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倒觉得是曼多萨的最佳发挥。警察黑化,飞鸽和尿布藏毒,高压严打禁毒,人权争议,大鱼吃小鱼,每个人都是利益链上的肮脏棋子。借一个并不复杂的类型片外壳,完成极具野心的政治表达。开场的缉毒戏,高速运动的夜晚群戏,贫民窟大航拍,诡谲的配乐轰炸,颇像娄烨的《风雨云》。中段回到熟悉的曼多萨,对民生和社会乱象的深入洞察。结尾又用极其讽刺的方式,撕扯开千疮百孔的体制腐朽,力道惊人。/ SIFF第26场 |
|
2.5,放在Mendoza的作品裡面顯得比較平庸,2019.07.07@ SKC |
|
用信鸽运毒,不能享受和平;在教堂碰头,无法获得救赎。生活在垃圾堆里的线人,把毒品藏进孩子尿布。被学校提名媒体干事的警官,用绳结勒死线人。女儿朗诵诗歌,相信父亲是英勇的警察。警局举行葬礼,纪念缉毒的凶手。总统无视人权,媒体敷衍了事,警察心怀鬼胎,高层暗中勾结,扫毒之路仿佛没有尽头。 |
|
以为是纪录片。 |
|
#BIFF# 前半段警匪片+后半段平行叙事深入两位人物的命运,曼多萨的新片清晰地讲述了菲律宾反毒行动中的权力腐败链(利益链)。影像风格不够强烈。 |
|
意料之中的类型化,但开场抓捕戏可纯由人物视线缓缓铺开,监视器和航拍的插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形式的不连贯。 |
|
扫毒溜货,飞鸽传粉,尿布红包,衣架灭口,泳池交数;这厢垃圾场育儿,那厢家长会选举,这厢棺材哭丧,那厢教堂唱诗,然而最高权力面前,两者殊途同归;干净利落挺好看 |
|
如果将Amo也视作一部电影的话,三部显然是从三个角度切入同一个体系问题,Ma' Rosa是毒贩,Amo是警察,这一部则是警察与毒贩之间的Alpha. 从观感上的确不及前两部,Rosa有更突出的导演风格,Amo作为剧集又有更大的体量,这一部更像是某种做极端对比处理的精简版,但好在三部所构建的影像世界又是极其统一的。对于它的镜头切分有些疑惑,难以看到先前那些明显的段落镜头,镜头效率似乎变高了,但又带来空间上的阻断感,尤其是行动当晚监视器与实拍衔接的一段。 |
|
将“毒品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归咎于底部的腐败,某种程度上是对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肃清行为的粉饰。从美学风格上看,相对曼多萨之前的作品也有比较明显的妥协痕迹,人物间连接并不紧密,让用力过猛的后半段反而显得有些松散, |
|
视听还是挺享受。这次再加上上次东京国际电影节放的菲律宾版三棱镜中曼多萨的那篇,不难想出作为评委主席他为什么金麒麟选了阿曼达。 |
|
还不如娄烨刁亦男呢。这片到处都在错位,一切元素都被摆在了极其别扭的位置上。导致各方面都还过得去,最后效果却出人意料地糟。为什么这种故事要用日常影像,要用大量手持?或者如果这是一部政治电影,为什么不干脆拍成伪纪录片? |
|
曼多萨也这么套路了?本来以为是又一部罗莎妈妈,实际是带玻璃渣的“主旋律”(?)当然一贯的手持风格还是很赞,黑夜的色调粗砺真实,技术上越来越稳了。相较以往的纪实向,这次加了很多商业元素,一开篇就是重型音乐,全景航拍,国礼和警方行动的大场面。毫无惊喜可言,对底层贫民区,住在垃圾堆中的人民生活状态,与旁边高楼大厦巨大反差的社会现实,前作中早有更惊艳的呈现。从上到下,全面沉迷于毒品,赖以为生的又一次探索。官吃黑,警方参与倒卖,层层勾结侵吞,得利之后又除去下级,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戏码也引不起什么波澜了。也就最后死于利益交锋,却被追封为烈士,成为孩子们典范,教育下一代又投入到黑暗的警方,为缉毒事业为国牺牲有点讽刺意味。(飞鸽传货,纸尿裤藏毒还是不靠谱啊) |
|
手持摄影带来的暴凛令人印象深刻,名字本意为宗教先知的线人死在了警察手里,中饱私囊的警察换上警装却死在了街头……在这片炎热狂躁不安的土地,没有绝对的法则,没有常规,甚至,没有一种绝对的秩序…… |
|
手持在贫民窟里穿梭真的舒服,全景贫民窟更是有身临其境感。前半段完全浸入,两主角的日常生活太加分了。反而不太喜欢过于点题的开头结尾。 |
|
2019SIFF。曼多萨作为「故事讲完派」却依旧孜孜不倦寻找「讲故事」的新形式——在本片中用纪实方式反映警匪交战的紧张感(甚至不惜「犯规」使用定拍鼓点来「刺激」观众),用警察/线人两组家庭的对比(乃至死亡)渲染强烈的讽刺感。与直接反映社会冲突与暴乱的法国电影一样,菲律宾电影在揭露体制/系统腐败上的力度令人咋舌。 |
|
#22ndSIFF#09 |
|
菲律宾毒品产业链被拍得纹丝不乱,而且是从一个反派角色的视点切入,现在的警匪港片也很难做到有这样的观赏性了... |
|
早就该拍黑色电影或类型电影了 |
|
纪录片式拍法,腐败的警察和被利用的线人 |
|
我以为要讲一个像香港四大探长一样的故事,结果是揭露领导腐败的。菲律宾贫民窟挺带劲的。 |
|
3.5。前半段行云流水的缉毒行动颇有Sicario之风,后半段平行两线对毒品战争利益链条的侧写也算不错,但整体来看并没有什么新东西 |
|
运毒这段也讲得太久了 |
|
镜头还蛮值得品,成片总觉得缺一点意思 |
|
第一部曼多萨,犯罪缉毒警匪片类型中的元素一应俱全,影像却很有“娄烨”感,手持、粗粝、暗淡、污浊、紧张、松弛,在类型的外壳下努力营造出纪实感,没有同类型港片中那些夸张与刺激观众眼球的故事片猎奇倾向,非常富作者魅力(瞬间对曼多萨和菲律宾电影燃起兴趣)。男主角Allen Dizon好帅,菲律宾版渡边谦/周润发/高圣远集于一体,演线人的Elijah Filamor则很像周一围。电影聚焦了近年来杜特尔特铁腕治毒下的菲律宾乱象,表面看似肃清社会渣滓然集团内部早已腐烂至根,扫毒成为警界合法暴力敛财的幌子。偏偏曼多萨又给予了两位身处灰色地带的主人公大量的日常戏份,拉近了与观众间的距离,短短一个半小时“真实”相处所产生的浑厚复杂感情让两人的所作所为与死亡超脱出同类型电影角色框架,无法也无权作简单评判,品味起来辛涩难耐心中很不是滋味。两段运毒戏目瞪口呆 |
|
分外流畅。在类型化的过程中加快了镜头速率(手持更多时候不再展示环境),于是也自然削弱了环境音(更多是心理的外化回来抓人物)。但可惜在处理类型元素的过程中没能持续产生动力(故而需要强冲突戏)。 |
|
挺棒的 |
|
3.5。前半段怼近景就算了,后半段也来,看得太累了。对比前面张力,后面多少有点无以为继的感觉。黑警的枪杀虽然造成了悬念,但是这个剧情下也没什么悬念了……以及配乐还是很喜欢的,但是导演用得有点没节制了。 |
|
不是很喜欢这种摄影风格,机位很低,一直在晃。看得头晕。不过故事讲得很平实,3.5星 |
|
3.5 门多萨又开始揭露社会现实了,看多了可能会有些疲,和基纳瑞主题比较像,揭露执法部门的贪腐,有时候会担心导演回到菲律宾会不会被报复啊? |
|
还是狠的,前半段细节充沛,能量十足,但后半段实在用力过猛了,陷入窠臼。同样是展现公权力腐败和底层对毒品的依赖,离罗莎妈妈有点远,遑论真实。 |
|
8.5 视听语言非常厉害,不愧是戛纳最佳导演。建议曼多萨这种人才尝试去美国发展,而不是在菲律宾为钱下海。 |
|
3.5 |
|
3.5 |
|
从底层视角展示犯罪的食物链,这个选择相当明智。他国的现实和我的现实,他国的真实故事改编语言和我的阉割形成对照,现实主义力量比较强。持续好几分钟的心跳背景音,我的心脏根本承受不住,抗议这种强行生理性的干high。 |
|
挺敢拍的,这点来讲是个好作品。男主简直是菲律宾吴彦祖,英文说得也不错。但答非所问还是不可避免。看的第一部菲律宾电影siff2019 |
|
#22th SIFF# 4.0 |
|
3.5,看的时候状态不是很好,但是电影探讨我的主题还是挺有意思的 |
|
整体不错,听着费劲 |
|
bilibili |
|
SIFF. 这次的Mendoza更加绝望,黑吃黑的整个链条,若故事放到香港就是一部精彩的港片,在他的镜头下,一切都真实到恐怖。 |
|
好看。剧情有个大bug。没有很激烈的打斗,非常生活化的视觉,男主表演不动声色。大鱼吃小鱼,为了生存,为了家人,各自有招。整部影片,从缓慢的节奏里,看到一种冷冷的讽刺。影片镜头逐渐拉出时,作为观众视角,看到:人,只是爬行的蝼蚁,不论位阶,都是可怜。 |
|
When justice is placed in the wrong hands, it is really hell. Murderers too often have a saint’s face and there were too few churches to redeem all the sinners’ souls. |
|
胜在真实 够黑色 够腌臜 |
|
31 MAR 2019 (4-) 曾經覺得lola年代的mendoza信手拈來執起hand held就自動波洶湧澎湃,但thy womb此後不免有種回塘之感。唔知點解,可能係setting問題,一路睇一路諗起tirador,雖然已經全然忘記。 |
|
不错。 |
|
【22届上影节】这部片的尿性就是“铺垫两小时,高潮五分钟”。尺度是小了一些。倒还是有点曼多萨的味道在。高潮处理有点像杜琪峰。 |
|
细节到位,看到了曼多萨有新尝试的决心不过效果一般 |
|
打四颗星,视角独特,从反派视角,刻画了黑警和线人,两种心里状态,两种生活模式,以及最后两个人的宿命,我其实挺希望看到黑警最后正常生活,没想到结局,他也是黄粱一梦。 |
|
第一部菲律宾电影,叙事镜头从不同视角演绎的不错,中间剧情稍微有点脱,男主的死亡蛮意外,枪声倒是把我吓到了 |
|
快进看完的,腐朽的菲律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