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这不是一部电影 این فیلم نیست (2011)

    最近更新: 2024-09-27 HD中字
    • 主演:贾法·帕纳西 / 墨塔巴·米塔玛斯博
    • 导演:墨塔巴·米塔玛斯博 (Mojtaba Mirtahmasb) / 贾法·帕纳西 (Jafar Panahi)
    • 编剧: (Jafar Panahi)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波斯语 
    • 年份:2011 
    • 更新:09.27
    • TAG:纪录片
    • 别名:In film nist,This Is Not a Film
    • 片长/单集:75分钟
    • 豆瓣评分 7.8 (1194票)
    • IMDB评分 7.4 (5,725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7%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90
    • TMDB评分 7.11 (热度:4.29)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波斯语电影《这不是一部电影》的免费在线观看,《这不是一部电影》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8分,有1194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本部纪录片记录了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因“宣传反对政权”而被囚禁家中的生活片段。帕纳西把镜头对准自己居住的公寓,对准自己,记录下了自己生活的琐碎点滴。他在等待法院对他的最终判决期间的生活,无聊而绝望。禁止电影制作无疑意味着,他将长期无法从事热爱的电影艺术。影片忠实地记录下了帕纳西面对“艺术之死”后的痛苦与无奈,但最后一个镜头却定格在熊熊烈火中,永不燃尽。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1024 时长:62.39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29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58分钟 测试时间:2024-09-27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 分辨率:{ 时长: 测试时间:2024-05-29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80x864 时长:75.72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29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HD/DVDrip

      This.Is.Not.A.Film.2011.DVDRip.XviD-IGUANA[708MB ] 详情
      This.Is.Not.A.Film.2011.DVDRip.XviD-IGUANA[708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本部纪录片记录了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因“宣传反对政权”而被囚禁家中的生活片段。帕纳西把镜头对准自己居住的公寓,对准自己,记录下了自己生活的琐碎点滴。他在等待法院对他的最终判决期间的生活,无聊而绝望。禁止电影制作无疑意味着,他将长期无法从事热爱的电影艺术。影片忠实地记录下了帕纳西面对“艺术之死”后的痛苦与无奈,但最后一个镜头却定格在熊熊烈火中,永不燃尽。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了一项震惊电影界的判决:“帕纳西先生因为参加反对伊朗政府的宣传活动而被起诉,他将在狱中度过6年,并被剥夺20年社会权利。其中包括不得制作或者指导任何一部电影,不得创作剧本,不得接受国内国外媒体采访,更不得离开伊朗”。这部经历千辛万苦的影片,终于几经辗转地被秘密装进优盘,带到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并入选第36届多伦多电影节的大师单元。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6.8 正片
      ABC Africa
      2001
      恐怖片
      伊朗

      童心一二三

      ABC Afri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最后村子里只剩下女人了,十几岁到四十四岁的男人全都死光了。一个女人同时是母亲和祖母、外祖母,要独自抚养10几个孩子。还有一个70多岁的妇人,她要照料几十个她的孙辈,看来她的女儿、媳妇也都死了。烂摊子,最后都归女人来收拾。这就是人类社会起源于的非洲大陆。
      • 虽然阿巴斯有耐心,可是拍摄这部片子毕竟时间仓促,所以能展现的东西,也只能流于表面。
      • 停电是史诗级的。虚实难辨的纪录片,他其实一直在提醒观众这点。
      • 2011/4/25 9:00pm Agnes.b cinema 睇到嘔既戲.....
      • 四十分钟开始突起成让赫尔佐格和王兵无地自容的神作。
      • 阿巴斯的非洲旅行VLOG
      • 谁说阿巴斯用DV乱拍东西,其实他的机器很牛呀,绝对不是我们十万块内的设备能拍出来的(黑夜对话直到暴雨来临,这段很精彩)电影日记。从《随风而逝》后不再为电影节拍片后,阿巴斯的电影就象私人的日记一样,远离观众,影像走得更远了。
      • IFC Abbas Kiarostami回顾展,数码转35mm并专业的录音,克服了普通DV拍摄的颗粒感和混音,最神奇的是雷雨夜下闪电的过度和结尾云中闪现的眼睛;对于主题来说,受难者的快乐(对镜头的招手或歌舞的节奏)与苦难并存(疾病、贫穷中迷茫的眼神和被裹起的尸体),才是人道关怀的意义;
      • 这部呼吁大家关注非洲儿童生存状况的影片,连标记为a的tag都有,却还没有一个和非洲,和艾滋病有关的tag.
      • 如果说让影像去接近于生活本身是很可以增强它的生命之力,这一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只有很少的导演能做到,其中侯孝贤是最强的一位,他几乎以还原最复杂的生活情状为本能。但对于大多数导演来说,这一能力是欠缺的,他们只能借助于虚假的强力,从别处来寻求真实。
      • 这长镜头,这场面调度,你告诉我这是纪录片?!中段的黑幕长镜前所未有,直抵艺术电影尖顶。没想到阿巴斯这样震傻我。
      • 阿巴斯的电影喜欢拍儿童,纪录片也喜欢拍儿童
      • 没有艾滋阴霾下的歇斯底里,毕竟生活还有继续,孩子才是未来,镜头的临时抓拍很赞。
      • 只描述了大概的现状。
      • 为什么人家用DV拍一拍就7.7分。看着那些镜头感觉自己也能做到,但是就是感觉高级。这种结构和结局让人肃然起敬,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非洲土著最终坐上飞翔代表最先进世界的飞机。震撼
      • 兴亡百姓苦,女子孩童尤其苦,援于自救自强,快乐常知足。避孕套、放荡、宗教信仰的纠缠,背后站着的是不宜居、贫困与疾病夹持下的超高死亡率。纸盒死婴,残酷的悲伤;且歌且舞,原始的快乐,恐怖的大停电,才是真的荒野。有孩子被收养,跨越了云层,未来如何…
      • 4.0。
      • 在一些事实面前,人会怀疑叙事根本没有把握现实的能力。
      • 镜头看似简单随意,实则娴熟深沉,作品如人。孩子们穿着破烂的衣服,但充满快乐、好奇和天真。同样生而为人,他们应该得到比现在更多的爱和关心。
      • the presentation of abbas without camera lead me to some bad idea http://www.iqiyi.com/v_19rrh21b7o.html?vfm=2008_aldbd
    • 豆瓣 7.8 IMDB 7.5 HD中字
      آینه
      1997
      剧情片
      意大利

      谁能带我回家

      آینه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导演在米娜突然罢演的情况下神想法继续拍摄。译名the mirror,镜子是虚构与真实的对照。跟着镜头一路领略伊朗风俗,儿女不愿收留的老人,好心的路人,和司机讨论已婚妇女权利的女人,john wayne的配音。了不起的小姑娘,-为什么不演了-因为不想-演了会有钱喔-我不要。
      • 常规儿童题材,但是中间神转折,文本内外的“回家”,间离,“这是我自己的生活”,太狠了。自从出了个阿巴斯,你看看把伊朗其他导演都逼成什么样了。在一个如此小格局的片子里放出这种大招,贾法帕纳西也是真拼。【最后只捞到个洛迦诺,也还真是不甘心吧XD
      • 这种现实主义拍摄手法要求导演对真实的事件有一个提前的预判,并且拍摄要机敏,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否则很容易成伪纪录片了。
      • 和德黑兰比起来,原来北京交通状况并不算最混乱的。
      • 就形式上有點創意罷了,內容真的要多無聊有多無聊。PS.小女孩長得挺可愛,也很有個性,就是這聲音真是。。太尖了= =
      • 小姑娘真可爱,构思绝妙的片子,很爱
      • 不可否认的是,就在这样大胆的形式下,电影所描绘的伊朗也是相当透彻的。在这样一个泛滥的信息时代,我们对于中东的社会了解还是如此之少。这些镜头,至少让我觉得是相当有看头的。
      • 无线麦效果这么好啊,小女孩罢工之前,你可以感受到导演做好直准备要讽刺一下伊朗社会,但在导演做出继续跟拍的决定之后,以打破电影虚构的规则,斗转成为记录片,一时间虚虚实实,令人瞠目结舌,这已经让这部片子和其他片子区分开来
      • 39分钟起,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小女孩眼中的社会就是真实的存在
      • 影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1013/
      • 剧情与纪录之间的杂揉。
      • 多少年后这个奇葩终于被我找到了,当年以为是电视台放错了
      • 她说有人请她参加生日派对,她妈妈叫她今天早点拍完,这样才能提早走。他们老是叫我哭,让我朋友看到,他们会笑我。他们还让我戴假石膏,好像我笨到会摔断手。我也讨厌这条围巾,看起来像小婴儿一样,我不是一年级了。但这是我的真实人生。他给了我一点钱,不过他有点凶。就是不想。因为不想。我不要。都是你逼我去拍的。你们把她怎么了,她很生气。。。。。这个小演员声音特尖。所以原剧情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很有意思的。这种电影真是第一次见。在修车厂很多很多几十个男的围着她那个镜头有些不舒服。小演员真的是一点消息都没了吗,连张图都没有。
      • 真与假并不重要。让女孩回不了家的不是导演安排,而是你眼前所见的真实一切。
      • 我完全当作一个讽刺电影来看,看得我痴痴笑,一方面是聚焦于伊朗电影一大特色,儿童电影,其中不乏那种“出租车聊天”的段落,我都会想这是在打别的电影的脸,看得我很high也很爽,他的做法是我的心理话,再加上小女孩古灵精怪的表演,我也认为导演没有只局限在借题发挥上,后半篇幅是我更加喜欢的,我记得读书的时候电影史课,老师重点讲了《红气球》,后来侯孝贤又翻拍过,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就像那只红气球,让我一直跟随这她,漂在荡在,一样活在。
      • 我才不戴那傻了吧唧的石膏和围巾呢,老娘不演了!真是绝了,从来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为电影的创意给个5星!另外,米娜真的好可爱~
      •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不管真的假的 创意真是无敌了
      • 帕纳西(Panahi)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影片的目的是展示“现实与想象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非常相似的”。 这项狡猾的实验将伊朗革命后的两大主导力量—古朴的新现实主义和浓厚的元电影融合在一起。它成为电影中的一部电影,揭示了制作电影的技巧。通过声音剪辑、遮挡摄影,我们拥有与小孩一样的信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财力有限,对生活的恐惧感也不同于承认。将这个孩子的视角植入观看者后,我们又获得了儿童时期通常会忽略的情境,细节和对话,比如大人们的婚姻、对男女分开乘坐的限制。正在拍摄的米娜象征着男人仍在试图对女人行使权力,以完成自己想要的一切。后半部分成为前半部分的“镜子”,电影制作风格转变为纪录片,完全由特写镜头和跟踪镜头组成,从而使人们在德黑兰的街道上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动旅程。
      •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震惊了
      • 背景音里贯穿全片的足球比赛是什么意思?
    • 豆瓣 8.1 IMDB 7.5 HD中字
      Chronique d'un été (Paris 1960)
      1961
      纪录片
      法国

      夏日纪事

      Chronique d'un été (Paris 1960)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既然摄影机都是撒谎的,那么唯一真实的方法似乎就是拍一部关于拍摄记录片的纪录片。或者索性承认,人在镜头前"假装"的时间不会久,几分钟后,还是会变回自己。
      • 还好没人在这个夏天举着话筒到大街上拦住我问我幸不幸福,从来就没想过幸福是什么,几十年来我唯一在想的就是如何脱离苦难。
      • 让·鲁什离开西非回到巴黎和谁会学家莫兰一起拍摄一部“记录电影”,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的法国,工人、非洲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屠杀幸存者、学生、封面女郎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摄影机面前“扮演”自己,我们看到了工人与大机器时代的战争、看到了刚果和阿尔及尔独立运动引发的价值观之争、看到了移民的生活艰辛、在访谈后摄影机又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短暂的片段,导演还将这些可能一辈子不会碰到的人聚集在一起谈话观看电影,“你幸福吗”这个社会学的终极问题也似乎有了些清晰的答案,有的人回避,有的人则有清晰的判断,有的人求助书籍,有的人不置可否,但在真实之外,有那么几分钟我们还是看到了主观的情感,那个大屠杀幸存者走在巴黎的街头,阳光明媚,但她身上的阴影却覆盖了她渺小的身体,摄影机开始移动,她变得越来越孤独了
      • 对,第一个问路人“你幸福吗?”的不是CCTV⋯⋯这部Jean Rouch/Cinéma Vérité重要作品,最后五分钟的探讨特别精彩。Chris Marker《美好的五月》与之有诸多形似,却有根本差别。对照看,特别有趣。
      • 电影:一次人类学研究。影片结束于莫兰孤单的背影,他想用摄影机捕捉真实,但最终捕捉到的是差异,这是个证伪的过程,依然是宝贵的文献,当然,it's unnatural.
      • “真实电影”的鼻祖,即使是“纪录片”,仍不免虚假的成分(拍摄形式、被访者的瞬间主观姿态等);全片亮点是拍摄完毕后,被采访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再次回顾,却发现无法再踏进同一条河流,可能这才是当时回答“你幸福吗”的原因。
      • 专业人士必看,发烧友可看,一般人不必看的一部重要的影片……
      • 关于一部“cinema verite”拍摄的纪录片——二重奏:莫兰喋喋不休地自我分析,鲁什提问、大笑、聆听或长时间沉默;最后的点题道出矛盾:面对摄影机的表演欲与所谓的真实情感、表演或过分真实;所谓的即时性只会产生偷窥、而表演才引出“真实”?“真实”“电影”,一个不可能的产物。
      • 5.5 “真实电影”鼻祖,结尾导演居然用实际行动将目的合盘托出~所谓“真实”并非“客观”(名字很容易引起误解),导演是记者,直接向着被摄对象发问;同时更像主持人,成为激发被摄对象“真实”特质的能动性存在。至此镜头下的法国小镇,夏日里人们的小情绪,给人的感觉是被激发的“真实”。
      • 这片子Rouch的印记可能还没有Morin的明显 和直接电影对拍摄本身的直接性强调不同 这部片子虽然在后期找了Brault来拍也用了同步录音但在剪辑中明显采用了多机位不同景别的连续剪辑技巧 谈话场景尤其显著 这种强烈的构建痕迹让DC的人感觉很不安。但这片子在延续了经典剪辑技巧的同时也努力发明对移动便携设备的新用法 一方面小摄影机缩短了跟被摄的距离得到了一系列更加亲密的特写 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更公共的议题讨论有试图将这些亲密体验变成某种公共的经验。这种矛盾关系在最后被摄观影会的一场达到了高潮,大家对相同的影片给出了不同的观点,相互争执不休。这也直接导致两个导演修改并重新拍摄了最后在Musée de l'homme的一场评论戏 Morin坚持这片子能在不引导观众的情况下让大家直接接触到真实的生活 一种复杂性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成了新浪潮的风向
      • 3.5 这部跟《人类的金字塔》大概可算互文了,而它的题材更广泛(但我还是更喜欢人类金字塔,或许因为电影院的画幅还是错的),尤其最后还纪录了学生们观看“成片”再次讨论,甚至讨论影片发行。真实-虚构-成品之间微妙的关系,电影的视角,也许就是1960年夏天让鲁什思考得最多的事情。
      • (纪录片无评分)纪录片。1961年,鲁什、莫兰导演,2011年修复版。当纪录片对“真实”的再现被质疑时,这两位作者后退了一步,把这质疑也包含进了记录之内。嵌套了两层“纪录”的影像不能肯定地说对再现“真实”有更大帮助,只能说扩展了我们审视何为真实的视角。虚构的故事以“假”求“真”,所以它们用于刺激观众的手段不会被质疑。纪录片在外在形式上天然存在取得观众信赖的优势,却也埋藏下被人质问以“真”造“假”的祸根。那么对一段纪录影像进行再记录,也许就能在两段记录的共性中发现真正的“真实”所具备的某些特征?(P.S.私下打分8.5/10)
      • 探讨了影像作为现实生活加速器之可能性,行人的陈词滥调和自卫防御性的反应,暗示了随意的民意调查之肤浅。(居然是和埃德加莫兰合拍的我暴风哭泣
      • B+. 看似是对于幸福本质的讨论,实际上倒更像探索影像能力边界的操练,把创作思路和过程全部摊开,在结尾强烈的自反中达到趣味的顶点:所谓的cinema vérité,或许正在于承认影像与真实间的距离。通过不断强调媒介的在场,电影时刻提醒观众,这只是逼近真实的一次尝试,而绝对的“真实”是永不可达的——正如镜头前那些自得的、孤独的、压抑的、无力的人们,幸福和不幸有千百种,而我们口中的“真实”,永远是各自选择相信的那个。
      • 技术进步、时代环境造就的真实电影,打动我的是最后陌生受访者们坐到一起重新审视生活影像及抒发个人感想的时候。自然流动着的、纯粹的时间。@资料馆,玛索琳娜·伊文斯交流
      • 【观于《纪录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 与作者论、左岸派共同掀起新浪潮的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认为摄影机与麦克风是“真实”的“触媒”,全片贯穿了策划、表演、拍摄和放映全部电影过程,通过讨论、访谈和即兴表演穿透表象达到被掩盖的真实。其实《北方的纳努克》里已经包含了搭景创设,全片又和《持摄影机的人》遥相呼应,以及“新现实主义”的扛起摄影机,所谓后浪一定是有前浪的,这是纪录精神的一次迸发。
      • 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纪录片,摄影机只要明显地介入现实空间,就具有欺骗性。【ROVERS/6.6G】
      • 你是否自問過,我幸福麼?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麽?不管是或否,你是否都能認真且肯定?那麼,你是否問過你身邊的人,他們是否幸福?對於他們的答案,你是否相信?有誰讓你感動到淚流滿面,當他們述說他們的故事,或甜蜜或苦澀?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麽?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siff2021# 我知道这样不好,但片头那个神片罗列和片尾的导演自述合起来确实有说不出的喜剧效果。
      • 8.5/10。①导演和他的团队到处街坊各种各样的路人问他们是否幸福记录他们的回答,并在之后让受访者看自己参演的成片发表评论。②真实电影鼻祖(直接电影是假装旁观地呈现现实,真实电影是通过纪录的虚假性去对现实发出提问与思考),制作团队入镜探讨创作思路以及结尾让受访者看自己演的纪录片这两点很有趣,但整体上影片并未捕捉到太多值得讨论的细节。
    • 豆瓣 8.0 IMDB 7.7 HD中字
      سلام سینما
      1995
      纪录片
      波斯语

      电影万岁

      سلام سینما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位导演越看越有趣,很多奇妙想法,每一部关注点都不一样,力图创新;在“事先张扬”的前提下,让演员出演自己,打破银幕画框界限,让电影呈现开放的形态,每个参与的人都有权改变、影响它,从这点上说,非常有意义。
      • 谎称自己是盲人的演员讲述自己从未看过电影,但对电影却饱含热情。戴着墨镜扮演盲人来试镜,便是对“电影为何物”的一种解构,即说谎者的本质。电影中的导演承诺试镜的某位女演员离开现场后,将不保留她的试镜画面。结果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画面却完整的“保留”了。恰是因为电影中的未完成,从而构成了电影之外的已完成。这是本片最妙之处。坐在台前的导演,与身旁拿着摄影机的助手,构成了一种权力象征。掌握一部电影命运的是导演,摄影机对演员的无情质问犹如一把枪。这一象征隐喻从导演用手拟枪射杀群演那一幕达到高峰。三种框架(地上的画框、摄影机、银幕)与导演身旁的镜子(照射出演员们的身影),不仅强调主次人物关系,更表达了电影的本质(画框内,虚拟影像)。框架定义了演员的存在 。透过我们所看到的银幕,电影里的导演理应也是演员。
      • 【电影万岁·伊朗·1995】百老汇电影中心10周年生日庆上的盲选中举电影。马克马巴夫1995年献给电影100年的致敬之作。源自一次场面失控的试镜。导演欲招群演,结果前来试镜的人挤破大门,导演临场改变拍摄计划,用摄影机记录下我们这一代对电影怕与爱。电影的历史还是太短,导演和观众还是会时时好奇它的存在,不断诘问:电影是什么。对于电影本质的哲问,对于虚构与现实的奇异边界与转化的探求,本片又一次进行了徒劳无功但意味深长的探索。 这一次电影也向马克马巴夫展示了其强大的宿命力量——马年轻时政治态度激进,曾因刺伤一名警察入狱多年。在《电影万岁》试镜现场,他竟然在人群中认出当年那位警察,并由此诞生了他的另一部电影《纯真时刻》。马克马巴夫用亲身经历验证了电影的一个特质,至少,电影可以重建时间与生命。
      • “我会为电影做任何事,只要它不是邪恶的!”
      • 一方面消灭艺术与现实的边界 电影成为一次事件 拍电影变为“操纵事件” 并游戏式拼贴 戏仿 看似无主体 无中心 无意义 是鲜明的后现代主义 但另一方面 它又从事件中挖掘女性的主体性 我们看到伊朗女性对自我及生命意义的追求 并不沦为彻底的游戏 在后现代主义的外表下闪烁着人道主义的现代性光辉
      • 在分量上绝对跟天堂影院有一拼,伊朗电影因地制宜的智慧和坦诚令人感动~这部电影真的不错
      • 做伊朗电影的豆列,发现以前漏登了好多
      • 伊朗电影中的“临时演员群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 有点意思;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 这样的“新浪潮”就像文字游戏,而且是一次性的。
      • 影迷现在很喜欢元影像啊,这部作品就像是导演成名了以后把自己当当代艺术随便玩了,结果是溢出屏幕的权力欲
      • 喜歡電影,但不喜歡拍別人的電影。大抵那是心中最後一片純淨領土。
      • 控诉权力压制的人,稍微转了一个向,坐到了那个权力掌控的桌子之后,立即变成了权力的施予者。不需要子弹,只要拟出它的声音,对面的人也都会倒地。
      • 奇特的觀影,當中各種千其百怪的理由及表現,令人想起究竟電影真正的吸引力是什麼?很適合作為一百周年的電影,對於操控人類感情,戲內戲外的混淆及懵懂反應,究竟是誰濛糊混淆了誰?只有導演才知道了,想深一層就是非常有趣的電影,營幕裡的小世界引申出大世界,可以什麼都是或什麼都不是,非常玄妙
      • 有个面试小哥唱了一段tom's diner好好听啊…就算不特别解读面试双方的权力关系,电影本身也是很有趣,伊朗电影真的好有风格…
      • 一开始觉得有过分 后来觉得处理还是很好的 作为有导向性的纪录片 临场反应的素甚至能比很多home video风格的经典表演更震撼 讨论的问题也很有趣呀 亚洲导演只有伊朗人才思考电影本体论的问题吗
      • 意义非凡的电影百年纪念、纪录影片。由一场失控而荒诞的电影试镜活动,折射出伊朗社会风貌。既是一场“扮演自己”的表演实验(“盲人”),也是“权力压迫下的结果与被压迫者掌权后果”的社会心理实验(哭泣与大笑的命令、两女生的反应)。导演具有双重身份:一个是坐在桌子后面发号施令、摆弄演员的掌权者(“开枪扔手榴弹打倒演员”)。一个是电影本身的剪辑、编剧与现场导演(随机应变挖掘内心)。2019年看的最后一部电影,圆满。祝电影和北京百老汇生日快乐。四星半
      • “我会为电影做任何事,只要它不是邪恶的。”如此看来,莫森创作的黄金时期即是九十年代的头五年,与阿巴斯、帕纳西共同构成以化解纪录和传统叙事界限为主标识的伊朗艺术电影交接链。1、《电影万岁》是一部基于突发状况而诞生的伟大电影,讲述莫森在电影百年之际通过刊登报纸广告招雇百名演员,却因场面失控临时改变注意:用摄影机记录应聘者的陈述和想法,真实展露伊朗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其前卫独特的创作形式(拍摄电影本身的试镜过程即整部电影的完整形态,电影内的未完成构成电影外的已完成;不限章程的开放姿态,外部事故不断介入)与诚恳真挚的演员/导演自反自嘲令人深叹敬佩。2、留下是尊重艺术,离开是选择善良。自己人生的决定,为什么要感到后悔?3、作为婴儿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在哭泣,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便该是欢笑的。(9.0/10)
      • 香港独立电影节的收获,片子很妙,妙在真实和平凡,亲切得很;但这又是一部试图探求电影本质的电影,对于这个主题来说,与平凡人之间的问答与互动无疑不利于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偶尔某个群众演员的一句妙语已经是很不得了的素材了。所以算是了解电影世界的多样性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解构那么有启发
      • 新年第一天就看到概念这么厉害,感情这么真挚的电影……
    • 豆瓣 8.2 IMDB 7.7 HD中字
      Titicut Follies
      1967
      纪录片
      美国

      提提卡失序记事

      Titicut Folli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因为侵犯病人隐私,而被禁,1968年所有影片的拷贝被召回并销毁。1969年,导演上诉,美最高法院拒绝受理。这是美国史上首例以“有伤风化;不道德;危及国安”以外的理由,被禁止放映的影片。1991年,多数被拍摄的病人已经死亡。最高法院准许影片发行,但条件是:导演在片尾加注解"拍摄后,精神病院的状况有改进"。导演把法院的要求作了说明,也照做了。1992年9月,在PBS电视网播出。历经24年,重见天日
      • 法律还是太窄了,生来就是有变态的基因,你能把他怎样?里面有一个絮叨汉,一直不停的说,说的不是空话,全是思想,不重样,对世上的所有东西都批判一遍,说的停不下来,跟洛特雷阿蒙似的,是个症。
      • 我发现这部电影的短评反而是最正常精彩的。精神病院歌舞剧,寻找病友的良方。这部居然曾经是禁片,现在看来没什么可禁的,无非是进入精神病院拍了点儿说不上是否特别残酷的东西。
      • 1966年,纪录片在玩跳切,精神病在分析越共,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 the nose-feeding scene is shocking, especially the montage
      • 总之,一定有人精神有问题
      • 【上海电影节展映】60年代美国精神病监狱纪录片。监狱的警官护工几乎将病人当作囚犯,毫无人性尊严。怀斯曼的处女作即贯彻直接电影的理念。无旁白无交流无交代,摄影机不撒谎。从题材到内容都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囚》。弗拉基米尔的状况与傅明刚惊人的相似(但大刚的变化更加惊人),不知马丽是否有所参考。即使是情景再现都演不出来这种神态与话语。莫非真是冥冥之中穿越时空国度产生的如出一辙的呼应?以欢乐歌声左开头结尾实在讽刺悲凉
      • 会让我想起想田和弘说的,摄影机是一种“暴力装置”,在剥削拍摄对象的身体和面庞。创作者如何突破这种道德感?进一步地,如何消除这种摄魂术的可怖与“可耻”?比马莉的《囚》冷峻许多:是把他们当做景观,而不是平等的人;是一种(无差别地)扫射,而不是同在。因为无需深入和跟踪,已经有足够多现实浮出表面。人被动物化——这就是某种现实,记录和建造后的现实。尖锐的剪辑是为了揭示真相,是为了刺伤观众,但问题是,银幕前的你,可以直视这一切吗?这是怀斯曼的处女作,他无声无息地完成了所有言说。让我们在一首歌里黑屏并让思绪蔓延。
      • 7/10 精神病院就像个小型专制社会,失序也代表一种重建,但怎样才是真正的“序”?重要的不是管束和治疗,而是人权的合理施受。最残忍的是“正常人”有时比“病人”更滑稽更远离灵魂。
      • 哎,可能因为没耐心看长片,所以只能崇洋媚外了。同样是对准精神病院,怀斯曼怎么就能做得那么简短有力,又把被拍摄对象的状态真实地砸到观众面前,而马莉的《囚》怎么就非要事无巨细地拖到近6小时!?当然,你可以说不那么病人戏剧化的时候,才是生活的真相,可以认为《囚》把作者态度掩藏更彻底。可至少在各类互联网视觉疯狂冲级的当下,我更愿意接收怀斯曼这样剪辑整理好了的“片刻真相”。
      • Physical and mental prison and punishment. It is extremely radical and I was shocked. How did Wiseman get access to those crucial moments and ugly abnormal personalities (I mean the officers, not the mental disorder people)? It reveals the hell for human freedom and rights.
      • Jim的跺脚 政治犯的演讲 Malinoski的眼泪 Vladimir的反驳 Albert的香槟 Have you ever been lonely Have you ever been blue
      • 歌舞联欢与不被当人看的日常并置有种荒诞的恐怖。对于这座精神病监狱的管理人员而言这些人首先是囚犯其次才是病人,狱卒医生在镜头前毫无收敛之意可见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妥。这状态当时律师不敢辩暂时精神错乱吧…我觉得他的第一个摄影师不如现在这位讲究
      • #纪录片#怀斯曼第一部影片,虽然是直接电影旁观的方式,但镜头的取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三星半。Folly:荒唐事,疯狂事——「失序」是修辞降级了。早期怀斯曼题材更生猛(这部1967年的电影与1974年的《灵长类》更接近),但相比近期三小时体量的长片,视角比较单一。《提提卡失序记事》其中一段关于生死的平行剪辑比较出彩。ps. 和平影都的散场楼梯仿佛永无止境的环绕下坠,意外地呼应了这部精神病院纪录片。
      • 首先对人权这种东西没什么概念,如果强制裸体就是侵犯那殴打囚犯都该是什么了?其次“直接电影”本身要求极度客观,所以并没让人觉得抗拒。监狱里确实有认识水平超高政治演说家,也有看上去完全被误判的可怜病人,但也不排除真有病的。怀特曼到底要表达什么?也许他什么也不想表达,他想表达的是真实。
      •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处女作,美国一精神病监狱的纪实录,可以和飞越疯人院参照来看,只是这一部更直接,对社会的批判性更强
      • 总算有鸟中文字幕....怀斯曼真是牛得没话说~~操作主义心理学害了多少人啊
      • 经过几十年的争斗才得以放映,到底是谁有难解心病?直接电影完全真实纪录,中间几个唱歌片段成了难得的令人放松的场景,也是病人少有的能够穿上衣服体面面对世界、展现笑容的时刻,给全程冷峻的黑白影像披上一层薄薄的温度却在歌声结束后更显残酷。插管喂食与整理遗容的交叉剪辑最撼人。//第一部怀斯曼
      • 那个名叫Al的人把整个身子埋在水里,吞吐着泛着泡沫的洗澡水。他说,"The water is so special, like champagne"。Tube feeding 那段有几个Insert打乱了节奏,恐怕是因为无镜头可用了。
    • IMDB 6 HD
      Baghban
      2012
      纪录片
      英国

      园丁

      Baghb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今年HK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睡着了。。醒来发现还是那个镜头。。。
      • 关于巴哈伊教。。。
      • 美丽的花园里关于宗教的冥(Cui)想(Mian)。如果你没有如导演所愿在这个过程中睡着,你会发现他们父子俩所想到的东西也没有比你多出多少。
      • 讨论宗教的大闷片。
      • 这部影片就是素材、组织和母题都没有吸引人能力的作品。还融合了剧情故事。
      • #biff# 探讨宗教的电影。宗教带来和平还是引发战争?技术是否这个时代的宗教?还有更外层的,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宗教。花园超美,可惜的是不够深入。
      • Baha'i 看过此片不久就发现原来方大同也是BAHA'I的信徒,而且要来学校和校长谈宗教问题。可惜没去。
      • 21 MAR 2013 (3-)
      • 伊朗导演就是有这个能力,举个摄影机就能拍出部牛片来。父亲的部分有诗意,儿子的部分有思想,很强大的组合。
      • 我觉得他儿子说的很对,这就是一个religion promotion....
      • 关于巴哈伊教的纪录片,父子两对宗教的不同态度,但是感觉太肤浅了,没什么深度。感觉伊朗一群导演很喜欢手持风格低成本创作,但是不走心地这么做就是纯粹故弄玄虚了,做得好就是《樱桃的滋味》,做得不好就是行车记录仪。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