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陆小雅资料馆回顾展# 这片今天直接从暂无评分到开分7.7……89年被耽误的片子(之一)吧,今天看尺度还是很惊人,虽说是个如海报上的三角恋故事,但是颇有社会关照:80年代末海南的房地产、官商交易、性工作者、农民工等等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个颇有玛丽苏气质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但是回到当年的语境,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彷徨,与新生婴儿的冠姓权问题是同构的,都是中国社会走哪条路的问题。这个二元结构里又夹缠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阶级问题(不光是脑体倒挂,而且实打实地写到了“new money”的阶级自觉问题),着实地“冷战中的后冷战”。相比之下性别议题(因陆小雅导演自身女性身份而起)完全是让位给了前面两个议题。映后比较重要的料:女主本来选定了倪萍,但她在开拍前因被调进京而辞演;陆小雅导演请丈夫代为选了李克纯。 |
|
90年代的下海潮,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打败理想的时候。开头的一组摇镜头概述了下海潮各种意图,有意思。开头的吉他青年在结尾终于再现了,那首主题曲 风往哪个方向吹,真的是仿徨的这一群人的写照了,有人暴发户,有人坚守理想(女主妹妹),有人想兼得生活安逸和精神追求,却只能无奈地拥有前者。女主心不甘情不愿地开始做母亲,“孩子来的不是时候”“孩子跟我姓”只能算是无力的抵抗了,说给自己听吧。现实就是暴发户是爹,没文化无法沟通,而后要被母职榨干,和自己原初的理想渐行渐远。原来海南那时候流行黄色录像厅、妓女站街,流动人口(农民工)非法。知识沦为性吸引力,是资本想获得的对象,但在资本积累的原始阶段,知识似乎并没参与,反而站在批判资本的对立面。知识和资本以及阶级的绑定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 |
|
堪称史料性的一部电影了!让我们看到极富那个年代特色的故事,不一般!人还是要找个文化水平阶层和自己相当的人结婚呀!不然最后只能坐产床上哭,我看着她那个样子都难受!其实洁非就是那样的人,和她妹妹截然不同。那个年代可以有集体看黄片、喂奶露点镜头!且很自然!泳衣也惊艳。约102分钟无字幕。陆的作品果然富有文学性,且都关于身边的人、人生、人性(导演说她滚在生活里看生活变迁并没特别强调女性)。她说“热恋”是讲对海南的土地、更高质量生活的热烈追求,不是爱情。女主也算因这片子和爱人结缘了!“陆小雅导演作品回顾”开幕映前讲话+映后陆小雅、李镇、沙丹交流(正在进行中)。谢飞、黄健中、滕文骥等都来了。老太太80岁,挺激动!小城之春喊话男又一直在我后面怪笑还提问了…今晚之前这部片子还没评分吧?资料馆1号厅9成满 |
|
看完想起《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那年代的片子批判性真强。个人命运抉择与时代洪流的冲撞顺应。
百子湾资料馆 |
|
改编自小说《城市与女人》,探讨女性欲望,早了30年的「海口女子图鉴」。知识分子的设定,有一种女版《围城》的意味——假如苏文纨穿越到镀金时代的海南,她会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女主有知识女性的姿态感,也有无法自欺的世俗欲望,而教育背景终究没法让她超脱时代的庸俗……最终她选择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望——尽管代价是嫁给她看不上的暴发户包工头。
一个女性导演拍女性,没想到她首先谈的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工。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像后来者拍这个群体时表现的道德泛滥,更多是冷静平实记录……
一个脑洞:假如男主穿越回民国,是一个知识分子。那么他接受新式教育,成为新贵之后抛弃发妻,与新女性琴瑟和鸣,对应的文学形象该是反封建的五四新青年吧?但他是一位改开中发财的农民,道德评判完全就不一样了。 |
|
4.0。资料馆1厅,陆小雅导演映后。1.开头黑幕下长镜头每个角色怼脸拍自说自话,是时代的群像,时代的南下淘金热。2.理想主义落潮之后,学校教育成了知识分子最后挽尊的遮羞布,如果放在2021的老师又是老板的当下,其实已没有多大意义,更何况这是一个奢谈理想主义的当下。3.时间会给你答案,其实时间也给不了答案。4.意外收获了倪萍老师因为早年从山东调往北京而辞演本片“文洁非”的消息。5.细节还是非常丰富,中学餐桌上说肉贵的老师、哲学系毕业生卖报纸、学易经给摆摊算卦的高材生,满满都是人文精神的大衰退。 |
|
上海电影博物馆 |
|
可看作是三十年代《新女性》放到八十年代末的重新推演,知识分子面对新兴资本力量的困境。曾经阮玲玉演的角色是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新时代里文洁非半推半就屈从了物质生活,每个时代决定了不同的选择,没有绝对正确与否,主要是要想明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非常有幸在资料馆看到导演亲自介绍电影的幕后故事。当年国营制片厂限定胶片成片比是3.5比1,层层加码到导演手里只有2.5比1,刨除开始结束多出镜头,实际只有2比1,要前期准备详细才能节省胶片。倪萍差一点出演本片女主角,因工作调动到北京而遗憾错过。《黑骏马》的剧本最早是陆小雅改编,没拍成,后来转到谢飞导演拍出。 |
|
本片最大的价值本应放在观察、聚焦、展示一个时代切片与青年心智的图卷,片名、剧本、具体摄制与影片中段男主的黑化却溢出足量的偏向,生成了过于主观的判断,影响了影片的表现力。半吊子又僵化的女主角让人感到心底的疲惫与无力,守礼的泥腿子男主则让人看到一丝异响与希望……在性格脱敏的路上,身份的轻重与学历的高低并无决定权。没有完美的人,只有在守旧、应变与求新间维持攻势或守势的平衡,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会甩下在前进路上脱力的人。相比影片中段纠缠甚至骚扰,男主在婚后的黑化则真实许多,却又没有相应的反差戏剧冲突,导演用力乏术。当然了,还有疑似配音等问题。不过,这片子对我形成了相当的记忆冲击力,我的父亲在九十年代中期下岗潮洗礼后,曾有一段短暂且不愉快的海南行,这是我的记忆与好奇, |
|
#资料馆#开篇横摇长镜头人物群像加混杂到有些吵闹的人群议论混音极为惊艳,设置于夜晚航船的甲板上,不仅营造出了话剧式的独白风格,更隐喻出本片下海这一主题,时代的无序与人员的混乱跃然于视听语言之中。
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镜头都是极其大胆的。满屏都充斥着情欲的气息:从泳装包裹下的肉体到色情影厅直至性工作者;从情侣打闹到出轨偷情再到霸王硬上弓。情欲背后是时代巨大压抑骤然爆发而形成的种种弊病。
两姐妹的人生走向颇有一种交换人生的感觉,是对当下的不满足而走向另一种,只可惜导演的选择意图书写得太满,其实也无可厚非,洁非前后的转变也显现出社会多重压力之下对其的改造。护士一线处理得较为随意,这也是导演多处试图展现群像却无法做到整体收束的其中之一。 |
|
又一部陆小雅。成年人文洁非不像安然那样不管不顾,但她的左顾右盼,恰恰对应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倾向,开头众人窃窃私语,已是端倪。海南万象更新,高材生眼中,农村企业家太粗鄙,教育研究者又太高尚,来回掂量,比红白玫瑰要现实多了。热恋的对象,不止是人啊。好些大胆镜头与言论难再现。三星半 |
|
陆小雅是个社会学家 |
|
当土豪变回老粗,女神褪下衣裙,追梦的人下海,民工降格成盲流。物欲横流世态浮华在改革春风下的海南。也是最本能的人性选择驱使。高尚的人却觉得他穷酸,猎物到嘴前大家都爱看霸道总裁。路小雅导演实在太强了。李克纯好女神,可惜戏外的她还不如电影里,遇到个老外就被拐跑了。真是唏嘘。 |
|
1990.07.07 |
|
彼时罕见的逼真人物形象 |
|
通过海南这个远离大陆的空间,充分展示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迷茫困顿与价值观的分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和《人生》放到一起再来看。 |
|
举棋不定和物欲的摇摆靠快速变换的镜头和压缩的时间来实现 新婚夜的二人镜头一个得意一个流泪蛮精彩 开场一船人在船头遥望新大陆的镜头 看不起乡巴佬是要付出代价的 每张脸都油黑油黑 映后导演说给暴发户穿小一号的衬衫演员就说我知道你要什么感觉了 |
|
*
或许可见的是市场化的双重影响:以三角恋爱比喻个体在金钱与理想之间的摇摆——然而并非完全设立一个无可商榷的二元对立,更显现实之复杂与个体在浪潮之下的渺小;而影片本身也见电影市场化需求的种种感官与心理刺激。 |
|
看过的80年代电影里鲜少见到这样的人物,获得了对新时期新认知。有观众提到女性主义用在这部并不太贴切,这部是时代之下所有人的迷茫和摇摆,金钱和高尚的选择只是其中之一且不只女性,并且此片的自主意识是一种跃跃欲试又踌躇不决的自主。头和尾文学化处理,黑夜的海面飘荡如同不知方向的大众,长镜头特写滑过不同的讨论声音,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写。此外在背景中平铺渗入性解放、欲望觉醒等内容。八十年代,他们要忘记过去,不想未来,只看当下。男性对女性的再次“使用”颇有传统意味。 |
|
非常精彩的映后交流,感谢陆导,给我人生疑惑点找到些许答案。人生没有容易的,找到内心的宁静,方能无悔。资料馆,是我留在北京的理由,没有之一。 |
|
知识分子的坠落 |
|
真是让人难过的电影……另外这第一个镜头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看完第一个镜头我都想好怎么写短评了 就写“话语十佳”这四个字上去 |
|
拥有丰富而真挚的精神生活,被审慎思考洗刷过的情感世界,和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执着认可,存在于电影中的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的形态,这种人的形态,很遗憾,在今天几乎无复存在了。 |
|
在当代青年面对「内卷」而纷纷「躺平」的当下,回顾和重温陆小雅的电影显得特别合适也显得特别讽刺。理想与现实的《热恋》在八十年代像是一道似熟未熟的菜。这个阶段的「红利」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饥不择食的人抢着吃,饱读诗书的人挑着吃,结果纷纷中毒——不知「爱情」为何物。如今时机成熟,想吃「满汉全席」的人却因「能耐」不够「格」而吃不到。为此,好高骛远又不肯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在被现实打脸后最终退回「舒适圈」里去过或卷或躺的生活——成为《法庭内外》的遥远操盘手和《红衣少女》的亲切对立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隔行如隔山」的认知差异,一方面也是知识分子在人与人之间自觉树立起了一道虚拟的阶级高墙。在社会上走了一遭的女主对社会乱象有很多不满和再认识,唯少了理性分析能力和自我批判意识。 |
|
看过 |
|
开发初期的海南,80年代镜头下的人有种健康的美感。大排档夫妻和妹妹那对有趣过主线。主线……感觉现在语境是反的,事是那么个事,但还不如看女特务的摇摆有共感。 |
|
蛮好的,很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极有意义的时代记录,资本对社会的冲击,抛出理想主义和金钱至上的选择题,当下当然是另一重面貌了...... |
|
牛逼的老片,女性主义先锋片,其实里面的人都不怎么幸福,都是被各自面临的困境所折磨。男老师坚守良心和理想,无奈为五斗米不得不认清现实,赔了夫人又折兵。妹夫出轨,失了原配。妹妹先前固守过去一成不变的人生,最后只能去远离尘嚣的地方。而女主既想要门当户对又舍弃不了荣华富贵,看着孩子出生,才会知道,农民企业家也许只是爱了她的智商而已,想要下一代更体面吧…… |
|
知识分子们的形象反倒没有大老粗们可爱,价值观什么的,真的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尤其是受了时代冲击的那些人,评价起来就没必要分辨对错了。 |
|
关于个人选择与时代变迁,今天看完全不过时。人们始终处于与生活的热恋之中,时而欢天喜地,时而痛彻心扉,我们看似拥有选择的自由,然而命运和爱情一样,都是由不得你的。 |
|
之前没看过陆小雅,看完这部几乎和喜欢张暖昕一样看到80年代这位女性导演,镜头下的角色,尤其女性角色丰满复杂好看。 |
|
第四代导演陆小雅的《热恋》(1989)撷取了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以万象更新的特区海南为背景讲述了师大高材生文洁非的“热恋”故事。“我不知道——风在那一个方向吹”,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是如此,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之下,新旧观念的碰撞造就了时代的迷茫感,导演将此寄托在女主人公身上,她的婚姻选择恰是这种迷茫的最好体现——是选择暴发户范经理,还是选择理想崇高但生活清贫的张恕?三角恋情之中,展现的是导演对于社会现实议题的关照。 |
|
非常优秀刻画了一名纠结的女文青 |
|
文艺青年固然好 我则选择暴发户 |
|
我喜欢这种片子,赤裸裸把野心写脸上,真实又复杂 |
|
惊艳的片子,想不到三十年前国内就有如此厉害的反应当时社会题材的片子。也是一部如今看来依旧很具有现实社会性的电影。
80岁的陆小雅导演的映后对谈,真是能量满满。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真是太厉害了~ |
|
史料 / 配合映后导演分享收获很大 |
|
从八五年来到八/九年,红衣少女的时代刚过去四年,社会生态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理想主义被商品经济冲得片甲不留。影片最可宝贵的是做了时代忠实的记录者,没有批判没有站队,把人的困惑摊开给你看,并给予剧中人真诚的同情。 |
|
(2021.5.19 & 2021.7.3)写了长评:《陆小雅就是女性主义》(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555684/)。 |
|
热恋的不只是这两个人,更是这片土地,是复杂却又多姿多彩的人生,正如陆小雅导演在交流互动的点评中所说的那样,成熟的人是不会后悔的,因为生活不可能重来,我们除了热爱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还能怎样? |
|
真好 |
|
80年代真是神奇的时期,知识分子在金钱面前犹豫徘徊并最终合流;现实主义拍摄给今天留下了很多珍贵史料。 |
|
陆小雅导演很犀利,现在去观看有点啼笑皆非,但是想想那个年代,表达太先锋大胆了 |
|
资料馆 5.19 纪实意义 先锋性 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批评 值4星 |
|
资料馆观影后开分7.7#直至今日也很时髦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达到了陆小雅导演映后所说的看电影的最高境界:投入其中认识自我。 |
|
现实主义题材,三角恋、权钱交易等,89年时候谁能想到海南的房地产大泡沫那么猛烈。 |
|
4.5,结尾的一颗泪。 |
|
陆小雅1989年的作品。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地痞流氓那一套,是从小农经济,所谓亚细亚生产模式里盟发出来的一种文化的狡黠。所以,如果非要有“现实主义”这个词的话,那么前面必须加强一个定语“**的”——此处删节两字),战胜了理想主义,地痞战胜了知识,这就是海南和深圳的底色,这当然也是这个**(此处前列两字)底色。所以,以电影在罗刹的语境下,虽然还能看,是说在今天的背景下,在30年后的今天,人为滴加进去30年来罗刹裹进取之后的“知识”,才可看。如果放在当年那个背景下,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电影,今天的所谓“解读”,不过是经过30年的储备对历史的一种自言自语的呓语罢了。——婴儿已经诞生,能不能成人,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成一个敢想敢干,地痞式的他爹那样的人,还是成为一个有点文化却又精神迷茫像他妈…… |
|
5.19 @资料馆|7.7/10 |
|
虽然据陆小雅导演所说,拍摄本人时并没有刻意追求女性主义的表达,但结合时代环境的女性视角,还是无意中流露出了女性独特而细腻的观点表达,和《红衣少女》相似,也是聚焦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只不过前作是坚守自我,本片是如何抉择,几组不同的人物群像描绘十分生动,从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到功利主义的商人,从暴富的工地老板到底层的农民工,人物的形象都很有时代的典型性,从他们身上体现的是时代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念与信念的缺失崩塌,片中他们的迷茫与无奈,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成了当代人的生活主题,令人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