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10。①情感上与别人(包括亲人)冷漠疏远的老年父亲男主心脏出了问题不得不去做心脏移植,然后他去往大溪地希望在那与久未联络的儿子A重建亲情。影片标题“入侵者”,指闯入男主冷漠内心的新心脏(物理)和A(心理)。②通过少台词与对话的叙事设计、晦涩的叙事模式(这和两点有很大关系:1、本片主要运用空镜头和躯体动作——而不是台词——来讲述故事和诠释人物的情境;2、配角众多,但导演并不做能让观众记住他们的设计,所以有走马观花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摄影营造了孤独而晦涩(男主的冷漠是一种与周围环境的疏离/疏远。而晦涩的叙事模式能让观众感觉被一定程度地挡在叙事外,从而体会到这种疏离)的诗意气质。③过于晦涩的故事导致不少段落的内容与形式的契合点很模糊,扣1分;时长较长,有点把诗意拖成了疲累,扣0.5 |
|
1/4/2005 2:45pm UA Pacific Place |
|
其实琐碎晦涩都不是问题,问题是章法的缺失。其实这样的片子在40分钟左右最来感,但偶有零星的感触过后,过于拖沓的靡靡之影实在破坏本来能拓展的情感空间。不过克莱尔丹尼斯依然是偶的菜 |
|
8.5/10 德尼是一位真正的感官主义者。这部影片同样充满了高度的作者自觉。围绕foreignness构建出多层含义,非法移民、走私犯、强盗只是最外显的入侵。主角心脏衰竭,身体走向崩溃,死亡逐渐逼近,新器官的移植(入侵)是异化的开端,被侵入的主体(身体)开始变得陌生,原有身体该如何接纳新的外来器官?人体排异性在这里成为了隐喻。我们其实从不熟悉自己的身体,它是不确定的,是难以捉摸的。我们尝试依靠身体的动作性来理解与进入物理空间。这更像是一种“穿越”,它来自主人公身体的异化,来自空间上的开阔,来自国别、地域以及身份的错位。德尼对身体的关注,对面孔的考察,对身体与空间内在关系的思考,包括她对触感的探索,以及后殖民焦虑,我找不到第二个像她这样的导演了。同样是对身体的述说,简直甩迪库诺十万八千里。 |
|
戛纳补课5。22日重看3.5-4.5。确实在首看时感到困惑,认为失去太多以往所接触的德尼作品的调度能力。复看后意识到,比起用自己早已专精的身体影像还原JLN原著角色的主观体验,德尼另辟蹊径地选择利用分散的景观捕捉+混沌模糊的结构与剧情,以更外部的视点接近人物,模拟人物的主观体验(缺失的换心一段利用雪地段落表示)。人物可以符号化,成为“入侵者”的身份流浪于异国他乡,使电影自然地触碰一贯的德尼电影议题。上岛后比前半稍差,会偶然想起特琪亚的《内陆》。 |
|
有很多诗意的片断,但叙述实在太晦涩了,精神好的时候要再看一遍。很喜欢Stuart Staples的配乐。 |
|
2022.9.19 |
|
在德尼的《入侵者》中,让·吕克·南希原作中关于移植心脏以及药品,医疗设施的法国式的哲学写作无法在影片中直接出现,而是将其放置于电影化的知觉之中,生成为影像心脏性的排异反应:海德格尔式的本真性田园生活以及后现代绝对内部的语言转向变得不再可能,强度性地投射出异于欧洲的空间,对应着三种不同的知觉模式:瑞士的雪山(眩晕),韩国釜山(黑暗,疏离,噪音语言)以及“德尼风格”的南太平洋小岛。它们总是暗示了与某种过往的叙事性联系,Louis却无法根据回溯性实现希区柯克-弗洛伊德式的合法救赎,他身上的排异反应与此同时又被外界排异,正如同影片开场的暗示,德尼的视角是后殖民的焦虑,将隐喻归还于喻体。 |
|
对闪光的物质性的精确而自然的捕捉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山林、流水、市镇,还是脸孔与身体,宽银幕的精美技术加持下却不见匠气,就那么自自然然地把光反射下的最朴质的物象与运动凝结成“电影”。但是极端生涩破碎的叙事与残破空置近乎不可解的人物行为逻辑实在搞过头了。 |
|
Narrative Strategy课看的~确实好看~但是累~累~看着特累 |
|
从电影的诸种元素而来,他异性如此强烈地刺激我们:电影就像一具(一具?)身体,塞满了来自别处的器官,缝合处留下一个永远不会闭合的空隙,如南希所说,“closed open”。 |
|
棒 |
|
很难找到清晰的主线。Claire Denis音乐用得不随便 |
|
- |
|
一部非常隐晦的电影,延续了克莱尔德尼一如既往的边缘化叙述,并不容易阅读的故事文本兼具诗性和哲学性,对身体、民族等多个层次的异化进行了指涉。 |
|
6/10。德尼的每一个镜头都在时空逻辑复杂的闪回与跃进中展开,观众试图把握事件、组织细节的努力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叙事面前统统受挫。开场是一个黑暗中样貌模糊的女人,她点燃了一支烟,等到后面补叙,才隐约明白她见证了一桩谋杀,独居在法瑞边境上森林小屋的老水手谋杀了一个外来的闯入者,随后他远赴韩国,通过黑市器官贩子移植新的心脏,并出发去南太平洋寻找多年前遗弃的儿子,却只得怀抱着失意的幻想在岛屿上游荡,其绝望情绪引发出浓烈的毁灭气息来,他被仇家用飞奔的马拖拽着,死于白茫茫的冰面。心脏移植对身体而言具有外来性,水手失去的不仅是老化的心脏,还有自我和身份的完整性,这令人联想到德尼的母题:边界和异国造成个体的无归属感。一系列手术后的排异反应,使人成为自己的陌生人,而人在同化闯入者的同时又通过暴力手段摧毁其差异性。 |
|
【5】德尼的影像确实有魔力,既能捕捉世界景象的浩渺神秘,也能察觉身姿微妙的弧线。本片当然是非叙事性的,却有着空前的感性能量,也看到罕见的快速的摄影机调度。在散逸的形状间又留有拼合成“语言”的可能,因此社会和身体是同构的(双重意义的入侵),最理想的创作法。 |
|
女人低语所打开的神秘场域,在内部撕裂出幻觉的癔症,镜头必将永远领先,成为纯粹的知觉本体。叙事逐步在松散随机的序列中埋入隐喻,而空间则在扩大与收缩的景别间隙游移,“入侵”交织为身体的和边界的暴力共谋,散布在近乎嘈杂的空气中不断转移、病变,自由地泛着死亡的蓝色谜团。 |
|
叙事晦涩碎片化,一场寻根溯源之旅,多层含义的“入侵”,以人的情感为核心,融入悬疑犯罪,民族地域,轻科幻等元素,最后将所有情绪汇入幽暗海水 |
|
8.5 看了这部才知道 正午之星 完全是按照这部电影的节奏拍摄的。没什么故事的剧情片,电影的重点在于人物与环境的融合 剧情的碎片化重塑 人物的运动和状态 以及 恰如其分的配乐。给人的感觉又悠扬又有重重的神秘主义味道,但是 入侵 这一概念又通过多种意象反复出现,影像也充满着不安。 |
|
欧洲以外部分不仅无水土不服感反而拍得尤其动人 出于对导演的了解毫不意外 她的调度方法携手阿涅斯戈达尔的无敌摄影已然逾越了一些无趣的藩篱障碍
影片半程到韩国小饭店那场才突然明白德尼主要想表达什么 但这其实全不绝对重要 她的电影是触摸式的 是那种难得的最适合直观观看的换喻视听
(不知名的)杰作 |
|
可以get到的一部德尼,"知觉"电影 |
|
德尼算是再造了一个还是有地缘政治和器官移植的世界,这就像是一个暴力但美丽的梦。她用感官上偏向短瞬的“入侵”动作来延宕整个的身体排异过程,进而几乎漫无目的地模拟出了人在面对“入侵”的异者时的排异反应,然而因为实为本体的“器官”们在排异时其实也可以有不缺乏自处的时刻,所以很多时候的“入侵”恐怕难以被归类为“入侵”,这些时候的再造的世界带有感官-精神的刺激,危险却又有异常诱惑人心的美,然而德尼又有可能根本没特意去营造所谓的美。 |
|
(关键是集结了两个我觉得最别具一格的女演员)喜欢雪地的梦 |
|
(4+)待重看心脏—个人—群体—环境,对于每一个后者来说前者都是入侵者,用心在人体内的排异反应来隐喻人在所处的物理空间里的状态,虽然有极佳的吸人的摄影,然而德尼表达的实在是过于晦涩了,时空混乱叙事断裂,直到最后也没搞懂一些具体细节(最后一幕直接梦回雅科梅的《花之岛》) |
|
最好的德尼似乎都是最不“德尼”的。 |
|
4.5。所有片段都是好的,但总觉得整体要做这样的形式还是把其中一部分的节奏放缓更好,给那些外人的面孔和身体留出时间和空间,比如《岛屿上的煎熬》。要不到后半段头就晕了😂。 |
|
8.5
走向《露西失去了她的马》的反面,如果说后者是围绕欲望进行机械生产,那么对在游离中构建出黑暗与病态便成为了反面之处。碎片化的剪辑导致信息量的分散,但我们直观地观察到某些病态的身体:伤口、血迹、暴力:诡异又自然的动作。正是这些黑暗之所在才让游离逐渐构造出全新的图景,就像是路易斯游走在各个国家并最终构建出一张游离后的地图。黑魔法的森林、现代性的都市、神性的故乡,身体游离在地理的各个前缀中并被前缀排斥(在森林的真空和恐惧中出现黑魔法、在故乡寻找儿子时心脏发生反应的神性):地缘政治愈发恐惧黑暗、感官(游离式身体的抵达)最终形成病态,扭曲的时空终将形成绝望与不安 |
|
谁能想到在这样的片子里还能看到秋田犬追主人车的镜头呢 |
|
想起了林奇的《内陆帝国》,无意识的操纵观者的情绪 |
|
二:99-01-04-(09) 我心服口服 // 谈观众:People are very much afraid to let themselves drift / 取景:(Forests are) places for lonely people / subor的角色:He represents everything I dislike in my country, this selfish-solitude mentality / 片中footage来自热戈夫的Le Reflux (1965) // 补完德尼补五星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joachim trier说这片是自己top5之一 那提尔还差得有点远 |
|
那是一部写给Michel Subor的电影,根本不关心其他观众怎么看,所以带有诗意的灵性,一切冷暖自知! |
|
受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启发,私以为本片最多也只能称作“一种探索”。。。。 |
|
看不懂 |
|
无心的男人要死了才想去找颗心 |
|
美,晦涩。 |
|
灵与肉的交织 |
|
德尼的《内陆帝国》。有序影像与无序文本如何共同操纵观众意识的范本。摄影极佳。 |
|
几乎只靠关键局部的身体、动作和表情搭配环境就构筑出了一种印象 |
|
大爱之最爱 |
|
FIFF#33 似乎开始有点适应德尼这些关于身体流动性的镜头叙事了,虽然这次更摸不着头脑。是谁说这部是德尼的内陆帝国的? |
|
没睡着算是好的了。 |
|
+,很奇怪,就像一个时间晶体,每一个现在的时面都携带着一段潜在的过去。寻觅之人是谁?凶手是谁?死去的人又是谁?在不断地被扭曲又空空如也的镜头之下,表意的系统已经失效,拥有着无限空间扩展性的迷宫已经缓缓展开 |
|
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心魔。片子由小说改编,并收到了96年欧洲边境危机的启发,主人公是德尼最讨厌的那种自私的人,寻找心脏移植的时候还特意提到不要女人和弱者的。不过叙事有点太过漫不经心,时常像是走了神。 |
|
最近五星有点不太值钱。 |
|
+ |
|
德尼多拍拍身体的话是难看不起来的,但知觉系的电影虽说故事可能不算太重要,但太让人不明所以的话也不知从何夸起。 |
|
太晦涩 |
|
2023.1.19 |
|
昏昏欲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