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想说一般的,结果看到上映日期立刻觉得在那个年代拍出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虽然在灾难的场面不多,特效也不如现在,但是在那个年代应该是部令人震撼的电影了吧。不过不论从故事的编排还是镜头的捕捉都感觉有美国片的味道…呵呵 |
|
初版的《日本沉没》,与原著相比照几乎一字未改,包括那些无聊的学术报告似的地质论证,但是2个半小时对于这么一部小说来讲还是有些局促,有些地方不清不楚的。小说的最后是写了一个日本民族诞生的传说:孤岛上怀孕的少女诞下男婴,最终繁育出了整个国家!不禁唏嘘日本人思想的顽强啊! |
|
缓慢拖沓,没有情绪。 |
|
悲剧的比较彻底,日本最终是被从地图上抹去了。2006年版的结尾改动很大 |
|
73年特效技术尚不成熟可以理解,但剧情实在冗长,对几个关键人物的描写也都很表面,结局很难评是算悲壮还是希望。 |
|
上译偶尔流露带有上海口音的配音好喜感...73年而言比06的好 |
|
这片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应该在国内放过电影,当时我记得还以为这事是真的,后来又看了这片。 |
|
果然是日本经济鼎盛期的片子,即使灾难题材也透着自信与向上,这劲头在后福岛时代简直不可想象。另,老上译的国语带劲,跟昭和硬汉很配。 |
|
73年的特摄片,其实很不错了。和06版相比,增加了不少科教片元素,讲解地壳运动与地震、火山原理。72年中日建交,片中中国官方形象虽然清一色中山装,但也基本正面,就是地缘政治方面过于理想化了,在冷战背景下还幻想出了一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乌托邦。
有意思的是,给日本设计未来方案的三个人是:奈良的和尚、京都的社会学家、东京的心理学家。「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异域建国,一截入籍归化,一截玉碎与日同沉。还结合了当时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也算时代性的体现了。 |
|
看的时候,我在想:在日本1937年攻占南京时,那时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吗?怎么就没有中国人拍一部全民族从沿海东部往重庆迁移,在迁移中被轰炸的妻离子别,最好经过中华民族的隐忍和国际环境的大改变而避免死亡的电影呢?日本通过地震而重生,我们中华民族通过战争而重生。。。 |
|
难怪了,原来是73版的,等看06版的,奥特曼场景实在不敢恭维>< |
|
简直每一秒都很好看 以前的人们对特技不挑剔,用微缩模型做出来的反而很好看 危机感始终吸引人看下去 完全不理解低分何来 黑澳大利亚黑得真对,这种灭绝了塔斯马尼亚人,又搞出土著孩童强制同化政策的地方,前科不会让白人变好,反而会让他们对别的种族更有戒心 |
|
近乎於教條式的改編以及過時的視覺效果已經難以滿足當代人的審美,但「反好萊塢敘事」「災患意識」等創新與突破足以令那個時代的日本人震撼且深思。小松左京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始著手寫作這部「日本沈沒」。此時距離日本戰敗不過二十年,日本便一味地投身於經濟發展,把一切都拋在身後。對於這麼一個善忘以及缺乏反思的民族,無法不讓當時的知識分子感到恐懼。片子裡從原著中直接搬來的地理學知識或海洋擴張說與日本列島沈沒的應用聯繫與推導,拓寬了科幻電影的表現領域。可惜的是,用了將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都沒有把每個角色塑造出獨特之處,看過原著的話就會發現這部片子裡的人設都極其蒼白,或者可以說只是群體當中的一個個無名之人。但日本人這一大集體所迸發出的凝聚力最終將會呈現不可思議的態勢,這部分可以結合「菊與刀」加以研究。 |
|
没看到往中国运文物啊,我看的不全?还是别人评论写错了? |
|
很多年前在电视上看的,和小说比起来,差距很大 |
|
65/100 灾难的背后是人,国家灾难的背后是难民,日本沉没是对岛国积蓄已久的危机意识的一种解决方案,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国际政治的呈现反倒比灾难本身更有吸引力。 |
|
49年前的电影,很有年代感,比较尊重原著,各方面都比06版好,美版竟然删了61分钟,好奇删了什么… |
|
特效在当时看起来都很假,但片子有点探讨日本人未来的想法,整体倒还不错的。。。 |
|
55:06 会不会出现一个八级以上的大地震?肯定会地震,然而这不是最重要的。 |
|
除了媒体,日本国内外信息的攻防战以外,基本非常还原原著,还给情侣一个好结局了。仅此而已。会议不太突出,反而是最后铁路的场景很EVA,三星半。 |
|
看了一段就看不下去了,日式yy |
|
74年的这部,确实没有特技什么都没有 |
|
看的时候很小,很震撼。 |
|
小时候在影院看的,长大后想找这片儿,但是不记得电影名,就一直在想,那个讲日本在沉没的电影到底叫什么名字来着?今天又想起来,就用日本沉没当关键词来查下吧,原来就叫这个名儿…… |
|
还是老版的有味道。。拍出来惊悚和混乱的效果!!新版的只靠特效是没发比的!!当年看了还以为日本真的要沉默了!!哈哈~~ |
|
说句实话,蛮爽的。 |
|
算大片了,那个时代还可以,故事在线特效在线。主线明确里面的人物不错很负责,可惜现实不是 |
|
未读过原著,初版电影作品一板一眼地平铺直叙,动用了大量篇幅对于日本的地质地理环境进行了科普介绍,因此也拖慢了叙事的节奏,人物的刻画因为脸盲大多认不过来,因此观感并不是很好,怎奈这个背景设定过于抓眼,其实也不需要做太多的铺垫,只是电影或许囿于成本,没有多少资源拍大场面,所以并未连篇累牍地聚焦于奇观的展现,更多是当局者心理状态的微妙描绘,尤其似乎国际关系政治格局的隐喻,反而更见真实。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的末世情结、物哀文化很难说不和多灾多难的环境条件有着莫大的关系,以至于经济欣欣向荣的时代也通过《哥斯拉》和《日本沉没》这类的作品展现出这个民族精神深处的忧虑与恐惧,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可能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这一点和后来08版的力挽狂澜形成了某种对比的关系,更见真心。 |
|
只能再一次感叹当年的科技跟当年的电影特技,在当年看来的大片,现在看来却更像搞笑片儿,不过对当年的电影人的工作态度,我还是非常肯定的 |
|
纪录片or科幻片? |
|
73年的话 还不错哦 |
|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要是当真日本沉没,绝对会拉全世界共沉沦,首当其冲的中国必定遭殃,被人道主义绑架不救也得救。按照电影设想,都至少1亿民众随岛沉亡了,日本皇室还有脸逃到瑞士?国家都不存在了,当流亡皇室有何用?象征物吗? |
|
143分钟,人文剧情太冗长,这都成日本灾难片的通病了。 |
|
1973年的片子,效果可想而知。叙事客观,描写真实,更像科学假想而非幻想。可贵的是影片的叙述方式和剧中人物的思考方式是人道且符合逻辑。*今天看的 |
|
看到日本大地震的新闻,忽然想起来看过这个电影。好像不是特别好看。 |
|
至于柴崎幸,她不是我的菜,不过她算是第二眼美女。关于灾难片,无非那个套路,要惨乱。看了一半,还是选择性看看就罢了,直接调至结尾OVER,也算是看了吧,至于收获,生活继续,行了需及时,不止这部片子预示我们这么做了,潜台词错误,管他呢。 |
|
被逼无奈各种赏析课... |
|
扫了一部分。。。。 |
|
老版比后来重拍的版本好看太多。 |
|
几年前看的了,还记得盗版碟片的厂牌是“新DNA”。
这几天这部电影再次被想起,因为东日本9.0级的大地震! |
|
看的版本有很多段落没有翻译,加上模糊的画面,两个多小时看下来,着实让人痛苦。和新版比没有绝对的主角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结局也不是很明朗。不得不说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太重了,或许是好事,又或许是坏事?事事难料呀!国之将亡,我们又会如何选择?PS:片中对中国的描述还算客观,精准。 |
|
不小心看了73版的。。。 |
|
再一次感受到了会议戏在日影的独树一帜(而且又是桥本忍),再一次感受到了庵野樋口这群GAINAX系阿宅的致敬才能。 |
|
不小心下的是第一版,居然是1973年的,拍成这样,不容易啊;
和最近看的另两部地球毁灭论电影2012,KNOWING结构差不多,只是后两者的收尾是基督教式的 |
|
SF+最后的寓意 |
|
搞模型一直是小日本的强项,这点在奥特曼的时候已经领教过了,但长大之后也就明白这些骗小孩的把戏 |
|
抛开剧情,色调和画面很舒服 |
|
情节拖沓,节奏过慢,太多描写个人情感的了,但好在突出了渺小个人所胸怀的大义。 |
|
灾难面前,我们都只是蝼蚁···· |
|
無意義的鏡頭死拖以為是在拍動畫啊!看得發火!關節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