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告太有误导性了,哪里有姐妹撕逼,明明是两个性格迥然的女性君主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用各自的方式寻求生机。其中不乏政治上的阴谋和猜忌,嫉妒,欣赏,Elizabeth 与时局和解,Mary 殉道以坚守自我,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满满的女性主义。当然缺陷也是致命的:古装剧,boring;戏剧质感古装剧,double boring. 更不用提故事不够吸引人,在大部分观众眼里已经是原罪。 |
|
看的时候全程懵逼。她怎么回去就夺她哥实权了?怎么就威胁英格兰王位了?为什么要杀她?史实都讲不清楚。 |
|
服饰好难看。把玛丽塑造成反叛、野心仅是逞能的弓箭,而伊丽莎白是妥协中摇摇欲坠的盾。倒希望之后能拍部Margot的伊丽莎白,若不是影片质量,她的女配本该好好公关下。生硬的剪辑全然打散了两位女王的对峙,不必要的枝节很多,呈现的格局太小。拉扯出两位女人身后男性的奸诈,但错过多场戏来剥去玛丽的野心看她不堪的儿戏。伊丽莎白的“孱弱”写得更好,在男人簇拥下步向强悍,还是承受同样的不安 |
|
完全靠Saoirse Ronan和Margot Robbie撐起來的電影。兩個人真的不愧是新一代演技派的傑出代表。但是電影本身節奏把握不好,缺乏張力。不果想要表達的意思還是傳遞出來了。當年歐洲的monarch並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很多情況下仍然被貴族管制而身不由己。尤其女性monarch身邊的桎梏更多。那個時代的宮廷政治鬥爭歷史真的很有意思。 |
|
预告剪成女女撕逼剧完全是误导!实际想拍女人如何在男权中求生存顺探讨生育权的现代励志剧,可惜Mary忽而御姐忽而智捉,而原本成天做女红长天花的Elizabeth结尾却摇身一变霸气四射,看得摸不着头脑,有点刻意影射当下了。不过喜爱英国皇室历史的话,还是看得很投入的,Stuart、Tutor、六个老婆的Henry、Bloody Mary、清教徒天主教的冲突啥的都很有意思。而岛国皇室一早就有女皇,也是非常酷了。 |
|
这个6.1的分数什么鬼啊扶额?首先16世纪英国社会及宫廷就有大量黑人了!说剧情看不懂?是刷着手机看的吗?说质感不如《权游》?恰相反质感不逊于《权游》,服化、美术、场景、摄影从构图到用光,都是一流的古典学院派油画质感…视觉上足够精良了。剧作来讲,找到了一个不俗的角度,把两位女王之间那些微妙的心理角力刻画到了纤毫。看权力顶峰的两个女人,如何因权力而荣耀,也因权力而孤立,它甚至是男权社会中两种女性生存方式间的切磋与较量。况且玛丽女王这个角色一点不扁平啊,你会看到人物的聪慧、慈爱、通达、勇敢、顽皮、爱娇、心计,甚至愚蠢到刚直的一面如何把她导向死亡。好多台词写得都很棒,毕竟导演是戏剧出身。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行刑前的这句遗言,可谓掷地有声了。Max Richter 的原声太赞了,不给个奥斯卡提名我就坐地上不走。 |
|
近四星。打分低原因应该是舞台剧女导演改编的电影,是出于对电影优势运用不足吧,不玩运镜变化,剪辑闪回,多层次并进叙事等等,故事就讲的过于平淡松散。最后伊丽莎白总结玛丽的失败:“你的天赋,导致了你的失败。”这句就可从童年起拍个长剧。于平常人说节制自律审慎是体面,于这个男权觊觎的王座,节制自律审慎关乎性命。玛丽女王自小的境遇养成,让自己始终不明白自己看不起的是什么。而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太懂得。 |
|
可惜罗南和老邓相恋的电影质量有限。老邓真是人见人爱,男女通吃。 |
|
很少有电影电视以Mary为主角,知道历史的结局,听着两个女王的对话也是讽刺,让人难过的泪流。感觉Mary 好稚嫩,好善良,在全是男人的世界挣扎求生,最后投入伊丽莎白的怀抱没想到也是死路一条 |
|
影像连贯性不足,现代映射有趣但些许露骨;Jack好美,Margot太棒,罗南的表演令人上头 |
|
剧本不怎么样,太多似曾相识的旧桥段。Mary说话带苏格兰口音这一点在Elizabeth Golden Age就被人说,怎么现在还这样。只能理解为专拍给美国人看,担心如果Mary说话带法国口音美国观众不买账。 |
|
算是比较平实的历史戏,中间詹姆斯六世降生时,伴随着平均律,两个女王的平行剪辑很有神圣光环。亮点在于没有昭彰什么大女主和女权了,有点意味就马上淹没在历史的宿命感里。宿命感好像是欧洲历史少有的东西,更多是展现蛮荒和莫测。罗南妹妹真的越来越好看了。玛格罗比也真是演什么是什么。现在觉得什么宫廷皇室沾边的影视不论中外都是又土又corny, 最近的一部The Favourite 其实也是为了艾玛斯通去看的。 |
|
7分。罗比是个好演员,不惧“天花”的丑容,化妆师细节做得不错,睫毛很金色。罗南真的美。展示了一个温柔善良充满智慧的女王形象。 |
|
和宠儿两场连看得出的结论:好演员确实是能拯救平庸无聊剧作的,罗南的吸引力可以让我忽略掉电影很多缺点,撇开没头没尾的历史呈现和过分注重多样性的选角,我反而觉得这其实是在借女王历史和脱欧背景拍女性叙述史,讲得是女性被压垮和边缘化的命运,哪怕是女王也不例外。所以她们相遇时的场景会让我觉得分外动人,一个被操控却自以为可以挣脱的女性遇上一个甘于被操控深知无法逃脱的女性,两种丰富纯粹的female subjectivity的碰撞,那一刻就够了。 |
|
YYZ->CPH 罗南表演过度还是演不出女王霸气 |
|
服化道真的有看点 JACK也有看点 有几个关键帧很有戈雅和伦勃朗的味道 ... 只是感觉过于美化两个历史人物 |
|
几位少数族裔演员在16世纪英格兰苏格兰宫廷里真太扎眼了,让人一秒出戏。导演说这是因为她舞台剧的背景,我真醉了,舞台上演员离观众多远,电影屏幕上人脸又有多大?!?!!?!//伊丽莎白的台词和罗比的演技都让我对这个配角印象更深。//没看出电影的立意到底是啥,女性?权力的游戏?自由先锋vs乌合之众?感觉都想讲一点又都没讲透。 |
|
乍一看给血腥玛丽洗白,其实监督鸡贼逻辑。玛丽的失败是因为她更像一个传统的女性?然后傻白甜因为被渣男下套之后又因为太爱孩子各种心太软而被夺权?伊丽莎白的成功是因为这里的可怕台词,神马自己是man more than women?你确定她老原话不是married to the kingdom? 比起这个直男YY出来的烂剧,我更愿意相信流俗的版本。血腥玛丽为了给她被伊丽莎白她妈害死的母亲报仇而穷尽心机,多生孩子少种树,大施母权政治魄力,使劲利用人设丈夫。伊丽莎白因为她老爸砍了自己妈的脑袋,从小阅尽人情冷暖鹅明白了一个事实:问题的关键压根不是成为不成为男人的问题。而恰恰是,女人和掌权男人的婚姻,本质上是镶金的子宫才是政局不稳和内斗的根源。所以最后玛丽的儿子在她死后统一全国难道不是她有意为之? |
|
两位主演口音都太出戏了,原来是女权电影,jack lowden敲可爱然后就没有其他了 |
|
太可怕了,之前看预告片还以为是电视电影的质量,结果质感还不如「权力的游戏」。除了服化道还算差强人意,叙事剪辑各种混乱,罗南的表现相比Lady Bird和Brooklyn来说也没有任何亮眼之处。Richter的配乐引用了Zadok the Priest这个国王加冕音乐的思路很有意思,但执行起来也不算好 |
|
导演非常执迷于女人的血。玛丽产子两腿摊开流血,接的镜头是伊丽莎白用同样的坐姿坐在一堆红玫瑰上。以及,玛格特罗比摘下假发那一刻,一下子从红皇后变成了vivienne westwood,以后拍传记片,选角可以考虑她了。 |
|
最后,伊丽莎白一世变成了红桃皇后。#也太无聊了吧! |
|
以平行剪辑的方式展现玛丽与伊丽莎白一世何其相似而这段女性之间的结盟是如何因为男性政治环境的恶劣的fail,然而缺点是表现的内容太局限于宫廷内闱,实在看不出两位女王有何政治才干。英国人真的很喜欢找澳大利亚人演伊丽莎白一世哦。乔·阿尔文自从跟霉霉谈了恋爱之后只能接到强势女人身边的面首这类角色了吗。 |
|
除却现代性明显的解构作品外,在历史故事中融入现代思维的前提是后者不能喧宾夺主,而本片则完美的演示了这种失误。当导演妄图在诡谲的政治博弈中建立对主人公独立个性的单方面隽永时,相似的激励事件则在不断降低着张力,最后只能枯燥的渲染演员表演。PS:玛格特罗比实现了全程碾压。 |
|
有点莫名其妙。 |
|
拖拖拉拉、又臭又长。如果期待双女主的话,劝你趁早打消这念头吧,完全只是讲了一个人。 |
|
因为看过二位女王当年的通信,所以觉得这片没有特别难消化。也是因为他们还挺忠于信件内容写的剧本,所以伊丽莎白前所未见的emotional和weak,但可以接受,Mary聪明莽撞但很有魅力,这个部分完成的很好。总之比我预期的好,就是首饰太廉价太塑料,像从温州批发的一样。 |
|
若非对岸失火,便是此岸烧身;若无女王水性,便是夫君寻花。错把两座岛屿当姐妹,错把一个男人当爱情。也曾幻想冠盖英伦,自傲雍容,与一良人策马,与一邦国尽忠。伊丽莎白终生不婚,太阳光下盯着影子恍了神;玛丽女王不需情爱,断头台上念着誓词送了命。月事来临女人以血献祭,国难当头女王以血殉道。 |
|
乖乖不得了,金球影后罗南妹子睥睨天下的霸道眼神,真的震撼了我。也许真的对历史类演绎很感兴趣,这部电影堪称《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which is 我另一部5星电影),一并堪称都铎王朝双花。这两部电影都用精美的服化道,宏大的声场,悲剧与希望的对撞,殉道和信念的融合,讲述了残酷而又浪漫,原始但不失优雅的一段历史。亨利八世残暴但给了英格兰鲜活的信仰,前传留下了小女孩,开启了英格兰黄金时代,而留着亨利八世血液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死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留下了詹姆斯一世,不列颠共主的永久和平看到了希望。历史!这就是历史。女人、女王,牵绊、权利,嫉妒、渴望,生存、生活,男权社会下的QUEEN,这个电影,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展示。最后的自白,怎么像是英格兰在向苏格兰喊话呢,在一起,在一起!!23333 |
|
有文本剧本还这么稀烂我也是……转场乱的一批,根本感觉不到时间顺序。有前置历史背景的观众都无法迅速融入剧情。罗南妹妹你的演技咋回事???走廊和哥哥冲突那场戏我仿佛看见你本人而不是女王。罗比姐姐美而演技好,然鹅变成配角。惊喜浮现gamme chen和乔老歪。老歪完全就是个功能性角色啊,没有发挥余地。 |
|
现在所有野心拍宏大史诗的导演都请三思而后行吧,太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了。 |
|
73/100 其实从女性为主人公的历史素材里进行创作,作者的意图已相当明显,但是没想到的是,电影没有盲目的把现代平权价值观生硬往里套,而是用了诸多真实可信,跃然纸上的男性形象,烘托出一幅尔虞我诈的贵族权利斗争的画面,进而去表现女性在此环境下的种种困境,玛丽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关系也“意淫”的像模像样。能够看出为了缩短时间,有些细节不可避免的丢失了,也就意味着虽然整部电影华丽有致,但对它中心人物的展现,还是缺少了一种完整性。 |
|
伊丽莎白长得像IT里面的小丑 |
|
看得我一脑门的问号,不但很多地方并不符合历史,并且讲不明白,倒是两位女王之间复杂微妙的感觉呈现得不错。不得不说演员表演和服装梳化为这部戏加了很多分,尤其是玛丽,换个人来演就会变成一傻白甜,所以我最诧异的是,颁奖季中,获提名的竟然是玛格特罗比而不是西尔莎罗南?? |
|
玛丽被塑造成被群臣与政治玩弄至死的悲剧女王,姐妹对峙的历史重点竟然一带而过,也就拿拿服化道奖了。罗南vs老邓的戏还可以。 |
|
7/10 非常切题,以至于Queen Elizabeth的人像建立的太简单和刻板;罗南演出了一种几乎是蛮横的形象,不同于我之前看到过的被刻画为“温柔”的Queen Mary的形象;同时,Queen Elizabeth被刻画为“柔弱”的受难者,和布兰切特出演的传记片不同 - 这样想来,塑造两个不忠于刻板印象的历史人物,并刻画角色颠倒的权利争锋,这部电影应该再高.5?(竟然在写影评的过程中argue against了写下的第一句话...)但同时存有的一些矛盾,接近结尾处的姐妹情深,并不知道真实历史,但根据剧情发展,这段太愣了 |
|
5,无法挽救的平庸。 |
|
宫斗剧...乱得很 |
|
行刑前果然说了“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这句话;影片的看点在于精致还原的16世纪英国的背景环境,以及高清的画面下欣赏两位女王的演技(但却也只是靠站桩式背景配角凸显的);作为一部偏重戏剧的史实而缺少一定趣味,电影的野心更多在于为当代观众提供不能丢弃的西方的历史/信仰以及给两位提供演技平台,至少四五十年后如果有Saoirse Ronan或是Margot Robbie的个人传记的话,饰演女王角色是职业生涯成功的一部分 |
|
不是很懂这个低分 故事很有意思,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同时对历史的缺口给出了十分现代的诠释,比如第二任老公关系恶化因为是gay,被怀疑私通而遭谋杀的rizzio是transgender…政治正确上表现无可指摘。虽然结尾必须尊重史实,但高潮部分突然涌现出超越政治的姐妹之情可以说是一次女权意识的觉醒:与其在父权体制的下为一点可怜的利益厮杀,不如联合起来改写权力结构。对于mary这个人物的个性,在某些政治情景下显得很charismatic,某些政治情景下却是血气方勇,让人觉得她的命运有些咎由自取,总之是个复杂的好人物。Elizabeth I 就更不用说了,MR几乎演绎出了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可惜戏份比较少,也被最终的结局所限定了。 |
|
老邓真可爱啊,真可爱,真可爱【口水】 |
|
这个项目拖了这么多年最后找来《纸牌屋》的编剧怎么也该是往political thriller的方向走的 结果写成了Mary和Elizabeth的生娃大赛 好在我的粉丝滤镜足够一边看Saoirse和Jack戏里戏外谈恋爱(我莎到底能不能在电影里有一回正常的性生活??) 一边看她给好闺蜜加戏份 |
|
男贱女蠢,用爱发电…如果说这是“真实的”玛丽·斯图亚特那我只能感谢人类的进步。 |
|
色彩浓郁,罗南的眼神里充满了勇气和执着,让人无法离开。非常喜欢,尽管可能背离历史,但非常让人享受。 |
|
?看了评论惊呆了 除了剪辑有些混乱可能是导演想讲得太多故事时间线拉的太长 但是这部比宠儿好多了吧 |
|
开了头才几分钟?全世界的人种都出现过了?这片子所以是关于玛丽斯图尔特还是联合国?现在的片子都这么政治正确了?史实压根儿没有,情节压根儿没有,每一幕都怎么承接上一幕的?和关老师两脸懵逼 |
|
多好的题材拍的这么无趣。
权谋、宗教、历史、女性、爱情,这么些元素哪怕抓住任何一个切入也能作出尚好的剧本架构,偏偏文学脚本弄的如此涣漫成篇:考据不严谨、剧情不亲民——作为史诗、却局促于毫无戏剧张力的书信博弈,作为传记、却浮泛于缺乏内心侧写的人物塑造,作为戏说、又受制于不能放飞想象的历史真实……视听调度也缺乏电影感:须知,电影不是舞台剧、没有幕间休息,一个个情境没有用镜头语言合理联系起来,频繁无缝在场景间对切转场而不做处理,分镜设计与后期剪辑非常失败。
至于Lord Randolph的黑人形象,戏说倒是无伤大雅,就是很烦热评所谓“16世纪英国社会及宫廷就有大量黑人”:有黑人和有黑人贵族地主完全两码事——揆诸英国人口史,甚至16世纪末一度出现驱逐黑人的政令。
也是,都9102年了还以看得懂英语来秀优越的人哪懂这些(笑)。 |
|
Mary或者Elizabeth的故事世界上拍了一大堆,推陈出现很难的。好处在,虽然服造特别丑但还真是还原了伊丽莎白时代,跟画像上一模一样。打造了两位女王会面动情的一段。讨人嫌的地方,为什么非要强行插入黑人演员?
看了好生气亨利八世杀了娶了好几个老婆没啥,玛丽嫁了三次卷入丑闻就被国民骂whore。国王无脑还可能算热血气概,女王无脑搞得众叛亲离。野心很大权谋不够,悲剧。玛格特罗比演得更好吧? |
|
作为历史片不够严谨,作为野史片又不够刺激。 |
|
尊不尊重历史不知道,但是摄影和配乐,以及两位女主的演技都很好。服装也不错,相较于大热的The Favourite更喜欢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