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月吟 La voce della luna (1990)

    最近更新: 2024-05-03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BluRay.DDP.2.0.10bit.H.265-iVy[3.73 GB] 详情
      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BluRay.DDP.2.0.10bit.H.265-iVy[3.73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domp4]月吟.1990.BD1080p.法语中字.mp4[4.55GB] 详情
      [domp4]月吟.1990.BD1080p.法语中字.mp4[4.55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月吟[中文字幕].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BluRay.x265.10bit.FLAC.2.0-10017@BBQDDQ 10.35GB[10.35GB] 详情
      月吟[中文字幕].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BluRay.x265.10bit.FLAC.2.0-10017@BBQDDQ 10.35GB[10.35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Voice.of.the.Moon.1990.ITALIAN.1080p.BluRay.H264.AAC-VXT[2.3GB] 详情
      The.Voice.of.the.Moon.1990.ITALIAN.1080p.BluRay.H264.AAC-VXT[2.3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BluRay.x264-USURY[rarbg][12.02GB] 详情
      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BluRay.x264-USURY[rarbg][12.02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mkv.torrent 详情
      the.voice.of.the.moon.1990.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he.Voice.of.the.Moon.1990.ITALIAN.720p.BluRay.H264.AAC-VXT[1.46GB] 详情
      The.Voice.of.the.Moon.1990.ITALIAN.720p.BluRay.H264.AAC-VXT[1.46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Voice.of.the.Moon.1990.720p.BluRay.x264-USURY[rarbg][6.56GB] 详情
      The.Voice.of.the.Moon.1990.720p.BluRay.x264-USURY[rarbg][6.56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D/DVDrip

      La voce della luna (1990).SD.H264.Ita.Ac3-2.0.sub.ita.BaMax71-MIRCrew[1.21 GB] 详情
      La voce della luna (1990).SD.H264.Ita.Ac3-2.0.sub.ita.BaMax71-MIRCrew[1.21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The.Voice.of.the.Moon.1990.ITALIAN.BRRip.XviD.MP3-VXT[1.52GB] 详情
      The.Voice.of.the.Moon.1990.ITALIAN.BRRip.XviD.MP3-VXT[1.52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幻想喜剧《月亮之声》是费里尼的遗作,影片根据卡瓦左尼的小说《怪人们的月亮》改编。人到中年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萨维尼拼命地想要倾听月亮的声音,但是他听到的是一群偷窥男子的欢呼声、蓦地里配音的呻吟声以及沙沙的台风声。当他爬上屋顶想要抓住月亮时,地面上一阵骚动。最后月亮仍然平安无事地高挂天上,萨维尼对着月亮侃侃而谈……乍看之下这部影片荒唐无稽、纯粹以意念与影像取胜,是一部浪漫而又带有世纪末颓废味道的作品。费里尼以他惯用的手法,尤其是借助象征、隐喻和怪诞,表现了众多人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他们的古怪行为,深刻揭示了当代意大利社会生活的荒谬,以及它走向衰落和解体的征兆,喜剧天才罗伯特·贝尼尼表现出惊人的演技。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4 超清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1965
      喜剧片
      意大利

      朱丽叶与魔鬼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玛西娜,费里尼的正室和御用女主角,费氏电影中最不缺千娇百媚明艳动人的女人们,只有她长相奇特、身材矮小、着装怪异,对丈夫的不忠无能为力,对荡妇的痛恨和暗自歆羡永不止息,这部电影献给她。通灵与童年被焚基督徒。吊篮树屋。鹰头女身雕像。费里尼和克林姆,繁华情欲,且都一度自认足够了解女人。
      • 我經常回想起開場那一串狡黠的鏡頭......馬戲團乘飛機那段算是對《第七封印》的戯仿麽?......Fellini是如此地迷戀小物,又如此冷酷地壓榨他的朱麗葉
      • 第4000部,献给亲爱的费费和他亲爱的玛西娜。梦境风情画+迷宫浮世绘+黑夜咏叹调。辣椒花环。苹果。魔术望远镜。火中的耶稣。|我感觉自己没有根基,四处漂泊。|战场就是你的肉体。|一切都很清楚,又似是而非。|我的艺术深入灵魂。|我要恢复上帝的肉性。PS:挚爱玛西娜的纯色心境。
      • 原來神游朱麗葉才是最早的《盜夢空間》,費裡尼的第一部彩色電影,色彩大膽而鮮艷。主題是中產階級女人的黃粱一夢,與其說是拍給他老婆的,不如說是拍給他自己的。
    • 豆瓣 8.5 IMDB 7.7 HD高清
      Mon Oncle
      1958
      剧情片
      意大利

      我的舅舅

      Mon Onc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四星半;青灰色极简主义风格的中产阶级Vs柠黄色敦厚淳朴人情的工薪阶层,讲究科技健康卫生顺序Vs追求坦荡随兴烂漫自由;笨拙的梦游者,优雅的闯入者,孩子气的自我沉浸者,世界再冷酷,他永远站立在自己的系统里,以最简单的方式击破假面;扫地工,小狗们,撞柱子,鱼嘴喷泉,夜剪枝桠。
      • 【B+】看塔蒂的片子需要耐心细心和专心,然后,233333333333
      • 很多次的会心一笑,雅克·塔蒂实在太孩子气
      • @法国文化中心。没有批判的冷笑话不是好喜剧 14.11.30@上海电影博物馆
    • 豆瓣 7.7 IMDB 7.2 HD中字
      Ginger e Fred
      1986
      喜剧片
      法国

      舞国

      Ginger e Fre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人生倒计时路上的从容优雅,费里尼银幕最佳代言人的相聚;马西娜依旧精灵,马斯楚安尼依旧风流,皱纹和白发没有将他们分开,他们在各自生命里找到了最佳位置;华丽骤减,淡然涌上,不乏感伤,更多对文化速食/电视流行文化的批判,属于他的时代真的快要谢幕了,比遗作更伤感。
      • 岁月似乎对他们尤其宽待,迷人的光华还一如当年。一共看哭了三次:换装之后的相见;断电的舞台上几不可闻的低语;分别的车站他学汽笛声她配合地一挥手,仿佛一曲未尽还在舞台上,但怎么也不能继续跳下去,所以她无奈耸肩转身离开,上车时却忍不住回头寻找他已消失不见的身影。
      • 玛西娜和马斯楚安尼这两位居然等到都年过花甲才共同在费里尼电影中合作,三位年纪加起来将近200岁了。感伤和无力的基调真会使观者也疲劳,年老力衰之后不可避免的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画面比例变成4:3,不清楚制作背景,但这恰恰和其反抗的电视屏幕比例相同呐。
      • 费德里科·费里尼长片补完,玛茜娜与马斯楚安尼仅有一次的银幕共演,其伤感程度远甚于遗作。1.影片讲述了两位四十年没有合作的巡回舞者,在某个知名电视节目的邀请下再度聚首献艺的故事,以一场近乎滑稽的舞台表演缅怀昔日辉煌的电影旧梦,并嘲讽了当下愚昧低俗、娱乐至死的电视快餐文化(拍摄时间距离影片里致敬的罗杰斯/阿斯泰尔最后共演&费里尼的导演生涯也都接近四十年)。2.常规线性叙事;依然是熟识的费氏马戏团狂欢,但除去简洁的动人结尾,整体观感是冗长而乏味的。|“人类的祖先果然是猴子,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那个纯粹的大自然已经不复存在”。3.眼花缭乱的人生节目终将迎来谢幕,在那滚滚前行的时代车轮之下化为一团烟雾。4.爱马斯楚安尼,爱玛茜娜,更爱费里尼。“我想,我们没有机会再一起跳舞了”。(8.3/10)
      • 前一个半小时的可看性极差。费里尼把对电视的批判完全变成了他个人的情绪发泄,既无深度也无风度,于是本片中的群戏都冗长混乱肤浅。朱丽叶塔和马斯楚安尼虽老去但魅力不减,而费里尼却表现出明显老态的衰颓和喋喋不休。加一星给费里尼银幕上的两大代言人迟来的唯一合作。
      •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4K修复版,彩色画质感人,堪称晚年Fellini的返璞归真之作,一出荒诞滑稽如马戏团表演的意式“春晚”,Fellini电影谱系中两位绝对男女主角Marcello Mastroianni与Giulietta Masina 闪亮登场(二位唯一一次合作?OMG),举重若轻深情演绎《金色池塘》般的夕阳恋情,平淡而动人心弦,兼怀年华老去慨叹往昔不再(以戏谑夸张的手法)。顺带Fellini还不忘揶揄调侃一下1980s的意大利社会现实(全民电视依赖症,电视节目强行煽情&广告植入,过度商业化包装等),台前幕后戏剧化对比的创作手法亦为后来人所借鉴一二。ps,意大利配乐大师Nicola Piovani(曾为《美丽人生》谱曲)为本片所作配乐非常经典无限循环,赞。
      • 1.娱乐大爆炸的八十年代,电视台成新马戏团,哗众取宠绑架眼球,年轻人不讲武德,总踩着光荣传统轻易遗忘,从容热忱早已被商业喧嚣掩藏。双马首晤成绝响,人间不见大路宽,费里尼怀着无限感伤向黄金时代挥别,我们回不去了。 2.马西纳在五十年代的黑白费片里总是以“其貌不扬”“天真愚蠢”的形象示人,但在这部八十年代的彩色电影里,她幽默得体,笑看风云。如果衰败和消逝是世间宿命,“优雅老去”或许是人和时代仅存的体面。(20201122资料馆4K修复版)
      • 这就像一个不停从布袋里变出新奇玩意的魔术师,15个奶头的奶牛、有外星情人的女人、自带外貌美化器,他一边拽一边没心没肺的讲着谎话。给你看尽了你想看的,然后你最想看的却消失在烟雾和车轮中。然后他捂着脸,你也不知道他在哭还是在笑。
      • 男神女神暮年沧桑聚首,反反复复一番进退挣扎,跌跌撞撞共舞最后一曲,举重若轻互道珍重再见,转身离去收尾无尽唏嘘。呜~Ciao~可见摄影机后伤感的费德里科。
      • 费老师倒数第二部,真是处处伤感,三屉馒头,唏嘘不已。看到马西娜和马斯特罗亚尼的老态,不由得想到被cos的阿斯泰尔和罗杰斯、以及费老师本人的老态。被cos的人银幕上的形象停留在1949年,cos的两人还要来取悦费老师痛恨的电视媒体。费老师控制大场面绝对天下无双。略显冗长,声音空间感不好。
      • 从头到尾都是费费对自己最爱的"马戏团"的怀念和致敬,结尾就像费费最后几部作品一样,有着对时代更替的伤感也有对电视时代的忧虑。马斯楚安尼这个费费在荧幕上的自己这回的造型完全就是参照费费本人嘛!!这么一想,费费让两位自己的缪斯在老了之后才合作也是在映射自己和朱丽叶塔啊,两人一起和旧时代告别,一起朝着未知的明天寻找梦😢😢😢😢
      • 一切真挚美好的感情都深藏在心中历久弥新,在这个越来越肤浅和烂俗的消费主义世界中,越来越光彩迷人,费里尼用一种虽然衰老却优雅的方式献给所有真正拥有美的感觉的观众的致敬与谢幕。
      • 永恒的费里尼式马戏团 永恒的马西纳与永恒的马斯楚安尼 皱纹和白发的增加仿佛只是在预告分别的时刻即将到来//繁花似锦又寂寥伤感 有力或无力 新鲜或苍老 总之有什么看法还是要说出来才行//那些曾经闪耀过的人在自己的领域中一旦失去信心 变得小心翼翼 就容易惹人心疼 但一个年迈的时代终将谢幕 不管是路边的花还是车轮上的泥 被摘下或被甩掉都会发生 我们能做的大概只剩下记得过去的辉煌//或许是最近心态的关系 对他人的迟暮没有那么伤感的情绪 只希望一切能够顺其自然 顺利地老去顺利地死亡 闪烁过最好 什么也没有的话那就什么也没有吧//如果有生之年能够遇见一个马西纳般的演员也就无憾终生了
      • 前半段真够松散的。玛西娜跟了费里尼一辈子,快乐一辈子,伤感一辈子。
      • 原来踢踏舞是非洲黑奴的摩斯密码,哈哈哈。【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修复影展】(有个傻缺一直不停拍照真是煞风景)
      • 费里尼倒数第三部,让年老落寞的妻子马西纳和马斯楚安尼同框很有《舞台春秋》的意思。开始就靓丽广告与成堆垃圾相得益彰也定下了痛恨调侃媒体的基调,随后也反复出现了电视屏幕的荒诞无聊,接着成功把电视台变成马戏团,彼此在舞台上再次互相成就得到掌声慰藉,实际上也接受了与这样一个时代挥手告别。除了珍贵的对手戏,闹剧呱噪的意大利式群戏放大了费里尼影片的缺点混乱冗长,让人厌烦想要逃走的尴尬也许正是两位被淘汰忘记却误入仍要坚持演下去的真实感觉的写照。资料馆修复版。
      • 「踢踏舞是非洲黑奴的摩斯密码。」费里尼作品序列中,颇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一部。讽刺和落寞,与暮年重逢的马斯楚安尼与马希娜,一同翩翩起舞。片中流淌的80年代氛围,深得我心——想在家中的屏幕上循环播放,无论手头在做什么,哪怕成为一种背景。
      • Ginger e Fred老了,他們重新拾回壓抑多年的戾氣,他們不再優雅安寧,也沒心情再維護神秘感和矜持....他們遺棄了世界,也理所當然不再屬於新的媒介
      • 除了苍老的两大御用主演同框以外,就是些老年人的小吐槽,最后两人的舞蹈算是唯一的正剧。没有《访谈录》精彩,也没有《月吟》那么痛心疾首。6.4
      • 电视台和马戏团差不多,这是恨还是爱啊?两大御用在这个时空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一次合作,意义不仅仅是一重
    • 豆瓣 8.0 IMDB 7.0 HD中字
      Intervista
      1987
      喜剧片
      意大利

      访谈录

      Intervist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现实和梦境交替,摸不到一点故事的脉搏,费里尼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弥补了情节薄弱的硬伤。这也许是大师拍给自己看的电影,还有那些追随他半生的老朋友们。电影,该结束了,但电影再次出现在幕布上时每个人都还能认得出是他,只是大师的时代已成云烟,那个黑白的意大利与甜蜜的生活已伴随老片场一起老去。
      • 费里尼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出了一种对虚构的层次进行探讨的倾向,终于在这部片子里面进行了总结。这是跟小津安二郎那种严格控制的,封闭的世界不一样的风景,但很容易就出力不讨好,很少有人欣赏他的努力
      • 看到马斯楚亚尼变出幕布,大家和Anita一起沉醉在《甜蜜生活》的光影中,更坚定了昨天看《舞国》时的想法:费里尼此时的情怀就像莎翁收结舞台生涯的《暴风雨》一剧里的魔法师PROSPERO告别他的荒岛,“我们这些艺人,原是一群精灵。。。一切终将消失,正如一场幻景。我们正与梦幻相同”
      • 3.5. 依旧是城市、马戏团、回忆、幻想、音乐、爱情,或许太久没有看费里尼,有断点,但那气氛和音乐实在太费里尼。Anita哭了我也哭了。
      • 在费里尼百年的忌日当天,看他这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无比感动伤怀。在电影里拍拍电影的方方面面,无奈争吵合作坚持甚至开战换来光影魔术乍现一霎那的震撼,而杀青后拍电影的人就回家了,留下一句“能不能给我留一丝光”,那对电影深沉不舍的爱啊,实在太动人。《甜蜜的生活》最经典画面的重现即是这一切的概括。这个为罗马电影城拍下的命题作文是费里尼给电影的情书,超越满分。
      • 费里尼忌日看他倒数第二部讲述拍电影虚实结合的伪纪录电影,焦点全在费里尼做为本片导演又处于日本摄制组的访谈对象的多重拍摄下如何突然的消失与出现。缅怀罗马电影城戏里戏外各部门的分工与轶事趣闻,而重头戏却是远赴郊外拜访许久未见的女神,当两车人进入房屋不久费里尼不见片场再现,电影在魔术一样变出的银幕开演《甜蜜的生活》,看到年老的马塞洛和安妮塔重焕青春难免不让人一同潸然泪下,镜头最后转向院里凶狠的大狗也成为道具乖巧地坐在那里观看,多么神奇的力量。而且还有青年费里尼对刚入圈时的青葱追忆,如今扮演的演员年岁不小依然活跃影坛,结尾反用打板开始与《小丑》异曲同工不愿落幕。资料馆修复版。
      • Marcello和Anita重聚在一起看《甜蜜的生活》,这太FeFe了。补完意大利怪老头所有作品,再见,罗马,再见,Cinecitta电影厂,再见,卡比利亚,再见,圭多,再见,卡萨诺瓦,再见,格拉迪斯卡。最后的最后,再见,世界上所有的马戏团与小丑们。
      • 中文字幕不全的,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看图脑补蒙着半猜半看。安妮塔居然发福如斯,当年女神级别的身材怎么胖成了大娘了,啧啧,可惜。
      • 【SIFF天山 4K修复版】费里尼倒数第2作,获戛纳40周年纪念大奖。一部举重若轻的元电影,对费费一生挚爱的电影摄制的深情回望。对选角、试镜、服化道与片场各种岔子的喜剧性呈现。戏中戏中戏,真实与虚构、纪录与搬演的界限就这样被圆融地消弭,一如[罗马风情画]。致敬[朱丽叶与魔鬼]。马塞洛升空至窗口的出场方式恍若[女人城]变奏。与安妮塔重逢,挥舞魔术棒变出幕布,一起重温27年前的[甜蜜的生活],令人泪下。Rubini一角令人想及[船续前行]中的记者,只是,这一回,他既是演员/记者,又是年轻时的费费,还代表着仿若观众般的观察者视角。来自日本的采访团、尼亚加拉瀑布、纸板大象与古印度风情、进攻片场简易集体遮雨棚的马上印第安人,难得看到如此多样(cliche?)的异国元素。时而涌入的人工雾气与呼呼风声,是纯粹的费里尼之味。(8.5/10)
      • 多年前的金馬影展,在新光影城金獅廳看《生活的甜蜜》,如今在同一廳看《費里尼的剪貼簿》,劇中人同樣也在回味《生活的甜蜜》,妙不可言。費里尼送給 Cinecittà 和自己的一封情書,感性筆觸信手捻來,溫柔又迷人。可嘆台灣沒有導演想拍中影片廠。
      • 彻底抛弃了抒情性的束缚而走向天马行空的佳作——米兰.昆德拉
      • 本片的名气不算小,但在豆瓣费费的作品里却是最不被关注的一部,评分人数还不到600人。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不靠谱的字幕,时隐时现,驴唇不对马嘴,导致了极大的观影障碍,但语言对白毕竟不是电影的唯一,就马斯楚安尼和艾克伯格那一段就足以震撼你我的神经。余华说他看无字幕的《爸爸出差时》感觉自己看懂了,后来看了有字幕的,证实了自己的想法。的确,即使无字幕,电影也还是有能让人引起共鸣的地方。就像学语言,零基础不等于零智商。 PS:艾克伯格别墅里竟还挂着中国书法,字很漂亮。
      • 费里尼有个大屁股~这点从他的说话时候的吞吐量就能判断出
      • 轻巧得乃至于“没什么话说”的虚实相交中,却总是有着复杂精密的控制。升降梯与魔术幕布,只属于“廉价”的惊喜。开头结尾尤好。
      • 我之前看过央视六套做过意大利访谈节目,来到了电影中的制片厂,他们特地保留了他原先工作的办公室,所有东西的陈设都是费里尼走的那天的原样。现在这里仍然是新一代意大利电影人孕育梦想的摇篮,也是费里尼影迷的朝圣之地。2020/1/31,费里尼影单刷完,希望有一天可以去那里看看。
      • 从片中体会到一些心态:四段拍片像4*1/2即一部作品代表两部电影的寓意,多个有始无终企划的辛酸历史,被日本人打动的仍是自己的热情,回看甜蜜生活中喷泉的美妙瞬间;代表作让故事延续,记得在看Lelouch男欢女爱2中也有这样情绪:缅怀荧幕中老去的角色和自己。对始终处于一个状态、品味下的导演,舞台无论剧院-影院-电视还是类型新现实主义-超现实-纪录片的进化,总是在试着让自己再次进入这样“做梦”的阶段,对模糊虚假和真实,真实的费里尼拍摄一部虚构拍片的片中片,回忆历史足以让观众/导演本人无憾
      • 最适合在看完甜蜜的生活之后观看 电影厂恰恰就是费里尼的马戏团
      • 今天太困了,办公室选角的地方断断续续睡了有五六分钟。 马斯特洛伊安尼出场后的「甜蜜生活」就进入状态了,戏里戏外的时间流逝令人动容。 以电视天线📡为戈矛的印第安人可太找乐了……混乱的片场和遮雨棚又成了马戏团式小格局大调度的费氏符号。 「女人城」这种梦与现实边界划然的呈现对费氏而言似乎是个少数,大多数的虚虚实实都是不断穿插的,无论是梦境现实,还是本片的片场-日本采访-本片纪录三重穿梭,都不着痕迹地自如切换,细想来倒真的是一种第四维度上混乱局面的大调度。 同样是迷幻与不确定,费氏和林奇的差别好大……
      • 上海电影节最后一场,实在是很应景的一部片子。在这部假意访谈纪录之名的作品里,费里尼串联了过去与现在,模糊了现实与虚幻,混淆了台前与幕后,用造梦的方式为电影制片厂立传,从而反复重申了他对于拍电影这项事业的热爱。
      • 青年费费漫游电影城(可怜而今城内都是拍广告的),自己拍自己拍电影,其实是似乎颇为复杂的结构但他弄来好像轻松自如像写个随笔一样,热闹,好看,4K体验very good。这应该还是没有收同期声吧声音真的蛮假的(意大利特色...) 苦逼AD永远是此类(伪)纪录片中最亮的星。马切罗当然必须闪亮登场,不过费里尼不是在书里写MM和Anita互不觉得对方attractive吗(跟Aimee则是互有好感)那很会演了。@和平影都
    • 豆瓣 8.8 IMDB 7.8 HD
      Amarcord
      1973
      剧情片
      意大利

      阿玛柯德

      Amarcor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2岁的他在树上喊:我需要一个女人,然后来了一个修女。
      • 丰富,太丰富了,生活剧场,人生舞台,季节轮回,人心阴晴,政治、历史、家庭、市井、性的启蒙、回忆的梦境,孔雀开屏直叫人热泪盈眶。故乡永远活在细节中。
      • 淡淡柳絮。浅浅哀愁。回忆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是圣母峰头的一脸汗。是来去无踪的大白牛。是踏雪而降的开屏孔雀。是父亲的秃头。母亲的葬礼。春天来又去。柳絮飘啊飘。像生活像幸福。想抓却抓不到。
      • #重看#@影城;如果说《浪荡儿》是小镇青年,此片则是小镇少年,众生相之横截面;散文式的乡愁,回荡在平移运动镜头的曼妙里,氤氲在灵光一现的天才火花里,如开屏蓝孔雀,如树上的叔叔,如雪地红衣女,特别喜欢这些神来之笔,串联起来就是费式风情画,是真正的绝美之城。
      • 1975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费里尼对青春故乡的回忆,极富生命力的日常细节,融合漫画式忆想的小镇群像,碎片组成的镶嵌图画,纯粹而崇高的朦胧诗章。尘絮飘飞,四季轮转,丧葬婚嫁,背井离乡。孩童顽劣尿淫欢,丰乳肥臀性启蒙,巨轮憧憬风琴手,孔雀开屏雪迷宫,雾中起舞看白牛,叔叔上树我观影(9.5/10)
      • 故乡、故乡是什么 是晨雾中若隐若现的白牛 是大雪里迎风招展的孔雀 是静夜下拔地倚天的巨轮 是留声机里的国际歌 童年、童年是什么 是神经错乱的妓女 是体态丰腴的店长 是拉手风琴的盲人 是作诗的工人 蒲公英来时一把火燃起所有的性幻想 在母亲的丧礼上又再次压抑 那么我、我是谁 我是一封写给往日的情书
      • 5年前备注想看的评语是 “One of my favorite movies of all time !!! - lychee superman” 我是真爱。第一部费里尼。
      • 费里尼曾说:“一个人所能做的纪录,永远是,也只能是对他自己的纪录”。在电影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费里尼对女性形象的思索与著迷,圣母、烈女、荡妇的三位一体,母亲与妓女形成了互为表里的对比,而费里尼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体态丰腴、巨大的女体,不但是哺育孩童的母性泉源,也是青年性启蒙的开端。
      • 记得当年事几许,满城风絮,丰乳肥臀,上树要女人~
      • 三星半. 有心或无意地,经由狄俄尼索斯式的狂欢,费里尼的怀旧之作令人不无惊讶地意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底层情感逻辑正根植于浪漫主义之中,它乃是一场走向极端的浪漫主义运动;破坏性的可怕之物在源头上却是简单而朴实,光明而快乐的――为了给原始性寻找意义,浪漫主义者站在民族的、本乡的领地上向后看而非身处异邦的、普世的立场向前看,他们甘愿沉浸于放纵的想象力游戏和自我魅化的幻想,无限追忆着往日荣光,将寻常之物神圣化,把宏伟完满之物视为追求:巨大的墨索里尼,巨大的轮船,巨大的古建筑……永不止息的节庆活动蕴藏着一种集体的亢奋状态,对自由的非理性生命力的渴望,对群体"运动"的热爱,尽皆汇入结尾婚礼上突兀的一句"Viva Italia",而彻底暴露了这一指向――民族的政治激情最终成为了激情的民族政治.
      • 情怀真的太动人,诗意和荒诞完美结合,连环画一样碎片式不断向前的生活无外乎凡人的生老病死,嬉笑怒骂,其中的迷恋、偏执、求之不得,这些细微的情绪最终都化在又一年的春风之中。红裙子,雪迷宫,孔雀伯爵,这些意象真是不得了的浪漫啊!
      • 费里尼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全赋予在回忆中、喜怒哀乐间,看似散、却饱含。
      • 看不进去。
      • 费里尼的“小镇风情画”,比起罗马的厚重和肃穆,在犹如一道蓝色霹雳的海边没有狂风般暴烈的情绪只是柳絮飘扬的轻柔浪漫。春夏秋冬又一春,四季变换间勾织起少时记忆。整个观看过程都处在痴迷的状态,喜乐忧伤自然流淌。在一次次追寻格兰提斯卡的目光中为其送别,关于“你该如何回忆我”的答案随之浮现——带着笑,也很沉默,失落但不悲戚的平静和释然。毫不费力但处处神笔,导演技法已入化境,信手拈来。最爱雾中两场戏,爷爷问我这是在哪如同暮年回首自问,“我的家在哪?”“你就在家门口。”随后一场舞,舞出一生轻盈曼妙。我爱费里尼。我最爱的费里尼。
      • 费里尼真是个能点石成金的家伙啊。
      • 有趣的是,在《阿瑪珂德》中,我們也可清楚地看到費里尼對女性形象的思索與著迷,聖母、烈女、蕩婦的三位一體,母親與妓女形成了互為表裡的對比,而費里尼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體態豐腴、巨大的女體,不但是哺育孩童的母性泉源,也是青年性啟蒙的開端
      • 分三个中午看完,看得心都化了。丰富得无与伦比。温暖,真实,不造作。幽默智趣,活色生香。家庭,族群,城镇,国家,政治,宗教。爱,情爱,性爱,家庭之爱。……这么多东西在一起,却毫不淤塞,甚至看上去十分风淡云轻。镜头语言干净流畅素美。还会再看,约三两好友一起看,一起陶醉。
      • #费里尼影展# 费里尼影展至今看的最欢乐的一部,四季轮转中的童年往事因此格外好看。
      • 同样充满着失落的无力感,《罗马》以城市为载体影射群体,本片则侧重个体激情的荒诞美。费里尼的乡愁,对母体的依恋,在片中以迷恋妓女、遭遇法西斯及美国新文化入侵、暴雪封城等形式外放。曾经的文明古国,现今也只能通过吮吸硕大的乳头握着手枪自慰,排遣些许惆怅罢了。
      • 柳絮积雪,孔雀开屏。丰乳肥臀,青春迟暮。怪诞百态,欢乐祥和。海观巨轮,非洲群女。葬礼婚嫁,纳粹余音。大雾赏牛,影院课堂。我记得,想当年,里米尼上河图。就说有多少导演学习过这部电影吧,从通俗到高级太难掌握了,托纳多雷和费里尼之间也许还差着个丁度·巴拉斯(都喜欢)。资料馆修复版。
    • 豆瓣 7.6 IMDB 7.1 HD
      Prova d'orchestra
      1978
      喜剧片
      意大利/西德

      管弦乐队的彩排

      Prova d'orchest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费里尼这样评价此片:“在今天这个结构组织崩散、价值指针消失的世界,每个人对其周遭的混沌、病态、邪恶都会有所反应。我们把我们个人的病理笼统化,将我们的恐惧、欲望一股脑投射到周围的一切,管它是电影或一件事。也许从那部电影呈现出疯狂的情境、坠入非理性范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有这种种反应出现。因为那个情境如此骇人,所以我们就以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疯狂来反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像在独裁政权之下一样。所以一切就像在兜圈子。”短短70余分钟,竟有如此精彩的起承转合,从隐忍到暴动,直至废墟中回归原点的“重建”,宛如人类社会进程的缩影。
      • 4K修复,真任性的伪纪录。堪称Fellini一次有理有据的自我辩护,对于外界冠以的“片场法西斯”恶名,Fellini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与答案,而且是以管弦乐队的彩排的戏谑形式来表现的(乐队指挥与电影导演本质简直是一样的),某种意义上,导演与演员(乃至整个拍摄团队)的关系始终都是冲突矛盾的。看得出Fellini心中的无奈委屈,为了达到拍片理想效果有时简单粗暴也在所难免,被训斥的拍摄团队也会像这支管弦乐队一样怨气冲天甚至激烈“反抗”……最好的结果就是乐队指挥(导演)与管弦乐队(演员)互相理解完成创作过程,最后废墟上的彩排场面似乎寓意着一种和解,但一切又绝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
      • 从艺术天堂到革命地狱,在废墟中重建,费里尼仅用短小的一部非职业演员封闭空间内乐队排练的伪纪录形式,就勾勒出意大利近代历史的变迁,甚至人类社会秩序的演变。指挥一角的塑造,也可认为是独裁政治,或者趋于一种宗教和制度,像神一样的心理寄托。领袖和上帝之间只有一面之隔。资料馆修复版。
      • 打击乐与弦乐之仇,竖笛空气入脑成妖怪,孤独大号选择了孤独胖子,双簧管能带人逃避现实,尼禄和天使让她迷上竖琴,第一小提琴甚至节拍器都能取代无能指挥;黑道工会争平等,无政府音乐求自由,古典结构的独裁崩塌后,剩下一片虚无茫然……费里尼的保守主义美学反抗寓言,也不赖?
      • 乐手/乐器在乐队中的争吵,个体对于集体/权威的反抗,却如同乌合之众一般,最后在毁灭面前终于合体也逃不过指挥最后常规的痛骂,对于某些意识形态与体制非常有隐喻。
      • 乐队也是一个小社会,对乐器特色和性格的介绍有点意思——小提琴讨厌双簧管,是的
      • 4.5 想起梁赞诺夫的《车库》,但费里尼显然野心更大,往小了说是政治(内忧与外患)往大了说是文明(毁灭与重建)。又想起罗伯特·奥尔特曼,两个人的群戏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还想起黑泽清的《东京奏鸣曲》,能让人平静流下眼泪的东西,恐怕也只有音乐吧。还想和你一起看,单簧管的微妙,我不懂啊。
      • 1.方寸之間卻昭顯人類的本真面相,和絃協奏下的雜音紛雜,各自為政的樂隊成員彼此對撞,言語衝突引誘最終的肢體對抗,暴力的癲狂之舞,隱喻人類的絕望處境,自私自利下的對立與毀滅慾望;2.不同樂器代表不同的人格,或奏出和諧,或導致噪亂;3.毀滅和死亡恐懼並不能引人反省,依然固我;4.第一部費費。
      • 管弦乐队,形形色色的乐手,信仰各自的乐器,发出不同的音色,有些和谐相处,有些敌对反感,彩排成了一场社会实验或是缩影,指挥如神俯视人间。政治理念、革命冲突、信仰崩塌,如同教堂的演奏厅摧毁,所有人终于脱离失心疯状态,尝试完成了一次不尽如神意的演奏。“Again!”指挥最后说。重建的开始,但可能只是一切重演。
      • 本片是费里尼晚期集幻想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杂糅的一部典型风格化作品。全片是一个意涵丰富的诗化寓言。全部场景被放置在一个封闭式的墓地/厅堂完成。这个满载着音乐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的密室实际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它其间的所有因素及其发展都与人的普遍行为及未来出路有关。
      • 借管弦乐队排演的壳,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勾勒出浓缩版世相图谱。各种乐器持有者代表着不同阶层文化、价值观,还有乐队指挥、工会、乐谱抄写员等视角。开篇教堂几个层次分明的道具渐入直接廓清了“社会”结构,随着彩排的深入,争执、起义、革命轮番上演,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一记铁锤中断了争端,随后彩排过程得到规训、压制、趋于平稳。费里尼借电影表现了工业文明与艺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公共秩序中如何最大程度凸显个体价值。辛辣嘲讽了现代工业社会僵硬死板的机制抹杀个人天性束缚自我的训导制度和等级森严的阶层壁垒。
      • 对旧时代老制度逝去的挽歌。费里尼的幽默挺高级,像宁浩姜文,要有点门槛才能心领神会。 费里尼糟糕的配音方式给人对影片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扰,但这也形成了他的独有风格。 小提琴和大提琴是构成所有交响乐的基础,其他乐器都围着他们转。 比较沉闷的时候用抓老鼠闹剧来过渡调剂一下。 正是这种怪癖让一个艺术家更有魅力,更能领导大家。 最后的疯狂场景让我想起《芝加哥》的木偶人和ipad的正反两面。有阳面就要有阴面,有平和就要有疯狂,这才是进展到极致。 指挥的独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确立主角地位--非常重要。 笔记: 后半段的大叛乱:毁坏先贤画像、四壁涂鸦等意在暗示,这个满载着音乐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的密室实际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它其间的所有因素及其发展都与人的普遍行为及未来出路有关。
      • Nino Rota的音乐。管弦乐队恰似电影剧组。革命一段真好看。电视媒介。
      • 每种乐器都有其灵魂和品格,乐手访谈的表达更像是形容每个人形影不离的挚友。乐队就像教会,每一次演奏就是一次弥撒,旧秩序的崩塌是一次强烈的政治讽喻。为啥费里尼的每部电影都这么热闹啊,哈哈😄,这部太短了,没看够!【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修复影展】
      • 每种乐器都各有特点,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当乐队成员联合起来反抗指挥时,会怎么样? # 每当我泄愤时,就会到处买房。
      • 4.5. 魔力片又一枚~
      • 费大师一部以小见大,依旧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间游走的有趣小品。
      • 如果一开始放弃“从影片中得到什么”的想法,这部片子看起来真是有趣极了。演奏者、指挥的采访涉及的个人经验和乐器的契合,集体排练和作乱时展现的暗流,你的目光变成镜头,仿佛在听他们诉说,在观看着当时的情形。只有在废墟之上,才有一曲差强人意的排练。应当承认,(伪)纪录片有诸多可能性。
      • 音乐奏场中的政治论:费还在“制造梦境”,电影赤裸裸把拍摄主题定义为“拍摄主题”,又有意为之的演习暴动,记录中的表演加深虚假的、不切实际的逻辑合理性,我们难信之为真,就视之为梦; 在前作曾多多少少反复出现的法西斯环境,在同时代发展(战后复兴-阶级矛盾-共产运动)中,这种政治论又回到了关乎“真实世界”的现实主义,但在定义费的现实主义时他的道德考量在哪? 这一阶段的电影比新现实主义阶段“神性”更复杂的是“人性”,还没有满足的罪才会带来人间各样丑态
      • 不同于高畑勋《大提琴手》中一片祥和的乐队排演,费里尼镜头中的乐团充斥着敌意、轻蔑与自我,在这个曾经的墓地上,人的异化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谈起音乐的同时也在回望过去,热爱抑亦或厌恶都化为一种反叛,最终如《小丑》结尾一样达到了癫狂之境,人性深处不能被控制的控制欲在镜头中悄然放大。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