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虚幻与现实相互冲撞交叠的戏中戏梦中梦,也是贾法帕拉西对在伊朗受到政治压迫的电影人和自己的创作心理剖析。充满了大量隐喻,一个创作人格和一个悲观人格的冲突,还有那只象征他电影的狗。 |
|
牛逼啊。谁都没玩过在一部电影里进行双层互为嵌套(有吗?阿彼察邦是前后并置,阿巴斯是多部互为映照):以帕纳西本人的闯入为界,前面是他的拍片设想(作家、狗与女人),后面帕纳西本人的生活记录则成为作家的创作对象(虚构的虚构成为现实)。开片尤其出彩:帘幕一拉,观众即被幽闭。 |
|
虽然看片中途睡了好几觉,依然感觉形式很酷炫的样子!待重看 |
|
被遮挡的窗户令其景深作用失效,房屋成为了独立,悬浮的空间,当房间的门被打开时,出现的仅仅是盲眼的白色。听觉元素被重新引入,各种各样的声音:雷电之声,Walkie Talkie,以及作家和狗之间近乎呓语的“对话”。作为侵略性的存在,延展着有限的视觉空间,甚至有时令视觉空间无效。
《闭幕》是一部角色VS作者的影片,也是帕纳西不乏激进的自反性控诉。在伍尔夫的作品中,封闭空间突然会出现黑洞,墙上也将出现斑点,而帕纳西则通过他者的进驻及主客关系置换来引介这一力量。嵌套者也将被嵌套。后半部分,女人在一个连续镜头中再一次闯入,被撤下的帘幕,这一空间越来越喧闹。闯入毋宁说是空间的祛魅,不同于其前辈阿巴斯的是,帕纳西将嵌套关系呈现在同一部影片之中。 |
|
2013/4/2 21:45 GC |
|
来势汹汹,观众自开场就被关入牢笼。当窗帘被闯入者一一扯下,导演信步出场。
十多年后的作品里也还是能听到导演反问“为什么我要离开”,他一直都有答案。
当门被撞开,镜头开始晃动。总有闯入者不容抗拒,直直穿过他的房子,如同穿过他的摄影机。
如果作者都不能控制自己的作品和其中的人物,谁能? |
|
身为对政治完全不感冒的我,怎么可能读得懂片中的大量隐喻,还有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人。。。执拗的电影语言是对电影最虔诚的解读,但是看了一圈大家的评论仿佛更晕了,好羡慕大家都是怎么解读出这些耸人听闻的感受的。。。 |
|
伊朗政治语境下的《被占据的住宅》;贾法·帕纳西惯用的虚实对接手法,虚构与现实的互补嵌合;结构精妙,首尾呼应,环形封闭内部的屡次打破障碍——拉上窗帘,强行闯入等;帕纳西创作力不减,但着实看得昏昏。 |
|
一部關於控訴的電影。再看一次細心雕琢下可能會喜歡,但現在只是僅僅喜歡某些鏡頭。 |
|
6/10。貌似牢笼的铁门、别墅、永久拉上的窗帘和熄灭的灯,这些物象压抑着主角/导演被闯入的女子逐一打破,她走入茫茫大海并用声音引导帕纳西走出封闭的心灵空间,老男人象征创作欲、胆怯现实的本我,两者如灵魂般消失/出现,影片充斥大量不言自明的符号(天鹅向湖边群聚一处拍得太美),形式决定内容。 @2016-09-25 17:09:47 |
|
7.5 在娴熟的室内调度中不动声色地在虚幻与现实交织的剧本框架中切换着,不通过渲染苦难就展现出了被伊朗政府迫害的异见者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上的挣扎。左派思想不应被抹黑成主旋律,人道主义者的反抗不应被蔑称为”政治诉求“。 |
|
在一种晦涩却又寓意明确的环境电影中,帕纳西同时打破了电影内外两堵墙——在影片更是成为一种「元电影」,当生活本身可以毫无修饰的成为某种困境的证据与反映,艺术事实上已经毫无作用与意义,万物皆归于尘土。 |
|
耐性啊,一百分鐘看戲的觀眾跟被禁二十年拍戲的導演相比,小巫見大巫啊。。。 |
|
一所房子里的世界,镜头被禁锢在其中,有人闯入,有人无法逃出,潜在的危险是无形的,闯入者是无形的,无形的压力和迫害却是有形的,政治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不过帕纳西导演还是很有创作活力的,叙事双层嵌套,又见打破第四面墙,能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制造强力的悬疑和戏剧张力。★★★ |
|
为什么最后留下女人? |
|
挺实验性的电影。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与线索的再创作。前半段的故事性挺精彩,后半段绝对个人,实验性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电影生涯和创作环境,那就难以理解里面各种联系。独立空间的独立创作,哦!伟大的创作! |
|
拉上窗帘是绝望,打开窗帘是寂寞。在拉上与打开之间,不动声色地流走了那么多日子。。 |
|
作为一部自救电影,比<阿里郎>积极多了。创作状态也还行。加油!没有人能阻止任何人创作。 |
|
Well...too self-indulgent and alienated...though beautifully presented. |
|
虚实在这部影片到最后反倒不必去区分了。本片最重要的人物是那个女人,她在虚构中的角色作用是非常具体的,一个闯入者和驱逐者。可是回到现实,这个虚构的人物再次出现,仿佛成为了魂魄,而她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是什么,她的位置是什么? |
|
一座与外界隔绝的楼房,两段交错的时空。影片拍得太刻意,缺乏故事,自然可观性不强。至于影片外的东西,影片本身不能表现出来,只能说是影片的失败。前半个小时倒还不错,有些悬念,后半段完全可以略去不看也罢。 |
|
#2267# |
|
必须对导演的创作诉求达成认知,才能体会到它的奥妙。继承“虚实”衣钵-生活与影像合二为一。开篇(隔着栅栏的)固定长镜头(以拉窗帘作结)-封闭。狗在伊斯兰教中是不洁之物-引出导演与政府的对立性,包括房内的狗、女人、作家。 |
|
“禁拍令”之下的第二部创作作品,和《这不是一部电影》同样在一个密闭环境里拍摄而成,前后分成两段不同形式,却具有同样表意的段落。帕纳西借助这部虚实相间的作品抒发出内心抑郁,也折射出伊朗政权对艺术创作者的侵害。用三个角色来演绎导演本人在禁锢环境下创作的心理状态,堪称一绝。 |
|
HKIFF闭幕片。(1)Jafar Panahi又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比《这不是一部电影》更精彩。(2)戏中戏不算最新鲜,但Panahi的多重现实更复杂,楼层、窗帘、镜子的利用都很巧妙,使这多重现实又有反转和反作用,就变得很有意思。(3)心理描写深入,处处有隐喻。 |
|
帕纳西真是玩转真实于虚构的大神。 |
|
作,作,作。 |
|
FIFF#36 禁闭中的戏中戏,模糊虚构与现实。调度确实精彩,文本也相当复杂,待二刷。 |
|
两部室内片下来 就记得那只茶壶了 |
|
拉帘、静默,用前三十分钟封闭起来的空间装载此后的对白和隐喻,导演说,在压抑中思考吧,人类@@ |
|
宅久了,真的會走火入魔… |
|
概念和意义玩得很好,但不够漂亮,想想如何奥逊威尔斯多活几年...... |
|
我还真就不喜欢这种明明涉及到政治,还拍得相当严肃沉闷的电影,因为贾法·帕纳西诉求太明显,整个电影就显得特别的单调,幸好还稍微了解一些伊朗的背景,看起也不算太吃力,但是全片的调子实在太温吞了,像我这种对政治完全就不感兴趣的人,根本无法带入感情进去,看完之后只感觉好无力啊! |
|
并没有预想中的强烈抗争味道,相反这是一部非常单纯,而且坦诚的电影,帕纳西用一个类似“好我”与“坏我”之争的可爱比喻抒写了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在现实中的挣扎,像是一封写给伊朗以外的观众,告诉大家“我很好”的信。 |
|
这还是一部电影 |
|
帕纳西再一次展示了自己把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天才能力。从虚构到真实,从剧情片到纪录片的完美转换,并且前后竟然还能形成互文,结构极其精妙,堪比洪尚秀。看到这一部,有理由怀疑《谁能带我回家》中那个小女孩突然不演了,并不是真正的意外,而是帕纳西有意为之。 |
|
我觉得导演自从开始遭受迫害以后,拍得真的是一部不如一部,拿奖不过是所谓的政治因素,质量实在是差 |
|
被禁拍的导演照样可以拍片,只要他想,用手机拍都可以。 |
|
并没有强烈抗争的味道 |
|
太特么意识流了。巨长无比的固定长镜头倒也可以欣赏,但各种莫名其妙形而上无由来无去向的人物和情节直接把我看睡了几次。通篇隐喻啊象征啊什么的我这种没啥见识的真心不懂。 |
|
太隐喻了 |
|
看完电影回味了两个小时,不止剧本得奖实至名归,也值得一个导演奖!故事呈现的简直太棒,走到铁门后窗帘拉上,观众即被幽闭,直接震撼我!故事的悬念和矛盾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变化,到导演出来,渐渐发现居然是一个嵌套的故事,转换的过于完美丝滑,以及一处在海边倒退的隐秘调皮的twist。幽闭的红,自由的绿,以及最让我迷惑的镜子效果ever,也许隐喻永远能造就意义,导演牛,实在是牛 |
|
34min |
|
开头的来与结尾的去形成一个行为闭环,中间展开的是帕纳西的戏中戏。帕纳西采用嵌套叙事,将不同叙述层级的叙述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层次的符号链。第一层是梦中戏,导演将自己作品中的虚构角色剧作家与“闯入”意识的(被追踪)女性角色融入一个时空展开令人不安的交流。第二层是导演把自己加入第一层的梦中戏,观察虚构角色并互望。第三层是导演梦醒之后在现实中重新审视自己意识中被“牺牲”的反映现实的角色。帕打通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在虚实真假中抨击伊朗文化高压管制和对自己脱离现实的创作状态的反思。私人房屋可以理解为是文艺创作者在伊朗严酷大环境下的自由空间;也可以看作是精神、思维上的一处保持独立的私密地带,虽然不该侵犯但仍然被打破。女性闯入者无路可走,在导演意识中跳海,也是伊朗残酷社会现实的象征。 |
|
其实贾法帕纳西挺自恋的。哈哈。 |
|
自我审视的转型之作,独特的论点很有意思。金基德有《阿里郎》、洪尚秀有《之后》、帕纳西有《闭幕》......由于一些原因,当创作者(主动或被动)被困(被禁)于密闭空间,后陷入到深层焦虑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难言的。本片也皆在探索多重空间内部联系的层次性。导演创造了作家(懦弱的现实逃离者)、狗(无言的妥协)和女人(自由的创作女神),他对于剧中人是无法割舍的(剧内部也有分裂),所以日常生活的理式多少会被创作本能所影响(孤立与异化)。在面对现实中的大风浪时,他的生存状态是分立、挣扎和不容理解的。而房子到底属于谁?当导演(迷失的自我)、作家(创作的本我)、闯入者(外界的超我)三者相互博弈,虚构与现实一较高下,电影与生活相互并联,也许答案方可明了。第一次看帕纳西的电影,很受启发,兴奋的感觉。 |
|
卷帘门代表封闭,大海和鸟代表自由。整个房子代表导演面临的境遇,也代表他的内心。作家代表创作人格,恐惧外面的现实,所以遮挡所有窗户,蹲在安全屋里。狗代表导演深爱的电影,被伊朗杀害。女人代表自由人格,下海暗示为了自由可以选择死亡。女人被警察抓捕关进小黑屋,暗示导演的自由被政治禁锢。作家眼中窗外的现实只有黑暗和雷雨,但当女人撕掉窗帘,窗外充满光明和美景。当两个人格发生冲突,导演主人格回归。在屋内只能拍出内心,无法拍出现实。三个强盗分别是政治、宗教、媒体,摧毁导演内心,但在影迷的鼓励下重建。邻居代表伊朗人民,导演的电影是他们的药,他们的爱是导演的粮食。作家和女人黑白的对立是创作和自由的对立。倒放暗示导演内心的挣扎,选择创作还是选择自由。他开车带着作家离开,用行动选择了继续创作,将自由封闭在了内心。 |
|
Jafar Panahi高度自省的作品,第一个小时不太看得明白,但幽闭环境里如困兽躲藏一样的男人和莫名出现的女人营造了非常恐怖的气氛。这之后渐渐看明白了这其中的逻辑。高度禁闭的环境里被迫更加隐喻的隐喻,虽然可能感觉形式大于内容,但事实上却是一个走入Jafar Panahi脑海内部的机会。 |
|
很西化,虚拟与真实的结构游戏 |
|
非常实验,开场与最后一场首尾相应,开幕闭幕,镜头始终没有离开屋子。剧本双层嵌套,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甚至一度打破第四面墙,隐喻暗讽自我审视。被软禁并没有限制帕纳西一丝一毫的创作力,真是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