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蛛网、葬礼曲等符号用的极佳,角色之间绝妙的互相反应与线索的缓缓抛开一点点将观众捕获,夏布洛尔和于佩尔在《惊魂记》40年之后用同样的一罐朱古力炮制了一出独具匠心的悬疑电影,是一份美味又危险的大餐,棒极了。 |
|
根据夏洛特·阿姆斯特朗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著名钢琴家的妻子车祸一案的调查故事,揭露了人性中嫉妒的可怕。影片故事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复杂,拍摄手法简明轻快。而其中又贯穿着人与人之间人性的冲突,本身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主义,所以不乏深刻的思考,也是感情伦理剧的典范之作。 |
|
三星半。如果听古典音乐观影的过程会更有乐趣,但音乐还是带动了叙事。于小姐又演毒妇人啊~听夏布洛尔讲解场景我怎么觉得他老人家如此自恋。。 |
|
于佩尔确实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目无表情下藏着多种情绪变化,当真相逼近,周遭愈发阴冷,有时使人毛骨悚然,因她种种行为仿佛都在常识以外,又极具伤害性。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我又能在一刹那间就完全明白她,理解她的动机,理解她的扭曲,理解她的谎言,理解那一份极端的爱,理解她为何只能用这种方式去爱自己那颗黑暗的心。 |
|
剧情和对白一般,Isabelle Huppert 表演很细腻,明显高出Anna Mouglalis 几筹。多番巧合身世之谜仿佛已无法解开,原来谜的隔壁还有另一个谜。李斯特的“葬礼”是写给肖邦的~ |
|
四星全给于佩尔阿姨,纳米级的细微震颤和与生俱来的镜头表现力在收放自如的分寸拿捏中完美联动。这种对仪式的病态迷恋且极具自毁气息同时又包孕着法国前卫知识分子气质的女性角色只有于佩尔阿姨能不费吹灰之力地为其赋形。这种深入骨髓的疯狂与自毁特质体现在于佩尔饰演的每个角色里。 |
|
我们到底看的是夏布洛尔展,还是于佩尔阿姨展?4K修复版。影片前面层层铺叠展开,夹织一些闪回,非常有悬疑甚至惊悚意味,可打4星,让人期待后面会有个淋漓尽致的大招儿!但结局匆匆收尾,波隆斯基和玛丽的反应都让人莫明其妙,虎头蛇尾很让人有噎住之感。很多细节也没交待清楚,比如为什么换了咖啡让娜还会犯困?朱古力这么棒的背景没发挥魅力只为了害人?这次冬季影展的夏布洛尔5部,应该说还是今天的最好看。钢琴曲好听。于佩尔4部部部演技炸裂,她有不炸裂的时候吗?难得散场天还亮着。两部连看后已无力后面晚场《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佩服vow三连。10排总算缓解上一场燥热,就是快结束时影厅飘来阵阵肉味儿是怎么回事?!北影节冬季影展·新浪潮电影Claude Chabrol克洛德·夏布洛尔作品展 资料馆1号厅 6成满 |
|
很有味道的悬疑电影。Isabelle Huppert太适合演这种表面柔弱内心强大的女子。评分:8 out of 10 |
|
當毒藥一出現,這齣話劇倏地成了京劇,每一張因含混心機而意義曖昧的表情換成了無妝的京劇臉譜,誰好誰壞一目了然,而粉白奸臉唯獨一人。這叫粉臉婦怎能不順應戲理,跳至觀眾跟前,把我是兇手所以我殺人的獨曲唱完呢?而觀眾也必然在戲後因空虛而慰嘆:「戲子們阿,你們未免把人性想簡單了。」 |
|
开篇时戏剧张力拉满,悬疑味道也足够浓。但结局实在潦草,杀人动机和手法都有些牵强。疑似是夏布洛尔专为捧于佩尔而拍,片尾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落泪戏虽然是敷衍的结局处理,却又是全片的点睛之笔。于佩尔通过无声息地落泪来表现内心世界的轰塌陷落,不时出现的钢琴弹奏声起到催化和隐喻之用。 |
|
夏布洛尔补全计划/6。讲述了一个关于嫉妒、背叛和复仇的故事。音乐好听,没注意剧情光听片中古典音乐也很棒。于阿姨独角戏个人表演秀 |
|
4K修复版。全片始于于佩尔,终于于佩尔,其不露声色的气场和演技也贯彻始终。事先张扬的毒药令凶手的身份昭然若揭,笼罩全片的悬疑便是何时与怎样实施,以及女孩的生身父母血缘谜团。角色共处一室的压抑油然而生。三星半 |
|
在某些夏布洛尔的情节剧里,时常能感受到某种阿莫多瓦式的浓郁色彩和奇情魅力。一方面,在接近《冷酷祭典》的心理惊悚,只用一点动机作佐料,书写幽深难测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滑向《包法利夫人》肤浅表面的人物刻画,无意挖掘更深层次的主题、铺排更决绝的结尾,而让全片戛然而止在连绵不绝的凄然眼泪中。夏布洛尔的发挥水准是不大均匀的,但总是能让于佩尔的角色散发出光彩来。 |
|
每个看似疯魔的女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不爱她的男人,和一颗被嫉妒揉碎的心。夏普洛尔这次依旧占据两个视角,借一个女人为爱痴狂的谋杀,质问的却是这个家庭中始终缺位的「爱」。冷暴力的丈夫不会被罪业加身,世上从来都只会多一个被逼疯的妻子。人群只会看到,一个对爱人痴迷的女人在绝望与无助中妒火中烧、行径可鄙,却不会知道墙上的遗照与循环的《葬礼》,都在无声诉说着丈夫与儿子从未接纳过这个女人,她始终是个被利用的可怜人。被感情蒙住双眼,辜负此生。
透过自私的人性,看到大环境中的精神凌虐,一直是夏普洛尔的拿手戏。只不过这次从激情无知的少妇,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好太太”。这次夏普洛尔在情感表达与铺垫上愈发沉稳,呈现一种中晚期作品的深邃,镜头画面的运用也更加老练,音乐更作为线索不断串联,浑厚完满。 |
|
夏布洛尔疯了……带着镜头猪突猛进,横冲直撞,三番五次地无因推拉摇移,倾斜镜头不固定,竟然直接当场转正了,而且是没有任何戏剧性地转回正位,似乎就是要让米卡「冷」气凌人。于佩尔为字幕哭了个长镜头出来😷……然而没有注意到画幅是何时变窄的,就好气哦……与腾讯视频中的不相上下,资料馆的字幕也很烂😶小哥的脚好嫩 ( |
|
有点主题先行的意思,概念大过人。手头版本中字幕糟糕,不过花絮蛮受用 |
|
成功创造出中产阶级家庭内部表面平静但内里极端脆弱的自我毁灭氛围,于佩尔太擅长演这类角色了,骨子的疯狂悲剧制造者 |
|
优雅、乐于助人的背后是那样杀机四伏的独占欲。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男朋友或老公拿出来在女友面前献宝。这是多少女人用血与泪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当然,电影中那女人付出的是生命。 |
|
新浪潮主将+推理小说迷,清晰的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这种有趣组合的效果,悬而未决、退而倨次的几条线索,故事似乎不被控制在必然走向中,又被排除了无力的巧合这种劣质假设。只是总好像少了一记锤音这种能在脑海里轰鸣的力量。 |
|
夏布洛尔拍的类型片,比戈达尔那些被他批评因过于风格化而票房不佳的艺术片还沉闷无趣。作为前影评人他一度嘲笑影评人不懂电影,而他对偶像希区柯克的模仿,始终也没超过一个影评人的水平。 |
|
夏布洛尔讲故事的节奏太好了,完全沉浸在剧情中。随着剧情推进,谜团逐渐变多,又似乎逐渐有了解答,每一个关键信息的暴露,又迅速会与现实中的经常产生呼应。可惜结尾的剖白让前面积蓄的力量无处爆发,情绪突然被打散。也有一些寓意不明的特写(如于佩尔的披肩等),始终没有给出解释。
超爱最后一颗镜头,当于佩尔在李斯特葬礼曲中,流着泪蜷缩于自己编织的黑色大网旁,作茧自缚。 |
|
于佩尔阿姨在夏布洛尔这里总是要疯批女人。整部片像钢琴家安德烈讲的,这首协奏曲全靠钢琴曲穿起来,平淡但哪怕再练习也收效甚微。
这部片米卡的动机是证明自己,尽管继承了卓越,和大笔遗产和家业,仍然是没有天分的下一代。 |
|
幸或不幸,被诟病缺乏才华的夏布罗尔是我最心有戚戚焉的导演。但最多再加上于姐,真的不想有更多人懂这种隐秘卑微自私的欲望了 |
|
始于婚礼,终于「葬礼」。朱古力中有挺浓厚的希区柯克味道,但最后的破局只是一杯名为嫉妒的茶,略有点索然无味。 |
|
@中国电影资料馆 |
|
太冷静克制了!这种有些套路不真实的谋杀案一旦狗血起来谁来都hold不住。但是导演没有,把这个故事呈现的极其优雅奇妙,女主角于佩尔不得不说真是优雅至极,身材极好,面容温柔镇定的就把这父子俩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继子服帖的像只绵羊,只是可怜了脚踝次次都受伤。钢琴家实属无能,也算是杀害自己妻子的帮凶罢了,他自私的只是在意自己的音乐成就。女主角一开始织的沙发上那张网太意味深长了,就像暗示她就是一个黑寡妇一样的女人,把每个来访夺走她的爱侣的女人可以捕获,然后谋杀掉。可惜就像丈夫说的她的运气用光了,这个女孩儿的一切条件都是来破坏她再次作案的对手。这是我看过最优雅的悬疑片了!最后的流泪长镜头于佩尔真的绝了,突然就让人同情她才是受害者了。期间也有些希区柯克的影子。 |
|
其实没太看明白...觉得整部戏里面有很多没有交代清楚地地方,很多的铺陈没有在后面充分发挥... |
|
阿莫多瓦是否承继了不少?情节很淡、格局很小、精神分析抓人@小西天资料馆 |
|
只看到了一个在被无视生活中逐渐的绝望女人 太惨了 另外他拍摄永远是古典 油画 凝重的优雅 这部吧100分钟前戏 然后还萎了 |
|
看过的第一部huppert片子,其实当时是冲着Dutronc去看的,结果他除了蓝眼睛其他没什么特别看头,我就到戈到了于阿姨这里鸟~~~ |
|
和冷酷祭典相似,悬念来源于调度,惊悚则来源于人物,精准又隐晦地不经意间给出人物的背景信息,戏剧化的情节推动和人物转变动机又都能用这些作为切入点解释和分析,夏布洛尔的镜头下布尔乔亚们的一切都以“优雅”作粉饰,却掩盖不住骨子里的病态。 |
|
演员很赞。但是。。。我有点消化不良。不过看得过程中还是蛮紧张的。 |
|
+,口述强力情节取代运动,依赖人物间的磁场 |
|
于佩尔式的中产阶级生活总与钢琴结盟,如《八美图》或《钢琴教师》。其实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高贵而好妒的她,只是在夏布洛尔手下或多或少染了希区柯克的味道。其实看这类悬疑片的过程还是蛮紧张的。最后那幕看到在得知二人未死后,在丈夫的钢琴声中潸然泪下然后痴然独卧的她,想来那一刻她是有多绝望。 |
|
7/10。作为米卡内心隐秘符号的朱古力,象征着腹黑、嫉妒、阴谋与死亡,是米卡往里投放安眠药来控制继子和谋杀让娜的证物,身为朱古力公司总裁的米卡,占据了社会、家庭关系中的支配权,表面上慷慨友善,实际上缺乏关爱、渴望谋害其他女性,在施害造成丽斯贝斯死亡后,他成功得到了音乐家安德烈的爱和幸福,通过抢夺丈夫的方式满足了内心的欲望,开头她穿着纯洁的白色外套与安德烈结婚,交换戒指时满意地说‘‘这是同一对戒指吧’’,众人欢笑的背后是米卡残忍的占有欲,当安德烈赏识起学生让娜的音乐天赋,米卡再度被丈夫忽视,她感到了威胁,终于在丈夫发现企图杀害继子和让娜后,坦白她心理失衡的根源是母亲给予的自卑感,镜头特写米卡眼角滑落的泪珠,丈夫在画外演奏着悲哀的钢琴曲,镜头上升至俯拍身姿蜷缩在沙发上的米卡,释放了完美面具下的脆弱。 |
|
不错的片子,就是阴郁了点。可以作为艺术品欣赏,但不是生活。 |
|
“这次你运气不太好”作为新千年导演作品的句点再好不过。新旧闯入者围绕一个男人的较量。虽然女主在社会地位和经济上是占上风的,但她还是从主体重新回到客体的位置。事情败露后身份的反转,男性在家庭结构中重新掌握高位,钢琴声下是于佩尔无力的挣扎与泪。
化验巧克力和洗杯子是比较偷懒的剧作手法,不太自然。 |
|
肥希是罪行后悬疑,老夏则是犯罪前悬疑。 |
|
有点想不通,凶手为什么要用同一种杀人手法杀两回人呢? |
|
情节设置于夏布洛尔而言太过流俗,于佩尔最终的情绪迸发也因此少了很多空间。影片的影像调度则相当细腻,值得拉片分析。 |
|
优点是氛围营造,从头到尾挥之不去的压抑和焦虑感,当然这也有于佩尔的功劳。缺点是剧本过于粗率,很多地方都没讲明白。比如波隆斯基为啥看到洗杯子就突然顿悟?既然巧克力被调换了为啥让娜还会犯困?让娜是试管婴儿这段线索作用何在?都说夏布洛尔学希区柯克,但就本片而言,剧本水准比希区柯克差的远。 |
|
台词有点含蓄,因为看到一半,我妈突然问了句,那女的到底484他家女儿了?额。我真一下子接不了话。 |
|
Chabrol的電影幾乎都是冷調寫人的慾望,而且總很在意平凡人心裡的邪惡,看了他幾部片幾乎都沒什麼大吵大鬧,倒有點像是推理版張愛玲。女主角的演技讓Tom Ford監理的YSL也相形見拙啊。 |
|
略拖沓。钢琴是双刃剑。三星半 |
|
A,剧情设计得好精巧,用一个站不住脚的迷来引出另一个观众看来昭然若揭的迷。由于这迷的悬疑性过于脆弱,居然有了一种别样的迷人感。于佩尔能靠这个拿下蒙特利尔也是挺难得,因为影片对她角色的内心想法基本没有展现,观众只能从她的行为来揣测她的内心,最后两分钟的特写流泪镜头是制胜法宝。 |
|
总是在平常中开始,然后在事故中结束。 |
|
2009/10/03 @ home, VCD |
|
france 3,2009/5/19 |
|
法国这种小悬疑电影有着共通的模版,小的调度和打光微妙,人物关系封闭却复杂,古典音乐巧妙的暗喻,演员漂亮(当然)。故事雷人就不那么有所谓,只觉得赏心悦目。夏布洛尔的片子那种“好看”也许就体现在“总有一点不太对(不完美)”的“诡谲”,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心照不宣,吧? |
|
Chabrol X Huppert | 本来几乎快放弃Chabrol了。他细腻和巧思的特点处理不当十分容易陷入或匠气工巧或绵密沉重的境地。这部实属意外之喜:轻盈得要起飞,暗地里的每一个音符却早已元神归位,只待被奏响。相对于沉迷事业对家庭冷漠的钢琴家男主人和游离麻木的青春期继子,于佩尔在家庭中忙碌操持的身影和她的热巧克力仿佛是无限的温暖——家的符号。只可惜她的身影只是虚影,热巧克力也并不冒丝毫热气。Jeanne的出现打破了沉寂,父母—子女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其位的一个拼贴“家庭”,煞有介事演绎了Oedipus Complex。一晃而逝的黄粱梦热闹喧嚣,来自过去复又归来的亡魂在黑暗中狰狞着要破土而出。Liszt的Funérailles一遍遍排演、冲击着海浪般起伏的心绪。终章终于到来,家庭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