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深厚,意识超前,表演一流。就是晕车患者要忍耐一下。 |
|
显然导演没想讲梵高的故事,他只是把对梵高的理解,借用第一人称的梵高之口说出来。论文式的观点不是问题,让角色不说人话,满口都是观点,这就不是传记片了,这是论文电影。用生活流的方式拍名人传记,除了诡异的第一人称视角,还加入了很多手持摄影跟拍镜头,加上后期的调色,小清新的滤镜用的很夸张。其实这些想法都没有问题,只是组合到一起,就有点撕裂了。这不是梵高传记,纯粹就是导演意淫。 |
|
梵高也成为‘一千个人…’那种角色了。看上去像是个传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影片试图用自然环境中的色彩、模糊的视角以及晃动的摄影来构造主角眼中的世界及精神状态,而不是任何具体的情节。台词方面由于大开上帝视角又是英文为主,时常出现脑残对话。以影片这种状态来说,无对白版就已经足够了。演员方面很喜欢文森和提奥,其他的明星都是画蛇添足。 |
|
就像梵高和高更撒尿的时候说的,我们看的并不是同一片天空,所以我们看的也可能不是同一部电影。 |
|
动画版的真人版,那些第一视角的镜头很考验演员,基本达标了…但是要拍摄这样一个人,仅仅达标不够 |
|
如何像梵高一样去看去感受。 |
|
画太阳的男人,达福的演技已臻化境。只有画家才能更好的理解画家。不能理解本片豆瓣分为何如此偏低 |
|
世界待他真残酷,唯一的温暖就是哥哥,义无反顾的支持。 |
|
感觉湿娜宝就像个小孩一样呀...给梵高也增添一种孩童般脆弱和敏感的气质,妮福很好,despite年龄~影帝确实。全程想起基督最后诱惑XD 表达方式什么的我觉得没啥好喷的,问题还是剧本,说得太多太白了。恭喜Niels在这部里没被剪掉哈哈。 |
|
其实是明信片电影了,无所谓每个画面都是可以截图放大往墙上挂的。。。。各种金黄色闪得视神经高潮了,不带性欲的视觉Porn...... |
|
最差的梵高传,绝对的失败之作,全是硬伤:想近距离讲梵高的内心戏,用独白或者第一人称比较好,电影却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中来回切换,导致完全走不进情绪,第一人称用了滤镜遮挡,可是梵高不是瞎子谢谢!第三人称的展现则烂俗到爆,用了多到爆的钢琴提琴配乐,手持跟拍还不断晃镜,感觉像妓女一样招呼客人说“快看我梵高,多寂寞多艺术啊!”更可怕的是叙事和对话。一个美国人拍欧洲艺术家最怕的是肚子里没货,果然导演的理解仅限于表面,对话幼稚到吐血,情绪也都是喊出来的,他们是安静的艺术家而不是话唠!高更才不会到处跟人说自己要去哪里!梵高和他哥哥也不是搞基!请导演多看看高更记录片!如果电影基调的第三人称用黑白,且不惺惺作态,而第一人称视角用彩色,少说话多画画,或许有翻盘的可能。如今,只是一个美国小学生看到梵高之画的做作意淫。 |
|
一次不太成功的梵高片。全片大量的手持、移轴镜头和大段的独白试图让观众走进梵高的内心,但台词写的实在有失水准,甚至引发了笑场 |
|
梵高大概属于最难拍好的题材了,拍出来不是陈词滥调,就是刻奇,要么就是名画cosplay。导演挺努力了,美感也是有的,但还是……没什么新意 |
|
当了一回梵高 |
|
印象中威廉达福不是第一次出演梵高,这部新作没太多新鲜的内容,只有满眼的作者风格,导演恨不得把当年《潜水钟与蝴蝶》里的手法全盘搬过来,不过还是没能拯救这个比较空洞的人物传记~ |
|
以大量空镜头、移动镜头和纯音乐营造梵高的想象世界,即使在今天梵高在世俗眼中也不过是金钱的价值,其精神世界依旧孤独,正如本片被大部分观众所不理解而被抨击,从这个角度看天才(电影内外的角色与制作者)都是孤独的。 |
|
除却结尾处略显生硬的隽永视角,以及“欧洲背景中的英语对白”之外,整部电影的节奏和气度都是可圈可点的。不刻意炫耀文献资料,不陷入情节剧般的情感纠缠,回到艺术家存在的本源,一切精神化的讨论都被合理的安排到剧作中,达福则将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融于表演之中。 |
|
试图利用多变的镜头风格来制造观影情绪变化以贴近艺术家内心,结果却意外的令人眩晕想吐,为影展而生的极私人化艺术片,好在美术的极致成就了一次绝美的19世纪法国乡镇风情游,与一堂“走进艺术家背后生活”的生动体验课 |
|
本心是很喜欢此片的,摄影、画面都很棒,威廉-达福的表演值得一看,稍感可惜的是他太老了一点,30多岁的梵高应该更具活力。影片并不刻意说故事,而是更偏重于印象、感受、心理,主观意味浓厚。顺便查了一下,那本2016年才发现的梵高写生画册,似乎仍有争议,梵高博物馆称之为赝品。 |
|
HKG->ORD |
|
灾难片 |
|
影片展示了从梵高角度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梵高的思考,梵高不停行走着的脚步。整体相对平庸,华丽卡司都敌不过一个Willem Dafoe,很多时候当他饰演的梵高站在天地间感受大自然的时候,那个画面本身就很艺术了。 |
|
关于梵高的一生,大概大众也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还是如众所周知般的充满苦痛和抑郁。达福的表现是可以的。摄影方面时好时坏,某些场景还原梵高画作的实景,某些人物特写头部都不完整。 |
|
William Dafoe is amazing as always but the rest of the film feels like some high school emo fetishizing his idol by imagining a conversation of spirit between themselves but with limited vocabulary. |
|
因威廉·达福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前来观影。—— 看过的关于「梵高」生平的电影:《永恒之门》<1956年《梵高传》《梵高:画语人生》< 《至爱梵高》。—— 没有《潜水钟与蝴蝶》特殊的故事背景,使得导演大量手持摄影、另类角度的构图、镜头语言等都让我觉得有些怪异,不过部分风景空镜拍得挺漂亮的。至于剧情,闷得犯困。 |
|
达福好像天生就是为了演梵高而生的。一位艺术家去扮演另一位艺术家,心有灵犀。 |
|
终于不是流水账式传记片了,主要讲梵高到阿尔勒之后的田园写生时光和他人生最后阶段的精神状态:孤独,狂热,幻觉…“一点点疯狂才是最好的艺术。”想起前年去阿尔勒看见沿途一路都立着“梵高在这里画了XXX”的牌子,再看到片中的梵高被人人喊打、一辈子都无人赏识,真是很心疼。这片把梵高拍得好温柔好深情啊,他蜷缩在弟弟提奥怀里,他恳求高更不要离开,从中枪到失去意识一两个小时都没曾提过凶手,还有还给夫人的画满速写的账本(可惜120年多年后才被发现...)前两天才在灯塔中看达福演一个性格暴烈的老头子,达福可塑性真强 |
|
阵容豪华到能数星星,连最后那段高更的文字都是路易加瑞尔念的,但其他部分都很糟,本届其他片和它一比都能加颗星。
情感泛滥,矫揉造作又刻奇至极,说是在拍梵高,实质上却是对当年《潜水钟与蝴蝶》的重复,施纳贝尔自以为镜头怼脸+狂拍主观镜头+全程旁白就能贴近人物内心,结果就是MV式的抒情段落多到成功引起观众生理厌恶。主观镜头的虚焦移轴就像梵高眼睛结了翳,假如是模仿印象派,模仿成这水平真可以歇着了,就算梵高本人有眼疾,也完全不至于弄得这么夸张……至于梵高自己亲口说出“我不应该属于这个时代”这种台词?自比耶稣也不是这么直接说出来的吧?这么一部全程无节制堆满各种梵高icon,却将本尊挖空、扁平化的“梵高porn”,思路与那些一切出发点只为安抚观众的超级英雄片有什么区别? |
|
2.5 |
|
我觉得是有内容版的岩井俊二,靠“诗影像”来塑造人,摄影恰恰是和角色合为一体了,不管材料如何,这一双眼凝望的世界在压抑的暗涌的岩浆般的热情下画出来的画是令人相信的。它的对白几乎不是叙事的,是所有人关于他画画的疑问,这是直白而外化的设计,而他每一次回答,就是这种冷静和躁动之间,I find joy in sorrow。 |
|
居然很不错,剧作和画面都稳,达福就更稳了。[B] |
|
确实比较无趣,相比之下,还是当年皮亚拉的梵高最感动我啊!另外,大家都在说英语,也总是怪怪的。 |
|
我记得梵高邀请高更是因为画室租金太贵了,高更来找梵高也是因为画卖不出去,有求于提奥。但这些八卦都不重要。我更愿意将它的创作初衷理解为,当代艺术家对梵高的一次致敬,对艺术传统的一次回眸和怀念,更是一次对梵高内心创作状态的精致的模仿。2.5 |
|
片尾有彩蛋,不要错过 |
|
手持逆光配乐铺,梵高也能小清新。 |
|
有味道的。 |
|
兄弟戏&高更的部分拍得....编剧是逛了ao3么 |
|
导演是不是故意恶心我们前庭功能障碍晕车人士啊,前半部分差点没把我晃吐了。以及现在的传记片都怎么了,仿佛不知该如何起承转合,动不动就黑屏一分钟画外音一下。总结一下本片讲述了梵小葵逆风作画向阳而生的故事,高更是那个负心汉,他哥是那个他亲哥。 |
|
所有欧洲各国艺术家一张嘴就是美式英语真的有点出戏… 整个电影有一种“很努力试图接近角色的内心却毫无用处”的感觉。当然生活中可能大多数事情都是这样吧。包括梵高本人也和世界格格不入,这电影为什么就拍成了这样自说自话的感觉了呢。威廉达福还是很有魅力的,他演跟自己长得完全不像的各种原型都似乎没有什么违和感。 |
|
明天沒得獎差評奧斯卡
我愛《潛水鐘與蝴蝶》,因此我特別期望這片會有迷人的構圖運鏡音效來襯托主角的躁鬱症感官(加強主觀視聽)
傳記片要好看 ,演員一定好 ,形式也得好 ,形式可以區隔傳記報導
形式好贏一半!演員好 …哦 …高潮惹
張狂的手持 ,變形鏡頭貼近演員的臉、手 ,完全不怕既定規則遊走時而化身梵谷眼球時而化為草木風
請注意梵谷剛搬家與衝出教堂建築的長鏡頭 ,真是精彩
一種不知是移軸鏡頭還是後製的效果 ,見識梵谷的眼追求天空的執念
維果莫天森和威廉達佛都是獨立電影老將,綠皮書尚未看 ,達佛去年入圍男配 很喜歡
電影極端的拍法我認為給威廉達佛很大的表演挑戰 ,明天的奧斯卡影帝請給這位威尼斯影帝威廉達佛 |
|
游历而游离于梵高的精神世界,色调太过清新了。 |
|
本片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显然,通过本片导演想告诉观众2件事。1、梵高精神很正常,思维清晰,只是有点白内障。2、精神不正常的是本片的摄像师傅,所以镜头的晃动和虚化对焦几乎达到了癫狂的程度。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取悦他人而获取报酬,养活自己。你不会去买不好吃的食物,不会买残破的衣物。凭什么艺术家就能要求他人改变品味来理解他呢?我觉得梵高还是幸运的,很多人死了几百年,作品还不被人待见呢!!! |
|
真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自己的梵高,手提镜头晃得相对,威廉达富扮相应该是很接近了,可是一张口就是英文怎么破,这个题材是没人能超过皮亚拉的梵高了 |
|
其实Julian Schnabel的艺术家身份大于他的导演身份吧,莫名喜欢梵高和高更撒尿的一段。 |
|
手持+Ins画风,令人费解。浪费了达福的好演技。 |
|
导演的意图很明确,他试图利用镜头的转换来展现梵高眼中的世界与世人眼中的他,从而将梵高的孤独传递给观众。导演醉心于营造这样的意境,醉心于将遗世独立的梵高置身于蕴藏着无限秘密的大自然,导致本片的剧情和情绪双双割裂,我不敢说这是不是最差的梵高传记片,但一定是最没有内容的一部。 |
|
高更和梵高在野外一边小解,一边说着印象派已经过时了。颠覆传统流派,仿佛和吃喝拉撒一般稀松平常。有些人只会被要求画花朵树叶,却没想过画树根。花朵总会枯萎,他笔下却是永恒之门,能让画中人永驻青春。拿不出五十法郎将女仆留住,只好割下耳朵寄给妓女。他是流亡者,也是朝圣者,是神,也是声响。 |
|
不同于以往的梵高电影,这部影片旨在体验画家的感官世界和内心世界。另外,完全可以与《挚爱梵高》连看。 |
|
3.5 Anne Consigny的儿子与阿姨的女儿原来已经合作过不止一次了啊。 |
|
拍得好实验啊,部分镜头简直像vr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