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把《寻找手艺》系列盲目的归结于任何一种类型,它是独一无二的。看完心是热的,血是暖的。对了,景哥家的红薯贼好吃! |
|
昨晚在b站上刷到,一口气看完已是凌晨。看到了人生百态,看到了世事无奈。最遗憾的就是那位车祸丧生的新疆老人,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我们现在多以经济效益衡量一切,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可能也越多。这部片子让我看到另一种生活模式。 |
|
看过上一部才能感受到这一部影片的力量,这一段影像记录的不仅仅是上百个手艺人,还记录了四位在路上寻找自我的影人。 |
|
不一样的纪录片,期待未来的寻找手艺3 |
|
《寻找手艺1》出来后,很受感动,第一时间就写了推文。直到第二部出来,看完并且很快写了推文。过了几天,后台收到了喻攀的留言,感谢我们的推荐与支持。我点开他的头像,看到个人简介是他在片中调侃过的一句话:“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啊。 |
|
他们的生活没有因为1的介入有改变 还是依旧朴实。 节目不火自然还是难以带动销售 有心拍值得鼓励 呈现还是差了些有点可惜。 |
|
好心酸,这么好看的纪录片居然还没出评分!纪录片在中国商业市场真的是不吃香,感谢导演的坚持,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么多即将失传的中国手艺。 |
|
粗砺的镜头,质朴的情感。消逝的手艺,无声的传承。超脱电影技术之外的力量,这样纯粹的影像是难得的,也足以发人深省。 |
|
回访回顾比第一季更感人 |
|
两部之间,沧海桑田。戛然而止,意未尽焉。 |
|
说真的,我在坎温老人那张照片出来的一瞬间就哭了,第一季整个纪录片我也就在坎温老人做油纸伞的过程中哭了。我高二看的纪录片,当时还说以后考上大学要跟着导演去拍片子。现在考上大学了,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支持一下下。却给不了什么实际的帮助。电影可以慢慢来,我等。 |
|
虽然这只是一部画风和制作都有些粗糙纪录片,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系列的核心制作团队全员都有一种迷之浪漫。导演为了拍片卖房,喻攀为了拍片放弃工作,何思庚又当司机又当摄影师……满共就三个人,又要拍摄又要打光还要收声,所有后期制作也包圆了!导演和喻攀的表现一直真实又精彩,非常打动我,第二部也不例外。也许他们的设备不是最先进的,他们的制作不是最精良的,但是他们的真诚和努力足够撑起《寻找手艺》这个系列。
|
|
4年后,年轻的人新的生活开启,年老的人已经离开,手艺失传。电影版主要讲的是回访,没有讲什么手艺了。 |
|
粗糙真实有人情味。 |
|
一部电影什么也改变不了,唯一留下的只有这部电影。 |
|
若不是今日有人为我的评论点赞,我都没发现导演更新了寻找手艺2。说这片是寻找手艺,倒不如说是手艺人回访,看到那么多些的老人,感觉见到了老朋友,感慨良多。导演很幽默,他在做的事,也不是延长记忆那么简单,希望他能实现自己一个亿的梦想。 |
|
终其一生,做好一件事。 |
|
就很喜欢!原因看我的长评吧 |
|
二把刀的梦想升级成一个亿的梦想了,导演的自我调侃和喻攀的戏份真足😆
顺时针路线回访,一半是四五年前拍摄的老镜头,火了的纪录片并不能改变手艺人的生活状态,只能看到多年如一日的…努力生活。岁月的力量,比1更心塞😭
山东泗水柘沟土陶-高密夏庄面花扑灰年画,湖南洞口中方斗笠-隆回荷香桥杆秤,贵州麻江枫香染-从江小黄村侗族造纸🎵云南芒市出冬瓜村德昂水鼓,四川德格印经院-西藏江达刻经板-达孜土旦锻铜佛像,新疆策勒胡大拜尔地制作吹奏巴拉曼🪕云南勐遮坎温老人油纸伞🌂
+1新内容:西藏尼木藏纸vs贵州侗族、云南傣族、安徽宣纸,狼毒草草根内层草皮为原料,成本价35元/张。 |
|
原路回访,有始有终。 |
|
一部纪录片能改变什么,什么也无法改变。 |
|
悲剧才刻骨铭心。记录纪录片的意义。 |
|
实实在在地记录的纪录片。 |
|
这一部真的相当成熟。说来惭愧,我当初也是抱着略微猎奇的心理看的。所以第二部就没有关注了,但我极喜欢张景导演女儿张涵一的画,近日在整理,所以又来看。第二部极其成熟,不管画质、配乐、节奏和情感,这一系列纪录片,可能有比记录手艺更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当下社会真实的切片,有离家出走的父亲,有为子女看护房子的老人。虽然国家层面提四农,但农民在娱乐中是缺位的,尤其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我们总是做着现代化的蓝图,谱写“诗意”的乡村,所以李子柒能红。但普通的农人,很难火。最真实的,莫过于脸上的风霜。整体看完,再写长评吧,集中分析一下。有看到:艺术监制 张涵一。不知道张涵一现在的画,怎么样了,希望我还能看到!也希望张景导演,能有支撑一直做下去!
|
|
麻勒戈壁,子孙不肖,手艺失传。 |
|
重走四年前走过的路,有些人去了,有些人还在。 |
|
导演继续用近乎偏执的诚恳深挖自己、面对作品,如清风拂面的少年气息,又如视死如归的赤子之心。这种觉醒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月亮与六便士,不同的是“生活”不容小觑的分量。 |
|
最有感触的是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和吹巴拉曼的胡大拜尔第老人的去世,他们都过着平凡甚至清贫的生活,却传承了最棒的民间手艺,死亡固然感到悲痛,但更令人哀伤的是有些手艺面临着无人传承「灭绝」的境地,也许某些影像,就是最后珍贵的记忆了。 |
|
用一生来守护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6915864 |
|
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失败和伟大,欲望与自省。寻找手艺之后来的他们,有的手艺已经失传,有的人已经去世,与其说是寻找失落的手艺,不如说是带着礼物寻找昔日亲友。片尾的寻人启事,也是什么也改变不了的纪录片在散发着一点点的光和热吧。 |
|
一半的内容都是在重播第一部的片段,对于两部连着看的观众来说,不太走心呀... |
|
这一期是对上一季的老朋友做个回访,遗憾是有些人已经不在了。就像我们的传统手艺一样。想看这一季的人,先看看上一季的。 |
|
感觉自己活得很无聊,纪录保持者是值得尊敬的!你们也很伟大!真心佩服!谢谢你们,你们超过一个亿! |
|
我还想看 |
|
最后二十分钟看的泪目,充满真诚的回访 |
|
第一部是寻找手艺,那这部应该是寻找手艺人 |
|
尤其感谢鹿晗工作室!时间一天天在走,一个亿还是没赚到,喻攀还是失业的交际花,精神导师还是在刻佛像,多了一些生面孔,少了一些记得或不不记得的熟人。 |
|
26:00处白兴村/42:20处出冬瓜村 |
|
我没有看第一部,这部是对第一部拍摄过的人的回访。探索了纪录片的意义,好像也探索了人生,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手艺,也是一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强烈的冲击,也是一种奇妙的观看世界的视角。很感动有人坚持一件事坚持这么久,凭借双手的手艺创造了无数精致的艺术品。但是也好可惜好可惜这些物品几乎都要消失在这片土地上面了,杆秤有了电子称,手工造纸术有了工厂纸,油纸伞有了尼龙伞,古典乐器有了电子乐器,手工雕刻有了机雕,正版有了盗版……这是一个工业革命的进步,也是一个文化的消失。历史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越来越快捷便捷便宜的物品出现替代了传统。正如导演所说的,多一个人记住这些工艺,就会减缓它们消失的速度吧。
心酸在于,根本没有办法阻止它们的消失,但是它们会永远活在某些人记忆里面。 |
|
年底还来一颗泪目催泪弹 |
|
看完1再看2更有味道,一个个手艺人再次回到屏幕前,十分亲切。手艺人的产品,或许现在这个时代用不上了,但是这一种文化需要传承。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也是这一段文化的记忆。我也很喜欢老手艺,有时我就会想,我真想去学这些手艺,可再想想我该怎么生活,毕竟这些手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看了《寻找手艺》,我想导演团队用视频方式记录了老手艺,总不至于失传吧,可是有很多细节又没有,又想,可能是导演为了片子的需要剪辑掉了,但是手艺不是看片子就能学会的,坎温老人染伞用的什么草我们也不知道,手艺人制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很多情况怎么处理,没有手艺人亲自指导,手艺也不能很好的传承。要解决手艺的传承问题,就要解决手艺人的吃饭问题,导演也许就是这个思路吧,可是现在来看效果不是很明显。最后说——片子非常好!!! |
|
手艺的消失无非就那几种原因。大多数人已经不需那种技术或产品了;商业化失败;技术传承失败。
纪录片最多让人知道,让人记住。毕竟看纪录片的人本就是少数,看的人又正好需要那种产品就可能更少了。纪录片甚至都没能改变拍摄团队的命运,更别说是手艺人们的命运了。 |
|
这是一次回访,导演一开始就说他想要一个亿的票房,他想要凭一己之力改变手艺人的现状……最后他看着一个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着他们艰难的生活条件,甚至看到一些手艺的消失,看到一些人的离去……他只能承认自己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是记录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几度泪目,真的让我明白纪录片的意义!
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消亡史,但是每个人都有着难以言喻的浪漫。
真切希望这部纪录片被更多人看到!即使它的技巧语言没那么完美,但是真诚本身就难能可贵!让用心拍东西的导演得到支持!
|
|
看了会流泪。一种落寞的难过 |
|
做了一些事,好像并不能影响什么。做了一些事,确实影响了一些人。期待第三部。 |
|
第二部估计是导演有钱了,应该也请了专业的人士指导,无论从后期剪辑还是整体来看比第一部好多了,值得推荐。 |
|
哭了 |
|
中国的这些多元的文化、技艺,真希望能一直保留下来!没有人去学去继承,我们这些东西就都逐渐丢失了。由衷感谢有这么些人,能把它们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尽可能让多点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是这么多姿多彩。 |
|
不能称之为电影的电影,却好于太多电影。画面粗糙,情感真切。看纪录片竟然看哭了,不知道是被导演感动,还是被手艺人感动。只是庆幸啊,好在这个世界,还有人为了梦想,去做与世俗标准背道而驰的事。 |
|
回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