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部二战题材的战争片,雷玛根处于遥远的桥与基堡八勇士之间的某个位置。像前者一样取材于真实事件,却投入了相对较少的演职阵容;像后者一样具有浓烈的反战情绪,却坚持了现实主义维度没有拍得那么文艺气质。三星半。 |
|
二战佳作,看得出来战争场面下了血本。DVD盘字幕做的太不负责,很影响观影效果。 |
|
这么好的电影,怎么看的人这么少,好像过去电视台使用的电影名是<铁桥保卫战>,可无法在豆瓣找出,用了英文名字才找到.那个年代的二战片,几乎部部都是经典,人物饱满,细节丰富,表演到位,对焦在人物的命运上.怀念童年时,看<伦敦上空的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最长的一天>....时的激动和兴奋.上译的配音演员团队也是天才的团队,童年时几乎相信老外说得就是中文.哈哈. |
|
这是耶茨投身好莱坞那段时间作为编剧唯一产出的电影。并不是作为耶茨粉自吹自擂,电影的文学调性非常好,除了关于交通要道雷玛根大桥的背景描述之外,对战争中对垒的美、德底层士兵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
耶茨对德军的守桥将领赋予敬意,对他爱恤民众、团结战争的行为做出肯定。而美军为了夺桥则不顾士兵的死活,通过士兵们的疲惫不堪也体现了对战争胜利的反思。而且用一个烟盒的细节把两个对垒将士的命运串联起来,胜利的天枰不觉间倾斜,实属神来之笔。比起今天电脑合成的战争,这部《雷玛根大桥》实在是太值得看了。
|
|
像the longest day一样的美德双方双视角甚至德方还多一些。长官给的承诺一变再变,前线普通士兵的尸体叠成了一些沽名钓誉officers更换肩章的阶梯,真的是看不下去。半个世纪前电影中的反战概念都如此成熟,然后呢?人类有一丝丝长进吗? |
|
就冲着服化道真的得给五星,无论是最容易错的德军sdkfz251还是美军的装甲部队,这片子里都完完全全的还原了(对比一下糟糕透顶的巴顿将军来看,简直就是早期二战片少有的严谨)特别是在进距离给特写的m24霞飞轻型坦克,轻坦的压迫感都能一下子给出来 |
|
大量实拍。https://www.ixigua.com/7289704804623286818?logTag=47ae760eeb42bb107929 |
|
战争场面拍得相当精良 |
|
反战意义上和战争场面上都堪称经典,虽然台词不多但是细节也颇为丰富 |
|
角色设置极有趣,后半段逼真宏大的战争场面挽救了慢吞吞的前半段 |
|
编剧居然是Richard Yates,确实文学性很强,小人物视角和非传统的善恶处理都很精彩,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可谓细红线等反战战争电影之滥觞。 |
|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所有零部件都会身不由己被驱动起来,不管愿意不愿意,这就是悲剧所在 |
|
德军厌战美军疲累,谁才是敌人谁还要打仗,和生命比起来勋章不过是废铁一块。。。片尾由烟盒带出了一句精彩的双关对白。。。PS伯恩斯坦在这部片子中的配乐和莫里康尼在阿尔及尔之战中的配乐有些神似,尤其是鼓的运用。 |
|
到底谁是敌人,德国纳粹为了阻止美军过桥,不惜炸掉雷马根大桥,但对于自己的几万部队性命于不顾,好大喜功的将军说可以给德国上校上千部队守桥,但实际只有400人,年纪轻轻被纳粹洗脑的德国商人的小儿子最终被战争吞噬,德国上校打死了逃兵遭到全体军民的愤慨,最后因为没完成炸桥而被枪毙。反观盟军少校是个不惜牺牲自己人生命的仕途小人,他强迫少尉攻占大桥但不考虑他们的危险,而贪财好色作战勇敢士兵敢于反抗少校的威胁,踢掉少校威胁的步枪。最终双方死伤无数士兵后,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雷马根大桥还是坍塌了。谁是敌人,是假借国家名义、英雄称号而不惜一切牺牲自己人代价、发动战争的战争罪犯们。 |
|
网吧里看到的,也就开场那个长镜头不错。 |
|
理查德·耶茨编剧...............我们的飞机...敌人的飞机...谁是敌人........https://www.ixigua.com/7123922971915190788?logTag=37d6745e84f816dc173d |
|
还是老片子带感,尤其是那种独属于译制片的味道,谁看谁知道。 |
|
别让我去打仗,我容易投降! |
|
20140129又看了一遍,1.片头的火车安全过桥了.2.指挥官是想守桥而非炸桥的.3.德军的防御战好悲催 |
|
付出惨重代价夺取的大桥,10天之后竟然再次塌掉了,真是具有讽刺味道。60年代不依靠电脑特技,就能拍出如此逼真震撼的战争视觉效果,而且片中的细节处理很不错(比如美军士兵击毙抵抗的德国少年后的悲伤表情,德军上校临刑前的自问等),值得称赞。
|
|
个人觉得分偏纸。有对战争的反思,有对小人物的特写,对双方高级军官的讽刺,对战斗场面宏大的展现。德军少校被自己人枪决时喃喃的自语:究竟谁是我们的敌人?印像深刻。 |
|
绝对是一部经典战争片,就看那个上了头当狙击手的娃娃被打死就能说明战争的一切,我对战争片的要求就是反战到底—所有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别跟我灌输某某正确。这片子还有个优点,控诉了他妈的官僚主义,拼死抵抗的最后成为了替罪羊,梦想当官的驱使手下去送死,两边阵营换一换也一点没有违和感 |
|
3.5 战争场面拍得详实好看,航拍令人印象深刻,人物塑造稍懒,反战角度做得不错,编剧竟是Richard Yates? Ben Gazzara的screentime不多但角色抢眼,哥儿仨有点儿意思的,'67 John《十二金刚》, '68 Falk《血战安奇奥》, '69 Ben《雷玛根大桥》, 这是约好了吗,一起上二战战场,虽然是三部不同的影片,笑死【Ayer绝对有取经这部片,后半段很像 |
|
勉强及格。吉勒明这导演挺强的,风格兼顾细腻和大气,主场景虽然就是个大桥,但不多的几个大场面营造的开阔,那些轰击过后扭曲的钢梁、地面各种遗落品和士兵脸上的黑灰在特写下也未穿帮。雷玛根大桥是德国莱茵河防线上的枢纽,意义自然重大,对阵双方是立功心切的长官催进下的美军,以及残破不堪的德军,双方兵力的薄弱让本片有些许特种作战题材的意思,但好在前后方、军与民的细节丰富,而且基本都笼罩在这场战事悲怆、荒诞的氛围里,类似主题的战争片并不鲜见,后来的《帝国毁灭》,之前的《桥》(1959年版)等等,但以获胜方的视角来搬演,至今也有启发性。阻击失败的德国上校被带回后方枪决,他问“敌人到底是谁呢?”,此刻正是无语问苍天。全片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到处搜刮战利品的美国兵,和一开始就被扔到绝境的老农民脸德国军官 |
|
老电影虽然考证和战术表现有不少毛病,但装甲车辆在公路上排成长队快速行进,一路尘土飞扬浓烟滚滚的战场氛围感太棒了 |
|
拍得不错,69年的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已经这么逼真了,也没有刻意美化或者丑化任何一方,美国军队里有好大喜功草菅人命的发号施令者,德国军官里也有思维正常的军官,为了保护老百姓没有做无谓的抵抗。夺占雷玛根大桥的是美军第九装甲师,它如同一把手术刀,在德国人的莱茵河防线上切开了一道口子,成为了压倒纳粹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场和诺曼底登陆一样永载史册的战役。 |
|
铁桥是德军残部撤退路线,也是盟军突进德国本土的要道,双方一开始就炸桥与否都有正反意见,态度暧昧。也因此,德国人炸桥太墨迹了毁于一旦。一线美军对战争的消极态度,逃亡德军的求生本能,踩在尸体上的胜利真不值得亢奋。战争场面很下了本钱,但剧情本身的可看性并不算高。★★★☆ |
|
亮点挺多的,虽然主场景只是一座大铁桥,但是爆破的场景完全不同于模型的粗糙简陋,漫天的烟尘震撼无比。配乐也是极大的加分项,简直就像是从哪部通心粉里照搬过来了。美德双方士兵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厌战疲倦背景下被迫交火。在击毙青年团士兵之后,美军脸上露出了悲怆的神情。阻击美军失败的德军上校,最终在后方被枪毙,临死前他看见天空中盘旋的美军飞机,感叹了一句:敌人是谁? |
|
其實說實在的,此片中我覺得德軍比較英勇也更為悲壯 |
|
四星主要给战争场面,尤其是各种爆炸特效。扣一星是因为剧组强行给本是纯粹战争戏的片子加戏:乱七八糟的大杂烩,拖慢了主线进程。 |
|
唯一印象深刻的镜头是本·戈扎那作为美国士兵杀死了一个持枪扫射的德国男孩,即便对方身处于敌对阵营,年轻生命的消逝也能够唤起人性。 |
|
德国军官蠢到令人窒息! |
|
讽刺的是拼了老命夺下的这座桥十天之后还是塌在了莱茵河里 |
|
VCD二碟 雄狮浴血扫千军 |
|
战争中,军人最怕的是什么——是背叛,己方的背叛。 |
|
首先,雷玛根大桥真的很结实,直到战后10天才倒;其次,战争很激烈,虽然结果早已注定,但是德军的抵抗还是很坚决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最后,电影拍的感觉很真实。 |
|
战斗的双方都陷入到了死局之中,炸还是不炸显得非常荒谬,上层军官在地图上指点江山,下层的战士只能去送命。影片最后非常讽刺,德国的军官被自己人枪决了,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信仰的一切都崩塌了。推荐! |
|
小时候觉得在1969年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实属难得;如今用美国独家限量版蓝光重温,有好些拍摄M24霞飞坦克的镜头依然令我激动。 |
|
这片子价值观还蛮有趣的,有点故意搞平衡的意思。盟军将领好大喜功、草菅人命,德军将领是个爱护百姓的人道主义者;底下当兵的都各有各的惨。另外,谁想出来让Robert Vaughn演德军指挥官的,所有角色里就他一个完全不像德国人,长相、口音、精神气质就没有一点合适的地方,分分钟出戏。 |
|
这是一部二战的影片,在当时雷玛根大桥是剩下的唯一的大桥,德军把守着大桥,运输和撤退都靠这座桥,但是德军的最高指挥部下令马上炸毁这座桥,这让这座桥的上校很不理解,他只好用拖字来应付,可是美军也看好这座桥,他们要占领这座桥,于是就发生了两军对决之战,尽管战争很是残酷但美军的士兵还是比较幽默的,闲时还来个小赌,可德军的士兵总是一本一眼的,影片在人物性格方面刻画的总是很到位,德军要炸大桥美军要占领大桥,这该死的战争为了这座桥又死了多少人,美军重点描述了一位上尉连长,而德军描述了一位上校,这两个人的性格都是可圈可点的,都体现了职业军人那种敢于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作风,真实地告诉观众战场上要有自己的主见,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突如袭来的各种变化,不能做无畏的牺牲,只有活着才能看见最后的胜利。。。 |
|
1.德军军官比美军军官更像个英雄。2.德军与其在驳船上浪费兵力,不如加强桥头堡的防御。3.如果真想保桥不需要从后方摇人,直接命令河西撤退的15军就地防御就成。4.比《遥远的桥》更有趣些。 |
|
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即使在今天都不显得过时,装甲和步兵协同作战的那种冲击力,对于城市和街道的破坏在片子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影片的精神内核也受到了越战的明显影响,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问题已经很难找到答案。 |
|
又一部以夺桥战为主题的二战电影。由于1969年拍摄,反战情绪几乎贯穿全片无处不在,所以出现了军官下每个指令都得连哄带骗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后半段的战斗剧情质量。对这次战役的改编也完全经不起推敲,除了爆破场景下了血本,整场战役也就出现了百八十人,还有一大半是雷玛根市民。 |
|
Thus ended the last great German stand in the West. |
|
重溫後才發現錄像帶時期沒有注意的是對戰爭的厭惡。 |
|
1970年代的大片无疑了。现在看,它缺乏商业片的紧张感。场面不小,人物众多,平民与军人交织出现。历史当铭记,人人是炮灰。 |
|
这哪像42年前的片子?评分这么低没天理啊 |
|
还是以前的战争片有意思,虽然现在看节奏有点慢,表演上也有点落伍了,但没有那种无处不在的,令人讨厌的反战情结,所以看起来还比较舒服 |
|
纪念Robert Vaughn |
|
基本上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战争片里展现疲态的电影。他们不明白为生为死,还要这么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