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
|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
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 BWV1080
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 “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
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 HWV351 |
|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
|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
|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
|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
|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
|
反正是 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
|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
|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
|
有幸 |
|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
|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
|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
|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
|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
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
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 |
|
赞美。湿壁画的高古、天真、元气,都可以用第二季的“偏离规范”来理解,其一是技术突破,即“一种手法刚被发现时的欣喜”,水性快干(达芬奇搞失败的干壁最后晚餐)、透视法(乌切洛乐不思蜀的广角洪水)、写实人物(曼特尼亚、基兰达约的表情)、风景(弗朗切斯卡的倒影和建筑),陈丹青崇“古”,崇的其实是探索中的新,不拘一格(横比北宋,纵接现代艺术),这种命题作文中涌现的个人风格,奠定文艺复兴从工匠到大师的转折。其二是偏离美术史的陈见。贡布里希有个观点,文艺复兴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启发,而是一代人为了标新立异去古典中挖掘,其实这个节目也有点这意思,最后拾遗于“无名”,是要返回“前”艺术的真,那种在一切资源限制之下的真心,那是fantasy的黄金时代,陈丹青放了一句奥妙的话:毕加索知道那灿烂的时期不属于他。 |
|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
|
“我哀求大家,看一幅画千万不要想着懂不懂,看着这景秀繁华,我什么也不想懂,你以为,戈佐里就懂他作的画吗?” |
|
这哪是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一件艺术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要是去年能有这一季就好了,一定能对我去年的佛罗伦萨之行起到重大作用。 |
|
确实是很专业。 |
|
锡耶纳城那个有壁画和雕刻的阶梯医院看着很震撼,不由想为什么现在医院内壁不能挂上(油)画,全都弄成白色真的合理吗?也许现代社会的所有类似常见的“规则”都可以重估一遍……确实太美了。但另一方面也对后来逐步“窄化”的油画、二十世纪各种花哨的绘画流派及相关的技术进步有了更多的同情性理解,艺术必须“民主化”才能从墙上走下来,从欧洲走向世界,让我这种出身的人也有机会透过一块屏幕去了解意大利湿壁画。但这个过程又必然伴随古老技艺的失传或稀释,令人哀叹今不如昔。——但也许这样正好为人类保留了关于古代的美好幻想?也许人类每个世纪都应该来一次文艺复兴,以便发明更多的古代? |
|
这季选题很独到,讲文艺复兴不去讲那些世人皆知的艺术家,而是将镜头对准散落在意大利各处的湿壁画,真正诠释了什么才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且与陈列在美术馆里的油画不同的是这些壁画是颜料渗透进墙壁的杰作,即便有些斑驳剥落,却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不禁感慨意大利对文物的保护也是尽心尽力,否则就不会让现世的人们欣赏到婚礼房,月鉴房,阶梯医院那些瑰丽的画作。 |
|
“看一幅画,千万不要在乎懂不懂,你看这满墙的锦绣繁华,我什么都不想懂。”三季存货都看完了,我也没出去看到真迹,f*ck covid-19😭 |
|
你知道看这部综艺的感觉吗?就是会短暂的脱离现实,到达别处的世界,不单纯是艺术,不单纯是意大利,不单纯是文艺复兴,也不单纯是湿壁画,是别处,不是某个具体的地点、题材或者年代,而是别处,那是端坐原地不动,却又无法在现实中寻觅的别处。陈丹青老师真的是严肃又可爱,严谨又轻松。成百上千的不知名的艺术在大喊:看见吗?还有我。 |
|
为史家略过的文艺复兴壁画杰作们正名,每集必有的拉踩很搞笑。最后一集片尾曲居然是一千零一夜的配乐,陈丹青在配乐中说,现代人无所不能,唯一不能的是天真。 |
|
以前作为一个画家分享画画方面的心得挺好,现在做的历史、艺术史根本不是他的领域,客观地说属于业余爱好者水平,旁白有种朗诵课文的感觉,大抵叙述历史还是没有讲自己的东西来的自然和得心应手,摄影效果是更好了,但形式大于内容还是遗憾。要说文艺复兴的另一面更推荐Waldemar Januszczak的The Renaissance Unchained |
|
关于冷门的或者二流画家这种说法,我还是认可的。那一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看展,一直很喜欢玛格丽特的我倒是对满墙玛格丽特比较麻木,我一个人坐电梯下到负七层,幽暗的展厅只有我一个人,我第一次看到恩索尔的画挂在墙上,惊呆了,浑身毛孔都张开了,说不出的喜欢。 |
|
最爱的陈丹青老师,仅开头美炸的湿壁画盛宴我就想打亿万颗星。有一天一定真的会如陈丹青老师期望的,专程去意大利瞻仰湿壁画。他总是教我学会欣赏“退步”、“无名”、“天真”。这一次还让我更加钦佩那些默默为艺术修复做贡献的人们。 |
|
越来越醇熟了 |
|
一直以为是今年出,竟然是2020年😭😭😭陈老师值得等待!默默再看前两季吧❤️❤️❤️ |
|
每一季的音乐都好棒,画面和音乐都是美的,更多的是一种真诚。丹青老师的遣词造句,有一种老文人的雅致,比喻又特别鲜活,娓娓道来的时候,真像在听一个幽默的教书先生在讲课。2.5那期,他走进第一次去的教堂,看见马索利诺壁画的那股子激动劲,在屏幕这头看不清壁画的我,居然也跟着激动了起来 |
|
要die辽……感觉之前那么多意大利教堂都白去了(但陈丹青哀求真的不必懂)让我再去一百次吧!那些昏暗角落里的无名工匠笔下的女子请等着我 |
|
好感动陈老师做节目的角度和思路,以及对观众的信任,才能这样做节目,没有直接说画,而是横比纵比的系统来说。片尾的花絮也令人感动。这不仅仅是讲壁画,更是讲历史,这是我们的课堂没有说,也觉得不值一说的历史。惭愧的是,自己已到中年才开始了解,才有一点点意识到旅游时的走马观花,错过的是什么。 |
|
天真是學不來,而且是一去不復返的。這應該也是陳在第一季中力推梵高的那幅小畫的原因吧。而傲慢已經將藝術「或者是人?」帶入了死胡同。 |
|
无与伦比!美轮美奂!一开始觉得欣赏湿壁画有点难,因为太不熟悉了,后面越看越觉得有意思,绘画跟建筑跟自然光线融为一体,实在比美术馆里的油画有看头太多了。真希望有机会能到意大利走一走,虽然去到当地我估计还是不能免俗地成为一个著名景点打卡者,因为节目里选的壁画所在的教堂所在的小镇都好难去啊…… |
|
赞赞赞,又重回第一季的水平! |
|
大概因为意大利的关系,是三季里最爱的! |
|
将美和审美带给普世大众。尤其最后那句,我是为了我自己极度的私心,不是为了你们。让人泪目 |
|
“诸位可能要问,这画好吗?好在哪里?这时我想到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一句话,他说最不该做的事,就是向人解释,这幅作品有多好。我的办法是什么呢?如果你觉得不好,我就头撞墙。”“如今说一幅画‘匠气’早已是骂人的话。我真想骂回去,滚一边歇着吧!二十世纪这些学院艺术家,你到敦煌,到中世纪,人家要吗?”“艺术不是方寸之间,不是装进小盒子里供人瞻仰、膜拜。艺术是普世的,艺术是你是一个艺术家而不以艺术家著称。”文艺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当时的艺术是全民的盛宴,不像现代人欣赏艺术非得进美术馆、博物院看那些被珍藏的高高在上的作品。艺术曾是人的一种属性,像那些早已失传的技艺,早已消失的工匠一样,艺术是生活本身,他们一辈子都在画画,他们用生命画画,这和我们现在的从事艺术工作是完全不同的。 |
|
绵延四年多的在看终告一段落,从20年疫情独自居家隔离期的自我疗愈,到24年三度奔赴亚平宁半岛的持续游历,从没想过这档节目会陪伴我这么久,也从没想过有机会以这样奢侈的方式践行陈丹青的教诲。从马德里打飞的专程去了佛罗伦萨费拉拉曼托瓦,膜拜了基兰达约安杰利科乌切洛马萨乔图拉库萨曼特尼亚,认识了埃斯特家族贡扎加家族斯福尔扎家族,现在可以不脸红的说鄙人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知早已超越了那老三位和美第奇的统治。尽管看过这些知道这些东西没啥卵用,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但我知道这样散漫的游荡就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不管能持续多久都是幸运 |
|
细读 |
|
陈丹青最后的客套话是老克勒的开心和谦虚。感谢遇到局部,乌局吃大麦慢慢吃上岸。 |
|
这一季带我们走进意大利教堂,去看文艺复兴的好心情。湿壁画美到摄人心魄,与配乐珠联璧合。丹青老师从直观的审美体验出发,穿插一点文艺理论和参考资料,娓娓道来。之前对湿壁画全无了解,坦白讲兴趣不大,但看了之后完完全全被震撼,想立马飞去意大利。感谢制作团队呈现出这么棒的纪录片。 |
|
文艺复兴的精髓在湿壁画 |
|
又眼花缭乱了一季,终结于堪称伟大的最后一集。幸好有无名的工匠,有他们的诚恳和好心肠,文艺复兴跃出了美术史的窠臼,又变得新鲜和栩栩如生。当然,幸好还有一位陈丹青。 |
|
“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但丁。(契马布埃、马索利诺、马萨乔、乌切洛、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戈佐里、曼特尼亚、基兰达约)★★★★☆ |
|
内容好之外,陈老师一些小细节太可爱了,比如最后一集,他像念台词一样一本正经说出“我真想骂回去,滚一边儿歇着吧”。。哈哈哈 |
|
完全独享,绝对自私。太令人羡慕了,陈老师! |
|
这一季讲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陈老师就更加可以避开他认为是被美术史过度吹捧的那些画作及画家,一头扎进了中世纪和早期的湿壁画的赞美里。他偏爱那些没有太多所谓绘画技巧的,他也被那些无名的工匠画的神秘女子而打动,认为比蒙娜丽莎更神秘。一如他偏爱我国北朝的壁画,认为其生猛,元气。灵动。而我呢。我默默的跟着他的品味去开拓了一下眼界。但心里仍爱达芬奇,卡拉瓦乔。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偏爱。再去感受这个世界。我想,这也是陈老想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