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世间的每一场踽踽独行,都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寻找到你。土耳其铁匠纳扎莱特九死一生饱尝艰辛,远涉重洋横渡大洲寻找女儿的孤独之旅。最后与女儿的相见却是相逢恨晚,执手相看,一别便是一生。宏大苦难史下人物艰难寻找生活的出口,喘息呜咽而发不出声音,正像我们面对历史时徒劳张口而叫不出声的无力。 |
|
m2161:前半段亚美尼亚一战的苦难,让人想起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吟游诗人》。最后的相遇,真实而幸运,他的希望,她的依靠。片尾音乐《Exodus》/Alexander Hacke |
|
阿金去拍亚美尼亚大屠杀相关题材已经算是突破了。不过这片真的太好莱坞套路了,万里寻亲路写得还算行,重点其实变成了“流散”(Diaspora,其实这个曾经专指犹太人的词如今也扩大成叙事套路了……)而不是屠杀,这也与亚美尼亚裔的主流叙事是呼应的。跳下马就在路边强奸妇女原来不是抗日神剧专属啊哈哈哈哈……塔哈·拉希姆颜值虽高但是演中年简直…… |
|
啥?别闹了……小学生记叙文吗…… |
|
电影拍得很规矩,虽然片长很长,但并不显冗长,得力于故事编排和节奏的把握。但整个电影下来有些流水账,情感虽然到位,但冲击力后面没起来,反倒是前部分这方面做得不错。 |
|
前半段时时刻刻面临死亡,血腥残忍张力十足,颇有点《钢琴家》的感觉。中间开始转向公路片,从一个荒原到达另一个荒原,注定了亚美尼亚人流浪的命运。法提赫·阿金跨越半个地球的奥德赛,无论是遇到好人还是坏人都让人无比动容。一见到拉希姆就想到预言者,一想到预言者就觉得要见血,果不其然… |
|
Tahar你演一个历经各种战争磨难后寻找十八九岁女儿的父亲未免太帅太年轻了啦。配乐真的太好听了。 |
|
亚美尼亚大屠杀100周年。导演不知道是妥协了还是原本就打算拍个“公路片”,而或许观众都是奔着宏大悲悯的格局来的。 |
|
其实这个分还是公允的。亚美尼亚屠杀部分主角光环也太。。。总碰上良心土耳其人。后半部闯荡美洲,变相成了公路片《漫漫寻女路》? |
|
美术音乐赞叹 |
|
2017072 战争的创伤与信仰的分裂,构成了历史的切口。阿金继续着对于少数族裔的关注,血亲的联系与家国的牵绊成为超越宗教的故事线索。虽然拍得有点流水账,但男主与默片的第一次触电,寻回女儿时哑口的呼唤,都是触动人心的华彩段落。 |
|
费斯·阿金终于在土耳其人讳莫如深的阿美尼亚问题上,开了一个切口。但拍得太过于啰嗦,他想展现史诗性的场景,但却如一锅乱炖的大杂烩,什么都有,但缺乏精彩之处。前面展现苦难,后面则像是公路片,表现得父亲寻女的艰辛与坚忍。将影片压缩一下,重新打乱一下结构,也许会是部好影片。 |
|
缓缓的,让你觉得你需要一颗速效救心丸……大爱费斯阿金! |
|
2015/7/3(五)14:00高雄電影館 |
|
我以为camp场面我已经见得够多但电影里的难民营那段镜头还是让我震撼了一下。娃娃脸大圆眼造型确实不像十八九姑娘的父亲但是苦难中的tahar好好看好迷人……居然莫里兹还演了一晃眼的角色并且和tahar同框了八杆子打不着的俩人有点奇妙的大概是导演喊来的 |
|
法提赫·阿金“爱·死亡·魔鬼”三部曲终章。这也是阿金首次涉足非当下生活,拍摄历史年代戏。前半段是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时期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后半段则是一位幸存男人的流浪与寻女之旅,横跨土耳其、黎巴嫩、古巴与美国,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熬过苦役、侥幸逃过屠杀、沙漠幸存、各处打工、两次扒火车、偷鸡又在搏斗中反杀庄园主、历尽严寒与独自跋涉...),终于与一位活着的女儿团聚。音乐用得不错,特别是那首多次复现也传递着身份认同的亚美尼亚歌谣,与数次登场的超现实臆想——睡梦中或昏迷后的妻女呼唤都令人印象深刻。集体观看卓别林[寻子遇仙记]实为最佳段落。不过全片还是比较俗套、割裂、拖沓的。对信仰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尽管阿金在采访中说“男主失去了宗教,获得了精神性”)。(7.0/10) |
|
Everything To Get You Back |
|
这片子应该让桃姐看,保证他哭成狗。还是觉得阿金野心太大,表达欲太强了。终究还是melodrama,看到后面非常累。 |
|
塔哈拉希姆独角戏,算公路电影吧😂大时代环境下人真的毫无反抗之力,故事拍得很正,也没太多惊喜了,丹麦一姐崔娜蒂虹客串演孤儿院院长 |
|
有野心,想说的很多,但拍得流水账/浅尝辄止,象征设置也过于刻意,趋于平淡(有点像看黑皮书的感觉)。T你长了张演16岁少年都能说服我的脸就不要挑战这种跨度的角色了,很尴尬,可惜了好人设。不过看电影那段演得棒死+吃苦精神可嘉。英语带口音说起来好萌的,但口语还是要加加油再,好好演犹大。 |
|
亚美尼亚人好惨啊hahaha 塔哈真是什么都演 |
|
大师级的调子。史诗片总需要点耐心。音乐的确不错。 |
|
开头很枯燥,所以这部屯了很久没有看。越看越入迷啊。Fatih真棒!土耳其那段历史太可恨了。 |
|
后半部信息比较单一,有点技穷。
但爸爸看到瘸腿的女儿,真是难受啊。
主角的脸哪像历经磨难啊,不像。
古巴的风土有点意思。
|
|
#威尼斯电影节# 徒有高超导演功力和成就史诗的野心 剧本平庸幼稚 失望 |
|
阿金镜下的奥德赛。摄影一流,尤其被弟妹死亡一段画面的颗粒感和影调布光惊到,实在太牛。在文本的创作中潜藏着巨大的分裂,阿金试图书写亚美尼亚人的苦难历史和人性之光,同时拿撒勒一路所遇困境的解决方式又似乎过于童话,从而使此前苦难的力度被一定程度地消解了。此类电影的政治价值。 |
|
人类有灭绝仇敌的传统,中外史上犯下的此类罪恶罄竹难书。只是到了二战后才真正开始深刻反省。 |
|
后半段略显冗长倒也不是那么不切实际 有种缓慢的悲怆 话说经历了那么多这个爹也没变得多沧桑 不容易 |
|
一战中,从屠杀中活下来的男主,几年后得知女儿还在人世,从土耳其到黎巴嫩,古巴再到美国寻找女儿的故事。被男主演塌陷了,整个一马尔丁版的刘德华,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后,依然走着帅帅的舞台步... ...出戏了 |
|
如果不是后段无止境找且只找闺女我会给五星,悲怆宏大的前半段冲着得奖来的,触碰至今敏感的政治话题,有人性孱弱有宗教纠葛有屠杀有救赎,一度以为The cut是其对宗教的怀疑与割裂。虽输在起点太高,但娃娃脸男主当不了伟人,寻女也许是小人物最真实完整的虐后余生。OST太美太好听。#威尼斯电影节# |
|
剧情进入千里寻亲后就冲击力剧减,信仰角度消失得无影无踪。刮个胡子年轻二十岁也令人感觉十分出戏。 |
|
这个世界不缺乏关于出走的故事,也不缺少寻找的故事,更不缺少回归的故事,这也是这个故事看似平庸的原因,但是精神上与阿金流散三部曲的头两部是相通的,回不去的故乡于是他乡成了故乡 |
|
亚美尼亚人好惨. |
|
2023-03-27
未央金茂府电脑🖥️ |
|
活下來是上帝的恩典,要把罪惡和苦難都記錄下來。 |
|
音乐和美术都不错,男主角演爸爸有点太帅太年轻。 |
|
一路找孩子。男主年纪大了以后的样子还是很帅啊,很奇特的一点是有些地方还在打战,说集体抹脖子就抹脖子,同一时空其他地方又很热闹。如果不是遇到好人也撑不下来。 |
|
Tahar脸还是太年轻啦,最后化妆也就是把头发染了染,虽然表演很好,但是十几年大时间跨度风里来雨里去的居然最后还是娃娃脸有点没说服力。导演野心比较大,最终还是掉进规矩框架里了。 |
|
主题就一句话“看男主角有多惨”,和看《为奴十二年》一样的感觉…这么长的旅程,却完全没有波澜壮阔的感觉,节奏太差,看到类似公路片部分的时候都看不下去了 PS.这爸爸过这么多年一点年龄感都木有,永远这么年轻 |
|
後半段的尋女過程順利得有點走味,但悲愴的傷感瀰漫依然強烈難忘,最後的重逢快掉下眼淚,2015.04.21@喜滿客 |
|
前面战争和后面找女儿都不错,如果时间能往前安排多一点就好了。 |
|
虽树立了一位伟大父亲形像,但漫长的寻亲之路显得有点单调了! |
|
千里寻女记,中间卓别林的戏中戏催人泪下 |
|
这片拍得跟主角的演技一样,非常稚嫩 |
|
有点太平铺直给了。 |
|
阿金这部视野更大,回到土耳其历史,与一战联系,战争反思性寄托在细小的细节上,比如英国胜利后,土耳其人被赶走时被砸伤的小孩,男主的态度。这部视角更小,集中在男主一人身上,鄂图曼内部的其他少数者。前半部分面对更具史诗和宏大的战争带来的困境,远镜把人滞留在干涸的沙石之间,不停前行。后半部分的找寻主题,漂泊无依回到一贯叙事。内部形成呼应,两次倒地由被寻找的妻子和女儿唤醒。这部音乐也很出色,妻子吟唱的民族音乐三次使用,成为内部精神支柱。一些大场景和大的冲击使用较为平静但有力的金属摇滚,气氛立马突出。这部综合了早期作品的元素,并做的更为宏大。 |
|
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拉去看,看到前半段时开始埋怨:大晚上的看这个电影,晚上要做噩梦了,战争中的杀戮太血腥暴力真实,难民窟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可是后面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地哭。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既残忍又美好。 |
|
所有排他性的信仰都不可信奉,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去约束自己,而不是攻击别人。 |
|
配乐不错,有种乐手边看画面边solo的感觉。“愿你的旅程顺利如水” |
|
和预期不太一样,说不出的平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