
|
方泰尼亚系列,喜欢电梯那场戏,刚好在我那部分。 |
|
A / 依然是空间与人物同时生成为雕塑的过程,而面容与身体则是划开混沌的器具。不过方法上的确没有《维塔利娜瓦雷拉》那么高的纯度。 |
|
我是谁
我在哪
我在看什么
我看不懂
我真的看不懂 |
|
48至72分钟的段落很是喜欢,场景切换多了,虽然基本还是固定机位至少人都是在运动的,且有很多惊艳构图摄影可供欣赏😂叙事(如果在这里还可以称为叙事的话)上也打破预期,本来以为是会在医院的封闭空间里一黑到底的,不曾想梦境超现实色彩越来越浓。最后电梯部分倒没觉得特别好,不过总算漏了导演的一些想法吧,关于普通劳苦工人阶级对所谓“革命”,拥护又惧怕的矛盾态度;革命也并未在事实上改变你我的生活,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任一时间点,回顾抑或展望,永恒的苦难总凌驾于我们之上,纵然被后世称颂又如何。 |
|
7# |
|
70/100,科斯塔一如既往的高反差照明确实是极具风格,强烈的对比将多处空间分明的分割成几部分。微微仰起的拍摄角度,可否视为作者坚定的对方泰尼亚人民的赞扬立场呢。 |
|
孤魂野鬼般的游走,从漫山长满莓子到树木都枯死,太挑战观影体验了。 |
|
3.5 |
|
这类电影就是美则美矣好则好矣,终究是阅后既算,不愿细品,重要原因是剧情实在晦涩,甚至连虚实都分不清,要是不了解葡萄牙历史更完蛋,角色的动机和根源都是模糊困惑的 |
|
# NBFF 13th
【D+】质感仍在,门槛过高,历史背景的加入导致理解困难,始终认为电影首先仍然是应该面对观众的。 |
|
没有看过科斯塔的方泰尼亚三部曲,所以直接看这部几乎等于四重奏的电影有点不知所谓,额,顺序错了。这是历史社会性很强又极富作者特性的电影,没有了解过看起来真心吃力,了解过了估计很受用。就电影本身,整体黑暗的背景配上一色黑人演员,各种定格镜头,仿若见鬼又仿若是蛇精病内心的喃喃自语和对话 |
|
提纯了《前进青春》,振聋发聩的感召,通过梦魇般的仪式与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