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个看似断裂的章节贯穿俄罗斯的前世今生,旧国阴影盘旋,个体被包裹在末日荒原的雾中风景中;冷冽画风既具现实主义色彩,亦不乏神启般的超现实因素,浓重云层下拓展丰富的时空;海边场景与列宁雕塑实在太有安哲味道了,美指一流。 |
|
和他爹的[上帝难为]很像,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清楚导演的意图,看懂故事的关联性,明白电影的主题,几个章节独立展开很像读一本文学著作,台词的风格很像。俄国十月革命的一百年后,时代再次处于混乱的边缘,带着强烈的后末日时代的科幻色彩,就像一本现代俄罗斯社会的控诉书。★★★★ |
|
荒凉的末世画卷,冰冷的不止钢筋水泥,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所有人都在困惑,所有人都在寻找,有的寻找一个人,有的人寻找一个真相,有的人则是在找寻新生活的方向。幸运的是,有几个人找到了她们想要的。 |
|
仪式感+高逼格,氛围很足,但依然对俄罗斯片无力。(前排的人全程戴着一顶毛绒帽子挡视线,我还奇怪邻座怎么一点意见都没有,转头一看发现她睡过去了。不过还好没多久前排的人也睡过去了。) |
|
极其寓言化,录音机、外语、漏水天花板、枪、梦……所谓的未来,在能见度极低的雾与雪中,任一群台词生硬晦涩的人念诵着。有关于政治、社会、人类困境的映照,嵌套着文学、美术、雕塑、音乐、隐喻等强烈的逼格形式。有些拒人千里之外之感,反正无意交流。知道厉害,只是并不喜爱。章节数果然凑到7。 |
|
🔹siff2019🔹缓慢移动的镜头中不断有人物走进画面又离开,每个人似乎都肩负着诉说一段历史的使命。阴沉的天空和弥漫的雾气,来回出现的庞杂的意象符号,晦涩的政治隐喻,七个章节,最终拼凑成一段完整的史诗,我不了解他们的历史,但我能感受到它的厚重。(上影节第一睡,睡了20分钟) |
|
七个预言也好,七种缺失也好,看的时候努力的理解了,后面努力的圆融了。但是剧情糊的像是闹饥荒,表达手法就像是埋在俄罗斯大面积冻土下的一颗过期土豆。看,我这么形容好懂多了,就是字面意思。不要比老塔,说人话才是大师。可能说的是所谓科幻未来的人话,哲学,神学。但是抱歉我没文化。:) |
|
解体后的苏俄又被全球化浪潮下裹挟,曾经的那些文化逐渐被淡忘,年轻人对未来迷茫,又忘记真正的历史,走向虚无主义。苏俄就是迷雾中若隐若现的烂尾大楼,电子云层下,大厦将倾 |
|
故事情节就算了,这对白是在说人话吗?——除非导演想表达雾霾和粉尘已经把俄罗斯人的智商全拉低了。苍白的呻吟我不埋单... |
|
神经病,还好当年没在柏林电影节看这部。 |
|
战争与和平,过去和现实,历史与重建,继承和嘲讽,电子云层下直立流血埋头前行。雾霾景框,对话像是哲学诗语境,“我们就算能知道也纯属偶然”。 |
|
“看我们是怎么溜这匹马的。” 异乡人、继承者,长梦、旧梦,未来总是无法摆脱历史。画面真是太安哲了! |
|
比他爹要稍微亲民些,不过这爷俩也真是…… |
|
#2022.01.14南京俄罗斯科幻电影展#
这部电影看完后总体感受:懵懂~
我似乎能够感知到主题,即对苏联巨变解体以及今全球化,消费主义兴起这个背景下,不同个体下的感受和理解差异巨大,对未来俄罗斯不确定性充满了消极与迷茫~
另外,结尾一个主张留下建筑的女主,一位出生新时代下,受到消极悲观主义影响的小姑娘一起拉着钢丝马前行,没看明白~
另外片子一个尚未完成的大厦象征苏联伟大过去,以它的拆卖留等,附近商厦的建立等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思考等。
片子中符号和象征意味太浓,意识流方式的表述,各个个体之间的对白并没有如我想象中带入太多情绪情感和逻辑,七个故事之间也没有太多明显关联,全程有种浓浓抽离感,思考的没法着力的无奈感,在思考与观看之间飘忽不定,不过,长镜头与摄影真的很喜欢~
片子想要表达的似乎好多 |
|
6/10。跟[利维坦]一样揭示俄国社会现状的窘境,人物服装与景物上大量运用灰白营造抑郁的情绪,各种空间结构来增加构图的广阔感,抢劫捅人或枪支暴力等血色都掩盖于一团雪雾之下。不过前者有强拆的戏剧张力支撑、主题明确,本作则情节和人物间缺乏必然联系,每章的不同乐器、雕塑构建出影像的符号迷宫。 @2016-05-15 20:14:15 |
|
#柏林电影节#肯定是没有完全看懂的,但当片尾,那匹马开始缓缓移动的时候,我流下了这次电影节第二滴鳄鱼泪。 |
|
今年柏林首部最具大师相的电影,七段寓言,由一座废弃的摩天大楼,连接起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将来,虚构的梦境与凛冽的现实,自负泰坦的富豪困惑的中产与掌间挣扎的平民,其中繁杂各异的人物细节在故事里草灰伏线相互流转,在一片雪雾,在精致镜头与优美配色中,历史的埋葬现在的挣扎未来的虚无全部展现。 |
|
俄国革命已过去百年,所有人在期盼一场大战。巴别塔上空有显像杂志的电子云层,塔下是彼此擦肩迷茫的走肉行尸。端坐在列宁的手臂,聆听戈尔巴乔夫的演讲,有人在留恋斯大林的美好,有人开始为希特勒平反。反正不是葬身在时代推土机下,就是在命运烈火中自焚。穿越去见过去的自己,拖着钢架走马在荒原。 |
|
人们在原野上不断以再造新世界的名义拆拆建建。一边是历史的幽灵回访现实或者说一直与现实共存,另一边是记忆的迅速改写。结尾或许是强行乐观的乐观吧,否则呢? |
|
一个被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国家,未来笼罩在过去的迷雾中,而现在难以把握,每个角色被不同群体附身,在巴别塔中说着不期待回应的话语;摄影美学顶级,但镜头叙事密度未能匹配表达的野心 |
|
书袋式的人名与作品名称,寓意明确的特定时间、人名化用与符号元素戏仿,作为核心叙事的勾联新旧两个时代的烂尾楼,迷惘、暗淡、浑浑噩噩的场景、环境与人物群像——这样的支离破碎般叙事,这样的末世纷乱景象,将苏俄百年历史的多次“颠倒”传递无余——确实足够晦涩、足够意识流、足够的地方化与语境化,然后走出电影院后仔细品味,还是能为越发呈现“二八效应”与单一化的国内院线电影生态中、看出如此独特的作品而欣喜、而印象深刻。 |
|
可能作为年轻的一代更愿意为了自由地奔跑不顾一切,但真正生活在过那个我们想毁灭的年代的人,一生都走不出那个年代。 |
|
线索到后面都串起来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埋的梗多,当然睡着的人也多hhhhh |
|
4.5,《电》的章节叙事接近一种根茎,小阿列克谢偶能够触及到塔可夫斯基的气格:《潜行者》的"区"与病态的霓虹,但是《电》的人与人间的互相关系过多,削弱诗性特质,摄影机调度则更像贝拉塔尔。
神圣在影片中被证明为无法完成而非神迹显象。它不得不面对的是苏联时期的幽灵及当下的全球化母题。 |
|
像湿冷又厚重的雪花一样掉书袋的电影 |
|
形式主义化的一般作品,不如他爹 |
|
7。跑去金山看个片真是很扯淡 |
|
在巨大的人造景觀與災難面前,一切符號與解構主義都如「薛定諤之貓」般存在著意義/否定的多重解析,那些溶於迷霧中的角色與對白在每個觀眾心中自有定數,小阿列克謝·日耳曼將政治解讀與分析消融在亦真亦假的現實/虛擬中,令觀眾不時生出欲仙欲死的割裂感。 |
|
... ... |
|
不能承受的装逼之轻 |
|
不知道看了个什么鬼。又要视听语言起范儿,又要时不时用直白的台词把范儿给破坏了。开场那个中亚人我以为是哈萨克人,联想到最近被腐败渎职的哈萨克使馆折磨得没脾气,我心里有点难受,后来发现他是乌兹别克人,又联想到朴实好客的乌兹别克人,心情立刻好了……除此之外观影过程中内心没有任何波澜。 |
|
“想看”的1745天。日耳曼在创设舞台场景般近未来的构想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一位领袖般的“父亲”倒下时,徒留一座只剩混凝土的“大楼”,从异乡人、领袖接班人、资产阶级再到四处流浪的年轻人,围绕在这座“大楼”间踽踽而行。20世纪的俄国,是这个明显又凝重的巨大隐喻的主角,配合漂亮至极的场景,平移镜头多到像是在看一副俄罗斯的历史卷轴。电子云层广告投屏、旧贵族豪宅和无用机器人、诺基亚铃声、第三次大战,交错出没落和奇异的废土气息,掺杂出导演的忧虑。每一章节都不断出现的俄罗斯文豪和古典音乐又闪烁出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使“多余的人”在这片废墟上重建生活。台词实在是舞台太强而引起不适。第一章实在太有科长的感觉,最喜欢最后一章,自然光线和外置音乐下的海滩。 |
|
萨莎她哥简直和毛熊国艺术美少女们一毛一样(除了电影设定是他家没落了):萨莎她哥一会儿想要写书一会儿想要赞助青年作家一会儿想要出去旅行一会儿要住巴黎一会儿要去纽约,你圈美少女今天搞个潮牌,明天当个杂志主编,后天是纽约某个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大后天在莫斯科开个艺术空间...而且调侃中国旅行团在博物馆什么都不买,日本人什么都买,so true! |
|
继续鞭尸 |
|
哦嚯!典型的柴油朋克,软科幻,让人想起两部电影《大气层消失》《黑炮事件》。同样是工业化背景下荒诞的自嘲,前者是儿童与成人视角,这边内核更像来自青少年的发问。“我躺着,无法理解时代,我思考多面的世界,就算知道也纯属偶然。”时代依赖秩序、全球化的建立,人们却又因为高速发展的便利而失去自我。大篇幅的对话基本都围绕着儿时的过往与现实景象对比,把人比作软体动物和分子,城市笼罩在迷雾之中,摩托车飞驰而过,有种阿基拉的反叛与韧性。(缺少后朋乐实在可惜......)某种程度影片很像本市的倒转世界,谈论新建筑、政客换代、连锁店、旧书和遗址,宁静沉寂的巨大建筑,人们乖僻而又冷静的前进着。 |
|
8.9。俄国的幻想史诗 |
|
好科幻~ |
|
7/10 ”我们将自由而富有,不是吗?” |
|
直到大厦崩塌 |
|
2.5除了个别几个篇章,其他没怎么看懂,对于缺乏一定背景知识了解的人而言很晦涩 |
|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5-04-10 【一年后电影院看了,很出乎意料的看进去了。大概你们会说低配塔可夫斯基,但大概因为低配我反而能吃下吧。 |
|
俄罗斯北国苍茫强烈氛围,视听也极具统一性,不过分了两次看,完全搞不清楚讲了啥,应该很多哲学思辨情节不强。 |
|
对不起我睡着了, 两次 @SIFF |
|
装逼必备,你强忍着睡意看完了然后对别人说自己看过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的《电子云层下》,十个有九个都会对你露出不明觉厉的眼神,虚荣心会得到极大满足。不过这真的是一部极难撑过去的电影,历史与过去,破坏与重建,时间和地理上的交织变幻,和毕赣算是一派,当代俄罗斯导演受过去苏联派的影响还是过大了,还拿不出来什么才华,神叨叨的雾霾风看得人头疼,如果这就是塔可夫斯基的遗风,那么以我现阶段的水平,还是先别开老塔的坑了吧。 |
|
看完彻底抑郁了。就像飘在脏脏的,晦暗的云上面,不牢靠,不清晰,没有方向。 |
|
我断断续续睡过去了大概一半吧(但是主要应该是因为我昨晚失眠没睡觉)然后哪怕只看了一半也还是好酷啊 |
|
小阿列克谢基本继承了其父的风格,运镜和人物走位跟《上帝难为》一个样。父子俩的电影就像与观众间存在一层天然的隔膜,难以感同身受,高门槛,做作的台词,会被一定程度认为无病呻吟。电影前五个章节看的云里雾里,还好第六七章发力不错。 |
|
美术挺漂亮的,讲故事的手艺真是一坨,如此浅显没有一点潜台词和余味
奇妙的舞台感,特别妙,有雾,雪,丁达尔光。 |
|
今年最晦涩的电影之一。1.雾气弥漫的荒原,老旧驳杂的摩天楼,俄罗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2.处处可见安哲之影(移动长镜,开放时空观,环境描摹,声画关系,列宁像等),色彩极美,大量长焦和移焦镜头使迷蒙的雾霭时刻笼罩着时空。3.高度文学化和符号化,荒诞的行为与超现实手法。4.金属马与广告灯箱。(8.8/10) |
|
视觉真心挺美好的,完全不累也不闷~不过好些需要熟悉俄国才能懂的指代,坐等详解~以及,没想到立场如此,貌似有些年没看过说苏维埃还是有梦想好人,不应该把列宁推了重修的片了。。。最后结尾这个各民族各种理念大团结的阳光向上是想怎样=-=~又,还是好介意莫名插入的乌克兰是什么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