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中的这种互相珍视互相扶持的师生情现实生活中很难觅到,几乎已经像是传奇一般的所在,通过捉小偷、生日宴、寻猫咪三个故事串起来主要人物的性情灵魂。大学毕业后我有多久没有再去拜访过老师?我怀念学生时代那廖廖几位值得永远尊重的恩师。 |
|
第一次摩阿陀会时,全部都是男士,就连师母也无权参加;到了第十七次,妇女上席了。这个细节从侧面展示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 |
|
黑泽明的谢幕之作,“最后”的意味非常鲜明。片尾,梦中的夕阳如火烧,儿童的游戏被晚景打断。孩子望着晚霞,字幕徐徐升起,“准备好了吗?”“还没!”回答空旷得回响。黑泽明集中最后的力量,表达了自己在老年体悟到的人生境界。但不得不说,表现得过于一厢情愿,片中诸生百事不做,只是众星捧月,如信徒般环绕老师的关系,或许黑泽明在他与他的西方追随者卢卡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人的交往中体会过,却实在不是世间常情。回想一下,没有三船、志村乔和仲代达矢的黑泽明,我一部都不喜欢。也难免设想,如若志村乔彼时还在世,出演这名教授,大约我也会感动落泪吧。再见,黑泽明。谢幕已毕,不喊安可了。 |
|
片尾那瓶酒在日本和剧组喝过,那天晚上是杀青前夜,第二天只有最后我加的几场过场戏和海边补拍,任务难度几乎为零,所以大家喝的烂醉,要带回去的零食和酒也拿了出来,看到马上想起了这段,很难忘。本片讲一个老教授退休的故事,主角的演员调一调会好很多,毕竟讲的是一个受人爱戴的教授,而我全片看下来没有发现这个人过人的魅力,戏还是好看的,黑泽明到老还是那么虎虎生风的。 |
|
聚会那场戏,让我想起消防员的舞会。黑泽sama的调度是绝对西式的 |
|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
|
まあだだよ(Madadayo)
“你们可以找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找一些你们能够铭记的东西,当你们找到后,你们要努力地把它铭记于心,那时,若你要得到这宝藏,定要经过一番努力的。若你们用心地钻研,这会成为你们的终生职业,那是你们真正的宝藏。”
まあだ かい(Mahda-kai)?! |
|
7/10。一切伤痛皆由流逝的时间所抚平,被空袭所惊吓也在热闹的师生吃肉宴中湮没。几场庆祝会体现了深厚的情景刻画功底,众人边相互奉承、笑得前仰后俯,边打起节奏跳舞助兴、歌词批判日本战后社会,故事结束于个体生命回归原点,临死梦见童年时玩捉迷藏说“还没好”,天边火红的晚霞仿佛天堂迎接灵魂。 @2016-09-15 13:18:48 |
|
从单纯的时间线来看,黑泽明最后的作品是这部《袅袅夕阳情》,而并非那部被人时常提及的《梦》。本片的内容与黑泽明处女作《姿三四郎》类似,都是讲述师生之间的故事,这样的一个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大抵是黑泽明本人在晚年享受了日本电影届巨大的尊崇,因此,最后一次用镜头说话便选择了这个颇有自指倾向的题材,完成了一份另类的自传。学生视角的选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黑泽明许多作品中的说教意味,使观众有了一个完美的代入身份,得以去体会教授的魅力,而不为那絮絮叨叨的话语所感到厌烦。在前半段,电影趣味是极高的,在大师级的镜头运动与构图设计中,整个调度与教授的气质极为契合,最终在第一次聚会时达到高潮。但而后寻猫的段落有些过长了,大量情感戏份的出现,令人有煽情的感觉,好在最后的返璞归真又将电影拉来回来。 |
|
无需多见复多求,且唱一曲归途上,此时此处此模样。老顽童段子手,想起另一外隔海这边的李翰祥。 |
|
开场的风趣淡雅就予我强烈的夏目漱石之感,果然原型内田百闲曾师从夏目,因此他爱猫大概受益于《我是猫》,而几个学生的形象或许不无《心》、《哥儿》的影子吧;耄耋老人梦见孩童游戏,和暮年的伯格曼有无共通呢? |
|
猪脚老爷子挺可爱,但黑泽明老毛病又犯了~用力过猛外加穷教育人 |
|
“超我”让我们去追逐梦想、牺牲自我,但只有“本我”才能让我们下降,成为大地上合格的居民,为天气的变化而感叹,为猫的失踪而悲戚……对于一个敢于承认自己软弱的人而言,他永远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 |
|
9.5/10
长镜头和剪辑真的很见功夫。根据日记所改成的糖葫芦式的故事设置恰到好处。香川京子近30年之后再度参演黑泽明电影。除此之外,看到这样一部职业生涯的最后的作品,觉得什么都不用说了。 |
|
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犹如明清小品文一般,清新自然有趣,关键是有一个着实有趣的中心人物存在,从为盗贼写的偷盗路径到为一只猫唏嘘感慨,再到梦中捉迷藏一般的童年追溯,生活态度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抵如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诚不欺人。 |
|
黑泽明八十三岁高龄,已进入一种超脱的境界,无意编造一个故事去迎合观众,而是只以一个老人闲适的心境,将晚年趣事人生感悟娓娓道来。电影最后,内田教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孩提时代,在和好多孩子在捉迷藏,孩子们不断问:“好了吗?”他却一再回答:“不,还不行!” |
|
黑泽明是一位很典型的情绪渲染型导演,有三分故事和人物要甩出七分的情绪,这就要求作为叙事载体的矛盾性质也要足够激烈跌宕才能与这种夸张的叙事风格匹配协调相得益彰,诸如决战山贼的武士;拯救生命的医生;消灭恶霸的浪人……可袅袅夕阳偏偏是属于那种无论从专业特点还是生命阶段上看本应浅淡缓温娓娓道来的故事,传统黑片情绪技法被置于其中之后自然难免失度尬演。 |
|
人生歷練後的春風化雨,多希望有這樣的一位良師喲 |
|
感觉像是老年人自吹自擂,宁静致远可能确实是年轻人理解不了的美学,不过其中展现的跪舔方法足以让小职员受益终生。PS我小学时有份流传肾广的星史郎资料上说这是他的最爱电影,这究竟是为什么? |
|
真▪大师,黑泽明的最后一部电影,强烈建议至少看过他十部以上片子之后再来看这最后一本,当听到松村达雄喊出まあだだよ的时候每一次都被破防,我们都知道这是黑泽明在对观众说,也是在对自己说“我还能再拍下去”,黑泽明通过诙谐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面对战败后的苦难生活,最后把蛋糕送给下一代也是寄托了自己的遗愿,谁又真的能接上黑泽明的棒呢?片子开始的开门进教室,片子结尾的关门进梦乡,电影的人生,落下帷幕。 |
|
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内心五味杂陈,我对黑泽明有多么敬仰,就会对本片感到多么遗憾。以至于作为他的最后一部电影长片,我却打算作为倒数第二部来标记,哪怕我非常能体会到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内心,但是作为一位曾经拍出《七武士》《罗生门》《乱》《蜘蛛巢城》《用心棒》《影武者》的天皇级导演,以此收尾实在是让我有一些唏嘘且难以接受。
在没了志村乔、三船敏郎、仲代达矢,也没了小国英雄、桥本忍以后,83岁的黑泽明借一个教授德语的教授的故事用一种自指的方式来总结回顾自己的一生,实在是显得有些XXXX。当然我实在也不忍心对这样一个成就如此显赫且对电影如此热爱的导演过度苛责。
所以更多还是一种遗憾吧。同时我也很好奇那些自诩黑泽明门徒的东西方大导演们又是怎样看待本片的,毕竟他们的评价对电影本身的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呼应。 |
|
画面还是如油画般美丽。在影片里黑泽明一如既往地继续着对与生命的思考,没有《梦》的痛苦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生命的了悟。
《未休矣》是大师最后的绝唱,1998年大师辞世,享年88岁,在去世之时尚有多个计划尚未完成。 |
|
伴着许多疑惑看完。查了下原型内田百闲(1889-1971),辞职时是1933年,而电影提示的第一个时间点却是十年后的1943年,45岁时也不会存在30年教龄;第一次摩阿陀会纪念61岁设置在战后一年的1946年;以第十七次即77岁生日当夜结束。一切巧合都指向导演自身经历,也许是在憧憬这样的闲适,まあだだよ… |
|
李银河曾经在给王小波的悼词里借用了三岛在「丰饶之海」里描绘过的一个轮回生命“每到18岁就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他最美好的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而先生好像永远都活在十八岁以前的时光里啊。 |
|
#BFI #AkiraKurosawa 电影以男主为基础的叙事开始看感觉主角这个人物有些弱,但是影片整体看隐喻性太强了,大量被隐去的部分大概率是没更饱满塑造男主的原因。要不割裂感就太重了。即使叙事未提供更多信息,但电影大量的使用后脑勺的正反打来展现学生们与男主的关系。镜头上超强的调度,室内群像戏的构图,运镜和剪辑否非常精彩,表现压抑的门框构图大量出现,印象比较深的是那轮圆月,人物众多的群像戏剪的非常好,不会觉得多余。只是这表象的故事还是太弱,感觉影片不光在诉说男主对于死亡的看法,也是表现日本对于接下来面对的时代的迷茫。兵与聚会食物都有鲜明的对比。一年四季转场逗趣又心酸。 |
|
这个镜头配色光线各种技术上的跟感情的表达是我喜欢看的,能打个95分。这个故事是我不喜欢看的那种,师生情我真的没办法体验到共情到,何况是这种一直帮持搞纪念会的这种。剧情上有些批判2战以后的社会,以及战争以后房子烧了重建孩子没了的惨痛事实,但是一直还没结束生命延续下去就还有希望。 |
|
清心之作,人生循复,黑泽明在自传中清晰回忆了小学以来每一位影响他的老师,人通过他人的开化和引导而具备了这种继续开化引导他人的能力,私心的说,黑泽没能留下足够成色的继任也是微有罪过的。 |
|
大巧若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马鹿锅 XD),黑泽作为一个映画监督的心,似乎永远停留在40-60年代(黑泽的顶级好片似乎还是得非现代日本为舞台的作品不可啊 |
|
时刻准备着是一种能力,坦然迎接未知是一种境界。看起来是黑泽明期待的退休生活。 |
|
是天皇自己的《生之欲》(生日会也有学生提到了浮士德)。猫是谁呢。看得我都有点伤感了。第一次看天皇镜头下彩色的四五十年代。他的sentiment很适合1990s, 但是缺少一些节制。不过也没关系,最后一部了嘛,想怎样都好。多希望天皇还有更多机会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与自己心仪的演员合作啊。感恩天皇,桃李(粉丝)满天下是最好的报答。 |
|
人物刻画很生动很深刻性格也很鲜明,是日本电影天皇晚年的写照么?确实老气沉沉,也许要成为老年人后才会懂。 |
|
Last but not the best of Kurosawa…能感到有很多自传的意思,透过这位老先生之口,黑泽明可能讲了很多自己的回忆或心里话:对战争年代的回忆、对战后政坛腐败的批判、丢失猫后的艰难时期(应该是黑泽明自己70年代低谷期的描绘)、对年轻人的忠告……从取景到调度还是充满活力毫无破绽,但故事真的就,太日本老男人了,比较无感……第一次看到白头发的香川京子,之前对她的印象还是成濑的《母亲》里勇敢的大女儿、沟口的《雨月物语》里跟下人私奔的年轻妻子、或者是黑泽明的《恶汉甜梦》里到最后才明白伤害自己的恶人正是衣冠楚楚的父亲的女儿,到这部已经隔了有大概40年……以及,两只猫都很可爱! |
|
前面老气横秋,里面的角色老是莫名其妙地一齐大笑;后面天真烂漫,可惜没看到从中升华出多少人生的感悟。而且形式感太强了,有些地方近乎舞台剧,不喜欢。 |
|
作为世界级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导演生活50周年的时候推出的影片,主人公是日本著名文学家内田百闲。百闲先生真是人如其名,深知闲中三味,而他与弟子之间的那种自在融洽的关系,通过一些细致感人的细节一一地流露出来,给现在像工厂主与消费者一般的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黑泽明在一次访问中曾经说过,他喜欢阅读百闲的书,他只是忠实地拍出百闲自有一套的生活方式。百闲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他的学生,对于每一个渴求平和心境的人,都永远是乐趣和尊敬的对象 |
|
很难共情这位先生。不理解他的品性有何高尚引得学生们恭敬景仰的。只看到一个好哭鬼、哭完把鼻涕纸随手乱扔;从不做家务、喝酒就递杯子等别人倒;找一只失猫不止连累自己的学生不上班到处晃,还要去骚扰学校的小学生,人家没有作业吗?然后就此不洗澡了不味儿吗?
倒是想起一位中学物理老师一直保持和我同学们聚会,他已七八十的老人,每次聚会前会做准备充足,写满一厚叠纸。天文量子哲学人生,高谈阔论意气风发。可惜我物理一直不开窍,不是他的得意门生。。。
马肉,记得曾和母亲在熊本吃过马肉刺身,确实鲜。 |
|
始于二战末期的,德语老教授的退休生活。有趣的是,老教授在家里张贴、口头宣示自己不喜欢“访客”的立场,这里的访客是否指美国驻军呢?他们聚会时美国兵来视察,笑了一下就离开了。老教授教的是男校,几次众人聚会时他都指挥集体的合唱,包括学生们恭敬服侍他离休生活的种种,显然是一种权力框架,这个东方式的大家长形象,距离战争较远(但毕竟教德语),不欢迎外来者,拥有老派的诙谐魅力,对死亡有看似达观但实际纠结的态度,不知有多少是黑泽明的自况,中间他失魂落魄寻猫那一大段,编排的稍嫌啰嗦,跟人物设定也不太搭。整个表演还是舞台程式感很明显的,包括聚会时的连续歌舞,不停背站名的楞学生太刻意了,学生们表演也颇有力度,感觉他们西装一换就回《乱》《影武者》片场了。全片室内戏为主,但黑泽明的美术特色不明显,仅新居的小院显出一点 |
|
not yet~这个感点很好,尤其是作为黑泽大师的遗作,有种意犹未尽的悠远与巧合;至于其它的,不得不说,影片中关于生命的审美价值在如今仍是相通的,但时代的不同,有些东西已未必如影片中那样纯粹自然 |
|
总体节奏比较平淡 可以感受到黑泽明刻画的在平静中汹涌的师生情 但产生的共鸣稍有限 对这个教授来说 尽管生活清贫 但有这么一大帮由衷尊敬敬爱他的学生 一辈子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了 结尾视角拉回童年 童年在田间嬉戏 说着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就仿佛人的一生走完后又是个轮回 在夕阳逐渐落下的黄昏时 正亦如人生的夕阳时 |
|
一件很简单的事用特意的手法直拙人心,豪放且感性的人物表现力。唯独个人观点认为叙事偏夸张,正是这点代表了黑泽明奔放且直接的造影个性。角色演技很细腻。 |
|
我要改个名字,就叫:匡百閑。再写个条幅,镶了框子摆桌上,四个字:まだだよ。(老片子的字幕烂得不堪卒读,心疼短评区看了错的字幕还满腹感想的豆友们。找个靠谱的片源再复习复习吧。😂 |
|
国家与个人的悲欢历史长河,却如同无名小溪般流淌,在一场场日常的拜会、聚会的碎片中,人生的滋味不可言说又皆然明了。PS:人生无论苦长苦短,还是应该养猫的。 |
|
黑泽明遗作,虽然在这之后天皇依然在筹措下一部电影,但这部老年主题的故事中还是有很多对于自身的投射,可以看成是黑泽明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回顾和人生的总结。看的时候不知道是过度联想还是导演本有此意,不少片段或镜头让我想起酩酊天使,红胡子,懒汉甜梦,天国与地狱,梦和那些史诗片中的大场面。虽然主角的外在形象实在不甚讨喜,很多笑点也理解不了,多少影响了我和这部电影共情,但看的时候还是特别感慨。哦对了,这部电影开始的1943年,是黑泽明处女作拍出来的那一年。 |
|
老先生和夫人在第二间屋的那段四季场景,真美。看这部剧的时候总在想,其实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荣耀感就在于你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们,而他们也一直以你为荣,并将你的精神传扬下去。。。希望老年的我,也还能有被学生们念起的时光,如此,无憾。 |
|
黑泽明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根据日本文学名家 内田百闲 的日记忠实改编而成,镜头与剪辑不在有以往的那种用力,给人的感觉反而是更自然的呈现。可能是黑泽明80多岁作品的缘故,唯一的缺点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太多了,象教育片。。很煽情。 |
|
将理想主义植入到生活化的情节中,又不至于陷入做作的尴尬境地,这分寸间的拿捏便是大师手笔。真诚、温柔又可爱,结尾看得心都要化了。 |
|
不知道影片是不是故意隐去了对老师个人魅力的直接描写,只利用学生对其忠诚敬爱关照有加的态度侧面衬托,这种含蓄叙事的效果我着实无法共情,尤其丢猫一段,只嫌他吵闹。如果是隐晦的导演自传体,只能说有点“粉丝向”… 不过结尾还是特别动人,恍惚间感觉与《第七封印》遥相呼应。 |
|
黑泽明最后一部电影是如此温暖有趣动人,可能融入了暮年黑泽明对死亡的一些看法吧。当老教授跪在走失的猫房间前痛哭时,感动于艺术家的感性,更感动于他的学生们理解他,“教授很特别的,他不像你和我,他的感性和幻想超越你和我”,从而全力以赴帮他寻找,其实也不用台词说出来,感性的人自然也会理解到。 收割之神正是他自己,是因为他教了他们,他们才懂得来回报他。也看出黑泽明借教授之口送给孩子们的话:“你们可找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找一些你们能够铭记的东西,当你们找到后,你们要努力地,把它铭记于心,那时若你要得到这宝藏,定要经过一番努力的,若你们用心地钻研,这会成为你们的终身职业,那会是你们真正的宝藏”。回想《蛤蟆的油》,我相信黑泽明是真诚的。 |
|
作为黑泽明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电影恰似一场平静的告别。建一座房子,养一只猫。剧本像是来自夏目漱石。只是除此之外更让人感慨的是,彼时日本人轻飘飘一句远方的战争,却是我们真实的国破家亡。越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就越觉着文明的可悲。 |
|
黑泽明的最后一部电影,给老师办的生日会也像是黑泽明给自己的一场盛大告别。也许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对生死尤其看淡,死亡不过是嘴边的玩笑,时时可以拿来调侃,和死神不过是在玩捉迷藏,每年都问一句你准备好了吗,调皮地回答一句还没有哦,这种人生态度好轻松豁达。学生们喜欢聚在老师身边,一则是因为他极其有趣,二来仿佛只要在他身边,自己的学生时代就还未远离,好像青春还没走远。真是十分融洽的师生情啊。 |
|
老先生的天真,率直,无邪真是让人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