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方面单凭眼神与配乐就有十足的紧张感,镜头复古很是好看。德国总在反思中而更加强大,日本何时反思呢?我们又何时反思文革时期那些“革命派”红卫兵红小兵的罪行呢?一个国家没有反思血液就不能变得干净。 |
|
“服从命令即谋杀”,直到今年德国仍在将93岁的前纳粹送上法庭,这一切都源自于那场法兰克福大审判。都说日耳曼是最会反思的民族,然而民族的良心并不是天然长成的,它需要发掘真相的勇气。作为电影来说拍得太好莱坞流水线了,男主太帅反而出戏。 |
|
这片搭配《辛德勒的名单》《朗读者》和《海伦娜》一起看,就是德国二战后的心路历程。用隔着铁门递火的戏引出全章,巧招。把这么重而闷的题材戏剧化处理之后反倒回避了「每个德国青年都有纳粹家属」的情绪敏感地带。犹太受害者的悲惨也都是用聆听者的反应来表现。这份叙事的温柔,与男主角是衬映的。 |
|
历史只为敢于打破缄默的个人与民族提供迷宫的钥匙。 |
|
7 缄默是毒药;我敢断言奥斯维辛不是人类黑历史的终点 当反省变质为成为所有人中道德最敏感的那一个并将这种感情强压到他人身上时 这又将是一轮新的暴政开端;德国人对他人所做的恶能做出如此反省 而某国除了整天骂邻国不尊重历史外 而自己对自己同胞所做恶讳莫如深 这种态度决定该国的位置 |
|
这与奥斯卡颁奖季那些片子没什么区别,剧作工整,三观正确,没有任何风格可言。这种靠正三观赚豆瓣、imdb高分的都很不喜欢。那些怀抱着无穷正能量、散发着无限正义感的八股文高分电影,每每看到就让人生气,难道看不腻吗? |
|
缄默是一时的保护,也是软弱的逃避。真相才能使之蜕变和前进。前半段挺好,后面有点崩。 |
|
——你是要这个国家的每个孩子都拷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犯吗?——是的!我希望这些缄默,这些谎言,终将走到尽头! |
|
差点看睡着……还是感谢导演包括整个日耳曼民族愿意承担责任勇于面对过去的这种诚意和勇气,相比某邻国实在强过十万八千倍!整部片子看的最心寒的地方不是男主在调查过程中怀疑一切迷失自我,而是影片结束后那句十九个被告审判全程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悔意。人性的冷漠和残酷可以如此可怕 |
|
今年第一部非常喜欢的片,年度十佳预留个位置。不从电影工业的角度说好坏,能够重提这段历史和继续反思,就值得一看。就好像电影里那位记者说的,“重要的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这样说来好像抗日神剧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不行,拍得那么糟糕的还是不能接受。 |
|
奥斯维辛集中营,捂在棉被里的黑烟!反思战争的影片,涉及种族屠杀、纳粹罪行及战后恢复“秩序”的真相。敢于面对犯下的罪,需要勇气更需要修补良心的声音。 |
|
第一次知道,原来德国人最后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被自己人审判的。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正视历史的态度,要承认这些真的并不容易。不知道日本人看了这个电影会是何感想。 |
|
(8/10)另一种视角的奥斯维辛题材,德国人直面着最敏感的话题。反映阿登纳时代的德国青年对集中营很无知,觉得与自己没有关系(就像我们对文革的心态一样),主人公一行成了那个时代难得的坚持。德国能有今天对二战的思考,不完全是因为外在施压,也有内部自己的努力。 |
|
检察长的一段自道,简直像是胡主编给撰的稿。正义在有的国家会迟到,在有的国家会缺席。 |
|
好片,立意好,拍摄手法好,男主演得太好了~尤其是颤抖在嘴唇。 |
|
德国对自己历史毫无保留的反思 |
|
女主角是薇诺娜'瑞德即视觉感 |
|
历史永不应该忘却,揭露伤疤的人是特别的,这是一种可爱的值得尊敬的英雄主义,我爱他!拉德曼! |
|
两星半。鉴于题材本身的重量,实在拍的疲软平淡的可以。无论是笼罩在父辈的负罪下年轻一代的矛盾心理,还是关于国家依然被纳粹魂魄扼住喉咙的困境,都没讲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场也太潦草了 |
|
终于又能在电影院圆梦看了一部渴望多年的德国片了!QAQ 这道案件,犹如由谎言和沉默组构的迷宫。真相见底,才姗姗发觉原来自己一直置身于处处遍布谎言、虚伪和沉默,人人有罪,充斥着伪装君子,掩藏着恶魔刽子手的世界中。纳粹杀手,有罪!死不悔改,有罪!知情不报,三缄其口,有罪!德国人真是太过勇于揭开历史真相,反思战争了。越是这样就越爱德国,越讨厌日本![9.22看的] |
|
一身正氣 |
|
2.5 整个格局都好鬼死俗气,论思考质量根本比不上“The Eichmann Show-2015”,不过运镜确实比较好。每家都是纳粹,德国人在希特勒上台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一次,希特勒死的时候又背叛了自己一次。 |
|
好题材,但后1/3感觉还是没发挥潜力。wiki那段“The trial attracted much publicity in Germany, but was considered by Bauer to be a failure.”的视角完全没涉及到。 |
|
三星半,切入还可以,但感觉格局略小,对战后历史的关注意义更大,之前确实并不知道法兰克福审判对于德国社会反思的转折。 |
|
孤注一掷的英雄主义,结尾不免令人热泪盈眶。 |
|
"I don't know what I would have done "// Frankfurt Auschwitz trials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rankfurt_Auschwitz_Trials |
|
2016/3/20(日)14:50mld cinema |
|
德国人的一丝不苟,体现的淋漓尽致。 |
|
中规中矩,题材讨巧。手法过于Hollywood,缺乏反思力量。 |
|
一直在对应中国…文革的人快死光了…没机会做追忆了 |
|
代表德国申奥时想看下载了却拖着一直没看,最终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不晓得自己啥时候会看,结果昨天重温有德国参与制片的《香水》终于又有观影冲动:初感,这是部技术出色但我无感的电影,结果当了解到故事所讲述的内容,再联想到中国某些不能公开明说的历史、日本对侵华的态度,我觉得要加1星! |
|
如果一旦拿出来对比,肯定就会有人说德国纳粹的罪行严重太多了,仿佛那些没“那么重”的罪行就不值得公开和反思了。 |
|
光线和构图都很考究,可惜镜头语言缺乏厚重感,男主又太帅,像在看 GQ 时装片…… |
|
这是关于反思的反思片。过于工整的拍摄,容易失去观赏耐心。迟到的审判,罪人不只是希特勒,受伤的民族如果不愿正视伤口的源头是无法治愈的。日耳曼民族面对真相的勇气也是需要过程的,55年阿伦雷乃的《夜与雾》被联邦德国政府干涉以至于无法参加戛纳。对照wenge[男主是国土安全里金毛的德国小男友啊 |
|
德国主旋律电影,不过足够好看。奥斯维辛的历史如迷宫一般,进去就会迷失在缄默和黑暗中。当年的德国人就懂得正视和反思自己民族的历史与过往,而某党却对罪恶黑暗的十年讳莫如深,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
|
“我们必须要把这段不幸的章节圈起来,审判是毒药。”
“强迫大家闭嘴才是毒药!是毒害我们新兴民主的毒药!”
“你想让德国年轻的一代人都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凶手吗?”
“对,没错,这就是我想要的。我要这些谎言和沉默全部终结!”
“奥斯维辛庭审始于1963年
211位从集中营里生还的幸存者出庭作证
19位在奥斯维辛驻扎过的纳粹党卫军
在这场德意志共和国的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审判中遭到了指控
其中17位被判有罪
在庭审的20个月中
没有一个被告人表现出悔恨”
男“人”真是有趣的生物呢~
你不打拳,拳就打你
|
|
缄默才是真正的毒药 |
|
“纳粹死的只有希特勒而已” |
|
太过工整,毫无惊喜~ |
|
我们的盲从和纳粹有什么区别。 |
|
奥斯维辛刚开始显山露水时最带劲(对剧中人物和观众来说都是),男主沉迷于追逐门德勒那条线也不错。但这个题材太厚重了,编剧想尽可能的面面俱到,还有主角一些戏剧性的转折,反而使片子丧失了力度,对比spotlight,后者那种一条路走到黑的感觉瘆人得多。 |
|
以检察官视角去揭德国的二战伤疤,骨子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伸张正义,而是探讨了打开历史之门的必要性,同时必须承担打破缄默后所展示的父辈的罪孽,片中有句话「45年之前人人都支持纳粹,45年之后人人都反纳粹」,从此处延伸能上升到因为人类的趋同而导致的道德的模糊,从电影本身来说还是拍得太平了,男主也不是特别扛得起来。 |
|
男主演技好。其他无感 |
|
出生和出身不可选择,但即便如此,在大环境下委曲求全依然是大多数,不考量自己,却更要顾及亲友血肉。无人能脱离社会关系真正独自存活。坚守与融合,如何平衡?丨没有真相,更没有真理,只是人类太擅长遗忘。审判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丨约翰简直完美的理想型! |
|
Alexander Fehling太帅了,特别适合演战后的德国男青年,也就是说他气质太现代了,很标致但是已经演不了德军了。这片子逻辑有点混乱,有点老生常谈,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上帝”,我都看腻了,然而Fehling的美貌值得4颗星。 |
|
~3.8~~二战~ |
|
认错要自己说出来才有作用。 |
|
想法很多。这样的故事一旦开始就担心会如何结束。 |
|
太正统了,虽然最后字幕出来还是会感动。 |
|
很好的故事,可惜德国人不太会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