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拉斯的片依然令人讨厌 |
|
拉斯冯提尔以相对传统叙事方式颠覆好莱坞类型手法:女人在爱与意识形态之间选择了后者,颠覆了间谍片;火车最终被炸、倒数十秒后依然无法打开的铁栅,颠覆了灾难片…… |
|
希区柯克(对观众的挑逗,被卷入的主角)+伯格曼(精神的梦魇,影像的重构),冯提尔在大师的阴影下的习作,他需要一场猛烈的成年礼仪式——“道格玛95” |
|
二战结束后,80%的德国民众依然支持纳粹 |
|
那个年代的技术胜利,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Lars von Trier肆无忌惮炫技的同时也畅快淋漓地彰显出自己丰富的才华!催眠式的旁白、奇异的影像重叠、大胆的黑白与彩色运用、俯瞰旋转镜头、起架机操作的摄影长镜……哇!真是应有尽有!真是大开眼界! |
|
看完欧洲特快车,拉斯冯提尔全部作品至今全部标记,心中只有无法描摹的伟大。拉斯不是疯子,也不是自恋狂,更不是纳粹,他是世界等待多年的超级天才,他是欧洲上百年精华的继承者,他是电影的教科书,从装置艺术到私人日记,到史诗,到受难曲,到社会实验,到微缩模型,到末日奇想,到影像论文,他的词汇脱胎于始祖塔可夫斯基然而又开辟了自己全新的语境,无论是剧作之大胆,伦理观之独立,方法论之独特,视听语言之奇瑰,文本之丰富,野心之惊骇,母题之久远,他都是90年代后始终被低估,错读和轻易处置的导演,正因为他一早就把住了20世纪的动荡在政治和道德生态里深入人类集体无意识骨髓的命脉和底线,由此遥遥领先了数十年的公共语言。 |
|
according to the bible it's a sin not to take sides. it's a sin to be lukewarm. so he is forced to be evil, supposedly less evil than evil. |
|
拉斯·冯·特里尔一直不是我喜欢的导演,但他的作品,我基本都会看,因为他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导演中确实出类拔萃。这部1991年的二战题材作品,他便拍出了不一样的气质,特别是镜头运用方面,在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北欧电影独有的冰冷与阴郁,该片中也有痕迹可寻,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德国。 |
|
拉斯冯是个真正的电影革命者。他属于那种具备颠覆性特质的导演和艺术家,在其作品里也时常能见到对叙事语言的大胆解构和创新。如果只看故事《欧罗巴快车》是个闪耀着黑色风格的普通谍战爱情片。但在他极具先锋和实验气息的镜头下,理想主义之死变得丰富,梦幻而充满魅力。电影史正是这样的电影推动的。 |
|
战争已经结束,伤痛仍在蔓延,废墟中的豪门夜宴,玩具旁的生死缠绵。列车已经出发,理想未曾抵达,隧道里的深情谎言,怒火中的恐怖童年。宁静的家园残破不堪,天真的理想一去不返,枪声与阴谋此起彼落,绝望和残酷何日终结。这是一辆开往死亡和毁灭的快车,即便是上帝也无法让它停下,泪水淹没欧罗巴。拉斯冯提尔成名之作,果然是大师手笔!凝滞在半空中的鲜血,倒悬于空中的死亡,被列车所抽离的手,人物与背景的间离式转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冯提尔的影像调度几可封神,列车考试一场戏,男主气喘吁吁的入画,本以为打破第四面墙,结果镜头一转,空间立刻被填满,随后通过车窗,车门的视听延展,让情绪张力达到顶峰,技惊四座!上帝讨厌中立的人,所以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竟成为原罪。象征死亡与仇恨的列车在旁白的深度催眠下脱轨,最终落入历史冰河。 |
|
拉斯·冯·提尔“欧洲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1.阴暗压抑的黑白影像与战后德国的遍地疮痍相得益彰,而零星的彩色元素则围绕着爱情与死亡,面孔与鲜血,还有一个紧急刹车把。2.催眠术引导语贯穿始终,将观者一道拉入银幕之中,宿命而迷离。3.大量俯拍旋转长镜头,透现出上帝视角下的眩晕无奈,两周环绕餐桌镜加上厚重配乐,如泣如诉。4.火车与轨道成为隐喻复合体,既是现代性与大屠杀的技术工具,其倏忽的转向与封闭性又喻指迷茫的人心与个体的狭隘。5.交叉剪辑:造爱时碰翻蹂躏的火车模型vs浴室的雾气与血泊。6.不断复现的背景投影——巨型大特写同质于[假面]。7.对随波逐流与虚弱无力的人道主义的反思,以及对“狼人”的同情都足够震慑人心,一如因罪疚感自杀的老总裁与射杀亲美市长的小孩。8.溺水段落绝望感似[黑暗舞者]。(9.5/10) |
|
250118 Cinefan一二三月LvT专题@ PE,维持4️⃣大银幕欧洲三部曲连看趣味实在太足了。就爱看欧洲人狂吊美国人+拉丝anti理想主义者。Udo参演了其中两部这部里还演gay……Lars本人一出场观众零星都笑了1s|220629首标四星,如此看来安排主角做爱时亲人死去是拉丝的一大常用桥段(后来的《反基督者》也出现了,而且更狠),打击理想主义者也是(《瘟疫》)然后自己演了个Jew……这实在是很Lars…… |
|
7.5 调动了画面呈现具有的几乎所有可能,点题性的色彩介入、前后景遮挡关系、混淆的物体尺度,提前十秒预知的死亡,简直是对好莱坞“最后时刻获救”的高级嘲弄。各方面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炫技比疯蹄儿走火入魔之后的手持+跳切+越轴有美感的多了。 |
|
【A+】冯提尔最炫技的一部片子,估计也会是我最爱的一部。在电影里,火车永远都是造物主的具象化体现,而这位“造物主”却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和一种信仰。在虚妄中层叠出无限荒芜,在迷茫下凝望着无尽荒诞,最后在癫狂下将理想与和平同这辆“造物主”一同毁灭,缓缓沉入遗忘之河。当然,更值得被探讨的是“形式引导故事”的成功范例,从类型片中萃取出无限的视听魅力。更何况还有哪个人能像冯提尔这样,让背面投影焕发出这般魔力,大胆而决绝的背离“自然主义”,在迷人的人为痕迹之下,粘合空间,撕裂景别,拉扯透视,复古而优雅的迷醉。 |
|
LVT是那种,随便截取五分钟就明白这家伙是个天才的导演,啊91年就拍出这种水平的电影,那后面真的怎么玩都很正常了。P.S:给LVT的第一个五星一定是要在大银幕看的才行…… |
|
视听语言上心理空间的展现,太自信了。一个美国人来到二战后的柏林,原本是来参与爱与信任的重建,结果见证了二度毁灭,并且参与其间。 |
|
三星半。或许是欧洲三部曲里对观众最友好的一部,故事更具戏剧性主题也更深邃,从某种角度上看有如其前期实验探索与之后应运而生的道格玛95(被看做精神雏形的《破浪》)杂糅而成的艺术产物,由此可以明确确定的一点是,本时期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在其创作生涯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上帝旁白、一以贯之的炫技式镜头和黑白画面转换皆是对其早期作品的风格贯彻和某种变式,若不是技术上的瑕疵整部片观感会更佳;甚至,你也能依稀窥见拉斯·冯·提尔向经典好莱坞的致敬,比如片中芭芭拉·苏科瓦就有无数个时刻仿佛玛琳·黛德丽附体,她也因此当之无愧成为拉斯·冯·提尔电影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缪斯。 |
|
85/100 #FIFF11# 上帝审视之下,将特殊时期的欧洲图景放在大型火车布景模型上展示。外来善意的重建无望,只会造成恶的二次毁灭。色彩拼贴实验,多方面带着颠覆的姿态。 |
|
哇这部的确好,喜欢在黑白部分拍彩色的血液(暗杀和浴缸那两场)。这部和Epidemic都有催眠桥段,不过这里直接做为引入和衔接故事的手法了更好。看到后面有点想到现在的巴以,emo一秒 |
|
9/10。我从没想过拉斯·冯·提尔的片子我也能给五星,我一向反感他的道格玛95,反感他的极简主义,鄙视他的自恋,唯独这次被他无处不在夸耀的炫技模式给迷倒了!德国战后纳粹危害和崛起隐患的反思之作,故事性强,这摄影技巧、这色彩转换、这愤怒迷茫、这催眠暗示,简直是东欧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大爱! |
|
我觉得他根本不是在“反思”,他根本就是站在nazi一边的,而后的“无心快语”才是暴露本心吧。讨厌美国简直是他一生的主题。 |
|
如果三部曲的核心概念真如拉斯所言,那麼相對於另外兩部這一部明顯走岔了 |
|
荒诞的冷酷的欧洲,从一条后纳粹德国的纷繁而就事论事的叙事线到结尾高潮却偏离到反人类高度去了因而实际减弱了前边的反思 而冰冷的催眠123也觉得毫无必要 总之这片挺拧巴的神来之笔加不断犯2 |
|
也许徒劳的空想终究会变成现实的希望,你我之间的鸿沟就如同两个敌对国家的世仇一样,终究是难以抹平的。特快和特慢从来就是相对的,就像你我的感情一样,若即若离让人看不清楚。也许直到最后我才发现只有我是那个最可悲的可怜虫,可是真的太迟了,我的人生早已干涸,死神近在眼前,这辈子似乎也就要这么交代了。想想真是不甘心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希望来世不要再重蹈覆辙,能够做一个真正骄傲快乐的人。 |
|
战后的德国在[欧罗巴]里断裂成两层图景:一边是前景里头脑中的理想主义画面,另一边是背景中僵化颓废的现实主义惨状。美国青年最终在这片大陆上越陷越深,而观众也被冯西多催眠的解说引诱到这趟列车上去死掉。冯提尔这部早期作品最佳之处在于在经典的悲剧故事线上加入了情节剧元素,让整个电影呈现出法斯宾德式的病态美感。 |
|
重看。反写卡夫卡《美国》,但都将德国视作欧罗巴的中心,作为介入者的主人翁都被价值观的相对主义压垮。它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共同体在催眠状态下的自我博弈:新旧贵族势力的来回撕扯;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此消彼长;美国功利主义与德国人文精神的互斥对抗。它证明了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行为无效性,更多的只是作者立场的目击与人道主义的催眠。凯斯勒作为人道主义的温柔主体性存在,LVT极尽了对于这个无邪者的讽刺:他目击了几乎所有事件的发生,却又始终置身事外;企图用人道主义解决矛盾,最终仍被感性裹挟进民族主义的阴谋。第二人称视角构建更多指向当下,反思主体:今时今日的欧罗巴建立在被哄骗、被掩盖、被遗忘的废墟之上,不再是本雅明、卡夫卡笔下的欧洲,而是功利的、躁动的、技巧至上的配合体。 |
|
“破浪而出"的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扬名国际影坛的代表作,曾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高等技术委员会奖。
|
|
拉尔斯·冯·提尔的成名作,果然是一鸣惊人!布景、摄影、构图、剪辑、叙事风格都很独特,艺术性很强的电影。黑白和彩色的运用也让人啧啧称奇。画面非常美!让人回味无穷。催眠式旁白也把观众带入其中。火车的戏份非常棒。剧情上也很独到,关注二战后的德国。 |
|
神作,五体投地。视听效果充满未来感,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上帝视角的第二人称旁白,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奇异并置与流畅转换,旋转自如并能如蛇一样曲折穿梭的镜头,都特别令人着迷。本片思想内涵也很强大,主要体现在选材角度上。我看过的几部拉斯冯提尔片子在风格上还没有重复的,真是天才。 |
|
虽然并不喜欢拉斯·冯·提尔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但不能否认其在影像上的天赋,黑白色调中的彩色突出,俯瞰旋转的摄影,用催眠制造的迷离感,这些元素都为片子蒙上了黑色而又魔幻的气息。至于反思,导演向来是不会做的,这是一部从德国的立场看待战败问题的作品,也算是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吧。 |
|
神作。理想主义者的悲梦,拉不停的火车,救不了的国家,唯有与之共沉沦。拉斯对空间有一种非常精准的把握,随意切割、扭曲、延展,形成了万花筒式的变幻莫测。全片几乎都用高机位拍摄,加上旋转增强眩晕感和抽离感,唯一一处低机位,在女主被捕之后,预示冷酷无情的现实,迫使观众贴近。上帝视角旁白是最大的恶意,通过一次次“预告——应验”来建立观众的期待反射,领先人物会让观众感到优越,赋予观众“权力”的错觉,而这样美味的糖果在最后竟变为残忍的毒药,拉斯通过仿造迷恋至清醒的过程,强迫观众体验纳粹…… |
|
7.0/10 分。2024.01.08,初看,CC版蓝光。最恨这些文艺片导演了,好好的彩色摄影不用,偏要搞这些模模糊糊的,黑白的。。。就没人和我一样,关心德国列车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吗,哈哈。。。 |
|
严肃的战后反思终曲,欧洲逆子对人文主义的彻底反动,火车由历史的车轮推动,既是国家利维坦的象征也是毁灭和大屠杀的技术环节,正如类型片作为一种催眠技术把人递送进时空的甬道,欧洲理想已架空,各方操盘手在台面下角力,盟军非善纳粹未亡,中立的美好青年将亲手轰炸自己的信念和未来。极乐迪斯科也变成小菜一碟,感觉这个片拿技术大奖还挺讽刺的,冯提尔这次把自己扮成犹大,然后操纵观众驶向毁灭。 |
|
一个美国人在战后德国的奇妙之旅,在接受铁路考官考核的同时,考虑的却是妻子、人狼的爆炸计划,使其备受煎熬,可能导致了他选择在第二次过桥时炸毁火车。 |
|
男主角那张犹太人的丑脸无法直视,德语美死了,我只是把这电影当背景声来着。里面有好多当年的歌儿啊,各种好听。装逼的事儿我最近不负责,你们看着办吧。其实我不喜欢拉尔斯冯特里尔。 |
|
但爱国不能作为战争的堂皇借口,导演探讨了种族党派战争和平的种种矛盾,讲述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变成暴力狂人的过程,彩色黑白交错的镜头创造出奇妙的观影效果,非常特别的风格,结尾让我给足5星,爱 |
|
不知是不是《罪惡之城》的形式母本之一,它的母本又是哪位。一九九一年,人們對這種異質於好萊塢語言的驚艷,有多少是出自對默片和新浪潮的淡忘。舊瓶新酒,瓶即已是借得,酒又委實釀得浮草:催眠術的神叨裏覆著硬冷的社論標題,華麗燈光運鏡哄抬著干癟的工具人。在法胖的實誠面前,馮提爾油膩得能擰出油滴。《歐洲特快車》 |
|
催眠过场,黑白彩色,疑幻似真。“你不可能没有立场,置身事外。”表明战时和战后所有人的选择的艰难。我居然到最后一场才认出Barbara Sukowa! |
|
在大多数战争失败的人心里:我失败了,但是我没有错。就像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没有错,德国人认为灭绝犹太人没有错,以色列人抢占巴勒斯坦土地没有错。而在大多数战争胜利者的心里:我打赢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强奸柏林的妇女,可以对着越南平民扫射。 是否真的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也许发明这个名词只是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正名?(至少在一些人眼中)。
很难对这个电影产生什么评价,感悟的最深的四点:1 德国人死不认错的心态和行为 2 被战争毁灭的德国各地一片焦土的模样 3 犹太人被压迫骨瘦如柴的形象 3 美国占领军在德国一幅胜利者的嘴脸 。作为男主人公,其实是懦弱而且投机的,德裔美国人在战争结束回到德国,凭着自己的身份企图找到一个好工作,然后借机有意和被动的和大企业家的女儿混在一起,最后在爱情和理智之间摇摆。 |
|
摄影不错的,局部氛围像大卫林奇。那个时候他还开启Dogme运动。整体叙事不知所以然。不打分了。 |
|
导演又把三观嘲笑了一遍,这一次的风格还挺喜欢的说 |
|
重温为《此房》做准备:黑白与彩色交织的画面完全用的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拍法,即真人站在银幕前表演。所以透视关系都不对了。而只有鲜血的几个画面则用了别的效果。虽然这属于技术事故,但放到本片中还是蛮有意思的,一种Lo-Fi的赶脚。 |
|
催眠的画外音帮助面对银幕的观众完成短暂的”镜像阶段“【说话的人是上帝?抑或仅仅是组织本片故事的”上帝“——导演】得益于背景投影与精彩的镜头语言调度赋予影片意识流般的迷幻色彩。另一视角(存在主义的自我毁灭)审视二战,色彩仅在爱与死亡时出现,它们是摆脱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的庇护所与出口 |
|
点睛之处在于神父餐桌上道出的真相:“上帝不宽宥那些不信他的人。”男主秉承「中立」和「安全」的旁观者姿态,在二战后德国分裂的地界上显得如此谵妄,并间接将自己推进了坟墓。说回拍摄技巧,除了催眠式旁白,包括火车厢在内的主要空间都背离了正常的透视和物理规则,反而如同一块变形扭曲的银幕,既蕴有梦游幻境之味,也标志着人物主体性的瓦解,一出彻头彻尾的理想殉难记。不过仍觉最后炸毁火车的刻画稍欠,节奏收束太快,只看见了拉斯(指挥官)对人物无能挣扎的讪笑,却不见更形象、完整化的崩溃和躁狂演绎。 |
|
依托类似于上帝视角的旁白组织起全片结构,使用黑白和彩色影像交织;将主人公身份设置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后段列车上任务的戏份更添两难境地;最后凯说,你的罪就是哪一方都不支持,体现战争给人带来的残酷性。拉斯的电影依然是形式上非常强烈,旁白就像催眠师一样迫使观众进入故事层面。 |
|
「目睹陌生人事景物在眼前高速流竄的被動吐納,是坐在戲院與乘在車廂的共通體感」(by.黃以曦)若是如此,在火車上被水淹死的荒謬,也就無可避免朝向悲劇的角度解讀:觀眾是無力抵抗影像的,儘管自以為能。 |
|
top 100; young Trier is so cute; image superimposation |
|
在看到悬吊死亡的两名突击队成员的尸体,凯勒斯陪芭芭拉苏科瓦坐过隧道,后来接的一个镜头是男主角的单人侧面,那里的表演非常细腻,是对于前一场戏巨大的信息量的一个很厉害的情绪处理。这部电影无一不在炫技,黑白与彩色的运用,双重曝光和特技摄影,演员和背投镜头互动,每一处都如同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直到最后的高潮戏,他也不做减法,而是更华丽的去表现,再回头看那几段铁轨的倒数,这部电影全都是故意的,但越故意就越有致命吸引力。 |
|
看完拉斯的“欧洲三部曲”,才知道《反基督者》的出现并非偶然...拉斯告诉我们,他不玩Dogme95照样牛逼.... |
|
拉斯冯提尔炫技炫的很爽啊 有像老电影致敬的成分在里面吧 催眠术般的结构 太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