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24重看;改编自博尔赫斯《叛徒和英雄的主题》,核心观点——“历史照抄历史已经够令人惊异的,历史照抄文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被成功揉进这个政治悬疑故事中去;个人对真相的诉求始终为历史的迷雾遮挡,所谓传奇可以任由人为编写,最终谜底经过两层“反转”才揭晓,所有人都成为编纂历史“剧本”的创作者和参与者,这点简直太迷人了!
可以对照一下首尾火车站镜头,可窥见「时间」的悄然摆动,亦契合原著中隐秘的时间形式。全片昏黄的色调,如踏进一个氤氲的梦境,时间凝固,火车铁轨上的野草暗示着「塔拉」犹如无法进入/离开的城堡。
摄影是Vittorio Storaro,画面美绝,横移运动长镜漂亮,构图精心;往事与现时的对切,闪回的不可靠性;金色和狮子是博尔赫斯常用的意象。 |
|
放映中断多次,影院说是事先主办方就知道的拷贝的问题,但没有告诉观众,和朋友在影院要求退票才得到解答,不知道其他更多买了票的观众能否得到赔偿。希望给个说法。 |
|
【上海影城 4K修复版】历史文本的永恒镜城+自我认同的丛林迷宫+[同流者]的孪生兄弟。1.根据博尔赫斯短篇[叛徒和英雄的主题]改编,亦是贝托鲁奇作品序列的核心母题。父与子的同名同貌,也注定了弑父的不可能,与父亲情人的“乱伦”自然也只能停留于幻想,得知真相即已无路可出,陷溺在历史的地牢/遗忘的小镇中,唯有臣服与顺父。2.斯托拉罗的摄影此时尚未封神,而最令我迷醉的一幅画面,当属夏夜里那个斑驳古旧的院落,幽蓝夜幕,白黄吊灯,照亮了桌子上切开的红西瓜。3.横摇镜头(及少量横移)比比皆是,漫溯过往,旧日与今时(父与子)错杂交叠,终于难以分辨。4.魔幻POV:无论转到哪里(虚焦而变移的后景),儿子都被双眼涂白的父亲雕像所牢牢盯/钉住。5.捕狮的无实物表演,单车往返,林中狂奔。6.结尾时间魔术:永不到来的火车+疯草。(9.0/10) |
|
#上艺联紧急宣布:艺海《蜘蛛的策略》4K修复版不放了 #这部迷人的电影有一半是黑色的 #放完这部电影真的会有奇迹 |
|
4K修复*影城。如果没有放映事故,应该是一场审美的盛宴,摄影的构图和色调完美还原了地中海小城的饱满(之前记错导赏以为说参考马萨乔的画是这部,实际是帕索里尼的《乞丐》)。除了纵深的透视,不断环摇的镜头也像是迷宫中的打转,这迷宫就是故事,是故事中的一个plot,我们看到了人物、乃至整个地方囚禁在文学中的状态,现在和过去双线交叉(老人直接扮演年轻时),逐渐揭开那场“好戏”,这个过程让角色变得愈发纯粹,像动物,像那头端上餐桌的雄狮,将生命献祭给一场意义的盛宴,死于虚构,让历史模仿文学,让名字成为丰碑。 |
|
2020意大利电影大师影展,挺好的服务,虽然放映事故频发,但是座位挺舒服,睡的挺好 |
|
回乡探寻真相并代入到故事与事故的重现与演绎。叛徒以自我牺牲完成英雄画像,却是下一代的信仰崩塌。双向的移情,宿命的河流。前半程睡意被放映事故打断,后半程流畅了也就好睡了。都霜降了还在开冷空调。屏摄去死。 |
|
弄臣的乐曲声中,你我被不自主地编写。最害怕回到封闭的小镇,去寻找名字背后的故事,最害怕重访真相,因为历史已经被反复雕琢,每一次重访都只是让他更加光鲜,你的回归不过是补完整部戏剧的题眼。好在摄影机还没有背叛,它还在有限的运动中不断提醒我们这是场盛大的演出。 |
|
那些横摇和纵深构图很漂亮,但是剪辑不行。贝托鲁奇不敢弑父,只能选择逃开。 |
|
和《同流者》真是双生儿,同年又是类似题材。但是《同》就出名很多,其实这部也很厉害,儿子去寻找父亲被杀的真相结果发现他与法西斯的联系,贝托鲁奇年轻时候对意大利人身份的焦虑通过这两部电影可以一窥一二了。斯特拉罗也以这两部电影奠定大师地位,同流者是光影的运用,这部是走位的风骚! |
|
博尔赫斯笔下的「英雄和叛徒」到了贝托鲁奇手里成了一个不断追问「我是谁」的人。在当权者构筑的神话体系中,关心「真相」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要知道「去哪里」的人。显然,这位迷茫的年轻人清楚自己的来处:从法西斯小镇走出去的儿子又以「父辈的模样」回归,并企图动用《蜘蛛的策略》编织自己的神话。不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真正「认知失调」的是一个家长模样的女人:她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少年人」面前扮演情妇,仆人还有母亲的角色。早已模糊不清的「真相」早就变得不再重要,这位「小姐」唯一在乎的就是如何将这个「死而复生」的「小丑」留在身边,任其打扮和摆布。导演以近乎全景视角和以「门」为显著特点的构图将代际之间这种网状的权力结构表现出来。最终,宛如雕像一样耸立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的「阿多斯」是谁呢?英雄叛徒,还是懦夫? |
|
前后看了大概一周时间,最后在汉诺威的旅馆看完。虽然没看懂说的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
|
2020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听说上场放映出了问题,这次挺好。意料之外的好啊,颜色,构图,视角走位都太绝了。
作为小城闯入者,寻找父亲的死亡真相,英雄还是叛徒?真相无法揭露,反抗和质疑无效,遑论弑父,终究成为共谋,他和父亲连为一体,整个Tara小城都成为这出戏的一部分。真相本身是否重要?历史本身又是如何书写?英雄的成就是否出自自己的意愿?
最后弄臣的结局唱响时,我鸡皮疙瘩都起到脚了...
规整的田野和铁轨旁的杂草,杂草在生长,父亲的情人一直是白发,过去的密谋场景突然出现...时间一下被打破了或者连起来了...
内核和同流者一脉相承,为什么同流者那么出挑呢?是女性角色比较少或不够靓丽? |
|
观影到最后忽然想起了《不成问题的问题》。森林场景的戏张力很足,中断了四次,黑屏了6次的观影体验配得上那个大兄弟的国骂。当场鼓掌!支持退钱! |
|
cinity的朋友们受苦了,放映事故及解决方式并不能被原谅 |
|
#意大利影展#4K修复@艺海 改编自博尔赫斯:抽象、跳跃、超现实,双时空平行剪辑。摄影很美,昏黄的色调想起魂断威尼斯。需要做功课来二刷。 |
|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4.5 即使是放映事故也没能挡住这部电影的迷人魅力,昨晚特意重温了杜撰集里叛徒和英雄的主题一篇,对比博尔赫斯的灵巧与神秘气息,贝托鲁奇改编气氛则更为迷离恍惚,散发着梦的质地,一个意大利小镇的尘封旧事,交叠的两个时空,长相神似的父子,一个午睡,一盘蚊香,夹竹桃的回廊,回荡着二战时的幽魂;选角神了,昔日情妇的前半生仿佛就是维斯康蒂的最后贵族,战国妖姬里的她一样雍容富贵也一样遭遇负心郎,本片就像是某种延续;摄影无比考究,帧帧如画;就连报纸都会忘记递送的被忽视的小镇,真相到底是什么有何意义,历史长河里究竟什么才会永垂不朽 @影城 |
|
终于完整看完了,非常喜欢!贝托鲁奇的摄影真的好美,staging好棒,故事结构也是非常不错(我知道是改编的),“个人-由人构成的集合的历史”这个母题是我喜欢的类型。看完感觉想看更多贝托鲁奇 |
|
很多人批评贝托鲁奇是个“恃宠而骄的资产阶级宠儿”,但恐怕他们错了,贝托鲁奇的作品,无论好与坏,对于自然主义这个几乎可以与资产阶级性划上等号的词汇之反抗绝不亚于帕索里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帕索里尼的“感染交错”在意的是如何亵渎,污染原有作品的风格,让“次-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千篇一律的风格宰制之下破壳而出,因此单革命性之来源而论帕索里尼恐怕远比贝托鲁奇要纯净得多,而《蜘蛛的策略》就是这么一部大胆展示其不纯性的作品——作为文学来源的小说、意大利式即兴喜剧的肢体传统、或武功歌般不竭的激情,当然还包括贝托鲁奇个人的场面调度——在其中他尝试以摄影机的锉刀刨出上述若溯源则纷繁庞杂得难以数尽的元素核心,借用夏布洛尔有关美食的隐喻来讲命名其为“分子料理”或许最能凸显其被搅碎再重组之的宿命。
2024.8.28 |
|
在《弄臣》的谢幕中完成英雄的落幕 当寻找真相的轨迹与旧时行动重叠 蒙蔽是妥协 揭露是逃避;父子两代继承与矛盾中 充满了对三十年代法西斯社会尖锐的批判;2K重扫修复 |
|
移动镜头和色彩运用非常风格化,昏黄和煦的色调给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70年代伊始的贝托鲁奇,已经开始显现大师风范 |
|
看这个太搞笑了!机器不断出故障,播播停停,每黑屏一次,观众就“唔”地叹息一次…最后终于放映完了!隔天一个好友转发消息告诉我说这部电影可以退票。我从别人那里收的票,试着联系了对方,对方也是收的,说他联系买票的那位。我把这事儿给忘了,结果下午收到了退款。给对方发了红包表示感谢,对方坚决不收。而这些对话是我们一直在同一个影院看同样的电影发生的——没有面基。说回这部电影,台词故弄玄虚,表演故弄玄虚,电影名故弄玄虚。画面实在太美,多给了一星。 @2020-10-26 12:49:45 |
|
现实回忆交叉剪辑,最后混淆在一起,变成一场梦境。一人分饰两角,界限进一步模糊。火车代表前进的历史,带男主走进父亲的历史。男主前进探索历史,后来变成逃跑远离这段历史。正如父亲的雕像始终看向他,后面却要毁掉父亲的痕迹。历史像是黑夜里的马,真相是照亮黑暗的灯。但人们不想知道真相,阻碍男主探寻,把他关在马厩。当男主在父亲情人和三个好友的谎言中仿佛接近真相时,我们已经分不清那是否是真相。狮子是父亲的象征,虽然死的窝囊,但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发出鸡鸣,人们才能跟着啼鸣,星火才能燎原。男主要公布真相,黑色的群众代表拒绝,只有白色的父亲情人选择支持。当白兔般的少年到来,男主闪烁其词,因为新一代需要历史的英雄。玉米代表生命,野草遮住铁轨挡住历史真相,下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蜘蛛的策略,历史是谎言编织成的网。 |
|
第一次和父亲情妇的相遇与对话:相遇,一个360°环拍镜头,让情妇仿佛从时间中走来(随后她和其他人都以相同样貌出现在当下与过去);对话,时间连续的对话,通过剪辑使情妇在空间中跳跃——随后同一场连贯的戏,原本白天忽然变成黑夜(有大量诸如此类的时空跳跃镜头)。“在他被杀的那个晚上,所有事物(影院、电话、电视)都停止了。”品火腿师用腌火腿隐喻着(hi)story,又用酒的瑕疵来隐喻其中的人。下雨需要收起的电影荧幕(故事的媒介),永远朝向观者的雕塑(故事需要被看),像极了一场戏剧的场面调度——连牛车上的老人们也成为了剧团,口口相传地述说着英雄事迹。野草蔓生的铁轨,拿到入场券进入历史的人,终究也成为了讲述历史的一部分。背后的海报为1961年《落日余晖》。 |
|
贝托鲁奇用蜘蛛织网捕食的意象来暗指历史的强大的控制力,电影结尾多次出现主人公的主观镜头,他望向这座小城,这座小城中的所有人包括作为过客的他都成为了这张大网下的牺牲品,无法挣脱,即使最后的离开也失去了自由的灵魂,电影结尾定格于一堆堆杂草,联想到开篇的壁画,文明的假面退去后就成为了荒芜,摄影机从开篇就开始不停地运动着,渐渐地到了结尾我们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了,儿子与从未见过的父亲之间似乎真的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即使儿子一直不相信,但最终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个无奈的现实,而英雄与叛徒的定义又是怎样的呢?一场游戏般的暗杀之后,就如《弄臣》里一样,我们都成为了历史的傀儡,因为英雄与叛徒本来就是一样的,只要这个村子仍然被法西斯的思维说控制,被文明的假面所束缚,谁当英雄,谁当叛徒,又有什么重要呢? |
|
2020.11.1上海艺海剧院,意大利电影节。中途差点睡着,摄影和色彩很棒,故事情节和隐喻无法看懂与理解。虽然电影让人失望,不过以电影名义在上海逛吃的一天,无比完美。 |
|
备受忽视的贝托鲁奇佳作,博尔赫斯改编。①本片斯托拉罗的运镜是安哲诗意源头之一,广场一段直接见于《尤利西斯的凝视》。想起《同流者》肢解墨索里尼像,多半也启发了安哲,之前没发现。②谎言层层撕开,历史如迷宫。小镇英雄是法西斯分子,凿毁铭文时轰然倒塌的父权巨像。他从凯撒遇刺和麦克白中取材,亲手策划自己的死亡。威尔第《弄臣》上演时,他也完成了戏剧,后来人们都在清醒或懵懂间成为了编纂者。开往帕尔马的火车不会到来,主角将永远困于塔拉。村人唱歌划过轨道,镜头摇过,铁路已生出丛丛野草,时间失去效力,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③看时恍然领悟到歌剧之于意大利电影、意大利导演的重要性,电影,果然要多看。 |
|
人物越来越进入虚幻,叙事和表意却越来越清晰,就感觉有些割裂,迷宫的尽头应该还是迷宫才对 |
|
感觉是用公路片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与政治改革和小镇生活混为一体的事件形态,但两方面都没有平衡好,短短90分钟,让人看的很累,结局意料之中,境界还是挺高的(当然恐怕还有一点是因为主角对责任的漫不经心。) |
|
移动摄影有点意思;构图有点意思;时空转换有点意思。有点......突然想起来,把同志中的叛徒除掉,以英雄的名义纪念,让其他人更加痛恨敌人。这个创意不错,可用于《水浒外传》 |
|
#2020意大利影展 @上海影城 没有特别有感触。一方面是中间断了四次,一方面太困有些片段睡过去了。(汗)平移镜头很有风格:它们并不快速,但模糊到令人眩晕。其实在想一个问题,文本用同样的人物名字指涉代际间的微妙关系,还有可想而知的旁人反应,即侧面描写;但电影却可以直接用同一个演员,他自在地穿梭在这几个叙事空间,用同一张面孔,满不在乎地跳跃过能指的层面。电影给了我什么呢?一种逃离的错觉。 |
|
#意大利影展 英雄和叛徒的主题。色彩美,拍出了人物的复杂性。 |
|
何止仅对意大利的战时/战后社会蒙混不清道德观的抨击,作为正邪战争过程中立场与站队在战后的清算,战时与后代终究会不断在「正义/邪恶」之间摇摆不定。 |
|
#上海2020意大利电影大师展#。2019年4K数字修复版。立场摇摆的父亲,女扮男装的孩童,雌雄难辨的兔子,父与子的形象嵌套,记忆、听说、看见与真相,历史与现实的不确定性。另,为主人公骑车去找亡父情人时剧场后排那句“骑行导航结束”语音提示点个赞~ |
|
@意大利大师展 由于放映事故,对故事的感知有些割裂,纯粹欣赏了斯托拉罗的摄影。 |
|
8.0/10。男主调查反法西斯英雄父亲被暗杀的真相,经过各种努力后却发现真相是父亲是密通法西斯的间谍,而众人在发现父亲身份后选择杀掉他并追封他为烈士,算是保护抵抗者的名誉。知道真相的男主最终选择和众人一样不揭发真相。影片运用绝美且表意有力的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舒适的音响等营造了颇具诗意的唯美氛围,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有两个问题:1、叙事节奏太平淡;2、叙事有点过于自我沉醉,主题表达不清晰没讲清楚。合起来扣1.5分。 |
|
各种横摇不摇不舒服。意大利影展遇到放映事故这也被我撞上了,看得断断续续,起码得退我一半票钱 |
|
贝托鲁奇拍过的两部有关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影片之一,和另一部更加著名的《同流者》都是完成于1970年,这两部影片是少数关于意大利法西斯的电影,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转折点。影片的摄影极具个人风格,情节设置得颇具吸引力,而在本质上是对任何意义上的法西斯/反法西斯神话的戳破。 |
|
摄影令人瞩目,横轨上的左右移动带出一种摇摆的注视感,横切出一份小镇的剖面图。摇镜在空间内造就时空叠加感,先是突出困于此的身体与精神,再是返回父辈年代,以共同的纠结感情连接在这同一地点。自然主义摄影美的令人沉醉,但又以不连接的“跳”与“硬”制造出悬疑的迷惑感。文本上的返归小镇对应对历史的回溯与父辈的寻回(并非所说简单的弑父与否),结尾真相的得知,考虑的是正统思想中的龌龊是否可以说出,这一精神与贝托鲁奇惯常的左派身份下的写右派人士文本有着微妙关系。停滞时间,没有青年人在谜底未揭开之前当然是对叛徒存于此地、法西斯依旧未铲除所做的批判,但在揭开谜底之后,就成为一种做法上的是否正确的考量,特别是这一做法明显是父亲自己做出。整体上影响了张律,特别是那个建筑中人物走位的长镜,和《咏鹅》的一个镜头极为相似。 |
|
我睡着了,颜色很美,270度横着运镜,大家都爱吃西瓜。 |
|
这部可以说是本次意大利影展个人最爱。贝托鲁奇的美学摄影以及母题思考再次征服了我。 |
|
精致的横摇长镜头 油画般浓郁的色彩 无处可逃的父亲雕像的凝视(放映事故是真的很打断情绪额) |
|
人物总是在不经意间进入、离开画面,喜欢镜头与人物若断若续的关系、忽远忽近的距离;加上古典乐,莫名有几分老塔的感觉。有几处剪辑的创意很酷。 |
|
非常让我忆起Bologna…偏执狂构图 活色生香调色盘 又一次打卡放映事故 黑屏≥5次?@影城 |
|
很好地改编了《叛徒与英雄的主题》,把爱尔兰独立运动家改成反法西斯抵抗组织完成本土化表达。摄影机走起来仿佛有自己的生命~ 点的蚊香原来世界各地长一样啊…… |
|
框架是博尔赫斯似不到一千字的短篇,改得蛮好,蜘蛛就是让虫慢慢发觉自己在网中无可逃。所以,叛变的动机也像博尔赫斯原作一样不清不楚。结局被贝托鲁奇改得更有余味。看完越发觉得对博尔赫斯只能取其精华。 |
|
这部的摇/移镜头更形式化了,剧增无数由墙壁/立柱分割出的横向空间,被父亲雕像(摇)锁定的男主(移)。
普通 生活化的场景、空间、人,但发生的事情、每个人的状态又有点超现实?你说超现实吧,但又好像没那个意思……
镜头喜欢动,人喜欢在建筑里穿梭……贝托鲁奇的电影目前为止真是一点也不吸引人 |
|
2020.10.24 若没有放映事故那该是多完美! |
|
“一个人是众人创造出来的”70年代初左翼浪潮势微的背景下,贝托鲁奇的修正主义之作,以左派的视角写出了一个右派的故事,充满着虚无主义的破败感,可以与同期的《同流者》互为双生花,一个异乡的年轻人重回故里寻找身为民族英雄的父亲往日死亡之谜,与父亲昔日情人发生暧昧关系,并在探寻真相过程中逐渐揭露了父亲身为法西斯间谍的阴暗一面,恋母弑父是西方戏剧中常见的俄狄浦斯情节,青年人最终选择保守秘密继续向所有人保留着父亲民族英雄的形象,亦传达了贝托鲁奇的观点:左派运动山河日下逐渐势颓,历史终究由传奇书写,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向过往的历史妥协 |
|
8.8/10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出乎意料成为本次意大利影展最惊喜与喜爱的影片,艳压费费与帕索里尼(实话实说早期帕索里尼远不如晚期),甚至让我开始遗憾上影节没看《同流者》无数碎片被直接粘结,似是去破解一种可被复读和流畅的“叙事”,历史无关于某一视角(唯一证人,某一摄像机)的观看,而是在当下与过去,无数人的情感加工和刻意隐匿之后的“错认”。投射在空间上之后形成了“迷宫”,再被贝托鲁奇标志性的轨道平行移镜构建。博尔赫斯关于历史的双重性得以体现,时间成为永恒的谜,许多镜头和场景既是锁也是钥匙,既是当下也是过去,人物完成统一,父亲与儿子的叠加,Iconoclasm. 小镇漂浮着“废墟”的幽灵气息,有些许安哲的气韵,但是安哲Objectify群像,贝托鲁奇则是剖析空间的残骸。不朽成为了先验的刻奇,昆德拉也未尝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