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影节云上观影第三部。法国影星于佩尔主演,去年她曾到海南节做评委主席。故事是患绝症的老女演员,召集一家人做最后告别的一次家庭旅游。发生在一地一天之内,叙述全靠对众多人物关系、心理变化的准确、细致描述,剧作值得研究学习。最后海边山顶日落时的大远景人物调度运用,令人叫绝。 |
|
三星半吧,私心加了半星因为是在去过两次的辛特拉拍的。淡淡的故事配合并不汹涌澎湃的人生,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拐点,映照出在夕阳下的群像,大西洋的壮阔背景前是人生的多变,多少繁复与伤怀皆在影像和时光里瓦解。人生,看似无常却有常。 |
|
美不美法不法,想抓马又缩回手,全方面傍阿姨。 |
|
色彩好,景色好,服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服装值得借鉴,别管你有多少道皱纹,多少斤脂肪,都可以借鉴。本片形散、神散。中、老年的情感,就像粘合不起来的沙子,碰到后,也不能怎样。 |
|
前段故事结构有些《爱在罗马》的意思,但相比起来,欢乐处不够欢乐,尴尬时却要尴尬的多。实际上这是一部属于中年人的电影——当人生走过了一定年岁,拥有的只是激情的退却和未来的迷茫。(即使色彩如此高饱和,也无法掩饰岁月带来的灰暗。)当所有人面向生活(生命)之海,有人前行,有人驻足,有人观望,有人等待。余晖渐落,但到最后终将汇入一条溪流,通往终点(而非终结),即使这条路上水滴间从未有过交汇……结尾的处理十分动人。 |
|
A / 居然是一部堪称诡谲的自然奇幻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幽蓝的泳池水色,到第三个镜头清晰可辨的漫舞尘埃,再到森林中雾气和面容上精灵般的亮白舞台光,直到最后一镜惊人地将山坡抹平与海洋相接,并让夕阳的波光和小径超然地相连——但是仿佛找到宿命的Frankie拒绝了这个庞大迷宫的出口,她终将沉静地回返到异国空间里混沌与畸变的情愫之中。 |
|
形式很洪尚秀,色彩很阿莫多瓦,故事很多兰,能看到Ira Sachs对家庭情节剧的探索,但是缺少把所有人网在一起的黏力。本来今年就打算去葡萄牙,正好加上这个叫辛特拉的小城... |
|
开场十分钟就想走,中途不断有人走,终于我也走了。剧本和导演像是小学生作业,非英语母语演员几乎都有强烈背台词感连一句话重音放在哪都不知道,极其尴尬,horrible。这能直接空降主竞赛完全就是因为是傍上了于佩尔。 |
|
世人宁愿相信,辛特拉的泉水,濯洗后可以祛除病痛,痛饮后方可遇见爱情。将死之人却得祝他人高寿,撮合不成却要贺别人姻缘。有人在这边旧爱将逝,便有人在那边情窦初开。有人在这头生命将尽,就有人在那头欢庆生辰。明明带不走财富,还要跪在树林里找手镯。明明最恐惧分别,却未知何为生命最好的结果。 |
|
再亲密的他人或者关系最终在各自的人生拐点上都要孤独前行,那些关于「爱恨离合」的痕迹最终都会消散。 |
|
摄影,于佩尔和托梅的表演。在没有于佩尔镜头你仍能感受到这个角色对其他角色的影响和压迫,可是镜头对准她时,却是那种濒临决堤的脆弱感。第三个戛纳影后要来了。 |
|
还是导演的温情小品,结尾那个镜头还挺喜欢的。 |
|
Frankie永远是一切冲突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围绕着她建立,她的消失(脱离)也将意味着一种中心缺位的空间运转,她被捕获,出现在望远镜之中,但在影片最终,当她在仰角中出现,视线伴随她的观看而顺接时,即是一种由被观看转向观看主体的仪式。我们可以对比开场的泳池,她是如何被观看者“捕获”的。
混乱,松散的戏剧冲突并非意味着《弗兰琪》是人物导向,相反,支持着影片的是一种肤浅化的空间,沦为ins背景板的,无法加入互动的空间(即使是Frankie被邀请,参加当地人的生日聚会,也在某个旧识的闯入后被打断),葡萄牙不再是葡萄牙,而是一个开放版本的暴风雪山庄,来自世界各地的,处于一定关系的人“偶遇”,处理过去某一时刻所遗留下来的冲突(在这里,由于过于笨重,过去甚至无法担任“幽灵”这一角色) |
|
对白电影,全片没换几次镜头吧?有些中景很美,有些没有拍好。英语世界中产人空降到葡萄牙,生死之外都是些没写好的心理小九九。看着看着竟然想要了解结尾了,竟然没有很不喜欢,IY还是继续演自己擅长的。总体还是有些一般。 |
|
QY-314,一部预想中的那种温情小品,对于看过艾拉·萨克斯之前几部片子的影迷来说,可能会更容易接受这部电影的风格,不管故事设定如何似曾相识,导演总是那么含蓄平淡温情,可以处理的很轻盈,很暖心。这可能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吧,还是可以打动我这种喜欢他的人,拍出了中年人的人生状态,只是这次在故事的编排上,几组人物之间的排列组合有点功能性,剧本并没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
|
总是嘲笑Star Wars*这样的电影,取着一流的景,讲着超无聊的故事。没想到这个值得期待的剧情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群人中随机组合之间的碰撞对话刻意而乏味,况且即便拼凑出“女演员的一生”,也并没有太多值得刻画的地方。 |
|
轻盈的幽默感堪比洪尚秀,尴尬的对话与笨拙的动作叠加,家庭成员间生疏而默契的关系,被剖开于葡萄牙小城各个未具名的角落,所有人如同所有人的分身,既聆听真相,又表明心迹。寡淡不是问题,但结尾制造高雅氛围的意图太过明显,倒不如松垮到底显得坦荡。 |
|
Sachs职业生涯最平庸之作? |
|
现实里的于佩尔高产、充满活力,似乎可以看她永远演下去。直到这里,也许Frankie确实被写得很像她本人,或者就是她一如既往演得出神入化,总之你下意识把她和这个死期将至的角色混为一体,于是第一次想到,我们不能失去这样的女演员啊。 |
|
废话连篇生生毁了于阿姨和美丽的辛特拉 |
|
是我喜欢的风格,轻轻淡淡。但又好像还是差点儿什么,形散神也散了。 |
|
单场戏力度严重不足(人物情感上有相通,台词诵读之僵硬似不足以构成交流的失序),结构上也没玩出花来,于是显得特别散。差Hers远矣。 |
|
移动版洪尚秀?玛丽莎·托梅真的老了,不过我可以的~~ |
|
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轻盈”。风格上跟导演和于佩尔的关系似的:把某些片段单拿出来,看起来像导演调度不动这个大演员,被演过很多相似角色的于佩尔牵着走;把片段组合起来,这种游离的方式又从始至终,形成了独特气质。 |
|
手环坠落草丛难再寻觅,想定居纽约却无法说服另一半,电影事业心有戚戚,列车邂逅互换帆板,度假未能消弭隔阂与疏离,海边凝望达成和解,病魔难除但仍能释怀。【爱奇艺】 |
|
这样的故事真是舒服到极。Jérémie Renier 再次饰演阿姨的儿子,当年的青涩荡然无存,哪怕只是银幕上的一小抹颜色,阿姨依然万众瞩目。 |
|
【2】这清汤寡水的,几乎看不到任何情境的建立,于是再多的动作去引发情节,也看得让人昏昏欲睡。最后一个大全景长镜像是试图拯救,但已经没救了。 |
|
干嘛硬要扯到洪尚秀和候麦,根本就不是一个路子啊。洪尚秀日记体随意到简陋,老吃饭喝酒撩妹烦不烦。候麦简单幼稚,且都拘谨小气。硬要比,这个比候麦辛辣幽默,比洪尚秀紧凑有张力。就像看情景话剧一样,主要看微妙的表演和台词,最精彩就在日常尴尬处,没设计感,很自然,有分寸。喜欢看于佩尔吊儿郎当,不在场的嘻哈态,似乎对什么都无所谓,处境使然。人物关系网略复杂,起先一头雾水,又倒回去看第二次,信息给得很巧妙,都交代过,理清人物关系后方解其中乐趣,疏离感贯穿始终,人类的悲喜本不相通。结尾太赞,于佩尔超然物外那一瞥,凝视着的人被凝视着,所有人又在一个大全景里,自己去看吧。总之超爱葡萄牙,辛特拉的夏宫,还有印象深刻的罗卡角,太美啦。很美貌但并不以美貌著称的于佩尔好久没这么大的发挥空间了,可以说有点在演自己吗 |
|
挺无聊的,生活总是不按你的计划来,你想要的儿媳妇,没想到居然跟你老公眉来眼去。。 |
|
#Cannes2019主竞赛(2)比预期的好看很多,最朴实直白地把众多人物关系叙述出来。如同一篇篇回忆散文、随笔,然后对人生的叹息,最后所有人物都齐聚同一场景闭幕。 |
|
看簡介寫雲淡風輕,還以為是治癒類的電影,想說就算不治癒的話至少葡萄牙的風光也可以治癒,結果完全沒有,因為整部電影拍攝風光的部分不多。女主隱瞞的秘密我本來以為是同性戀情,結果是疾病,所以這部電影其實還蠻壓抑的,即便是風光明媚的葡萄牙小鎮也沒能挽救。中年婦女(于佩的角色)身患絕症,壽命剩下不到一年,希望死前可以看到兒子成婚;兒子要去美國紐約,所以女主特地把遠在紐約的閨密找來葡萄牙,希望可以撮合他倆,結果閨蜜帶著男友出現,而男友在抵達後求婚被拒絕,所以兩人分手了,但閨密對女主兒子也沒感情。黑人夫妻檔準備離婚,黑人女要賣房子,黑人女的經歷跟女主蠻像的,但我不知道她們倆是什麼關係。黑人夫妻的女兒和葡萄牙白人少年在海邊也有一段豔遇,少年也經歷過父母離婚,可能因此他們更有共鳴,但我不懂這段故事線意義何在? |
|
弄得跟半成品似的,说糊弄事儿不算污蔑吧? |
|
3.5是随意散乱了点,私心还是有喜欢之处。有侯麦的影调,人物也有几分像侯麦式的人物,但远没有其剧作的精巧和细腻的哲理,设置在sintra,但总觉得并未真正完全发挥此地的作用,直到最后一镜。但弗兰琪的告别仍然是动人的,将悲伤掩埋,她的观望,她的音乐,她试图架设在爱人之间的桥梁都将延续下去。从山顶的回首是一个有魔力的瞬间,只是这个对于佩尔太简单了,没有多少演技的迸发,是更坦然赤裸的现身,面对衰老也好,面对悲伤也好,这种放松仿佛有其疗愈的作用。 |
|
处理得举重若轻,几组人物都带着几分游离和紧张,如同中年人对生活的不确定,尤其弗兰琪这个人物,因为她还多了一层死亡的阴影,所以于佩尔始终表现得心不在焉,有时还有种whatever的洒脱劲儿,但这种状态恰恰契合了人物的心境,其余人物可能相对写得随便了些,最后一个镜头非常好,好像是细流最终都将汇入大海,人类也都将殊途同归。 |
|
故事不差,不过叙述略散了点。演员都是演技派,温情十足。 |
|
Newyorker/hangout movie(顺便把Baumbach带出场了),种草了葡萄牙 |
|
有这么一类演员,她不需要多少面部特写来突出角色的表情反应;她也不需要剧烈的冲突来飙升人物的戏剧性;但只要她出现在银幕画幅中便会照亮整个电影空间,精准却又自然的情绪状态似乎毫不费力。 |
|
更像是献给于佩尔的作品,光芒万丈。不枯燥但无趣,意料之外的长镜头结尾,导演似乎要四两拨千斤地表达人生哲理,可惜节奏太平淡,后半部才渐入佳境,作为首映前半小时不断有人离席,可见一斑。 |
|
Ira Sachs最爛的片?裝什麼侯麥⋯家具置景是都挺漂亮的。 |
|
太温吞水了 |
|
重组家庭的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面对。没有谁能拯救谁。碎片化,不连贯,太散了。两星半 |
|
在异国。 |
|
平淡无趣,于阿姨还是说法语更像自己一点。 |
|
太水了..... |
|
没有任何别的美国导演拍得出这样的电影(一部欧洲电影),真正关于人的,并让这诗意小镇中的树与土地作为安静的见证者。 |
|
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木心在《最后一课》里讲的这句话大概也是《弗兰琪》想要分享给她的家人抑或粉丝的话。既然萨克斯如此心水鲍姆巴赫,那么他这部作品的主角也一定是属于纽约客、知识分子和中产家庭。众所周知,鲍姆巴赫的电影主题是《鱿鱼和鲸》的交战、是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是婚姻的安稳与恋爱的自由之间发生冲突。你说女主角悲观吧,她却纵情一跃向你展示暮年心境里的少女心;你说她积极向上无所顾忌吧,成人的世界又是如此无聊,令她透不过气。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女主角一路漫无目的地行走一路不期而遇地与人邂逅,最终悲欣交集之处只剩下她自己。明星的光环渐渐褪去,她坐在房间里弹起了哀乐——她成了那位失声的歌剧演员,犹如驻足在《咖啡公社》里的伍迪艾伦,亦如纷纷站在夕阳下的每一个人。 |
|
可以对应去年的《人尽皆知》,戏很足全明星但有些缺憾。Ira之前几部的着迷之处,在这部当中因为角色叙事线的变多导致有些减弱了(比如温暖的告解,或是含蓄奇妙的人事)。但海岸边众人走走停停的千愁别绪,氤氲的树林和风浪卷起的海滩,生活与浪漫的冲击后留有回味的余地,可以做到难得的收放自如,还是很无脑地偏爱。【我的Greg Kinnear戏份好少(ಥ﹏ಥ)】 |
|
居然还有于阿姨的船戏,也是妹想到。侯麦的电影看上去简单,要仿得好也是非常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于一众人物的戏剧动机都不够强烈,另外要美国人设计出那样的法式场景和那么精警的台词,也是勉为其难了一些。 |
|
品味很好,景,美术,服装,颜色都美的,故事就平平~于佩尔越老越美 |
|
#72nd Cannes# 云集这么一批优秀的演员,结果拍成了一部葡萄牙小城辛特拉(Sintra)的旅游宣传片,影片的设定有着诸如《夏日时光》《迈耶罗维茨一家》和各类暮年明星生活片的底子,既可以发展出各种怀旧感伤的气氛,也可以变成家族撕逼大抓马,同时还有着可能发展成恐怖片的底子,但是这部影片……什么都没有。既没有人物,又没有冲突,对小城空间的理解也只是游客级别。连最基本的电影梗都写得极其乏味无聊。于少女的表演也是……真是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有着可以媲美侯麦盛年时期名作底子的项目(拍好了会是“人间四季”级别的作品啊!!!!)被拍成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