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3/4让人误以为是纪录片了,如果是个纪录片该多好啊。有趣,暖心而显得非常生活化的“真实”故事,而后1/4露出马脚,或者说影片的制作显出端倪的时候,镜头的处理花枝招展却格格不入。影片最后传递到我的是模糊了的主题,远不及一个在密尔沃基生活的俄罗斯护工小伙的真实一天精彩。俄罗斯(白俄罗斯)大爷大妈送葬团真是搞笑担当,Dima这个角色也是爆笑极了。 |
|
在冲突矛盾中呈现问题,用人的情感来化解这份阻碍。一份善意,一份真诚。 |
|
1、前半段聒噪,后半段混乱,中间还夹杂着一系列莫名其妙自我感觉良好的意识流镜头,没有方向,不知所云;2、此刻只想说“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您真的过火了。 |
|
#4th IFFAM# 圣丹斯→戛纳双周→澳门主竞赛最佳影片。导演是毕业于NYU的俄国移民,[加布里埃尔和群山]的编剧之一。片子是个不错的喜剧,来自导演亲身经历所以写得很有真情实感,但是问题是割裂感太明显了。一天一夜故事,前一半相当完整了,各种俄裔大妈实在是写得太生动了,但是葬礼完了之后的故事线就变得乏力,后面为了把几条故事线封闭起来就开始扯(但这个结构还是……有意思但是一言难尽,但确实是双周口味)……有些有趣的影像(迪厅,黑白的抗议段落等等)。 |
|
#2019澳门# |
|
仍然是那种制造焦虑的电影,各种紧张与吵闹,并在过程当中,找到意义。整体表现一般,寓意也比较直白。 |
|
【澳门国际影展】电影涉及俄裔移民、残障人士、非裔白人冲突等群体,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由”。前半部是极佳的喜剧,讲俄裔美国小伙值班时被一群俄罗斯大爷大妈亲戚坑的“囧途”。笑点的尴尬也很自然。坟头唱歌等段落让人忍俊不禁,异常可爱。后半部温暖而尖锐。弱势群体在争吵冲突后相互理解释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挚朴实。抗议部分突然转成黑白画面,效果惊艳。全片都如纪录片一般生猛、鲜活。四星半 |
|
2.5 片子太聒噪混乱了,让人喘不过气,后面则是由情感主导的意识流。 |
|
完全没有get到任何笑点。 |
|
这属于那种胡乱弹琴却偶尔也能弹出几个妙美乐音的作品。导演从自身的移民身份和经历出发,在剧本里逐渐引出美国少数族裔、黑人和残障人士这几个群体的生活常态与困境。用近乎刻板的人物刻画与夸张过火的喜剧形式有考虑不足之处,却也流露出弱势群体真实而不矫情的情感。大部分喜剧效果建立在导演对俄裔群体的自嘲,男主角被不断乱入的角色裹挟至混乱之中,而不停跳出的家庭线和莫名其妙的爱情线更将这种混乱状态推向更幽默和癫狂的漩涡里。 |
|
太忙叨了 |
|
年轻医务车司机喘不过气的一天,揭开了这个在清冷中西部小城所上演的种种社会闹剧与真实的凌乱生活。车上齐聚了社会中似乎最为脆弱和边缘的群体:被医改折腾的病人、老年人、低收入人士还有移民,但绝不卖惨,而只是对准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困于日常的挣扎与争吵;还有那些随意歌唱和聊天时的偶尔美好。对话里的“种族卡”、街头对峙还有最后祖孙二人的对话,都是足够有趣的观察。看似仅是过活的男主所拥有的一路善良与体恤,在黑夜里注入了无比慰藉人心的光亮。 |
|
真吵!俄语部分的字幕没翻译,加上吵,真有点难熬呀。 |
|
太辛苦了…… |
|
男主神似冠希... |
|
吵 |
|
一切都很边缘。然后,我很烦躁。 |
|
#2019澳门国际影展最佳影片 |
|
太好笑了太好笑了!!原来俄罗斯人在逼死自家孩子这方面简直是精神中国人了,全程特别是前半段真的看得人窒息,前半段比后半段出彩。 |
|
How is it, to be a migrant, to be incomplete... 催泪电影,焦虑、悲伤、然后平静。相信一切安排有原因,尽力去活到最好,一切都会过去。 |
|
片子挺有用的,对注意不到这个镜头对准的生活的人而言。我早已选择不去看了。不管是自以为是的爱,还是脱离现实的温暖,还是每间房子之间的垃圾空隙…我早就选择不去看了,不是无视,是无奈。别太欺骗自己了,你毕竟做不了什么。 |
|
一种基于移民文化的全新库斯图里察电影,车成为流浪的载体。 |
|
没什么好看的,不喜欢 |
|
即使是文艺片,它也算是用大篆写就的文艺片了,确实有点过了。能打3星及以上的叫好的都算是装B装出了天际的了。 |
|
前一小时伪纪录式的故事非常迷人,甚至误以为真会拍出如此慌张并稳步失控的医疗司机和导演超级的隐藏的摄影机功力,直到送走喧闹的白俄大爷大妈后喘一口气才发现,liberty是威斯康辛土地上俄国人生存的权利、是残障人士自身/外界对他们无意的有色角度的看法(对比近期上映的Peanut Butter Falcon (2019)对待残障人士态度)、是非洲裔游行呐喊权利的概括,所幸的是,目前一个俄国的导演,可以欢快的讲述自己的异见喜剧; |
|
The reality of the American suburbs with its moving smallness but also larger than life melting pot moments. Reminds me a bit of Sorry We Miss You and Egy Nap: the endless grind. The themes of friendship and family, how we treat each other, and what is means to be a responsible person. |
|
戛纳导演双周。太赞了!!! |
|
这位专门接送残疾人士的司机让我不断想到前几天看的私家救护车,都是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三头六臂,能够每天密集应对不同的人、事和层层叠加的突发状况。特别是他接触的人士里从残疾人、病人到移民的形象,都属于主流故事里常常被忽略的那一类,伪纪录片的形式悄悄提取了生活里的一些点到为止的情绪,很吸引人。 |
|
黑白的镜头就是liberty |
|
2星,镜头摇摇晃晃,各种语言吵吵闹闹,营造出焦躁的氛围。 小伙子忙碌的一天,也是各移民团体玩命折腾的一天。 这就是所为的自由,混乱,无序,任意相互对抗。而作为服务管理者,除了辛苦之外透露着无奈。 |
|
过分良善 |
|
你一言我一语,很吵,给主角和观众制造烦躁的情绪,到最后在抗议游行的时候爆发,然后应该释放的真实情感就出来了。各种矛盾,残障人士,老年人,低收入者,这些弱势群体没有自由,每天都在为琐事而消耗时间。 |
|
戛纳圣丹斯双提名的文艺神片又来了。整个片子记录了一个接送特护人员的司机的瞎比的一天,采用了日记式的流水账手法,围着一群特殊人士,实在是有够政治正确。但你要说剧本,或者说有什么观赏性,我想真的是评委才能有耐心点评两句。片子有个标签是伪纪录片,这个有点不对了吧,这怎么能是伪纪录了,明显一个公路片而已,其实我是更多被这个标签骗来看的,因为这个标签下的电影往往比较稀缺,但不乏创意。但这个片真的和我前面说的两个特质完全相反,一个社畜一整天被一群苍蝇一样的特殊残障人士环绕,为他们服务,从争执、撞车、威胁投诉、葬礼、party、黑帮、再到所谓文艺的和所谓心灵的交流、最后爆发在抗议中,整个内容以现在的同类型简直汗牛充栋的片子产量来看,真的既不稀缺也没创意了。 |
|
前半段混乱,中间舒缓,最后结束在抗议集会高潮。符合音乐上的起承转合 |
|
一帮子俄罗斯人在莉莉娅葬礼上争吵到底唱哪个民族的歌纪念,吵得不可开交,风琴音乐起来又整齐的唱起来,还给莫名卷入的黑人姑娘披上围巾;然后黑人掘墓人拿出了一个老头的遗像 ……走到哪吵到哪,瞬间安静下来,有点不适 |
|
3.5 前半段好 |
|
7.5/10 Loznitsa-ish Holy Motors |
|
多种族聚集到头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尽你所能,活到最好就可以,” |
|
意识流,苦了剪辑和摄影了。不过男主真的好帅喔 |
|
欣赏不来 一路快进 |
|
#72nd Cannes#导演双周+#35th Sundance# 整体纪录质感 小城医务司机焦躁又忙碌的一天 边缘群体的混乱日常 |
|
和《原钻》的聒噪有一拼,但又不同于《原钻》,这份聒噪就是电影里男主角所感受到的聒噪,观众与男主一起崩溃... |
|
有笑点也有很生活的东西,最后有一点乱不过也还好。俄罗斯老爷爷老奶奶都很酷!第一次去BAM cinema感觉很好,最后大家鼓掌非常热烈。 |
|
俄裔小伙努力想做好工作。可这操蛋的美国底层黑人社会不允许。他安排好了自己的俄国大伯大妈,却被自己的黑人轮椅女友害的够呛。最后他的贴满画的空间里开心。表明现实容不下他。 |
|
混乱和刺激的一天 |
|
如果不是在跑步机上下不来,看完前十分钟就想关了 |
|
太长了,半纪实的严肃故事,尤其会引起极大不适的桥段点到即可,因为观众感同身受的太多了 |
|
1 总觉得男主会突然拿出一挺机枪,把身边的人都崩掉,或者把自己崩掉;2 片子琐碎、喧嚣又压抑,绝望;3 不像电影,倒像是真正的人生,平时看起来还不错,细品起来,感觉特别糟糕的那种。片子很闷,谨慎推荐。 |
|
自由,这是自由么? |
|
好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