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竟然想到了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其实是想到了无处不在的类似的等级制度,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再到整个社会,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碍于身份就要有相应的行为爱好个性和朋友,反正你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现在的身份,即使这都不是你要的,你都不爱。★★★★ |
|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看睡着了,匆忙下了"无聊"一论。但回家租碟重新看了一次,也仍然没有体会到好评如潮的此片的魅力。才疏学浅,卖弄不了理论,南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意见就是无法共感,且不对胃口。 |
|
天台的高潮戏真是太燃了,这是只有电影宅才能想出的泄愤方法,之前累积的情绪和分散各处的几组人物都集中在了一起,然后达到最终释放。前面的多线拼图式叙事多少会有些干扰,其实每个细节都很用心,包括角色的心思。等级分明的学校,不同的地位与彼此微妙的关系,还有那个高高在上如传说一样的桐岛。 |
|
不同角度的反复播放如同涨潮的海浪,一波接续一波不断酝酿情绪、制造矛盾。天台的高潮戏简直太棒了,人物彼此间的紧张关系、暗中较劲的等级摩擦、明角暗角中不断试探的青春,统统在一瞬间聚集爆发,同时趣味无限。另外,日本高中的压力实在是大,再次感叹这个不宽容的社会。 |
|
電影只提供了技巧與趣味性,而自我投射的觀眾則在其中找到了自我振奮和感動的理由 |
|
色彩赞,镜头美,由一个风云学生退部打破的校园日常平衡。就剧情来说,蛮一般。 |
|
完全能想象出一个高中时暗恋男同学东出昌大、多年以后悄悄关注着他微博骂傻逼的自己。 |
|
桥本爱一巴掌打上去,我喊了出来:贱人!打得好! |
|
片子里的各种男女长的都歪歪的,一点也没有想让人追看下去的欲望。剧情也完全是各种装,真不知道给高分的都在脑中意淫出了什么内涵 |
|
精致的青春小品,叙事方式值得玩味,背后的隐喻作为中国人不太好理解,中国社会比这复杂多了,哪怕高中。桐岛无处不在,桐岛处处不在。 |
|
醒醒吧,只有什么都不成的废物才会爱电影呢。 |
|
后岩井俊二时代的话题之作,吉田大八进一步奠定了“广告人”在日本影坛的地位。多视角非线性叙事,将原本独立的五个章节改编为大胆的群戏,“广告人”倾尽全力将“岩井俊二”式的微妙朦胧演绎为具有独特形式感的管弦合奏,这也是其争议所在,如前辈中岛哲也。迷影电影既巧带导演私货,又令电影宅加分。 |
|
群像描写真实而服帖到让我暗暗震叹,这才叫真正的“等身大”!各种微妙明暗参半的心理情绪都细细密密地渗透在镜头里。平淡不惊却把我完全带入(回)那个世界。非痛非痒但心里一直有些什么隐隐纠扯至片终未停,只要曾经上过学的观众都不会不被牵动某条曾经熟悉的神经。 |
|
最常遭到践踏、无视和羞辱的电影宅是最不可侵犯但也随时可以被侵犯的一群。貌似隆之介很适合这种废柴,比一十一的感觉可强多了。镜头中,罗梅罗附体,完成了对金字塔尖阶层的逆袭,现实中几乎被时代淘汰的8mm摔坏。宏树不要自卑,多年后前田只是个送外卖的小弟(见MV),世界还是属于你们高富帅的。 |
|
日式青春cult版《等待戈多》。庞杂的社团,一大堆主角,多角度重复叙事,消失的桐岛,开始有点懵。逐渐熟悉一股隐秘无绪的躁动,天台冲突幻化僵尸邪典+铜管乐队合奏高潮+8mm迷影呈现,非常酷。致敬了许多日本美国暴力恐怖片,又是一场披着清新外衣的小狂欢。看铁男一,梦满岛光,你最爱昆汀哪部? |
|
话说,要拍青春就一定要拍凝视。懵懂的木然,欲言又止的心动,仿佛此刻正凝视着银幕的观众。一旦,被凝视物成为凝视主体的时候,凝视的内部序列就会重组,激发出观众对于自身潜意识的自我凝视,这个时候,观众就与角色同在了。一片虚空,角色消失,电影结束,观众的自我凝视却没有散去。 |
|
开局的POV挺有意思,相应地用POV作结,但最后更有意思一点的是声乐部的演奏作戏剧的高潮这点。然后豆瓣的桥本爱主页是被黑了只剩下Ai Hashimoto吗? |
|
“吃了他们!”这一段真的是突然就燃起来了。这种电影不可能不映射自己啊。 |
|
从头到尾桐岛都没出现在电影里。但因为其不在场,而形成的空洞,波及到每个人,荡漾出青春期时那纤细的情感涟漪。在同一时间的多重视角叙事之下,在多重人物关系的交织网下,最后以屋顶为结点,所有人在此相聚。却又巧妙以子结构植入到电影的电影里。残酷又热血的青春电影(桥本爱爱爱爱爱爱爱爱爱 |
|
青春好像少年眉,
青春好像少年眼,
青春好像少年脸,
少年脸上皱眉眼,
青春正是此容颜 |
|
不见其人的范本电影。就像一粒石子投入水中,人们只来得及看见泛起的水花,却不约而同的带入自己的心境,去揣摩石子入水的身姿。青少年无法在自己喜欢的和自己擅长的中间做出选择,因为选择不是自由,而是失去了不选择的自由。所以人人都寻找桐岛,人人都无所适从。 |
|
谁是桐岛?谁是加缪?青山喜欢罗梅罗也就罢了,原来这里也喜欢(Gondry在东京、啄木鸟和雨…)8mm的精神完全是昭和末年的遗风,冢本们当年不都还是单干。故事让人想起台风俱乐部(男女学生)和樱之园(女生及音乐),没有太过热血、纯爱以及暧昧,有别其他导演,空白留得刚刚好。总之,年轻真棒 |
|
这个片子有点屌啊,结构就很有意思,各种人物也纷繁。何况里面的青春真的是无人能敌,天台那场戏碉堡啊。。。我想重新读一次高中。。。(旬报第二吗,那第一得屌成什么样子。) |
|
架子给的那么大,装这个主题有点空荡。缺席的未来和青春的叹息一直到片尾也是毫无回应。此外,桥本爱真好看,就这样 |
|
排列杂乱的练习作,被吹捧得过高 |
|
各种各样 好可爱 p.s.神木真是长了一张 无聊/可以演任何角色 的 脸啊哈哈哈 |
|
大八果然是我深爱的导演! |
|
多线程叙事的结构,令人着迷,一如生活本身,就是一团网,不是一条线。剪辑非常出彩,正是电影独有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无法抵达的地方。所有人都在寻找桐岛,恰如所有人都在等待戈多。处处不在的桐岛,其实无处不在,如此甚妙。至于青春,当你意识到它的美好时,它已经走得只剩下背影。 |
|
#上海电影节#观影时人人都会有种投射,你曾是校园群体里的某个阶层,学校被放大如世界,暗恋的男女,崇拜的前辈,懵懂的爱好,私蔽的秘密。一切都让人小心翼翼又妄图不顾一切。失去了被统治和跟随的权力,卑微和天赋都显得局促不安,而这才是写实。天台高潮戏电影宅的逆袭太精彩,叙事节奏太招人爱了。 |
|
我说这片子哪哪儿不对,一看原作党剧透,原来前田是岩井俊二粉,尼玛改成僵尸片(想起[啄木鸟和雨])这才是真电影宅,何况岩井本人就是B级片爱好者(这才是真懂岩井吧……)。无暴力版莉莉周式的校园等级秩序被这么现代主义的剧作+结构一改简直点石成金啊……甚好的青春片。#2013个人十佳# |
|
奇迹一般的存在,完全超出了青春片范畴,核心聚焦点不是某个主人公,不是麦格芬桐岛,甚至不是这场盛大的群像物语,而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地“学校”本身,几乎很少见到一部电影能够将学校的本质剖析到如此透彻,不同三观、不同人生追求,在精神层面上完全处于不同世界的人们被强制聚集在了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拉帮结派也好,孤立无援也罢,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永远暗流涌动,一颗小石子也能激起万丈波浪,唯一与麦格芬桐岛无实际交集的前田与长泽成为了两个被抽离出的视角,一个最终成为事件核心,一个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这种互文关系直到片尾字幕都有所体现;严密的计算如泡腾片融化于水中,最终只呈现出“真实”的气息。有这样一部电影的存在,是影迷学生党的幸运 |
|
A / 在不断收束舒张的多视角叙事中,校园的平常角落被赋予了惊人的情感密度。目光将这些遥远又相互黏附的小世界联结一体,迂回往复的运动不断涂抹着人物交汇的场所,游荡的习惯性动作在凝滞的一瞬化作如梦初醒的呼吸停顿……如此种种造就了多重阶梯般分立、交叠又共鸣的音乐性。它或许是怀旧的,但这种情绪如此坚实、细腻而又具备丰富的质感,将记忆平面上每一寸坎坷都映照出恰到好处的光辉。它拒斥任何空洞的抒情,波澜不惊地将世界收拢在微观奇想中,并用数字摄影召回那8毫米胶片般的灵光。 |
|
听说桐岛りおん要引退,我就赶紧下载了 |
|
结构赞,宏树这种装B男是我讨厌的那类日本人典型代表 |
|
直接进入此类题材Top3吧。学校的确就是等级社会呢,而这部捕捉到了那种独属于青春期的情绪,微妙的钦羡,明确的嫉恨,精致的残忍。失去了天真又还没能成熟,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泥淖中,有人抓住了恋情,有人抓住了棒球棍,还有人靠着超级八确立了自身——就是这样摇摇晃晃举步维艰熬过的青春。 |
|
从脚本到叙事到人物,喜欢得无以复加。看完了别问为什么,片子其实什么都说了。 |
|
在原作裏,前田等人癡愛且模仿的電影作者是岩井俊二,在電影版卻變成了喬治羅梅洛(George Romero)。前者讓他們的一切迷影作為像似對自己蒼白的現實生活的不甘彌補,後者則讓他們直自現實超脫、視高中三年為能過就過不需留念的水色雲煙。兩個版本對「青春」價值孰重的判斷,就在這一點上宣告了分歧。 |
|
又是一部技巧很出色但无法让我投入的日片 |
|
“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里活下去。”把屁事当成世界大战的日子值得致敬,了不起的青春片。这个导演好厉害 |
|
4.5 日版《大象》,校园青春题材的杰作之一。洗白电影宅和炫技大狂欢。缤纷主观视角的处理带来震撼效果。 |
|
把屁大的事情能当成宇宙坍塌的学生时代,真是让人羡慕。 |
|
【4.5+】桐岛是预设的象征性漩涡,他到底是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桐岛的偶然缺席,原本完善的结构崩坏了,以学校为主要矛盾冲突的叙事漩涡产生了一个缺口,这是一切外在能量的来源。缤纷有效的结构完成了群像刻画,也强化了叙述的力量,于是从主角内部也生成了能量,源自对电影或是任何事物的爱,也许叫做青春吧。 |
|
以社团(群体)为切入点展现了校园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每个人都有所属的群体,群体间有着隐性的等级,有人忠于内心却要忍受他人的轻视,有人生活在众人的羡慕中却感到迷失,而当桐岛消失时一切都起了变化。这里没有规章制度,所有的都是隐性的,但却左右了所有人的生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人应该会喜欢。 |
|
用简述的时间之流连缀周五和周二这两个被以不同人的主观感受反复叙述的日子,结构上值得注意。退部(退出社团)是一个[青春终结\无限可能坍塌]的具象-象征,是所有主人公都要面对的。至于飞身跃下高楼、继续停留等待机会、专注于当下、仅为了兴趣,都是不同的方案,集中(汇总交叉)问询青春的终章。 |
|
东出昌大流泪的那一刻,摄影机将它定格成了永恒,我也说不上这是关于什么的电影,它所表现出来的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想要表现的,这是叙事的力量,也是人物的力量,别人视角中的同一故事提醒着我这可能也是我曾忽视的过往,原来在那一段时间里,他们是这样地生活着,电影的企图就在这里,我们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经历的事情,是什么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原来生活是这么构成的,就算不知道别人那一时刻的想法也不紧要,要紧的是我们还会在下一秒倾心地相遇,书写交错的人生。 |
|
群像戏很容易做到面面俱到,但缺点是太杂太乱,一条线说不好可能会影响整部电影的观感,不过这部电影还好。电影的确有点慢热,一开始不耐住性子简直坚持不下去,但越往后看越觉得有味。天台那场戏是全片的最高潮,也是看的人热血沸腾啊,青春片能拍的这么有感觉,导演也是挺厉害的。 |
|
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出在剧本主题太浅,封装的形式再装也没用。 |
|
7分。由于听说有人拿这片跟等待戈多联系,突然就被剧透了。觉得故事有点简单,但表现的青少年心理倒是蛮有共鸣,每个人好像真的有那样的心事才会做出那样的反应,自然而真切。叙事结构基本《大象》但感觉缺少这样做的动机所以不够有力。全片都不讨厌,但也没觉得有什么新意。天台拍宏树一段蛮感动呢还 |
|
神木与桥本在教室相遇的一瞬间,注定是青春留下的遗憾。 |
|
有意思,小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