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最宝贵”“你以为他们是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们只关心死,很却很少关心怎么活”振聋发聩啊,影片之先瞻叹为观止;惜乎小学教员的地位和收入在半个多个世纪后仍未得到改善! |
|
无论思想还是技法,都是相当超前,找到李安的根了,看来也不完全是在小津那里,算是一点欣慰了,很早的年代,中国也有很好的电影。石挥和朗雄真是神似啊,只是他们之后,中国旧派父亲形象,我们还能指望谁? |
|
那时候他们说,体罚孩子已经过时了。 |
|
“我不怕死,我怕等死”,“中国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1949年的电影,有人说这片的思想超前了70年,我想说,这片放在当下,依然是超前的(不但没前进,反而倒退了)。 |
|
1949年的电影,观念却是21世纪的,所以,不要贸然断定,今人胜古人。 |
|
老夫少妻,超前之作,关注个体,叙事扎实。石挥的表演朴实自然,脱离了影戏腔调的束缚。阻碍婚姻自由的不是祖辈而是晚辈 |
|
看到不少人说这电影放到今天都不过时,还是乐观了,这电影放到今天可能都不过审。 |
|
有那个时代独有的做作,稚嫩而可爱。 |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茕茕孑立中国浮世绘,恋恋情深电影皇帝曲。 |
|
1948,1948年啊!这部华语片放在现在看竟然一点也无违和感。阶层、面子、世俗人情,老夫少妻敢于反抗俗世却是追求真挚的爱情,甚者号称已过时的体罚方式。校长自有的豁达让人如沐春风,更爱刘敏华的热忱、独立和勇于追求爱情的态度(娶妻如此夫复何求)!上个世纪民国尚存的那些光辉,怎么在现在通通变味了呢?构图几乎都是平视角度,更为一种平和的表达。身份转化游刃有余,石挥这演技真的没话说。9.2 |
|
石挥是演技最好的华人男演员没有之一 |
|
现在的电影有人家的思想觉悟吗,男演员有石挥会演戏吗,女演员有女主角漂亮吗,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观众朋友们注意了,种花养鱼玩邮票旅游可都是人家老太爷在家等死的玩意。 |
|
观赏性颇佳,中国式的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最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年代导演桑弧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前卫的电影意识,主要反映在时空衔接上。第14分钟通过两次脚的抖动进行大的时空转场;第66分钟通过连续的几个快速横摇镜头完成转场。而通过声音转场在影片中用的较多也更有趣:第30分钟父亲说结婚不要找他做主婚人,下个镜头直接接结婚现场父亲做主婚人;第37分钟女儿和媳妇抱怨父亲还没回来叠化到父亲在学校;第87分钟父亲告诉儿子结婚对象是刘敏华直接接众人惊呼刘敏华;还通过收音机的广播声音勾连了三个时空。最有趣的尝试是第44分钟在父亲第二次退休演说的时候接一个儿子和媳妇相视一笑的中近景,这仿佛是大银幕前所有观众的自然反应。这些技巧即便放在今天也依旧不过时,五星推荐。 |
|
老夫少妻的爱情结合太进步了。说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50多岁就要在家做起老太爷,中年该怎么活成为影片最关注的话题,对生活的关注在现在仍然有其意义。石挥自不必说,朱嘉琛也让人眼前一亮。 |
|
欣赏老校长的温文儒雅、乐观豁达、有家庭责任感又开明。导演最后让他找到一个天使,真是幸运 |
|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
石挥太好了。这部电影有那么几分像小津,但你又知道,有些东西是独属于它的,那股浓浓的上海市民气,仿佛张爱玲名言说的,“到底是上海人”。桑弧是1916年生人,三十三岁就拍出了这样的杰作,然后直到2004年去世,就再也没有拍出类似的电影。不堪细想,细想则悲哀入骨。 |
|
结尾感觉有点理想化啊。“中国人没有中年,只有青年和老年”“中国人真奇怪,千方百计关心死了以后怎样,倒不注意怎么活着。”那盯着观众的炯炯明眸啊,宣教得太明显。“花鸟鱼虫”之间的甩镜头,石挥的演技,不露声色的包袱。美工布景有那时的生活风貌,现在做不出来。 |
|
穿过整个北京去看你。 |
|
中年危机的解除,那么早就拍大叔爱萝莉了。石挥真是又帅演技又好的老男人,朱嘉琛长得好像俞飞鸿。 |
|
0615@影城 四星半。庆幸有事outing顺便看了这部。中国早年庶民伦理一挂集大成者,编导桑弧、主演石挥、朱嘉琛均近乎完美,通片流畅幽默,质朴成熟。两次直面大特写:“中年可贵,勿做未老先衰活死人”“国人重死轻生”的批判亦不违和,放在今天看仍有足够社会意义。 |
|
到没有因为是70年前的片子现在看来毫无违和感而惊讶,倒是石挥的举手投足之间好像看到了郎雄的影子,而剧情发展到后来又有了《饮食男女》的即视感。
李安,你敢说你没看过本片? |
|
真好看!1949年的电影搁到现在都是不过时的,我甚至觉得在如今日趋保守的舆论环境下,这样的片子能否上映都是个问号。女主的台词虽然有宣教的嫌疑,可也是金句频出,”“你以为他们是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们只关心死,很却很少关心怎么活。”石挥的表演质朴天然,真有魅力。 |
|
话剧皇帝石挥的神演技啊。 |
|
思想相当超前,探讨了中产阶级生活所面对的中年危机与再婚问题,婚姻自由并非封建的老顽固,充满人生感慨和领悟。五十岁不是人生的终结,在墓地建小学也代表了一种新生。陈绍常的中年人哀乐和朱嘉琛的青年人知性真是完美契合。李安的《饮食男女》绝对受到了大大的影响,甚至包括郎雄与石挥的相似性。 |
|
家庭关系递变可谓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七十年后看依旧精准,“我们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我们只关心死,很却很少关心怎么活”,花鸟虫鱼甩镜头新锐、讲厨师故事画内画外音交叉剪辑巧妙至极。石挥演戏春风化雨啊,就是有点像林永健。朱嘉琛的温婉知性气质仿佛俞飞鸿+徐静蕾。 |
|
49年拍出这么写实、讽刺的都市片确实够牛逼的,结尾令人拍大腿加鼓掌。石挥演得最自然。 |
|
哀乐中年四个字有千钧之力。在49年这个历史节点,桑弧描绘了两种社会风貌,用伦理的解放反映时代的发展,跟《小城之春》表现的踌躇形成鲜明对比。不得不承认,这种内生于时代的家庭伦理剧比同样题材的《饮食男女》更具生命力。石挥的表演是中国影史上数一数二的,背影多像郎雄啊。景深和转场超越时代。 |
|
父欲怜幽草,儿女自顾家。天意重晚情,墓园结棠梨 |
|
厉害了,谁能想得到1949年的老电影思想与意识会如此超前和前卫呢,忘年恋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是中国家庭里的人生百态与喜怒哀乐。石挥身上有郎雄的影子,电影又是另一个版本的《饮食男女》,李安对这部片子又会是何等喜爱。 |
|
这电影真好啊,动人的故事,毫不炫技。这里的爹温和耐心,可是养出来的儿子怎么这么爹!这1949年的电影里哦,对待50岁的态度觉得是中年,对待女性和儿女觉得他们应该有自由选择婚姻和工作的权利。比起来,现在影视作品里的观念才是老气横秋。
这个标题也误解了我,哀字当头,搞得我一直紧绷着,总觉得会有糟糕的事迎面而来,让人心情沉重。而说到中年,我小时候听到30岁,总联想到看不出表情的中年人,严肃又无趣。现在自己早就过了30, 走进了这哀乐中年,倒自觉也没有面目模糊麻木生活,也高兴七十多年前人们就觉得50岁还只是中年,也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时候。 |
|
超乎预料可爱的一部黑白老电影:制作虽显粗糙,但考虑到是开国元年的作品也情有可原,而观影过程也时常因瑕疵而生久违的国产老电影的亲切感。更惊喜的故事和台词,时常把我逗乐到不行(猫咪因学校天天吃稀饭而逃走……),而前言转场接后戏的镜头语言和如预期上演《饮食男女》式的跨龄恋也挺中我意。 |
|
那时候人的思想比现在进步或者说坦荡多了,人到中年忙了半辈子能遇到这样的爱情,也真是老天眷顾。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桑弧深谙中国文化精髓,且温润如玉。这么多年,只有李安的饮食男女做到了继承和超越,堪称双璧。 |
|
石揮的演技路數跟片中其他人完全不同,更有當代演員的感覺,可能是後輩都偷師他的關係。片子倒是一般,不如太太萬歲,有點主題先行,太多了點說教的意思。 |
|
技法想到《公民凯恩》,时间“甩”得很漂亮;剧本想到《饮食男女》,“她答应跟我结婚了”,好好笑。 |
|
太牛逼了啊,中国要是没走上邪路今天得什么样了啊? |
|
民国时期的电影总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有这中国独有的韵味。简简单单的电影,却讲述了生活本真的东西,人到中年,可能是人生的另一个开端。 |
|
1、关于家庭,关于中老年人,剧本做的非常足,也很细,时间跨度长,剧情多,显得抱负很大。2、女主很多说话的时候打光和表演都太女神了。3、虽然讲了道理,但是我并没觉得厌烦。这个道理放到现在也是成立的,电影的观点也不落伍。又一次刷新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电影的认识。 |
|
宋淇问过张爱玲这部电影,张说不要提。认同宋的说法,有张爱玲touch,不是桑弧能做得出来的。 |
|
余窃以为,本片在豆瓣高达9.0分,并不是因为自身有多好,而是如今的国产片实在太烂,高下立判 |
|
1949年的都市电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形式上。片中极力宣扬的“自由人性解放”的新意识,甚至在今天来看都是极其进步和超前的。承袭电影“教化”功能的同时,又兼顾了娱乐性,导演编剧的功力非同一般。 |
|
杀千刀滴老陈,你拐我女儿。 |
|
石挥的演技自是不用说,电影里几乎包含了家庭关系的所有。长辈对子女的关爱,子女成家立业后的冷漠,人到中年的孤独寂寞与无奈。略带讽刺的手法也折射出人生悲凉。★★★★ |
|
四十年后,才磨磨蹭蹭续上脉 .. |
|
桑弧太坏了,用不温不火的调子讲一个惊世骇俗的叔侄恋,运镜也很牛逼,比石挥自己导的那些片子强多了 |
|
经典,多处莞尔。其故事内核和思想远超当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说话真是好听,带着一种不矫饰的赤诚与天真。已成石挥粉,刚看完网站给自动秒播太太万岁:) |
|
“我们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正是:人到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子女各有所成,父亲人在中年,子女不懂父亲的快乐,父亲不懂子女的想法,家庭地位的迅速跃迁非但没有促进家庭关系的融洽,反而加大了两辈人的隔阂与代沟。桑弧深谙中华文化精髓之处,《哀乐中年》堪称家庭关系浮世绘,细微之处妙到毫巅,全片臻入化境、浑然天成! |
|
电影正好赶在新时代的到来,内核非常前卫,放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如何好好的活,为自己活,中国人想的并不多。 |
|
将墓地改作新家和学校,半百之后由无所事事到重组新家庭开启新事业再获新生,抛下一众俗子,简直有点《生之欲》的味道(新学校里教书犹如游乐园里荡秋千,只是没有真的死掉)。剪辑转场相当简洁,毫不拖沓,当然镜头语音和寓意深度和黑泽明还是比不了。思想先进超前,婚恋观、教育观、人生观都值得称道。表演上还是石挥厉害,相对于他的自如其他演员有点太“旧”了。“好多大学毕业的不也吃不上饭”“我第一次领薪水总觉得自己不配,等到第二次就麻木了”“我们中国人好像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最宝贵” |
|
从剧本到思想内涵,都做到了顶级优秀,放到现在都是不过时的,甚至还是超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