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主简直我瓣典型:社恐鳏寡孤独养猫酗酒除了真文艺无实用生存技能,朋友都是LGBT。全场笑声不断,上座率不比隔壁皇后乐队少。配乐超棒。最近看了好几遍预告片,今天一刷竟然上映了超开心⸂⸂⸜(രᴗര๑)⸝⸃⸃Jack帮忙打扫卫生那段恶心到了,床下猫屎让全场的叫声此起彼伏,非典型性洁癖的我躲在虫虫背后看不下去,确定Jack对Lee真爱无疑。 |
|
一般能达到票房台柱的喜剧演员,演技都不会差,这部戏也证明梅丽莎不演喜剧也是能发挥出精彩的演技。这个故事是讲一落魄女作家跑去违法犯罪各种作死操作的,观看下来并没有太多的恶感,一方面是各个演员出色的表现带给角色更多层次,另外一方面是导演表现手法轻松诙谐再配上合适的音乐使整个作品的提亮不少。总体是不错的的,tiff看的第一部比较触动我神经的作品。 |
|
Can You Ever Forgive Me,既是主角伪造信件中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是她对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的内心独白。片子属于越回味越觉得好看的类型,写不出新鲜感和性感的没名气作家为了维持生活开始伪造信件的故事,让我想起前几年的《鸟人》。主角的孤独感太让人产生共鸣了,51岁还是孤身一人,不愿意相信别人,觉得人还没有猫好,说实话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片子剧情流畅,一气呵成,Melissa McCarthy意外地适合这个角色,丧感加上一点点的喜剧感使角色生动不少。 |
|
看完搭车回家,看着路上裹着冬衣缩着脖子顶着寒风走的人们,突然想到这个故事其实和午夜牛郎很像呀。纽约的冬天可以是诺拉埃夫隆电影里温暖的圣诞树和毛衣,但也更可能是肮脏和孤独。一个是失意却不愿妥协的作家,只能靠仿写信件赚钱营生,一个是居无定所的只能靠睡遍曼哈顿来继续生活的同志,他们的关系很有趣(虽然电影没太拍出来),也注定不会是什么神仙犯罪组合,但纽约总会把人变成惨淡却高傲的刺猬,这一点几十年不变好令人感叹 |
|
原来当个女作家再养只猫,老了是这副惨样。我不当了行了吧ಠ_ಠ。 |
|
把漫长岁月里潦倒的写作,凝缩成一人一猫的促狭,千疮百孔,都是寻常风雨。长期躲在叙述背后的作家Lee直言自身懦弱,怕抵不住袒露自我后的批评。惊觉这也是我长久以来龟缩不动的借口之一。很能理解当他人不再相信你能用文笔叱咤风云,而你却可兴风作浪得不惜铤而走险也要顶风作案的疯狂。人有时差的不是天赋,而是运气,以及为了抓住那种足以闪耀的运气,愿意走得多远。这电影也好,这人生也罢,真的都是卑鄙无耻,却又精彩绝伦。麦卡西和格兰特都很赞。 |
|
好莱坞最被低估的正剧女演员终于决定放弃丈夫的导演棒好好演戏了。角色刻画和叙事节奏上都极上乘,McCarthy特写镜头前不刻意煽情的嗔怒、暗涌、诡算、沾沾自喜,尤其那jazz吧里被美好光鲜吸引挑起的希望之光的灵光一现,直击灵魂。 |
|
真人真事的文学犯罪故事,老基老姬的灰色组合。既有同志老无所依的写照,也有文字工作者的创作共鸣。Melissa McCarthy的表演浑然天成,看完让人不会对角色投入大爱大恨,但却能生出淡淡的怜悯和莫名的贴近。可能是今年完成度最好的女同电影了。 |
|
导演要讲的东西其实很多,比如女人在职场上遭遇的性别歧视,LGBT的凄凉晚年,社交恐惧症患者错失机会怀才不遇,女主角很毒舌,竟然还养了一只猫。这些特点放在一个女人身上,感觉她来混豆瓣会比较受欢迎,可惜片子并没有想象中没有好看,主要是角色缺少明确的戏剧目标,伪造名人信笺被FBI调查的主事件也没有戏剧张力,感觉是导演想要兼顾的点太多,结果芝麻和西瓜都丢了,最终你理解这个人物,只是无法在情感上激起一点波澜。本来是个好项目,可惜剧本太烂。 |
|
独身、老年、女性、写作、贫穷、养猫(后来还死了)、社恐、肥胖、酗酒、偷窃、诈骗、嗑药+艾滋的Gay蜜…所有的元素摞在一起,感觉闻到了人生脱轨的灾难气息,但是,能拍得演得这么喜感,辛苦你了啊导演,辛苦你了啊梅丽莎。 |
|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看着凸起的肚子和下垂的奶子,狗屁的文艺,都会变成狗屎。 |
|
完成度很高。开头就黑汤姆•克兰西。Melissa真的不要再自己鼓捣那些烂喜剧浪费才华了。 |
|
被导演拍的毫无灵气 |
|
整体都很文艺气,包括配乐。孤独、落寞的同时,又有点冷幽默。梅丽莎麦卡锡确实变化很大,完全没有谐星影子了,一个非常冷淡古板的女人形象。 |
|
2.5 / 男女主的化学反应是挺强的。但面对这样一个优秀的题材,主要的观感还是看到无数个可能的闪光点在我眼前飞速划过然后被导演一一精准避开变成最空泛的"C'est La Vie"式抒情,除了唤起我对原事件的好奇心好像啥都没做到。 |
|
一看发现编剧有Nicole Holofcener就明白为何如此纽约客式扎心了,Melissa McCarthy几处或高傲或动情或沮丧的泪水实在神迹。 |
|
角色比故事出彩。女主角竟然是《吉尔莫女孩》里面那个甜美的厨娘啊啊啊,脱去喜剧外衣的她,也莫名与这个角色契合。她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仿写/创作那些信件,想到莫名让人心酸。实名表扬男配,那股劲儿演绝了,尤其最后一幕,带着傲娇的深情。 |
|
角色挺立体的,题材也很有意思,画面很多时候很漂亮,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低级的视听处理,配乐满得不行,一要转场就加配乐,要不然就是很弱智的风景转场,看到连给了三个酒吧招牌的镜头我差点一口水喷出来 |
|
扭腰犹太人queer圈众生相,那位收信的银狐简直和我那个date的犹太佬一个模子刻的。 |
|
除了可悲,没有看到主角的可爱之处。题眼是信,但剧本并没有把假信的内容和假信所触及到的人给表现出来。这个硬伤导致假信对于主角的意义,实际上只到敛财的程度,并没有让主角高于一个诈骗犯。女主在信里被人仰望,也因此风趣灵活,这本来可以和女主的现实生活形成对比。信让女主打开心扉,逃避颓唐,却被编剧潦草带过,这是片子清汤寡水的直接原因。 |
|
这种片也敢出来说自己是影后种子?看来今年还真果真是奥斯卡小年。以及全片各种吃了枪子似的diss汤姆·克兰西是什么鬼? |
|
飞三亚的南航航班上看的,看完了飞机因北京大雪还没起飞。不过电影还是好看的,男女主精彩,获奥斯卡提名。真人真事,无奇不有;艺术再现,令人感慨!冬日纽约和怀旧歌曲十分协调。 |
|
赝品届,画家对应的是画,作家对应的却不是书。名家书稿,名目有限,均记录在案,更何况页数太多成本极高。所以片中女主伪造的是无法速辩真伪的单页书信……女导演海勒四十岁作品,片名已在自行归类:你能原谅我吗vs你能抓到我吗,后者又名――猫鼠游戏。三星半 |
|
nytimes的"sordid, and pretty damned"是最精准的评价了。主角如此可爱,就在于她毫无愧疚感的自负,也让影片和聚焦作案动机和过程的常规犯罪片划清界限,它有某种女性视角的灵动。换个角度看,这不也是melissa mccarthy本人在好莱坞处境的一种投射吗? |
|
剧本毫无亮点,浪费演技 |
|
精彩走心的小暖片。不是什么烧脑巨案,但是可以阅读别样的人生。找到一生的角色就是梅丽莎·麦卡西扮演李的这种感觉吧。7 |
|
文学爱好者的晚年生活,女同电影,还不错。 |
|
真的有点对不起提前四个月就在放的预告片,预告片中设置了像是《猫鼠游戏》的悬念(伪造的犯罪),可片中女性中心、失败者、中老年人、欺诈、不甚专注的art life这些元素堆在一起,对可能潜在的电影支持者(女性、中老年人)简直就是一种打击,没人喜欢没有个性的loser life(收到观众支持的成功案例参见同期和早前几周上映的几部类似电影:The wife、The bookshop、The Children Act、Colette、The Old Man and the Gun),而且“呆头鹅”式的“真实”表演,感觉就像是看到停车场或地铁站旁的讨钱者一样廉价 |
|
三星半。好的喜剧演员能演失败也能演成功,因为他们演的根本不是身份,而是一种活着的,失意时给别人捧捧场,得意时听听别人的掌声的乐观态度。电影提出的情境更难的是,它的主角是俗世意义上的失败者,且有俗世意义上被人伦,被法律质疑的种种行为,但电影并未拘泥于此,不做荡气回肠,它要走在女主角的身边做那只猫。偷信一场戏梅丽莎演的很好,那种明知是错的初次的感觉,送猫的尸体一场戏,更是非常精彩,那是只属于梅丽莎麦卡西的高光时刻,她脸上那么多的小表情,却有十分自然,容易让人代入,最后投来悲戚的目光。喜欢书店女店员,她说出了“I really thought that I'd have accomplished more by this time in my life”,他们两个人喝完酒走出来那场互相确认的对话戏,是在是太动人了,胜过整部《卡罗尔》。 |
|
梅丽莎·麦卡西这转型可太厉害了 |
|
就真的很喜欢纽约知识分子被逼到绝境后,各种创作才华大爆发搞出来的东西。 |
|
作品的关键点落在缅怀曾经「文字的黄金时代」,而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才华,片尾彩蛋似乎揭示李·伊瑟列尔是个如同安迪·考夫曼一般游戏人间的妙人儿,梅丽莎·麦卡西似乎更加着重于丧而不得志的人生,整个电影气质则摇摆不定,无论从作家、LGBT人群的角度都差了不只一口气。 |
|
遗憾了,这种浪漫式的处理方法让人物时刻处在为难的境地,并以此激起观众的同情与共鸣,却让原本可以向外伸展的文本力道尽失。想想如果是伍迪艾伦拍这样的题材该有多妙趣横生,女主角如果能完成真正意义上哪怕一瞬的黑化,都会将影片格调提升好几个层次。 |
|
实在不是一个多好的犯罪类型处理,既没能为犯罪行为作出合理/合情开脱,又无法输出某种抗衡主流的犯罪价值观,稍微碰到了“我的伪造也是我创造的艺术”,但即刻又转向了另一种犯罪动作(偷窃)。以致最终选了一个最弱的结果,将它归作某种特别的经历,只能以自我剥削作结了。 |
|
老年基佬和拉拉的友情故事,还有猫,真好。 |
|
2019240.过气作家再就业,伪造书信扮名人。 |
|
4星半。去年上映的所有电影里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扣的半星是因为美国人当然还是不敢点破资本主义才是造成女主窘境(以及Tom Clancy之流受追捧)的原因。剧本精彩,其他literary biopics的编剧应该好好学学。不过豆瓣也别自恋了,就你们那种以主角可不可爱作为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跟IMDB的水平也差不多,连Dorothy Parker都不认识也有脸皮觉得这部电影是“豆瓣文青写照”?这部电影倒是为我指明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职业方向😂 impersonating famous dead people 我最拿手了!(不过鉴于我基本只能impersonate死掉两千年以上的人,作假的成本未免太高,得从种纸莎草开始... 那还是算了吧😭) |
|
悠揚,溫婉,傷風敗德者的慢舞。 |
|
生活让两个走投无路的人就这样相遇,所有的伪造都是为了生存,就算信是虚假的,里面蕴藏的才华却又如此真实,嘴上说着从未是朋友,但其实心里都心知肚明:他们早已是彼此最后的依靠。觉得Lee其实和自己很像,总是独来独往,在遇到Jack之前,除了她12岁的猫以外一无所有,总觉得是几十年后的我的真实写照… "You're a horrid cunt, Lee." "You too, Jack." |
|
对白写得不错;凯瑟琳赫本的信出现简直惊喜;“没人会想去看一本Fanny Brice的传记”;“Darling, excuse my dust.”;哎,诺拉·艾芙隆都已经走了这么多年了。。。;选的歌都很对味~ |
|
A truly brilliant masterpiece |
|
模仿作为一种才华,值不值得肯定? |
|
很喜欢这对孤独废柴的互损酒友!演技爆棚,火花飞溅。 |
|
丧到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程度,Richard E Grant真的很适合很适合这个角色。。。老来能那这么多个提名也很不错了! |
|
Melissa McCarthy终于不再演傻大姐了,这次的角色和她幽默气质十分契合。整个电影也充分利用和衬托了她的这份气质,轻松的叙事和明快的节奏,让表演和故事浑然天成。 |
|
人物劇作和戲份鋪陳好,確實把在無賴和無助兩條線之間的主角戲份寫得很充分,完全拋開善惡概念,直到最後也沒有批判任何一方,但是又能把人物的動機和心理變化充分闡述,觀察的視角也頗有趣味。主演盡力了,表情時不時還會按喜劇路子來。 |
|
虽然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确犯了罪,但是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故事。 |
|
精妙的剧本,幽默讽刺的台词,轻松的喜剧风格讲述了一个底色悲凉的故事。两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人萍水相逢又相濡以沫,纵使遍身瑕疵,也有闪耀时刻,且光彩照人。两位主演表演相当出彩,奥斯卡提名确实。玛丽莎真是从《伴娘》以来就非常喜欢,这次又是突破以往喜剧表演,细腻感人。男配的Gay老头更是搔首弄姿,风采照人。 |
|
死气沉沉的电影,角色脸谱化,动机简直可笑,而且主角现状都是自己作出来的。犯罪还觉得很有理???why on earth要celebrate这种行为???麦卡锡演技也就还好吧,类似演技/角色感觉看过无数次,而且依旧是她经常演的grumpy offensive lady啊 |
|
电影提出的情境更难的是,它的主角是俗世意义上的失败者,且有俗世意义上被人伦,被法律质疑的种种行为,但电影并未拘泥于此,不做荡气回肠,它要走在女主角的身边做那只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