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集英社短篇漫画改编。2、高仓健本位出演,动情且深入,片尾曲系现实生活中亡妻所做。3、1999年,68岁的高仓健,24岁的安藤政信,19岁的广末凉子,这卡司,绝!4、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小说即视感,外:好想去冬日里的北海道! |
|
长笛,回眸,雪地,小镇,火车头,口哨,铁道…一切都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和执念,感情如铁轨一样紧密连接着,断不掉而又伸向远方,每一次的鸣笛都像对挚爱的呼唤,逝去了却美好永存…“我本想照顾你一辈子,但是我做不到了…” 可以泪奔的片子。 |
|
太复古了,完全就是对团块世代的纪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日本崇尚的职业精神,和去年的《摄影机不要停》内核一样,正如影片中所说,它带领日本走出了战后的困境,其中的家庭戏与之相比就显得薄弱了些,职业和家庭的平衡也是无解的难题,影片后段的三次灵魂相认显得有太多设计的痕迹,许多细节还展现出北海道的历史变迁,资源的大开发时代、新干线的开通、外来文化的融合和那纷纷飘下的粉状雪,和红色的复古列车相互映衬,非常美丽,JR的企业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之中传达到观众,那种一丝不苟、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也正如影片中所说“豪华度假村完全不能与之媲美”,也许JR应该把这片当做入职教育的必修课吧,在日本时也坐过各种各样的JR列车,能时刻感受到工作人员的专业和敬业 |
|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夜空下一片苍茫。列车在小站前停下。一位姑娘从对面座站起来,将玻璃窗推开。一股冷空气袭卷进来。姑娘把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
|
这是央视六套进入2020年以来,第22次播出高仓健老师的作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
两星给高仓健,两星广末凉子,一星给导演。 |
|
对妻儿的愧疚凝结出的最美丽臆想,雪女惊天的一吻,火车靠站挥动的旗帜,高仓健对角色和自身刚毅的执着,成了这个冬天最哀伤的记忆。 |
|
小时候我也很迷火车、车站和扳道岔。 |
|
电影本身乏善可陈,甚至有些厌恶类似的煽情手法,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被打动了。 @电影资料馆 |
|
我也没想到这么隐忍静默的电影能让我哭得止不住,最喜欢静枝跑去告诉乙松自己有孩子了的那段,笑容清亮,乙松满心的喜悦也是淡淡,想起黎戈说自己丈夫得知自己怀孕后半夜坐在客厅里喝酒的画面。这是第一次去电影资料馆,是一年多时间里资料馆第一次放日本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在看完电影后听到掌声。 |
|
高仓健站在妻子灵柩前的表情堪称神一般的演技,后来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过世,孩子流产和电影的主人公身世一样坎坷. 本来是想去温暖一下内心,结果发现内心反而更冷了. 当一个身影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之后,还能不能填上那个空缺?乙松为啥就心甘情愿站在那个铁道站上一路到废弃啊!等待是世界上最奢侈的礼物 |
|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都打了脸,寓主旋律于狗血,在当年简直纯熟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高仓健这种坚毅老男人果然适合演坚守岗位的固执角色。18岁广末凉子太美了。连打酱油的都是安藤政信。优美主题曲竟是坂本龙一作曲!配合剧情里现实与回忆的穿插,造成强烈煽情效果。略过火,但确实细腻动人催人泪下。结尾联想现实,让人动容泪目!//20150614上海影城1厅修复版 |
|
毕竟自己的情感世界,距离高仓健这类传统的“士”,实在太远,所以没法代入和赞赏他的固执和深情,就全当欣赏漫天冰雪的富良野以及蕴含其中的隽永孤独吧。 |
|
深夜看这个到了最后情绪崩了。第一次没绷住是他和妻子告别,两个人隔着车窗,心里其实清楚是最后一面,真是拍出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第二次是车站要关了,死去多年的女儿来见他,女儿怕吓到父亲,但那句“哪有父母会看的自己的孩子怕的呢”。最后就是站长去世时,老友那句以后我只能在梦里见你了。我们这一生就是一路在告别,直至最后我们自己和世间告别。有些事情总要面对和经历,这就是人生了。 |
|
这部电影的背景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前工业基地的衰落。我不了解幌舞,但我熟悉它隔壁的城市——夕张市(yuparo),在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大力开发北海道,由于夕张盛产优质煤炭,一度成为日本工业的命脉,被称为“希望之丘”。曾经人口高达12万人,商铺林立,甚至职工食宿浴免费,无数年轻人来到了这里,连昭和天皇都常年来此赏雪。但一切止于1967年,日本工业转型石油,夕张地位一落千丈,负债累累,2010年仅剩7000多人,且都是50岁以上的人
不久与此同时日本泡沫经济出现,到处修建铁路,连仅有几户的小山村都有铁路通车,铁路成为日本振兴的象征,不计成本的建设。但泡沫破裂,国铁无力负担如此巨大的支出,最后就是民营化分家,也就是今日的JR集团,首先就是将不盈利的铁路停用,由于数量庞大直到2020依然有被废线的铁路。 |
|
感慨那天地之间的苍凉,白雪茫茫,孤独的生命,坚守着无形的承诺。 |
|
哭成狗,没有什么特别的剧情,我却哭成狗。然后觉得自己对待工作和职业的态度真的是差多了,看到老站长一辈子对铁路付出倾注的感情和心血,我觉得自己是在混。高仓健的神级演出不必由我来评价了,那眼泪是真心而流,剧中人和演员的人生经历重合了,体验式演出更不必多言了。里面还有志村健老先生,刚刚因为新冠肺炎去世,让人唏嘘,想必电影频道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可爱的老人吧。时光荏苒,二十年前的片子,让今天的我依然感动不已。 |
|
最开始在腾讯视频上开始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高仓健。但是看到最后的时候,我还是感动了。
我想起了从小认识的很多老人,他们这一辈子为了自己的事业,奉献了一切。他们很多都患上了严重的硅肺病,在生命中最后的几年,都是在不断的咳嗽,气喘以及憋闷中度过的。可是当他们回忆自己的青年时光。在矿洞里,用冲击钻在岩壁上凿出一个个放雷管的孔洞时,他们依然是那么的兴奋,眼神中充满了光芒。那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对工作的热情,一种完全的发现了自己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梦想的力量。这种信念,我坚信是一种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东方人或者东方文化,就是要比西方高级百倍千倍。这是一种历史积淀中才能产生的精神文化。倒在积雪中的乙松,恐怕是幸福的吧。
另外,那个时候的广末凉子实在是太漂亮了吧。 |
|
@2021SIFF 要我说,中日人民在追求士大夫精神这件事上,可能是全世界最能互相理解的了。费玉清老师的一剪梅也正好呼应一下铁道员老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 |
|
这里面的佐藤真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男人"啊,隐忍,坚毅,像山一样.最后的心结解开了之后,也是不带遗憾地走了吧.故事每一个走向其实都可以预料得到,但平和的讲述就是能击中你.btw,今天突然对日式固定镜头有所领悟,因为这片子绝大多数时候都没让我感觉到是在看电影,而是真切地在角色们身边. |
|
1999年旬报第四,比《菊次郎的夏天》排位高一些。觉得电影距离神作只差一丢丢,但这是一次看降旗康男的片子,还说不清差的是什么。最后,幌舞的高仓健,永远的铁道员,新年快乐! |
|
飞舞着漫天大雪的北海道跟老硬汉高仓健真是绝配,那伫立在雪地里的铁道员就像是一种坚韧精神的象征,而不时穿插的回忆片段又露出了硬汉柔情的一面。 |
|
几天前在河南清丰出差,晚上在宾馆里看的。个人感触,这是一个灵魂早已死去的男人,仅存的躯壳迅速朽坏的故事。妻女去世,他潜意识里还以职责所在自诩,直到新年来访的老友已当了祖父,他才意识到什么,女儿的灵魂如狄更斯《圣诞颂歌》一般前来拜访,他仍然借灵魂之口原谅他。但观众已经如《长日将尽》一般,逐渐看出他的叙事和情节的叙事并不同。直至老友的儿子带来小站即将关闭的消息,他终于承认付出巨大代价的职责是虚无的,于是死去了。我不觉得故事和日本铁道的开拓史、改革史有什么深刻的关系,更无关恪守职责的精神。片子是1999年的,高仓健在扮相依然的表面之下,颠覆了80年代标签式的硬汉热肠形象,还原出一个硬汉外表下自私、懦弱、固执的男性形象。这与他的个人际遇有关,亦可视为对他固有银幕形象的反思。 |
|
三星半。日本主旋律 |
|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顺叙完这一生好不好呢。直到妻子跑到铁道边告知乙松站长怀孕消息的那场戏:列车和妻子身上的棉衣本来都是红色,但在乙松站长的回忆里,车身灰了下去,溶入岁月的苍茫黯淡,只有当年的妻子在雪地中,红得明艳温暖。插叙拍出了人记忆的选择性,爱、疼痛和遗憾都变得更强烈。孤独地伫立在月台上,目送一趟趟列车离去,陪伴他的早就只剩回忆与风雪。插叙也将站长最后坚守的几天抻得绵长,个人生活史的从容不迫的回望里,从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到其后产业转型、泡沫经济崩溃小城镇逐渐凋敝的社会变迁史也被自然地融入其中。一条线路的停运、一座小站的消逝、一种职业精神的过时,是时代落幕的回声,亦与个体生命的衰谢同质。 |
|
哭崩了 无所谓剧情了 看到高仓健的嘴角 广末凉子的牙齿 就想哭 编剧设计十个桥段不如好演员的一个微表情 |
|
男主有原则的职业“坚守”,如幌舞冰天雪地的肃杀凛冽,也许过于执着,过于刚硬,以致于痛失生命最爱时,仍然抱憾缺席。他的责任心,反而成为他的“枷锁”,残忍一点说,在工作和家庭发生冲突时,他可能永远选择前者:一面满足,一面残酷。终生无法弥补和治愈这愧悔疼痛的切割。回忆与当下、幻梦与现实的自然穿插与衔接,愈显得结构精巧,叙事圆融,情感深挚。高仓健于深沉内敛严肃中一点点融化,释放情感大潮,把人淹没。铁骨柔情、硬汉泪落,最是心碎。。。大竹忍、广末凉子与高仓健的对手戏出色,情感细腻饱满,分寸感极佳。 |
|
资料馆为了纪念高仓健先生特映《铁道员》这样一部讲述尽忠尽职的“铁道员”一生的故事的电影,刚好也反衬了主演高仓健爷爷善始善终的演绎生涯?……挺不错的电影,朋友结尾部分泪流满面,…可惜我的肚子不争气,第一次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忍了好久后被迫去上厕所导致错过了高仓健和广末凉子的对话高潮戏… |
|
回忆的篇幅穿插得很自然,是非常传统的写人,大胆的一悲剧为底色的故事。降旗康男沉稳持重,他在逼到为了坚持一件事,人生会许多的错失中没有变得因此而泄气,一直到广末凉子角色的出现,那个照明,和凉子浑然天成的少女气质,带来了电影冲向高潮的兴奋,他可以将灵幻和写实,融合得如此必要,这就是简单和真挚就能做出好电影的原因,我在想,我们对幸福是有很多理解的,但理解了就是幸福。 |
|
一回忆就色彩提取很拙劣唷 配乐真O__O"… “两个姐姐”表现得都像大叔控一样 广末敬礼太矫情的段落之一 小敏和仙次儿子演员的演技次噢 |
|
一个男人,如果有着高仓健的面孔,同时还是个哑巴,那就完美了 |
|
被废物吐槽”異常なし”,以为只是一个貌似隐忍的偏执狂电影而已…没想到槽点爆棚直接无语问苍天了好吗!!…看看人家老爷爷们卖腐多彻底啊,还有这恋童放美国得定什么级啊!大家都充满了日本人的做作但习惯了日本人就还可以吧,涼子真漂亮…对了片尾曲是坂本龙一的女儿唱的…为毛他女儿嗓子那么好啊! |
|
2021SIFF NO.2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停留在崇高化集体记忆的主旋律日影 在「法医物语」「跳跃大搜查线」等日剧早已将职业书写“去神化”的1999年 依然能有一席之地 诚然 铁道员于洗练大雪和温馨小屋中谱写的个人史诗 充溢着匠人精神与人散曲未终的回甘之味 但为了烘托这位老人刚毅伟岸又不失人情味的姿态(虽然究其本质不乏愚忠色彩) 女性的生命需要被扼杀两次 再化为幽魂借幻想复生 而他冰释前嫌的态度 反将真正的惨痛抹去 作为发展牺牲品、用后即弃的小镇和旷工的生存困境 只是以一种底层不体面互掐的方式 寥寥几句台词带过 但比起“以挥旗来代替愤怒 以笛声代替眼泪 以内心呼唤来代替呐喊”的铁道员精神 我只关心他们为什么愤怒 为什么流泪 为什么呐喊 |
|
因为是铁道员所以也没办法啊,雪子变成雪一般归来,名为火车的意大利餐厅,公家电话别打太长,今日无异常……一个平凡铁路工人的暖心怪谈,不错 |
|
居然看到流泪了。虽然只是当年日本的主旋律影片甚至还有些鸡汤励志,但看完也真正明白了日本为何能从中国的学生变成老师,能从战败国变成今天的日本。值得写一篇长影评的电影。 |
|
发丝斑白、皱纹密布的高仓健令人心生怜惜,也心生敬意,苍老、高大、严正、平和、疲惫、坚毅,他的形象代表了那一大批勤劳无私的人,代表了那些慷慨激昂的岁月和年代。那个陌生的女孩如妻如女,这个孤寂的站台写满了泪水与笑语。前行的火车犹如粗壮的树干,枝繁叶茂的是不断填充进来的回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无关国别,这是一份属于东方人血液里的传统的隐忍、炽热、奉献与无言。虽然是直白的主旋律电影,但表演都十分细腻,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变化来刻画每一个个体。校色尤为出色,年代感顷刻之间跃然于心,室内布光极尽温馨,整部电影却也拍得厚重,沉甸,雄壮,悲怆。承载岁月的轨道似乎一往无前,永不停歇的机车奔向的是梦中的团聚。 |
|
挺多地方都不能细想,例如12岁的亡女用嘴将巧克力牛奶喂进乙松嘴里的片段,在当年或许是一种父女亲情的表现,而在当下已经变得无法直视了……想到了许多的秀兰邓波儿。但只说电影本身的话,虽然是一部纯粹的男性视角电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全部以一种牺牲品的形象出现,并且如此无怨无悔,含情脉脉的残忍与虚伪。但与此同时,我又并非不能理解乙松的执着与坚守。尤其是当他最终流着眼泪说我一声自己干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或许可以将这句话当作是这一生亏欠的忏悔吧。 |
|
病中看的,反正只能躺着,它慢悠悠地放,我就昏沉沉地看。去过北海道,这种小火车太美好了,特别冬天时,简直穿行在梦幻中,但这梦幻又带有很浓重的死亡阴影,和这个电影的气息很相似。其实电影本身没什么特别,艺术上一般吧, 情节也很简单,甚至有些矫情。而且现在很多弹幕都在讨论所谓职人精神的弊端了,比如对家庭和孩子太不公平了,这样拼命工作不值得等等。也不能说他们说的就是错的,但也不能说电影这么拍了就错了。没这么简单,就像最终这个小镇的车站会被关闭一样,这种生活方式也会退出历史舞台,对错无法涵盖存在本身。我只是关注处在这些境遇里的人的情感和态度,因为这世界上真有很多悔恨和遗憾是一定会发生的,不论是作为一个铁道员还是别的什么。但是一切都会过去,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从这点看,人生又是十分完整而且完美的。不是吗? |
|
我能理解日本人崇尚职人精神,我能理解寄托着父亲的职业延续的向往,我也理解男主不善言辞但失去妻女内心深处无言的痛苦,以挥旗代替愤怒,以吹哨代替眼泪,以内心呼唤代替呐喊,但无法理解将职业上的模式化机械地覆盖家庭温暖的人性化,更无法理解幻想女儿的成长互动来合理化自我偏执、自我原谅、自我救赎,即使是悔恨也不会拐弯,即使内心已经暗藏汹涌也只是写下“本日无异常”,消失在荒芜之中不只是这个站点,还有他的一生。/ 喜欢胶片质感的画面,喜欢白雪覆盖的一切。L&L |
|
我原是讨厌他的,自以为是的辜负家庭,但看到妻子和他的温馨时光,又觉得错怪了他,它就是要让你看到不能两全的另一面吧。其实这部电影很难演,大量通过表情展现高仓健的内心戏,如接英夫电话时的神情。“离开铁道,我就一文不值了。”而受益的人们说,“我能读这么多年书,就是因为你每天风雨无阻的开着火车。”落幕那一刻,我在心底默默的说:“后方正常。信号正常。” PS,矿工的故事,亚洲都一样啊。20200202 |
|
没有佐藤乙松确认尾部正常的火车还是会正常行驶,而失妻丧女的站长大叔写下的最后一次“本日无异常”显然是个谎言——以为只要一直正常就能一直正常下去只是个美好的梦罢了。#SIFF2021 之九 |
|
庶民温情剧的叙事,主旋律内核。面临退休担心无处栖身的惶恐,一辈子稳如岩石执行工作条例的刻板,这种价值观扔给流氓无产者不知要不要引起骂娘了。最后还弄了个鬼故事出来,不过还是为了配合煽情,够腻味的。这种主旋律无甚历史宏观角度,只是押在个人家庭生活感受上,又软又薄又无聊,唯死亡结局可叹 |
|
没想到这么让人动容,高仓健+19岁的广末凉子,为铁路奉献一生的铁汉子与青春无敌的少女,再搭配上绝美的雪景和配乐,真是享受。虽不认同铁道员坚守不顾家的价值观,但不得不承认,这是看过最好看的主旋律鬼故事。 |
|
火车经过北海道的雪景太有意境了 |
|
冰雪覆盖下的幌舞,肃杀宁静,孤独得就像独自一人伴着铁轨的乙松先生。失女、丧妻,他在这条铁道旁,吹着哨子,挥着旗,送走了自己最亲爱的人,送走了一班班火车,也送走了自己的一生。妻子的红衣服,铁轨旁的红灯,手中红色的旗子,共同构筑了他心底最坚固的温情。对b站溢出戾气的弹幕非常气愤。昭和时代的堡垒也渐渐坍塌。把工作当信仰,听起来真是老派过时,但在一个失去价值总体性的时代,一切底线都被挑战被解构也让人怀疑的时刻,恰恰是最好的共情语境。在中国,在东北,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小站,有过多少位像黄杨白桦一样的铁道员。想起多年前见过的那位在安达只有两个学生的小学校工作了35年的老师,不知他还好不好。60%的眼泪都是被配乐勾起来的。 |
|
许多关于坚持信念的电影都有点矫情,本作却十分真诚与自然。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几个人看过呢? |
|
和西方人但凡遇到点生活中的琐事就叽哇乱叫、唯恐天下不乱不同,日系的故事,或者说东方的故事,哪怕天真的塌下来也会以外在的淡然和内在的迸发相结合的状态下度过。也许正是如此,当奇迹悄然降临,他们内心的喜悦有多巨大,脸上所流露的,就有多少旧日里的恬淡。是的,何必表现给他人看呢,这是专属他们的奇迹不是吗。 |
|
坂本的音乐很好。公忠体国的铁道员的一生,技法平庸,煽得厉害。幼齿期的安藤政信好可爱。貌似中间把石桥大叔的戏睡过去了,可惜。 |
|
SummerIFF@M+ 7+。好听(配乐)好看(调色、外景)的日式主旋律,这种主旋律总比制造仇恨和打打杀杀更加能触动人心。然而这是一部男凝指数首屈一指的电影,你们大和民族的糟粕真的有待去除(固有的一些性别、家庭成员的定位+指望别人无条件谅解你),本电影是我多年来看过最爹的一部电影了。/男主这角色名真的很占别人便宜哈哈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