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彪这一期真的太让人惊喜了,从评论中也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一期的评价都很高。个人觉得是因为许和项是多年的朋友,同时他们都有着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注。当他们喝着酒一起讨论现代人们附近的消失、讨论民粹主义时,这是两个关注社会、关注价值的灵魂的流畅对话,仿佛找到了知音。在这种对话中碰撞溅射出来的火花,能够让观众大呼精彩和过瘾!十三邀真的很适合这种对话,希望以后的嘉宾也能够像这样,产生更多真实的思想交流,而非简单的采访 |
|
你能想象到吗?曾经那个用自己语言系统去提问去碰撞所以常常将自己尬在一边的许知远,居然和受访者同频了。是的,那受访者就是陈冲。这一期倒真是有点两个灵魂对话的意思了。陈冲给人的感觉很微妙,她的常态是紧绷的,眼神也有闪烁,表达却是异常坚定的,通透又坦率。她雍容沉静,说话时又分明是个笑语盈盈的少女。这才是打败了岁月的美。 |
|
陈冲不简单 |
|
陈冲这一期🉑真是太好看了,内向的人话不多,但是说出的话能量密度就很大 |
|
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是好的讲者和哲人,多年未见且极少在镜头前谈自己的陈冲让人惊喜,她在雨中对许知远讲的那些话可以说是一个非政治人物对那段历史的最人性最人文最温柔的一种表达,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很明显,许知远用两本大众电影触碰到了陈冲的内心深处,他没有在那时继续冷血的追问而是换个话题,让人觉得有点暖,少有的十三邀高光时刻,一段举重若轻的对话,很短但很重。。。 |
|
看项飙那期说“附近的消失”简直醍醐灌顶 互联网时代人们关注的东西 要么是个体的自我要么是宏大的世界 附近、周围被极度压缩 但我们无能为力 |
|
“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 少点儿runnning man 这个做饭那个厨房吧。 多他妈做点这种节目 |
|
看了陈冲那一期,她八十年代在美国追寻的那些,对我们现在仍然很遥远:有别于集体主义的,个人的独立和实现;目的指向没有那么强的激情,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高质量的孤独。她说贝托鲁奇身上有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诗的能力。现在我们对于这样的纯粹性太忽视了。
对谈项飚那期真的很棒,看出一种高手过招的感觉。
无论是许知远还是这个节目,其实都是很关心现实的,尽管这种关心可能不是那么切肤,这点不是那么容易注意到。 |
|
项飚这集是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好的一集。项飚有着一个理想学者的天真与热情,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倾听底层人民的抱怨,能理解他们,随时为他们思考。而许知远在这集的前半段明显的尴尬,或许还有走神。其实纵观节目,提问者的问题都给人同一种感觉,大概因为这些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性质。有时让我疑惑为什么采访了这么多人,他还不能明白,或许明白了但还是这些问题,又或许是他从没有得到答案?其实回答者的回答也大多是个人人生经验,或者某一性格特点所积累的感情的抒发。 |
|
项飙真的是长在我的喜好上的社科学者,我喜好的不仅是他的长相、说话方式,更多的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介入姿态。他自称并不擅长学术阅读,但却能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实践、阅读经验世界。“超越-回观”说十分启发我,人渴望超越是好事,生命的确会变得更加辽阔,但超越之后,满嘴大词,对遥远的事情过分关心,轻易发怒嗔喜,反而忘记回溯,缺乏回观自觉。关心极远和极近,缺乏中间形态,由此发生“附近的消失”。我时时会有“我真的活在梦里”的感觉,而只有在街上偷拍观察行人、切身介入附近的时候才能有真实活着的踏实感。人类学研究是让人失望的,我也在学习如何获得失望,失望让我变得真实有力。希望有朝一日,我亦能拥有项飙提出的知识分子的特质:敏感、熟通古典、浸淫在时代中感受其中脉动。/许倬云先生我太喜欢了 |
|
许知远,您能不能把拖鞋换了?咱尊重一下对方,严肃点成么? |
|
这季的片头像个污点… |
|
许知远,这样就对了,放下时代精神和集体情绪的拷问,关注个体细微生活的无限可能性;放下男性中心的傲慢和偏执,走进更多元、更有生气的具体的人;放下那些虚幻的、无力的、知识分子式的掉书袋,结尾说一句“够了,不说了”,自我戏谑着迎向生活本身。这样不是很好吗?只有这样,连你的尴尬都有了孩子气的可爱。 |
|
“你越反抗,越會被自己反抗的東西同化”——坂本龙一 |
|
无论这节目剪辑如何 话题如何 采访自然度如何 全中国现在也只有这样一个人去采访这样一群人了 何况 我们不是就爱看许老师那一脸手足无措和经常尴尬却又会心的氛围吗 |
|
许倬云先生这一期,值五十颗星! 如果说对话项飙是一上一下的智识碰撞,那么对话许老根本是在乖巧的停课! |
|
坂本龙一! |
|
许知远坚持做就是好事。 |
|
持续看到第四季 发自内心觉得许老师还是很厉害的 知识储备量决定了他几乎没有接不住的话题 虽然表情管理上时而让人觉得有些尬 但刚好就是知识分子区别于流水线主持人的地方 最喜欢陈冲那一期 |
|
期待于谦那一期,两个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
|
以前老是吐槽许知远zhuangbility,今天看到他在公众号发的求助信,坚持了15年的单向求众筹续命,竟然哭了,捐了些小钱以求心安。 |
|
项飚、许倬云、坂本龙一,这一季被访嘉宾的档次立马上去了! |
|
看了项飙的这期,开头惊了。项飙有一个成熟社科学者的魅力,有非常强的敏感性和对话语的把控,时时在思考,经常在观察和提问许知远而不是反过来。尤其喜欢关于两人关于即时性消灭附近、摧毁中间阶层的思考,仿佛一个古典人对科技时代的反思。 |
|
采访陈冲那期好,通透、自然、落落大方。 |
|
就冲项飙这一期,满分。 |
|
五星全给项飙这期,质量太高了。谈话内容很真诚,项飙本人作为知识分子的真诚可爱犀利准确还有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疏离感。二刷项飙,我觉得他让我感到智慧和熨帖,在于他不光能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对目前的社会和人类的精神状态提出一个高度凝练和充满智慧的总结,还讲出了当下的我甚至是长期以来的焦虑的核心,并且提出了重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在最后一段采访结尾抬眉一笑,那一瞬间,他目光中的智慧以及对于人类的那种了然和观察者的“你看吧”的那种戏谑,绝了。 重温许倬云这期,看到许知远在大佬面前的单薄矫情,暗暗发笑哈哈。 |
|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普遍油腻大叔 |
|
工作和生活不要太对立,当你太对立的时候,你就会很割裂。
在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去看任何公司,都可以在全球找到对标公司,在今天,这个话题已经不存在了。
让从商者本身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来做经营商业这件事,这件事本身其实没有被格式化,现在可能需要被格式化,需要把这个事给讲清楚。 |
|
陈冲这一期很精彩,因为陈冲而精彩。 |
|
给项少五星好评!
金宇澄老爷子好可爱! |
|
项飙对“附近的消失”的忧虑,许倬云眼眶里含着的泪,金宇澄讲的小故事,这些闪光点足以让我原谅许知远在片头做作地点的那道土豆丝。 |
|
看了项飙那集 这两个四十多岁的人说,他们当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人们还会相亲,还会用各种物质条件来选对象 |
|
历史如未来一样崭新,而当下如过去一样陈旧,对话的节目,目前为止看到的两人对谈最好的,带着偏见,价值观的碰撞,虽然有些聊天有点尴尬,受访者可能还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它没有其它访谈节目的虚伪和迎合,那种才看的真尴尬,一个人讲的喜欢《一千零一夜》和《晓说》,两人对谈的是《十三邀》,三人是《锵锵三人行》,四人就是《圆桌派》 |
|
其中最喜欢项飚和许倬云老师的那两期。 |
|
许版艺术人生,决绝地向沉迷怀旧与大学生的中年人形象前进,穿人字拖吃土豆丝不就米饭仍欲盖弥彰。但我好喜欢看,跟偶像剧似的。(没看倪的家庭伦理剧,用严嵩/哈姆雷特的形象代入这集,有点别扭。) |
|
新启蒙的核心是提醒人民捡起「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 |
|
-许知远:岁月对你是什么?-陈冲:可以炫耀的东西,我经历与战胜了那么多的痛楚,那么多身体上的疾病,头脑里的疾病(笑),这是一个多么可吹嘘的事情,这不正跟你吹着嘛。 |
|
「陈冲、项飙 、许倬云、牟其中、金宇澄」这几期都很精彩,坂本龙一那期其实有点水,看得没什么滋味。人的整体状态直接影响谈话质量,倪大红和徐峥被消耗得有多惨,从他们那两期的苍白程度就能体会得到。 |
|
「我们丧失了在附近中构造爱的关系的能力」,我太爱项老师了,有没有人能做一个十三邀无许知远版 cut? |
|
陳沖和項飆,非常喜歡。另外,感謝這一年,對我來說是超前完成了計劃。 |
|
没有了冲突的十三邀,至少前两期是这样的,肤浅!其实嘉宾都准备着应对酸腐的提问,没想到遇到了小粉! |
|
看了倪大红和于谦,都提到了人从“浮着”到可以静下来坐得住。于谦更是深入挖掘了内心和成长,他活得真好。不逃避有很从容。 |
|
许知远和陈冲这一期的对谈太流畅了,三句里面常有两句是高度契合的共鸣,还有一句是彼此之间的好奇和探索。他们第一次在上海见面,陈冲身着运动休闲装束,身姿笔挺地坐落于下着淅沥小雨的窗边,端正又隐秘的氛围在往事的回首当中自然晕散开来。谈到对当下年轻事物作何感想时,陈冲认为90后看起来好像是追求更真实的一种东西,实际上又要用修图的方式擦去质感来实现对不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关注。她对现代人的这种现象级的观察,总是毫不费力就敲打了人心,而你也能感知这个声音越来越悠长,绕梁三日不绝。 |
|
今晚第一期的节目令人有些失望,倪大红的思想储备还做不到呈现四十分钟的丰盈。之前采访陈嘉映,唐诺的那两次谈话质量较高。再看看吧。 |
|
一个有意思的社会 是很多普通人 可以清晰的描述自己的生活、分析生活的世界,但是很多中国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 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 行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 |
|
这季的摄影剪辑越来越飘了 知远的措辞就那么几个 对话薇娅驴唇不对马嘴 |
|
公号刚发的花絮里,许知远谈到了从时代精神到个人内心的视角转变,谈到了在疫情中怀念那样的生活(一周内不同的时空,今天长沙明天杭州),也谈到了面对面的亲密感——我觉得还挺重要的,这个节目多于艺术人生/巴黎访谈的地方,就在于暗搓搓的真人秀意识,用镜头塑造与嘉宾共在的生活:和陈冲散步看海,跟坂本龙一逛街收音,陪师母追忆罗曼史,与金宇澄穿街走巷。在这种闲散中,有一些本真的东西从对话和思想中溢出,不言自明。十三邀的影像,完成的其实是“看见另一种可能”,一种在公众场合坦荡荡地聊“附近”消失、或是“消费主义很精神性”的可能,一种看见树想到惠特曼、看见窗户想到历史的可能,一种在生活中建设精神生活的可能。思想,不是谁的专业,也不是哪家的产品,而是一个平常社会的日常,希望十三邀办下去,看见越多可能,越能让我们正常 |
|
“我喜欢那种没有实用的激情,那是对人本身的一种拓展”。喜欢陈冲,睿智、通透,轻描淡写就可以点到你内心深处,这个女人太厉害了吧。许知远对话陈冲这一期,真可以品上好几遍,简直是一碗精神粮食。 |
|
看到许倬云老先生的一期看哭了,“我是伤残之人,要能够不败不馁,幸亏从小生下来就如此,如果长到十五岁被一棒子打倒了,那是起不来的, 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只有失望之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会想过日子为什么,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而不是浮面,想东西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这个是难得有的机缘,我们(历史学家)可怜的很,只能记人家做过的事。我觉得你们做的事,是好的事。如果能在输送知识,刺激知识之外,发动观众,大家讨论交换意见,变成一种呼应,这是很强大的力量。我尽我本份,干这一行,该做的事就做,我想要开拓几条新的研究道路,新的观点,我尽量做,做了教给年轻人。我老了,还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他们我愿意舍得时间和精力开讨论会,一对一的讲,尽力。”
往里走,安顿自己 |
|
主持人水平不够,提的问题更是缺乏深度,一个文化大师在他面前,问的都是无关痛痒。倒象是家常闲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