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分吧,风格很突出,华语片挺难得。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对《白日焰火》的一次呼应,或者说,以这种方式,给《白日焰火》中的桂纶镁一次补偿。影像上则更风格化,也是最考验观众的一环,光影是黑色电影式的,非常人为的布光,各种对影子的使用,一个被阴影覆盖的城市。之前也曾考虑胡歌和廖凡角色可以互换,但还是这样更好,因为胡歌出演这个角色,才会让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感情更为复杂,而非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同时,借角色的逃亡,去环视那些光怪陆离 |
|
不及白日焰火。由于镜头和叙事都太僵硬,导致优秀的布景和灯光塑造的氛围都让人觉得虚得泄气。表演一般,胡歌的角色可以演得更好,并不是沧桑扮相就能显得有演技,他的情绪传达还是有欠缺,不灵也很难动人。三星给美术,枪战,和个别不错的令人捧腹的台词。 |
|
电影没有沉浸在传统中国电影模式中,在美学上有创新。也被角色吸引,胡歌作为电影新人这份答卷交得不错。 |
|
不喜欢《白日焰火》的人大概率不会喜欢这部,胡歌付出的所有努力就是把自己给搞成了一个二手张鲁一,桂纶镁的角色更加莫名,而且整个人越来越像小男孩了(要真是小男孩那故事可能还好看点)。当然最好笑的还是黄觉,专门跑来演一场〇〇戏,上一部是廖凡这一部是黄觉,刁亦男下一部准备再找谁来〇〇桂纶镁啊 |
|
就说说个人的观感吧,优缺点都很明显:视觉很类型风格化,南方的潮湿和错杂很亮眼,动物园一幕尤其喜欢,动作暴力戏码也很有温丁风格。但成片有些粗糙,段落之间也不太连贯,剧作的细节也需要打磨,人物没有立起来,听完讲创作意图也觉得欠思考,还是有提升空间的。 |
|
真是观感特别奇特的电影,一方面光影和镜头登峰造极,氛围奇佳,另一方面又分分钟想问导演:为啥偏偏选了这么两个人来演?大概是史上最不像逃犯的逃犯和最不像鸡的鸡,每五分钟都要分神脑补这要是曾慧美孜和廖凡就好了,一切情节都会合理化一万倍,包括那一坨口型都对不上的塑料武汉话,真的,不是演得不好,就是不合适 |
|
刁亦男似乎把他平生所见所学一股脑堆在了电影里,但真的只是堆在了电影里。 |
|
土耳其阿达纳电影节展映中,除了我的回顾放映外,就只有这一部参加过戛纳竞赛的中国电影,国内还没放,就去看了。现场对白声音小,又是说的湖北话(开始还以为是四川话),许多地方听不清,还得看英文字幕理解,没怎么看好。外国观众倒是很多,看后说像好莱坞的犯罪片。导演拍黑色犯罪片的技艺是很不错的,只是几个主要人物都单薄、空泛了些,血腥、杀戮、色情虽多,也无法给片子增加分量。 |
|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部作品里变得极为重要,人物并不是扁平,而是人物被环境融化(戏剧脸谱化)了。尤其在满墙的报纸和新闻图片里,与剧情无关的旧新闻挟持了男主角的痛苦。我们不得不考虑艺术家有限的表达空间,从而肯定这部电影在强化个体和时代的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更或许男主角和女主角走走停停,背后或许有贾樟柯的影子的,而美丽的梭罗河又是一腔内在的姜文(黄秋生弹唱)情怀。当时代的列车在头顶上呼啸走过,桂纶镁、胡歌、你、我或者谁的“呻吟”和“呢喃”便都听不清了…… |
|
野鹅塘湖区,一场由电瓶车引发的惨案,鼓噪出小镇一隅柔黄湿粉的浮世绘。恃凶者贪于汇聚、稽查者享于汇聚、甚至连路人都乐于汇聚其中,谁也无法置身罪案之外。刁亦男用近乎执拗的视觉光影,为暴力着上如梦似幻的脚注,更制造了专属于他的血腥奇观。 |
|
刁亦男的美学向来自成一体,这次居然更加极致,雨夜追逐可以入选年度最佳镜头。影片本身充满了导演语境下的疏离感,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角色的挣扎与和解都令人唏嘘。刁亦男调教演员功力令人叹服,在他的镜头之下,桂纶镁一如既往绽放着缥缈的美丽,而胡歌拥有了破碎的梦幻色彩。 |
|
那只给面加醋让时间暂停的手,是命运对他最后的温柔。 |
|
在戛纳看的第一部主竞赛中国影片,但却瞄了全场的英文字幕感觉看了个外语片。故事和人物不知所云。刁导镜头风格强烈,血喷雨伞的一幕印象博得现场观众一阵掌声,但无奈胡歌演技太差,全片整体上提不起来,无高潮无起伏。 |
|
坐在电影院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回了家,而不是在戛纳。电影里的街道都看见了童年 |
|
和《无人区》《荒蛮故事》异曲同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演变成命案的故事。
本来这件事都翻篇了,黄毛还要去开一枪,不仅导致自己被爆头,还连累周泽农被追杀,才有后来的把警察看成了猫眼、猫耳将其误杀。
猫眼、猫耳是典型的不在乎杀人坐牢的人,招惹了他们,要么他们把你打死,他们坐牢,要么你把他们打死,你坐牢,赢了输了都没好下场。
宁愿吃点小亏,也不要和他们硬碰硬,这就是垃圾人定律。
要是黄毛不开那一枪,就没有后面的事了。
当然,如果不发生这件事,周泽农也不会发现所谓的义气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只需30万,就能让任何一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出卖你。
被常朝出卖,被华华出卖,被刘爱爱出卖……
他知道这次逃不掉了,反正横竖都是被卖,不如卖给家人孩子。
这世界太现实了,凡事都有一个价格,甚至连人命都明码标价,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
|
“如果生命注定是场失败,如果崩溃必将到来,我们便尤其赞赏那些自觉地选择了这失败并彻底承担起这一失败的人。” ——写给周泽农 |
|
题材很有突破性,对导演和演员都是一次挑战。刁亦男上次柏林拿了金熊,今年作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不是没有道理的。 |
|
4.5;不无匠气的高度纯净形式美,讲究到刻意的视听语言,全世界都流行的(乡土)霓虹美学搭配大量夜戏低调布光,无论从文本剧作还是镜头拍法,均搭建出地道黑色电影模式和骨架,啊真希望国内多几位这样会拍的导演!三场会议令人印象深刻——黑帮、警察、拆迁队,构成类全景式的「聚会」,横剖社会生态面,荒诞讽谑,轻触社会议点又点到为止。「南方」真是一个绝好意象,潮湿暧昧犹疑未知,雨夜笼罩的宿命走向(更有梅尔维尔之味)。高光场面不少:1、塑料大棚内外的影子互映;2、决战段落楼梯上下的影子:3、墙上旧闻的剪辑;4、几个凶杀和情欲的段落;5、两人对话时被雨声淹没(故意消音)。 |
|
动物园里动物的惊恐眼神,人在丛林中的汗流浃背的逃亡,一路追赶时经过的众生百态。镜子,幕布,影子,声音,颜色,气味。真不错。只是更多的呈现了美学和影像,相比于这些,故事没有余味。 |
|
目标受众绝对不是中国观众,用各种各样的奇观元素堆砌出一个猎奇的南方城市。在这样一部只有角色没有人物,只有剧情没有故事的电影里,能看到的只有外媒想看到的中国景观。 |
|
开了无数枪,死了十个人。大概是这么多年最凶狠的国产片,很难得! |
|
比预期还惊艳,绝对要看最好的大银幕!塑料城市CBD幕下的城中村飞地挽歌,极其绝妙而高级的双层猫鼠互文游戏。如果说白日焰火是对逝去年代的悲情感怀,那南方车站则是聚焦最为当下的,被驱逐的,多余的人与事,堪称非遗性的影像保护。 |
|
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导演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希望以后的新导演们可以忘掉《杀人回忆》,学一下刁亦男。当然无论学谁,门槛都很高,而模仿刁亦男的难度更大,需要在视听语言上用力,剧作上的难度也一样大,刁亦男这种拍法就是检验新导演能力的试金石,非科班或者大混子瞬间就能暴露出来。片子继续黑色电影的框架,但是在剧作和女主角的人设上做了反类型的处理,但剧作大框架的设置让时间非常的紧凑,在女主角的眼神流转之间,把城中村野鹅塘的大环境尽数交代,同时目光所及之处又靠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完成。导演还有意削弱了人物的动机和叙事的目的性,让一切变得更复杂更暧昧,霓虹美学和暴力奇观让片子变得更风格化,犹如一场极具风格化的装置艺术。 |
|
感恩戛纳!我跟胡歌看了同一场世界首映!放映结束后一波波的掌声不断,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中国电影真的又进一步! |
|
#72nd Cannes# 延续了《白日焰火》中对黑色电影的探讨(又是一个看似传统实则反向的黑色电影故事,对传统的femme fatale形象与功能的改写),不过格局要庞大许多,尺度惊人,很多地方嘲讽感极强。桂纶镁“再次”扮演了一个外表冷漠而心理戏丰富的角色,完成度甚至好于《白日焰火》。对野鹅塘地区空间的设计,极为风格化的对表现主义混合色光运用绝对堪称世界级水准。动作设计和分镜上比较特殊(反套路),显得比较生硬,不过竟然也达成了某种风格化的效果,一些暴力场景很亮。剧作也真的并不太按类型套路来,在剧情上还是有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无论是双闪回还是警方布控那场新闻联播戏的写法都可商榷。正是戛纳体系中具有强烈作者风格和暴力场景的类型片。 |
|
整体观感不如《白日焰火》那么有余韵和回味,节奏感也一般,但像这么一部从开头出演职员字幕时就精心设计了各种字幕排列构图、时时刻刻都致力于展现电影领域的“形式即内容”的作品,能出现在内地院线还是很值得高兴。应该给不同欣赏口味的观众提供更多选择,目前的院线片种类还是太单一了,这类片依然太少。发现很多朋友平时会把“形式大于内容”当作贬义来用,其实当一百年前电影真正意义上做到“形式大于内容”的那一刻,它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
|
视听语言高度形式化和风格化,惊喜之处在于把一个罪犯逃难与警察追捕的传统类型故事融入在一个中国城村本土街景的空间与群像描绘里,对动作戏的剪辑和调度很精彩,人物塑造全都退居其次,会有争议。 |
|
有这么好的运气,为何不逃到南方。这里有奔袭的火烈鸟,嘶吼的大象,有投币就能歌唱的人头,有花钱就能陪泳的湖水。他们感叹,这个悍匪多狂啊,子弹都打光了。却没听到火车呼啸盖过的真心,雨伞横杆刺穿的谎话。不去南方,因为这包软中华,这口热汤,因为这贱命还有赏金,因为故事始于湖畔也终于湖底。 |
|
刁亦男把导演技巧推向极致,这是一部被极度的设计吊着的电影。每场戏都满溢而出,从视觉元素(霓虹、棚影、几何图形)的反复,到间离得宛如开玩笑般的声音设计、以“对仗”书写的三方势力设计。“城中村三不管地带”被彻底景观化、人物被彻底景观化,演员各演各的,宛如机械木偶戏亦或凹造型走T台。但复杂的是,这些景观并没有被简单处理,刁亦男的方法与贾樟柯式的“土实社会流”背道而驰——变异的地域,流动着破碎的、脆弱的、随时都有危险的气息,如一只养在即将碎掉的玻璃罩里的老虎。不确定该如何评价,于我而言这些是好的设计,但全堆砌在一起就是很硬的东西,有趣却又生硬。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如《白日焰火》。 |
|
夜行动物的低徊趣味。从开场的高架桥墩柱,到车站候车室,再到人头蛇身美女的空房间,周泽农和刘爱爱转悠了许多地方,从城中村到野鹅湖,终于无处可去。以高架桥段落为例,观众会跟着镜头,绕转,移动,从胡歌的脸,到桂纶镁的影子。路过的车灯,手上的烟支,洒落的雨水,挑动起观众的通感,观察,端倪,推测人物身份,拼贴事件始末。虽然伴随凶杀,但《南方车站的聚会》的趣味,像墨水稀释在水中,慢慢释放到它的环境,也就是整个电影的场——从建筑,车辆,人群,湖水到天色。它们,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主角。 |
|
胡歌骑着一辆抢来的摩托,绝望地沿着城中村逼仄的街巷一路逃亡。鲜血染红了身上的盗版阿根廷9号球衣,残缺不堪的字母中,我们依稀能够拼出那个伟大的名字:巴蒂斯图塔。 |
|
暗藏杀机的暴风雨之夜,破旧蔓延的城中村,雾气氤氲的野鹅湖,接头车站与地下集会,废弃空屋和夜市广场,猎杀动物园与过场马戏团……地图上找不到的三不管城乡空间成了主角,主要人物则成为被抽空前史过往且表演内敛的模特(似布列松)。视听语言相当精彩,迷影致敬与花哨技法层出不穷,如延拓空间的镜子、被火车声掩盖只剩口型的话语、霓虹般的高饱和色光、别有余韵的运动长镜头、环境中时而猝起引人惊颤的爆响、主观视角的表现性声响(配上周泽农拿枪指着墙壁各处与变焦推进剪报的蒙太奇,想及戈达尔与老马丁《出租车司机》)等。雾中泛舟如《雨月物语》变奏。暴力与情色场景大多简洁利落,主要过程均留白或发生于画外,包括多次用墙面或帘布上映出的运动人影来构成画外情节与空间(亦有德国表现主义遗风)。整体有想法与意境,但缺余味。(8.5/10) |
|
刁亦男的戏剧经验的套用导致了调度和剪辑的不契合,整个成片有一些drive的调调,大量的灯美设计很不错,摄影也算上乘,但是却被僵硬的调度和柔弱的叙事方式毁了。整体剧作,只有一个词FRAGILE,太易碎,只看到了向作者靠拢的一厢情愿。太断裂,情感毫无连续,在充满刻意的桥段里卖弄自己的把戏。 |
|
满分的舞台剧调度,每一幕都清楚分明。虽然只有几个段落,但刁亦男证明当代华语电影也可以很暴力美学。啊啊啊我敢说昆汀看得比我还过瘾!(胡歌转型成功?) |
|
中国特色霓虹黑色电影(是的,就是五彩斑斓的黑),在华语圈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激进的尝试。基本面的发挥不只是稳健,可以说非常凶狠,势在必得、取人首级的那种创作姿势。完全不像《夜车》或者《白日焰火》,刁亦男几乎决绝地割断了与过往作品的外在连接。开始还以为又是一部《天注定》,往后看就发现表意系统完全打开了,比起深挖人物,他现在更感兴趣的是影像的可能——但遗憾也就在此,美学几乎全面制霸。所有指涉暴力的段落都让人印象深刻,固定镜头、特写、快切,以静制动,雕塑般的造型感,然后一声巨响震断人的神经,也让空间和人物完全流动起来——兴庆都(打碎灯泡致敬牯岭街?)、馄饨摊,到动物园抵达紧张的视觉高潮,枪指报纸则是视听的双重喷薄。也开始玩符号,蛇、镜、帽、伞,打破后生毕赣的垄断。结尾稍稍泄气,但整体质感让人难忘。 |
|
对标志性城市气质进行提炼,在城市实景中再造一个新的城市,具有此能力的华语导演唯刁亦男一人。在这样精密的微缩模型(恐怖主题公园)之中,人物之间、镜头与人物、镜头与镜头的距离可以被重新刻度,人物是带着面具的血肉之躯,也是被暴露在天眼之下的隐遁人偶。得益于新城市的构筑,文本意义、演员气质、叙事节奏都被再次定义,这样的作者性绝不是霓虹美学四个字可以概括的。刁亦男的巅峰不止于此,也不止于《白日焰火》。 |
|
电影居然比预期的还要生猛,寰映影城的杜比厅视听太炸裂!胡歌这张脸就是为银幕而生,早拍些电影该多好…“天使陪泳,包你满意” |
|
一部个人风格独特充满了创新的电影!镜头每一桢都精雕细琢。几乎都是夜戏,所言不虚,各种各样的灯光和布景下夜色绚丽奇幻不可思议。黑帮戏的追逐戏,打斗戏,枪战戏也有导演独特的表现方式。刁亦男在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实验自己独特的美学和叙事角度。
我喜欢这个故事,纠结的欲望,迷离的爱情,荒诞而又真实的故事,猝不及防的黑色幽默。
周泽农的角色随着故事渐入佳境,在最后的场景里,一头走投无路的野兽对生命最后的贪婪和不舍。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就是阴郁。这个颓废,阴沉有些秀气的黑帮分子像奄奄一息的野花,却又时时露出嗜血残忍的生命力。有着野兽的本能,对于生存极度的渴望,最后反而为了人性压制了这种本能。这个角色最终脱离了演员胡歌本身而有了自己的生命。 |
|
这是看了一场讲故事版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
|
兑现死亡的价值有一百种方式,周泽农选择了最完美的方式:是最完美的猎物,也是最完美的猎手。南方车站的聚会,明明是个血腥悲伤的故事,却看出了迷人的浪漫。刁亦男的视听不超前于时代,但一定超前于当下的中国。 |
|
胡歌让人惊喜,刁亦男没有让我失望,片子能过审,得感谢中宣部和电影局。 |
|
影片没能建立任何深情连贯的人物形象不是因为胡歌的扑克脸,而是故意设计成:姐弟不曾对话,夫妻不能谋面,哥么无需歃血,暧昧点到为止,互助止于羊癫风——所有人物关系都被强行拆散。
巷口的一排洗衣机,海滩的一排陪泳女,投币唱梭罗河的马戏团,躲藏逃犯的动物园,这些荒诞现实主义的奇观,是城市化过程中被遗忘的底层,在偷个电瓶能发展成两大帮派的南方小城,能组建“聚会”的不是人情,而是30w的悬赏。每个人都茫然不知为何而活,最靠近的答案就是钱,所以导演也无需歌颂在乱世中看得透彻的某人,只消冷眼把他们全部白描就好。 |
|
《南方车站的聚会》有种怪异诡谲的形式美,华语电影里基本没有参照体系,配乐、剪辑、动作、人物都有一种隐而不发、发则凌厉的浓烈毁灭感,野鹅湖一带的夜间城中村就像早期的九龙城寨,人如蛇鼠穿行其间,鬼影幢幢,欲望缠身,无仁义的蛮荒地带,周泽农的魂是虎口上那只飞不起来的飞鸟纹身,保持残忍与凶狠是活下去的前提。 |
|
一个关于电瓶车与城乡结合部的传说... |
|
逃犯与警察双线并行的叙事展现出堪称奇观的中国地下社会肌理,新黑色电影风格与硬派警匪类型在绝望与暴力中的一次聚会 |
|
属于后劲儿比较大的电影,很多镜头一直在脑袋里转。昨晚看完,边上的法国杂志记者很兴奋,拉着我倾诉了半天。说自己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些黑色电影外更深层的东西。区域的生存系统,权力与犯罪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人关心的生活在暗处的人之类的,是顶级观众了。只是害我错过了散场前的主创拍照! |
|
第一次被桂纶镁打动,更准确地说是被导演说服。在一个主义全部失效的年代里,用这样一种决绝单纯的表现主义手法,去表达广泛的现实主义社会图景,我觉得有超越审美层面的意义。完全能够认同对那种整体上的即兴暴力的描述,以及男男女女被裹挟其中慌不择路的恐惧。重复那句话,永远和这样的电影站在一边。 |
|
肯定是国产电影近几年来视听上最用心设计的一部戏。但因为剧情和人物欠缺张力,人物都很符号化,难以代入情绪,所以视听语言就全成了虚张声势和卖弄,有时候空洞和虚张声势到令人觉得好笑。想要显得有格调和作者化,但却常常令人感觉到做作和奔着拿奖,这就是一直看刁亦男电影的感觉。 |
|
形式大过于内容,但形式太美。现在想起来,那些口音僵硬的武汉话,大段大段的夜戏,交织着摇曳的霓虹灯,都变成一场遥远的、怪异的梦。还是很感谢刁亦男拍下了这样的武汉。 |
|
故事的核心其实很俗套,但导演用大量可信的细节掩盖了叙事的缺点。比如,警察出动之前说要试一下枪,因为之前没用过;警察队伍与犯罪团伙开会场面的对比;纺织厂里噪音太大,拿纸笔对话;那个“吃面还是吃粉”的问题等等。这片子大概是两个月前看的,现在还是能记起不少画面,后劲很足。这可能对中国导演是一个提示,如果我们不能拍一些突破性的主题或题材,那就在细节呈现上做到极致,通过细节来留存部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