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往,夸张的宏大气派就如夸张的裙摆一样会令一切变得笨拙,似乎也符合制片厂想要打造滑稽的俄国形象这个目的,好在我们还有黛德丽冲破一切屏障而保留的那份迷人气质,几场戏的长时间大特写依旧显示出了斯登堡的功力。“没有皇帝,只有女皇”,但女皇呢? |
|
她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少女成为一个权倾一时的女皇的?影片仅仅交代了一次失落的爱恋和一次负气的野合。她一直美艳,但是称不上放荡,叶卡捷琳娜二世著称于世的野心和强势更是丝毫不见。 |
|
Won't comment on the ridiculous story, just one thing. In reality, Empress Elizabeth of Russia was a charming and versatile lady and was fluent in German, Italian and French. But in this movie she is an ugly old woman who cannot read Russian. |
|
玛琳·黛德丽颜值巅峰,也是她与斯登堡合作的第6部长片(共7部)。1.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婚姻与篡位的戏说版,当时的票房灾难,直接促使派拉蒙与斯登堡解约,后殖民与女性主义批评流派也会对此大加挞伐(对俄国的东方主义想象—残暴蛮横,民不聊生,以及物化/神化女性)。2.黛德丽常在特写镜头中被纱幔笼罩,或被火焰、毛皮或奇异首饰所映衬;印象深刻的3个场景:极缓慢地边合上门边痴望着初遇的阿列克谢公爵;在马房里含一根稻草,随即被公爵拿掉,再含一根,不断重复;结尾骑马奔上皇宫内的楼梯。3.服化道极尽奢华,诡怪奇美,怪兽石雕,骷髅餐桌。克里姆林宫很明显是手绘布景。4.几段狂烈迅疾的叠化蒙太奇震撼力极强:酷刑故事集,彼得三世的一封封诏书与恐怖统治之景,政变高潮(钟-女皇-教堂-奔马叠影)。5.彼得似傻又黠的笑容太瘆人。(8.5/10) |
|
约瑟夫·冯·斯坦伯格和玛琳·黛德丽这对黄金搭档的合作必然不会差。本片讲的是沙皇一代女皇卡特琳娜女王的故事。非常喜欢玛琳·黛德丽在这部片子里的扮相,特别是她演的年轻时期的索非亚公主的样子,一头金色卷发,瞪大眼睛惊奇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真让人觉得是个不懂事的小女孩。 |
|
其实有点像孝庄秘史。造型不哥特……送热水瓶做礼物的俄罗斯怎么可能有哥特 |
|
故事很流俗,避重就轻,扬短避长,冷艳高贵女神卖萌很累,天生女王气场啊;布景不仅粗糙,还很怪异,满眼宗教符号,意在堆砌哥特气息么,老女王咋那么二呢,偷情咋那么明显呢,不过斯登堡对光的掌握和控制实在太好了。 |
|
没有特别想说的 一些光影和布景印象还挺深 黛德丽真的美魅到惊动心魄不让人睡觉啊啊啊啊啊啊 婚礼前的眼泪就像从神话石像上流出的神泪闪着银光 五官微微一动或是动动手臂手指也能把人迷晕太犯规了啊啊啊啊 成为女皇以后帅起来真的我满脑子只剩下 好的我跟你走我一定跟你走请你带我走谢谢你谢谢谢谢 Sophia Frederica, Catherine II真的和Christina很适合同框...气场都好强有很英气如刃 |
|
唉,不愧是偷走我家嘉宝女人的人.... |
|
粗糙 意识不够先进 对于表现主义布景的拙劣模仿 情节单薄不紧凑 实在是不喜欢。。 |
|
灯光布景的出色运用和玛琳黛德丽冷艳的眼神让这个有些不可信的故事美丽很多~ |
|
都是冲着女主去的,然后她谈了一次无聊的失败恋爱。放荡和女皇基本没有体现。 |
|
光影运用配合Marlene Dietrich冷艳气质,营造出神秘诡异的氛围,可惜故事太弱了。 |
|
连黛奶自己都觉得烂 确实烂 烂剧本烂视听烂表演 跟玩儿似的 在我看来全是废戏 这么省事和破罐破摔 连戏说都算不上 人物都是纸片人 视听语言满满的堆砌感 既无效率也无诗意 虚假拙劣 黛奶没什么演技 胜在整体风情个人魅力 可即使这方面在片中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展现 只能唬唬外围群众 手册吃屎 |
|
#BFI #Big screen classics 长评 - 钟声响起,上帝发笑。开场就为女主未来做好了铺垫,而后续那几次钟声循序渐进的把Sophie变成了Catherine二世。结构上影片中四次响起钟声,女主入住,女主生子,老女皇去世和新女皇登基与新王死亡。风格上,从人物夸张的表演,墙上扭曲的人像画,幽暗压抑且宗教感极浓的布景和极具情绪传递性的配乐都能明显感觉出影片很大程度受到德国表现主义影响。 侧逆光制造的阴影让人物的面部更加立体,凸显阴郁。看到后半段感觉比较可惜,女主脸部一直是直接布光,没有什么转变,但是看到结尾处夺权搭配《女武神》配乐,钟声下完成刺杀,最后的双爆长驱直入还蛮震撼的,尤其是《女武神》再次响起后转换成《1812序曲》效果太惊人了,也能理解这种布光的含义了,但还是不太赞同 |
|
Any brilliant performance Elisabeth Bergner came up with couldn't compete with Dietrich in a tall fur hat, reviewing her private guards. Ask any movie buff, "Who played Catherine the Great?" and without a moment's hesitation, they will answer, "Marlene Dietrich." |
|
《电影手册》选入世上最美电影之一,服化道什么的蛮漂亮,古典庄重。剧情散乱,宫廷斗争血雨腥风,应该不会像片中那么太随意。玛琳•黛德丽乖巧可爱萌萌哒,嘴衔稻草笑哈哈。01:44:30、mkv、722.31MB,字幕较差,改为01:45:01、mp4、1.17GB、SRT外挂中英字幕。豆瓣7.1,第1006人评分 |
|
布景很有cult范,黛德丽扮公主表情太单调,还是后半段演女王得心应手多了 |
|
运用滤光镜头,帷幕面纱,加法,华丽的服装道具与灯光照明,夸张的设计风格显现出直观感觉上的疯狂;多用纱网镜头营造出柔和的光晕,制造出杂乱无章的空间感 |
|
看凯瑟琳如何从一个被动的产子动物变成大权在握的一国女皇,这一心思的转变,受了白痴皇帝的刺激,来源于老女皇掌控一切的范本,于是放荡二字写到了上尉中尉这些俏脸上,诞下的皇子只是幌子,待老女皇归西,放开手脚的凯瑟琳顺理成章上位。 |
|
电影保留了许多默片的手法,彼得的演技堪称逆天,眼神足以杀人。但比起爱森斯坦的俄国宫廷,老冯还是差那么一点。 |
|
老牌电影大师约瑟夫·冯·斯登堡我大概收藏了他的将近10部影片,却还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虽然是黑白片,但约瑟夫·冯·斯登堡的光影世界令人赞叹,宫廷的奢靡、荒唐与压抑,皆跃然影像之上。该片是有声片,但用了大量的字幕叙事,保留了默片时代的许多特点。此外,不要被片名所迷惑,“放荡”不在画面里。 |
|
拍我籍他国的女大帝,用了已经装饰艺术化的表现主义的夸张器具;一边奢侈华贵,一边古怪荒诞。90年前德国式的放荡还是古典的。对于憧憬浪漫的少女,前代女王的重要教导是不必迷恋“迷恋”。超越了所谓婚姻和爱情,放荡可以睡来枕边/政变的军队。固定机位里,高大的马队紧凑地穿越皇宫的梯阶,比什么的推拉摇移还有冲击力。结尾就在这欢呼里,杀夫,最近没计划地看出了一个系列。//《玉阙英雌》,申报文字广告:比武则天还荒淫,比西太后还荡佚!昂,槽多 |
|
1. 这是儒家文化永远也无法容忍的吧!女人的力量,还有可以的血统,那些卫道士们早就吹胡子瞪眼了吧!2.比较一下从宋朝开始1000年,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开始给女人裹小脚,欧洲贵族、皇族间这种皇上跟大臣妻子,皇后跟其他贵族男子之间的所谓“淫乱”,我们这里所谓的血统纯净,把皇上女人身边的男人都给 |
|
编写的太简陋,女皇演的像市井百姓,戴德利演的少女也不太好。摄影、服饰、剪辑构思在那时倒是不错。 |
|
Love this for its absurdity and meaninglessness. After all, you get to see Dietrich's fabulous frontal on the screen. What else can you ask for?不过好莱坞片里俄国人的形象真是怪扭曲的,这stereotype也是没谁了=。= |
|
完全不负《电影手册》评选的“世界上最美的100部电影”之一的盛名。摄影、灯光、服装、场景设置,所有视觉能感知的领域,斯登堡都做到了极致。高大恢弘的俄国皇宫,嚣张鸟瞰一切的权利宝座,阴森诡异的楼梯,每一个镜头都是表现主义与装饰艺术的精华。最精华的,当然还是让人不敢逼视的玛德琳·黛德丽 |
|
原来三十三岁的黛德丽已经美貌见长至此!根本不用等到她四十四岁 |
|
very early movie,like documentary,the foxy actress was sexy.the props is very vivid and gruesome,the mad king's wryly smile makes me shudder. |
|
7.8 完全淹没在戴德丽的个人魅力中;打光、服装和场景设计都凸显了一种诡美的风格;对俄国的戏谑与嘲讽之处很多;片子似乎只拍了一半的样子,只讲到凯瑟琳二世的登基便戛然而止,完全对不起The Scarlet Empress(血腥女皇)的片名。 |
|
#放荡的女皇#6分, 开场的表现最佳,玛琳黛德丽的大眼珠滴溜溜乱转---是在检查打光吗?【分数6-7分】 |
|
我的天,黛德丽真的太美太美了风华绝代!!!截图的手根本停不下来 |
|
对“东夷”国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极度贬损。倘若还有一点不戏说的成分,在美国大叔大婶的笑声中也全然消解了。Mason们辛苦了,刻那么多gargoyle累坏了吧。台阶上能万马奔腾,用料或许亦是石材。彼得堡原来别称石头城。 |
|
華麗放縱張揚。三十年代的「戲說」還是應該寬容面對,那年頭難道還能有紀錄片寫實風嗎。當然,劇本的確不好,過於依賴用字幕交代劇情。純以視覺美學欣賞來說,很值得看。美術指導和服裝美不勝收,畫面修復也做得出色。單個場面的攝影和調度都是典範。 |
|
如此明目张胆地丑化一个国家并且到了这种地步,我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别误会,这不是历史也不是艺术 一颗星星的意思是:毫无良心,哗众取宠 |
|
史登堡童鞋不给力啊。连续看了几部片子就这部还提点气,不过这位女皇的故事版本未免多了那么一点。里面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布景,宫廷雕塑的比例与“占有率”很夸张,效果有点像增村保造的[盲兽]。为嘛那会拍历史剧,都喜欢把王座整那么夸张! |
|
191222 CINEFAN 11/12 黛德丽x斯登堡 @ HKAC | 为体现黛德丽有多美的工具片,对东正教沙俄宫廷的设计太过夸张和不着边际了点。黛德丽已经让人很难以把持了,男主怎么也这么帅……👏 |
|
黛德丽扮嫩的时候我实在是有点接受无能。。。还是女王范儿比较适合她,气场很自然就出来了。这纯粹是野史改编吧。。。但是光影流转在黛德丽脸上实在是美不胜收~~~ |
|
黛德丽的脸本身就是世界奇观,值得盯着一看再看都不烦 |
|
本想分三顿饭看的,结果没忍住就看完了……剧本挺弱,但这打光、这艺术指导简直神了。演员很有味道。只是,头一个小时看黛德丽装清纯很是不适…… |
|
啧啧啧,玛琳·黛德丽那双勾人的眼睛呀!! 没见过对一个国家偏见丑化到如此地步的,但是那光,那无法忽略的诡异内景设计,还有披着军礼服的哥萨特奇兵,还有那些精心设计的细节。虽然剧本和人物塑造漏洞百出,却也仍让人叹为观止,妙不可言 |
|
Media Resources Centre的DVD。 |
|
Marlene Dietrich是最适合皮草的女人,但不适合少女状。 |
|
前半段黛德丽都是傻呼呼的样子,后半段渐入佳境。 |
|
这个剧情YY的太离谱了,光影的运用美轮美奂,艺术指导也是几近完美,斯登堡将他的最大优点在本片中发挥到了极致。 |
|
一看到宫廷剧我就晕了 |
|
9.0/10。①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前的故事。更多是戏说而非真实历史,充满了对俄罗斯人的刻板印象和丑化,主要聚焦于叶二压抑的宫廷生活、她与一位英俊卫士的偷情、她从天真少女变成权谋家直至政变推翻她丈夫。②精美奢靡而诡谲压抑的气质,渲染技法如:精准而极高质量的摄影(服化道/置景/光影/构图)、高水准且丝滑的运镜/场面调度、大量的叠化转场。③多次运用叠影蒙太奇简洁明了地交代剧情。④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较无聊;女主前半段演傻白甜的表演较生硬;女主的心理变化曲线太模糊。 |
|
派拉蒙的布景弄得过于阴森了点,倒是很符合俄国人的野蛮和落后。很喜欢斯登堡镜下那种梦呓似的效果,MarleneDietrich的各种造型依然经典 |
|
灯光布景很厉害,黛德丽的几个大特写也好看,虽然剧情确实很扯,但靠其他加分项完全可以弥补嘛。 |
|
浪费老子时间,什么烂东西……故事瞎编,服装瞎做,MD御姐非要演傻白甜,更何况叶卡捷琳娜从来也不是傻白甜,好好的题材非拍一些裹脚布玩意,辣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