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半。优雅与龌龊往往是知识分子的表与里,但“龌龊”绝非贬义,而是中性的,人性的弱点而已。若不伤及他人,“龌龊”又如何?比如侯麦的“六个道德的故事”,讲的便是如何优雅地“龌龊”。但《柔肤》中的男人纵容了自己的“龌龊”,这就有风险了,而风险的极致便是自己崩盘了! |
|
特吕弗第四部长片,标志着他脱离新浪潮、重回早年曾大力抨击的古典主义电影。拍得精致细腻,略带感伤和喜剧色彩,然而并不能将这个简单的婚外情故事从俗套平庸中真正拯救出来。Delerue的配乐一如既往地好听,舞蹈场景也让人眼前一亮。对谨小慎微的男主和妻子的前史发掘得不够。(7.0/10) |
|
俗套的故事给特吕弗拍出了温情,每个人的行为都自然合理,虽然结局是噩梦。多雷阿如果活着,成就大概会超过德诺芙,女人的脸加女孩的眼神,很有表现力。 |
|
“巴黎不适合我们。”婚姻以外的情感,是在触碰a soft skin,一次情感的越界,特吕弗送上了两颗子弹。特吕弗只是把道德困境当成故事片来拍,而已。太剧情化的特吕弗,穿插了太多文学引用,只有抚摸大腿那一段给人喘息的机会,不像侯麦对道德的哲思。子弹解决不了困境,只能悬置而已。 |
|
特吕弗的电影就像书店里一摆一大排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精神上让人强烈抵制,生理上让人欲罢不能。柔肤就是这样,男人的摇摆和女人的坚定被描绘得无比真实细致,失败的爱情被解析得无比透彻有趣。与侯麦不同,特吕弗的爱情不在某一道德的瞬间,而在于全部不道德的过程。 |
|
水性杨花空姐美,怒火中烧妻子严;爱情好似谋杀案,妻子杀夫不归路。 |
|
特吕弗把女人拍得真是好理想化,小三的形象是如此的机灵轻盈和曼妙,既是有敏感多情的时候,又是来去如风说走就走如此不可捉摸。原配遭遇感情背叛后不堪受辱,成了玉石俱焚也要殉道捍卫尊严的烈女。相比之下男人的形象就是很生动具体的白描了,社交应酬时的道貌岸然,感到女人们的纠缠依恋时的避闪厌烦,被小三老婆拒绝两头不着落时的仓惶窘迫,第一次求欢被允后的雀跃和后面几次悖德赴约时兴奋鬼祟如同孩童附体,偷腥同时精神状态也仿佛年轻了十岁那种如沐春风的快乐是肉眼可见的。男猪把房间里的灯一盏接一盏打开,电影开场时手指戒指的大特写……诸如此类的镜头表达的意图简单明显到了连我都能get到的地步😂,这部特吕弗一点也不“新浪潮”,变得好“亲民”,难道是真被戈达尔刺激到了?ps还看到“日以作夜”里那个“野猫吃早餐”的镜头了。 |
|
男女主角电影都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女主侧脸特别有 凯瑟琳·德纳芙 的年轻时的神韵,也是法国电影的美人之一,只是自己阅片量比较少吧,孤陋寡闻了。越过DVD影碟直接高清欣赏,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影片,但是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大师操控下,影片今天来看依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结局算是“出人意料”,但是也是电影娓娓道来的近2个小时的一个“豹尾”,也让故事带给观影者一个继续思考的余地。影片从开始到最后,男人那种对女性的“兴趣”一直在保持,而当女孩子对他依附时,他那种的犹豫和怠慢让女孩子心里产生了“恐婚”,他可以为了面子,把女孩子抛在一边又不想和朋友解释,冗长的酒会、電影点映等繁文缛节让他喜剧般的在情爱和工作上分身乏术,加上家庭妻子的看护,更让这个男人顾此失彼。婚外情,或者是歌颂或者警示,而导演是戏剧化 |
|
资料馆2015.12.19.3:30pm 接受劝告向家里打电话试图劝慰妻子却被一个漂亮女性阻断,导致相差一线命丧餐馆的结尾颇有意味。和空姐在旅途上的相识、在巴黎的偷情与小镇的尴尬,都拍得极富质感。这类关于情感-性爱-激情-权力-责任的小品,总有着多于语言的纠缠。 |
|
其实是俗套的故事,但整个不道德的过程忧郁又动人。我没有立刻明白弗朗索瓦.朵列的那个角色,为何在男主离婚后反倒选择离开。倒回去重看了这段,才似乎明白。她察觉了两人之间的情感里有了憎恨,尽管这憎恨还很微小,却让她并不舒服。一切都太快了,她大概无法说服自己她和他的爱情,会和他已经结束的婚姻完全不同。她怕有一天也会那样结束掉。她看出男主的摇摆,所以走了。ps,弗朗索瓦.朵列跳舞的那段很迷人,她原来就是特吕弗现实中的情人。 |
|
泥萌以为这么无聊的婚外恋故事是特吕弗拍就不会无聊了么:) 不过他一定是丝袜控 几部电影都还要把丝袜牌子都说出来 不过人物细节还是可以看的 最后那个微笑比消失的爱人可怕多了【2015.11.8 法国文化中心】 |
|
男主好像大島茂。女主好像德納芙,連聲音都像。油管上有完整的可看:http://goo.gl/QTLMs 男生,尤其是成熟男子,有些文藝氣息的,都不能用來當老公,因為他們除了自己誰都不捨得愛。妻子們在變成歇斯底里的糟糠之前自動撤離吧,好歹給自己留點高貴美好的顏面。 |
|
特吕弗最天才之处或许是将镜头前的情人拍得如此之美。如若没有最后一枪,这样的故事还会反复上演,重点不是为何会如此,而是描摹必须会如此的发展过程,男主犹疑软弱且又见猎心喜的性格,折射出前期的婚姻必定亦是如此。 |
|
命运的交错,一开场就通过红绿灯把"crossing"打在了银幕上,再以道路的交叉强化意象,之后和情人的相遇、兰斯行的差错、照片的流转、和情人分手、错过最后一通电话等等,无一不是crossing,最终织就一出悲剧。
印象深刻的几处:定格、开灯关灯、银幕背后的剪影、结尾似惆怅似解脱的微笑/苦笑。 |
|
中间略显拖拉,剧情也有些俗套,但头尾干净利落,一点不输《冷酷祭典》的情绪冲击。开灯关灯、明暗变化非常有趣,把偷情心理刻画得很细腻。弗朗索瓦·朵列好美!! |
|
7.9/10。①中年已婚男与年轻空姐因意外陷入婚外情,最终空姐与他决裂、发现出轨的妻子与他离婚并杀了他。②漂亮精致的可称高水平的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运镜/调度(契合角色们的精致气质)与利落(制造轻盈气质,但感觉这种轻盈与文本/角色关系很小甚至错位,一定要说的话就是与轻喜剧的影调相关?暂不扣分)的剪辑/转场皆可称精准娴熟,开头一段的运镜/调度更是可称高水准。③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戏剧性较淡,扣0.5。 |
|
不能打五星吗。一些情节值得细细品味:那张写了又揉又藏的几句情话的纸;妻子生气悲伤时又红又白的态度;他又忙又忙又忙地约会的紧迫……氛围的拿捏 犹/如临其境,现代性的凝视镜头将观众纳入其中,那些观看的注意与停顿 真像一个人在面对 经历的种种 |
|
七年后二刷导演剪辑版,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新片看了。开头和结尾都很利落(开头脚踝特写让人想起希区柯克的《火车怪客》),而中段的偷情故事则细致而悠长:作家德赛利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小男人代表,自然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把空姐朵列迷得天花乱坠,他为了争取与佳人相处可谓是焦头烂额(特吕弗用他和友人长达十分钟的漫长对话让观众也能感受到他的焦躁不安),但当妻子贝内德蒂发现他出轨并决意与他离婚之时,他又发现朵列无法提供他所需的精神价值与家庭情感。故事本该围绕这个摇摆不定的小男人展开,但却出乎意料而又失控地滑向贝内德蒂枪杀德塞利的耸动结局(这是不是也和希胖学的)。本作中特吕弗对女性角色显然更加偏爱,无论是正妻还是情妇都富有主观能动性,德塞利反而令人生厌。他拍摄暧昧男女的镜头仍然富有凝视感,剪辑也挺凌厉。 |
|
中年人的每个不堪都可以包装成中年危机。(特吕弗先与弗朗索瓦·朵列Francoise Dorleac成为情人关系,在她死后又与他妹妹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有一段两年的地下恋情,有点牛批的)德纳芙姐妹、摩露(Jeanne Moreau)、阿佳妮(Isabelle Adjani),特吕弗总是比他的男主演更热爱女主角。 |
|
在构思这部电影时,特吕弗完成了他对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一系列采访,出于这个原因,就后者的影响而言,很容易理解“柔肤”充满活力的象征,尤其是对物体的痴迷,以传达一种不安的心态。不断摆弄旋转电话或被困在形状笨拙的机场走廊里,Lachenay 似乎总是与他真正想做的事情相去甚远。本片对镜头调度的掌握非常娴熟流畅,尤其是对主要人物的几场中景跟踪拍摄,以及生涩的摇镜头和剪辑对主观视点犹疑、好奇等心理活动的准确捕捉,使它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也是本人最爱的特吕弗导演电影之一。 |
|
没有担当的欢愉对彼此都是一种伤害,不善的欲望里就算有了爱,我们又是否能拿出真正的勇气去实现呢?大多数人都在道德的拷问下选择了放弃。这种勇气有时候是需要拿出生命来证明的,,卑微到恐惧最后的绝望。 |
|
细致流畅,干净利落的作风让该作的生命力持续到现在都不见衰弱 |
|
这个结局,怎么说呢,就比较情节剧了。但是其余部分的细节真是好。 |
|
还行吧 故事其实一般。感情重点并不在男主和情人的爱情上 而是在男主在这整个过程中如何软弱拿不起放不下又迷茫不知所措。相比之下妻子和情人都是性格强势的一方。看了访谈才知道这里隐藏着特吕弗本人当年背着妻子与情人约会的经历... |
|
【导演剪辑版】干净利落的结尾,悲剧化的处理令人唏嘘。就剧作来看,不太符合新浪潮的风格,跟《祖与占》比不像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但是从相识到婚内出轨整个过程拍得非常精细流畅,特别喜欢婚外情的部分,有一种看初恋纯爱片的感觉。飞机上空姐留在火柴上的电话、野外的摄影、利用出差的时间差偷偷幽会、加油站偷偷换上他喜欢的裙子、赶着店门关闭去为她买丝袜......看着看着甚至一度想起《廊桥遗梦》,没有过多探讨婚姻的道德感,但传递出的情绪却非常真实。抚摸肌肤的镜头拍得很美。 |
|
(長片#04)
另一齣早期黑白片。研究巴爾扎克的大學教授。嘉芙蓮丹露早夭的姊姊(抑或妹妹)?經常想起《槍殺鋼琴師》。杜氏男人永遠無力軟弱…… |
|
特吕弗的第四部长片还是不错的,剧情铺陈,细节点染颇显沉稳老练。 |
|
悲剧故事,我喜欢把早餐盘端出门外,猫猫过来吃的镜头。这些法国女人就有最后杀夫的心性,那个虚胖的白脸中年人当了一个多小时主角,最后被她老婆一枪枪尽了风头。但是我其实不知道,这片子好在什么地方。 |
|
弗朗斯瓦特吕弗,1964。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一部再简单不过的小三故事。偶遇,投缘,相爱,与正室的摊派,以及最后的悲剧。以为会有些突破,倒是觉得处理的有些保守。节奏不够刺激,蒙太奇不够激烈,置身事外看一场恋情风波的起始终末。德诺芙的姐姐。 |
|
前面都挺好的,人物情感变化和故事推进都很细腻,就是结局有点不伦不类;这是法国导演给出的结局吗?还不如伍迪.艾伦。 |
|
渣男啟示錄。小三Françoise Dorléac魅力滿點,看屋告別那段加分,正妻到處開火亦痛快。以貓吃門外早餐或保母看隔間拉上趕忙帶走小孩代替床戲頗幽默。房子機關太多,窗戶太少,難怪不愉快。度假用TLR拍的照片太犯規,文編能拍出雜誌等級的肖像照根本設定錯誤。 |
|
中年男人该如何出轨的反面教材!这么出是不行的,是会被老婆枪毙的!虽然剧情乃至整体风格已经完全不新浪潮,但强烈的黑白对照、动感十足的运镜(有时在两个人物间的正反大速度之快甚至快过语速)都还显出是Raoul Coutard的手笔。最后一枪毙了男主这种做法让人想起17年后的《隔墙花》。特吕弗镜头下的中年男人之幼稚与懦弱真的是太真实了。大家都在说那个格外长的猫猫吃餐盘里的早餐的镜头,我印象最深的倒是片子前半段里给奥利机场的很多画面:60年代初刚扩建好的奥利机场是一个景点,全新现代化的建筑吸引了大量专程来参观的游客(维基说甚至一度超过了埃菲尔铁塔)。克里斯·马克的《堤》就是这一风潮的最好体现,特吕弗看起来对此也很着迷……再有就是特吕弗的恋足也太明显了,从一开始看空姐换鞋到后来在床上摸人家脚…… |
|
一个中年男人如何因出轨被妻子枪杀的故事。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表现了什么,那就是主人公有多么自以为是,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王国当中,就像他妻子对着路人大喊的:(主人公)「认为全世界女人都为你着迷」。不同于好莱坞式传统叙事——出轨对象对主人公的「用后即弃」。猛烈的当头棒喝之下又企图寻回旧日温情,才发现曾经的港湾已向他关上大门,门上甚至钉满锋利的刺。这一设置也该让主人公以及观众意识到,地球并非绕着你一个人转,你不能随心所欲什么都想要,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
结尾的枪击场景处理是极其出色的,双线剪辑将完全不同的节奏拼接在一起,放大了两者的对比,更加强化了其一静一动的特点。在此处可以轻易捕捉希区柯克对特吕弗的影响,正面的车辆行驶镜头、交叉剪辑、枪击后拍摄妻子的俯视镜头等,无一不在像这位伟大的悬疑片导演致敬 |
|
講了個拖泥帶水的知識分子與美麗空姐偷情被更年期妻子發現之後繼續拖拖拉拉的悲劇下場。全片中很喜歡Françoise Dorléac在加油站裡換了裙子走出來的一幕;她只活到35歲便離開人世實在太可惜了。 |
|
特吕弗整的中年男性自我认知危机颇有特师笔下内味儿,文学,激情,寻觅,全都来自龌龊的窥探和外化抠墙皮实践,事实上,张主任,今年48,儿子在西藏路卖羊毛衫赚了18万,能一拳打死牛等等,unlike the early FNW roughness, this is much more well-made (the upper class, the travelling, the luxurious apartment and lifestyle); women as spectacle transformed later into women as l'acteur (departure and killing); the swing dance is cute - can't help rela |
|
影片中以“柔肤”强调男性凝视 丝袜 短裙 高跟鞋 也都非常有代表性 但后半部则更像是抽离男性视角 以极其讽刺的角度来看男性 同时也输出了一部分婚姻观 电影把出轨拍的悬疑惊悚感很强 开场就是手部特写 并且女性的手一直摸着男性的婚戒 似乎也预告了影片的剧情 镜头方面 几场戏的越轴处理也非常好 第一次在餐厅的那场戏 运镜非常有《广岛之恋》餐厅的感觉 下飞机时互相凝视的定帧用的非常巧妙 剪辑可以说是非常细腻 非常喜欢结尾 很强的张力 《隔墙花》结尾跟其类似【BFI - The Hitchcock Truffaut】 |
|
从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段来说能看出特吕弗有意地与新浪潮的先锋隔了些距离,但又不想沦为一个平庸的家庭伦理剧,所以在一些剪辑的处理上做到了凌厉且精准,由此铺陈开的情绪也是异常到位,尤其以作家出差和女子幽会一段为例,动作的慌张传递出了心理的不安,也直指婚内出轨的弊端,当然最后那个简单粗暴的结尾还是见仁见智。 |
|
刻意,愚蠢,玩弄观众心理。只为了制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婚外情悲剧结尾。特吕弗的平庸之作。电梯,镜子,窗帘等小道具的运用极赞。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渣男出轨作死记。能把这种题材的片子拍好的导演不多,新浪潮猛将特吕弗绝对算一个。反传统,快速凌厉甚至带点调皮的剪辑风格让人很难忘。不乏让人会心一笑的喜剧元素设置。结尾的干净利落也让人印象深刻。四星半 |
|
利用灯光暗示人物内心活动,当男主得到了情人的电话回复,便开心的点亮了所有灯。玻璃代表着隔阂,和情人相识之后,就和妻子产生了隔阂;放了情人鸽子之后,便和她产生了隔阂。男性对女性产生兴趣首先就是因为她的身体,也就是柔肤。而丝袜作为女人的第二层皮肤对男性有着先天的吸引力。女性也会为了吸引男性去装饰自己的身体,所以情人第一时间换上裙子并让男主去买丝袜。影片也和《射杀钢琴师》一样讽刺了男性虚伪的尊严。男主因为面子不敢拒绝无聊的聚餐和朋友的纠缠,和情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同时影片也讽刺了男性面对爱情时的懦弱和犹豫。男主不肯告诉妻子自己出轨的真相,反而让伤害越来越深。妻子并不在意他的背叛,只是无法忍受他的欺骗。最终男主由于这种懦弱失去了挽回的最后机会,只能惨死在妻子复仇的枪口之下。懦弱背后仍然是虚伪的尊严。 |
|
开篇手部动作的各种描写和扣动扳机的最后一枪形成鲜明对比
朵列和德纳芙相似的外貌下更多了一丝狡黠 |
|
特吕弗第四部长片,对这种类型不感冒,有意思的是导演自己作品的互文:私奔到旅馆把早餐端出门口小猫来舔对标《日以作夜》;调侃穿豹纹上衣的女人喜欢做爱对标《情杀案中案》。看过后期的作品再回溯,特吕弗一直是那一套没变过,对女人的癖好、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在主角身上的自我投射。(超级好笑而且巧合的一点是影片里设置了一个作家朋友角色,瘦脸小眼戴黑框眼镜穿风衣的话痨,这不就是伍迪艾伦吗!虽然这时候伍迪艾伦还没开始导戏应该纯属巧合。然后片中主角嫌他烦哈哈哈。他俩正好展现了文艺界的两类男性面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爱耍贫嘴的知识分子。) |
|
中年人婚外情,特别俗套的题材,中规中矩地铺陈具体生活细节,情感纠葛发展细致入微,结尾的愤怒一枪算是给这种社会现象敲响警钟。 |
|
勉强两分。又臭又长,特吕弗在这部片幕后更像个小说家,只不过谋篇布局能力是三流的,这个婚外情故事编写的死气沉沉,描写和情人见面不方便就用十多分钟搬演男主被无聊的人际交往缠住不得解脱,男女主角长得又差,开场依然是特吕弗的温柔视角,但是进入故事以后让人怀疑剧本是在吃撑了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
|
特吕弗的随性实验,很大气,剪辑很狂。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显然有些地方出自此处,甚至《甜蜜的生活》的电影语言和《柔肤》都有相似之处。 |
|
丈夫的风流不忠,小三的不知廉耻,妻子的不可饶恕。婚外情悲剧。 |
|
无奈居家男人出轨,无奈我又看睡着了~ |
|
巴黎不属于我们。 |
|
三星半。特吕弗的第四部长片,风格已明显褪去新浪潮色彩,而开始转向希区柯克式浪漫惊悚剧(那段里斯本酒店里围绕电梯的镜头)。也正是在拍摄前一年,特吕弗完成了对希胖长达六天的访谈。不变的是半自传性:片中男主的住所正是特吕弗当时的公寓,兰斯一夜则是特吕弗自己和莉莉亚娜·戴维的地下关系细节的改写。甚至拍摄期间跟女主弗朗索瓦·朵列的暧昧关系,以及电影透露出的对婚姻现状的悲观认识,也了结了现实中特吕弗的婚姻。只不过,玛德莱娜没有朝他放枪。 |
|
t23eb8c1d2 爱抚拍得真动人,配乐也好。最后一段的精彩出乎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