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说的话都是种近乎呓语的荒诞。我觉得我看到一半一定睡着了,但我不确定,因为眼前好像一直有画面,但都是前言不搭后语。 |
|
费里尼遗作。1.费费最让人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作品之一,恍若一个天真少年的臆想,又似一位疯人的幻觉,抑或一场无边无际的梦境。贝尼尼总是遇到的那两个男子,也可看作不同自我的投射。2.不过,本片中月亮的含义较古典,既象征着不可企及的欲望对象(亦是女性或某种神秘力量),又喻指疯狂(lunatic)。3.对现代技术及大众文化商品的担忧:疯狂拍照的游客、批量复制的圣母、屋顶上的电视天线丛林、青年狂欢的摇滚集会,被射穿的露天大银幕。有趣的是,抓到月亮的是三个农民。4.那个打断一切喧闹、让众人鸦雀无声的双人舞([蓝色多瑙河]),彰显出寂静与沉默的伟力,一如月下荒井与结尾对宁静的呼唤。5.疯狂造爱-眩晕旋转-火车与雾气的剪辑太妙。6.扭曲镜像的匹配转场。7.魔鬼的乐章,年老侵袭的恐惧幻象,面粉小姐,大家都合脚的水晶鞋。(8.5/10) |
|
这部晚年作品糅合了纷乱庞杂的信息,思维跳跃又很平快,以至于观影过程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聒噪得心生厌烦。提到了新一代为之疯狂的美国流行文化入侵,及同为战败国率先崛起的日本。费里尼对意大利一往情深,又如此忧心忡忡。与众多已然仙游的大师们一样,暮年遗作总是不可或缺却又充满遗憾。 |
|
超出预期,费里尼遗作终于在自我和真理的双重场域中探索,仿佛一次超越时间的诗意凝视。并无去风格一说,反倒是一种超越形式的风格,费里尼竟然让我越看越喜欢,他的真诚是在时间中渐渐袒露的,比起名作,我倒是更喜欢他晚年的作品,他的夜晚是一个迷人的诗性空间,人的动作也成为诗的一部分。 |
|
实在不知道费老师又折腾这么大场面是要干什么,怎么看都是费里尼式语言和段落的再度重现,只是这次彻底成了难懂的诗句。床戏那段剪辑甚亮。结尾的那段颇像[甜蜜的生活]里圣母显灵的神启时刻简直又是一个拉康式研讨的范本。据说此片标志着意大利电影中商业和艺术的彻底分家。 |
|
我们看到荒诞,或许一笑置之,而费里尼却把它当真实来记录 |
|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依然Fellini,超现实成人童话,献给幻听与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狂想曲。 饺子女王与面粉小姐,黑烟囱与绿原野,MJ流行舞曲与蓝色多瑙河,六便士(乳房)与月亮,心存信仰与价值虚无,日新月异的新生活与一去不返的旧时光……意大利早已今非昔比,虚荣的物质小城不再相信神圣爱情,月亮坠落红尘又被凡人亵渎。电影顽童开始感慨物非人非,Fellini电影大系绝响,小丑一生的诗意总结。 |
|
@影城;暗蓝夜幕悬挂的明亮月色下,寻觅密语至墓园;心上人安睡的样子如月亮般发幽光;他打开一扇扇门,门后的空旷通向另一个梦境,梦境套梦境,我出现在你的梦里,你也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作为大师遗作,实现了“梦是唯一现实”的承诺。 |
|
几个音符组成的古早恶魔旋律可移桌椅,却已输给Michael Jackson的MTV时代癫狂,消失的歌曲和消失的火焰都去了何方?村口几个二愣子绑架了月亮,向声称一切早已揭晓的宗教询问人生意义;不愿参与衰老同僚茶会,宁见逝去故人彷徨迷失草原深井……饺子节一段过于混乱失控,想到是遗作,又好像都可以理解了 |
|
晚年去风格之作,吵得我头痛,昏昏沉沉好几次 |
|
压缩饼干式的诗集,意识流午夜狂想曲。虽然在这部遗作中,费里尼式风格依然浓重,勾魂摄魄,但老头呓语式絮絮叨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我中途一度睡着。如大林宣彦,这些大导演拍了一辈子,到最后越是明白自己的有限,越是想在几个小时内说更多东西留给后人,想象力不管不顾地释放,给自己画个浪漫的句号。因为太喜欢月亮来看的,资料馆音响这场有点大了。 |
|
NO.9 月亮在任何文学艺术载体中都是最诗意的表征 她是个女人 像熟了的梨子落下来 鲜花盛开在腹腔里 宽衣解带后 奶喷向天空变成银河 月光下贝尼尼/费里尼梦呓绵绵 诗意而略神经质 波德莱尔式现代的弃儿在海子的麦地游荡 妓女和哲学家在深夜说话 倾听沉默的声音
插播一条广告:如果有一点宁静的话 如果我们允许一点宁静的话 人们就会懂得一点道理了 |
|
「比起现实,我更爱回忆」,在意识流的流动中,在追求心爱姑娘而不得的终点,依旧联系到人类自由意志与专制的矛盾中,而向月亮许愿最终也不过是「理解的人最可悲」。 |
|
姜文的月亮与费里尼的月亮,原来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部意识流,在时空里穿梭。 |
|
浪漫。一如既往地费里尼式不嫌麻烦。走过所有吵闹的、徒然的又温柔香甜的夜晚,我遇到暴雨、坟地与上帝。在城市里邂逅爱情,恶棍的野马——那是他的真命天女;白衣天使,披着婚纱的屠夫的新娘,我站在屋顶上,飞向她捣烂玫瑰花蜜酿成的温床。尾气、子弹、千疮百孔与性爱;在众目睽睽探究的环视及人们的呐喊下,手捧水晶鞋的流浪王子见到了月亮。她的裙摆一挥,我来到现代,满眼尽是舞会、舞会、舞会。川流不息的垃圾与人们在照明灯下翩翩起舞。先知告诉我,时间将至,“这一切都是虚构的”,而我必须亲自寻找我的自由。然后,月亮被绑架了。歹徒朝她开枪,人们敬畏她的魔力,却更恐惧在被囚禁的神明面前流血而亡。一拥而散后,再一次只剩下她和我,我终于得到了宁静。而月亮始终悬挂在这黑夜上。 |
|
月的比喻就像荣格的阿尼玛,而被捕获囚禁的月亮,也可比附神话中被窥视的月神露娜。两个主角艾弗和格奈拉都是费里尼的分身:一个是早年天真活泼的,一个是晚年怀旧怨怒的。喜欢谁都可以穿得上水晶鞋这个黑色幽默的悲凉比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费里尼的结尾拍得总是不错。看完他的最后一部,终于找到答案。结尾是一切喧嚣沉寂下来的时刻。费里尼喜欢的混乱、吵闹和粗俗,观众很难忍受,所以,反而到他安静下来的段落,就变得美好、雅致、哀伤。这实际是对观众的pua。在这个意义上,本片最后的台词“如果每个人都能宁静一些的话,我们或许能够明白一些事情”像一句自忏的结语和对未来的预言。荒井并不象征死亡,但走向荒井的艾弗还是成了费里尼辞世的影谶。死神是真正的小丑之王。我保留对费里尼风格的一点敬意,但如果有热爱,也只留在他的黑白年代。 |
|
满月是丰乳,是肥臀,是裸露的潮热肌肤,是圆睁的欲望之眼,是意淫,是朝圣,是世纪末颓废的圆场,是心底里未知的虚空,是这一轮放飞后再圆不上的遗留残梦。此去经年,再无故事。@资料馆。看完出来,天上也是一轮圆月。 |
|
库斯图里卡应该向费里尼电影学习借鉴了不少,好多疯疯傻傻癫狂肆意的场景相似。本片依然没有什么连续的故事情节,是一个个碎片叙事连接起来,用画面和台词代替。面粉小姐选举、The Way You Make Me Feel、蓝色多瑙河还有最后一场戏不错。我小时候听邓丽君姐姐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有个疑惑,月亮代表什么呢,皎洁明亮还是冰冷孤傲?不得而知。看费里尼电影有何感受,我也可以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因为月亮可以表达你想表达的任何东西,无论好坏悲喜。至此,花20天(0303-0323)看完费里尼电影,个人认为他最好的电影在1963年之前一直到《八部半》,之后就是1973年《阿玛柯德》,其他的玩得太飘了,暂且不能欣赏,估计将来也不会喜欢。下一步,去看伯格曼 |
|
晚年的费里尼不一样电影,是有感觉到了一点末世的情伤,不过还是依旧里米尼乡下人的肖相,梦一般的神奇旅行,以及嘉年华、天主教还有城市女郎等等的费式意像。狂欢DISCO PARTY,电视机对生活的入侵,越来越国际化的现代社会,这些不属于费里尼时代的东西仿佛也是成了奇妙的新造物,如果还有时间费里尼不知道又要梦什么,梦一生还梦不够。。。。
|
|
20.11.29 资料馆 四星半
伟大如费里尼,看到他在最后一部作品里开始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进行探讨时,作为粉丝肯定是难过和不舍的。在月吟里,费费同时化身为贝尼尼和维拉乔,年轻的他,仍被他钟爱一生的女性所着迷,月亮的呼唤与其说是某种神秘现象,不如说是他梦中女神的爱的引诱;年老的他,开始碎碎叨叨,活在回忆无法自拔的他认为身边经过的无数双都是派来监视他的间谍,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努力做出尝试想要融进时代的新潮流中,却发现到头来和爱人的一曲华尔兹才是心中永远的月光所在。至于宗教,费费的笔触依然毒辣,得不到答案的男人开枪射向银幕中的月亮,台上的神父黯然离场,银幕里的女人还在叩拜月亮祈求家人身体康健。即便是宗教,也无法解读爱与死亡的问题,有时候想想,是多么的讽刺。 |
|
费里尼百年影展用遗作结束,散场也正好看到农历十五的大月亮,其声音可以是指引教诲的耳和嘴,而光亮就是摄影棚的眼。不厌其烦的以童年癖好偷窥胖女人的丰乳肥臀开始,紧接拿手的一场场混乱盛大的狂欢,寻找着挚爱仍然一场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用贝尼尼恰好更突出了意大利式的呱噪与热闹。年老的费费调侃死亡的同时还能紧跟潮流,预示世界的分崩离析和迎来新时代。选美舞台上的时装秀好像看到了同年亚平宁之夏世界杯开幕式上的风采,并惊现一堵AC米兰球员的手绘墙。满载的回忆就是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资料馆4K修复版。 |
|
在费里尼的忌日读完了《梦书》,看完了遗作《月吟》。
可见现实主义的痕迹,日本相机拍不到的东西,电视的画面和屋顶天线让人眩晕,从卡比利亚之夜里信仰的狂热到此时对信仰的厌倦…
费里尼的月亮,好像早些电影里的罗马和母亲,既是梦幻诱人的,也是神秘可怖的;演奏结束后音乐会去哪里呢?这个世界太闹腾,需要silenzio, 正如月亮之声。
费里尼恪守“电影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创造现实”,哪位艺术家说的,阴晴圆缺的月亮才是真正永远的神,尽管登月已证明它只是一片废墟,但费劲登上去的,不是中国人心中的月亮。而在本片中,挖到月亮的不是什么宇航员,而是农民&工人。
那个绚丽壮阔又严肃审慎的影音时代过去了,但费费,你知道你不大待见的Michael Jackson为流行音乐设置了多高的水准不?咱现在可更不如了呢 |
|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
|
最后的费里尼或者是希望在更加现代化,工业化的90年代能给保留自己怀念的一片旧时时光。他走出乡镇的宗教仪式以及小城的马戏嘉年华,走进一群穿着牛仔裤的少男少女带着耳机摇摆的广场和充斥低音炮的工厂。他或者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了。但是还好有个舞伴,能让在他月光下与其共舞。 |
|
这真的让我很纠结,我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又好像对电影不怎么满意,感觉费里尼这后期好像是乏力了点……不过我相信聆听月吟是费里尼很早就想过的东西,作为遗作出现也很有意义…… |
|
大师的任性遗作,因为资金和舆论都已经无法制约他了。意大利与波西米亚风格竟然出奇的相似,面粉小姐评选那一段是否给了库斯图里卡的“地下”一点灵感。片中惨杂了导演对传统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担忧,车库中蓝色多瑙河舞曲终了,一片掌声结束后依然是震耳欲聋的迪斯科舞曲,很好奇费里尼如果活到今天会如何描绘当下呢?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该片,那些大场面的调度还是令人折服,混乱中主线仍然清晰,正如整部电影一样。 |
|
费里尼最后一部作品,在梦境中追寻月亮的怪人。贝尼尼仿佛患了梦游症一般在大街小巷游荡,急切地寻找自己在深夜所听到的井底之声,这种无因又无果的追寻确实有几分荒诞派戏剧的感觉。但《月吟》太絮叨了,其中也夹带了费里尼太多的私货(看到他用贝尼尼当男主角我就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他嘲笑社会秩序(把治安官格内拉塑造得如同小丑),嘲笑虚伪的爱情童话(水晶鞋穿在舞会上所有女人脚上都很合适),嘲笑电视传媒,甚至嘲笑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从为权贵选妃的选美到荒诞的「捕捉月亮」)。时年70岁的费里尼可太刻薄了。 |
|
井中月影 癫狂诗篇 Fellini 在遗作里做的主题仿佛回到了初期与时代叙述的抗争上 只不过手法和气力不再那么无畏了 更诉诸于谛听勾连自然的本源之音这是实实在在的「记·忆」呀!那些细碎之声 片言私语 与他所处时代外来文化的喧哗入侵和贝卢斯科尼透过媒体的掌控之手都有着太多指涉了 意象重叠 虚实相左 射杀月亮的投影 寻找熄灭的火花 Ivo 的登台和谢幕都有着曾经查式的影子 不理解最好 p.s. Benigni 与 Pinocchio 的缘分后来再续了两次 而 MJ 与 Strauss 是通过寂静之门的开闭来达到互换这一点上还是震惊时刻 |
|
“我们一无所知,我们想象一切”。在月夜发生的“幻听”给影片蒙上一层恐怖的氛围,男主角听到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心声吗?
被捕获的月亮,和向月亮虔诚祈求的民众,感觉是在再一次质问信仰的脆弱和迷茫。
一路追随爱情不得的男主,跟随疯疯癫癫的镇长来到废弃荒原,发现别有洞天,而怀揣的水晶鞋居然每一个女子都可以穿上,遂对所谓的爱情释然。 |
|
一向最爱热闹和喧哗的费里尼,却在人生最后一部作品里致敬了寂静。仿佛冥冥之中预示着所有缤纷的色彩、华丽的舞步、欢快的管弦乐……都渐渐散去,最终归于沉寂。Addio, 梦想家。Addio, 马戏团。Addio, 费里尼。Addio! |
|
幻想无边无际,音乐可以移动家具,萨维尼可以回到祖母的庇护,一会儿是匹诺曹,一会儿是灰姑娘,阿迪娜就是月亮的化身,内斯德里如火车奔驰一般飞向空中的做爱描述,大张旗鼓的面粉节迎来了美丽的破灭,MJ的流行乐也遮挡不了蓝色多瑙河的纯净。 |
|
当短片集看更容易接受,墓地讲鬼故事、房顶回忆秃顶男的婚姻、奶奶烘干衣服等等很有老式寓言故事的调性和结构。梦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呈现梦的特性:不连贯、突然来到某个地方、遇到熟悉的陌生人、呓语。跟几部前作一样已经彻底放弃故事主线,但可惜这部除了面团节选美和Disco舞会之外缺少脑洞,舞会的镜头太稳定了,没有疯狂不拘一格的感觉。抓到月亮那段比较有趣,表现了权威的道貌岸然、媒体的虚张声势,愚众们的可怜可爱。依然有很多费里尼感的桥段:人声鼎沸各显其能吸引眼球的商业街、聚会、灵异、面对镜头的骑车男人等等。结尾点题:如果能更安静点(就能听到月吟了)。一生都追求热闹的人居然说出这样的“真谛”有些值得玩味。如果因为贝尼尼的出演就把它当做喜剧片来看一定会失望,而且非常不适合作为费里尼入门。2010年10月12日想 |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之作!影片中已经没有了一个作为主角的绝对主体式的存在,如果非说要有,也是几个福柯式的疯子、德勒兹式的精神分裂者。影片中的“正常人”总是千篇一律,如同那双人人可以穿的水晶鞋,同一性支配着现代社会,只有疯子才体现了个体的差异。就像借那个朝银幕开枪的人的口说出来的:不再有一个真理式的生活/存在的意义,这是反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反理性的,是对教皇的“箴言”的讽刺。 |
|
贝尼尼在片中追寻的月亮可以看做女人或是欲望,但又何尝不是费里尼脱离现代化城市所做的皎白的电影梦呢,他不断地填充idea到几乎要溢出来,给人的感觉像做了一场断断续续的梦,一会儿是偷看姑妈的大胸脯,一会儿是蒸汽火车式性爱,一会儿是舞台下方窥见月光女神,起码这些碎片是美的。 |
|
贝尼尼演技真好 |
|
我没理解,但我很喜欢。因为导演说‘理解的人才可悲呢!’现代社会里,姑娘们不再需要水晶鞋,因为人人都是美丽自信的女人。没人再跳华尔兹,听小提琴,年轻人在蹦迪,在听DJ,周遭一切都乱糟糟,闹哄哄,听不到自然的声音。天堂真的存在吗?月亮真的能听到你的声音吗?贝尼尼有点可爱。 |
|
确是遗作,现实与梦的终点,终极的梦游与呓语,追寻月亮的声音,不比扪心自问更难。「也许我们都安静点,就能听清楚了。」Ciao, Federico! |
|
依然是费费式梦幻体验。从舞国到月吟,晚年更加自我,却也在跟时代和解,这太好了。你是我的电影世界里,最棒的造梦师,万分感谢,深深鞠一躬。 |
|
费里尼百年纪念影展的尾声。有一种童话般清澈而又古怪的感觉,真的还是假的,好的还是坏的,为什么人会这样;固执、荒诞却善良。台词十分诗化又不乏戏谑,几乎可以直接拿来朗诵。其实费里尼探讨的问题都十分基本到近乎偏执,但仍然好看,接受度也不低;可见不必慨叹曲高和寡,怪自己学艺不精好了。 |
|
11.29,2020(补标,中国电影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修复展映) |
|
#2020SIFF#04-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手法,月亮是女人,是爱情,是人们追求的一切;而音乐则是暴力的。看到月亮,故弄玄虚的权势者看到所谓的“真理”,平凡的市井小人因看不到切实的回答而愤怒,只有谦虚而怀有敬意的人能找到他想要的答案。20世纪末的费里尼遗作,影像的形式和内核均与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20世纪初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一脉相承,即表达对当时社会现代性的不安与迷茫,想要寻找出口。 |
|
今晚本来就病了 看这部真是令人神情恍惚 贝尼尼一演出这类片子就让人感到难熬 关键今晚还刷了一部地球之夜…… |
|
喋喋不休,大部分时间不知所云。不过费里尼的电影里出现MJ我还是唏嘘了一下 |
|
一口井,一个月亮。“如果月亮会说话,你会向它问什么?”“月亮无可揭示,因为一切已被揭示。”“比起现实,我更爱回忆”“你的头脑真好笑,你奶奶说得对…能理解的人最可悲…呵呵呵呵呵” 月亮是所爱却追求不到的女人?38岁罗伯托·贝利尼出演的70岁费里尼的影片。贝里尼好像从未老过也没年轻过一直那样。演这片子气质倒很合适。确实没剧情没主线容易睡过去,但也并不比费里尼其他这类片子更不易懂,是改编文学作品就更好理解这种奇诡气质了。豆瓣的介绍概括这次非常准确了。为什么说是老费遗作?最后一部而已啊。4K修复版。费德里科·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22-21 FedericoFellini100 资料馆1号厅七八成满 山顶要热死了困过去好几次 然后散场出门透气一出大厅就看到了明亮的月亮,和脸如银月的白脸阿姨正在和人唠嗑 |
|
@上海影城 2013.12.15 |
|
看费里尼的第二部 得知是遗作后稍显理解 毕竟人之将死 看到的幻象体会到的抽象都是他人不能所理解的 用两个小时叽里呱啦的高频语言对话来表示身后的留白 属于费里尼这出荒诞喜剧背后是什么呢?不知道 就像不知道月亮背后是什么一样 |
|
现在的世界更加喧嚣了,我也怀念以前的岁月静好——但跟费里尼的静好肯定不是一回事,除了对艺术的追求之外,费里尼表现得就是个猥琐老头。 |
|
晚年的费里尼通透自由,热闹喧嚣跳跃放纵,但总有片刻的温存与浪漫,一丝丝苦涩、一点点酸楚。是射手座的电影没错了@siff |
|
工厂蹦迪序幕拉开仿佛如车轮碾过,纵使意大利小镇依然是一贯的喧嚣,费里尼终究发现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