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点无聊 |
|
画面美,我却看不懂olmi |
|
SIFF@百丽宫;泠泠清月下纵歌一曲,茫茫雪原上硝烟纷飞;配乐极好,音效赞,爆发之前的大音希声,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摄影好,夜戏也能拍得如此层次分明;一个晚上,几乎同一场景,却能容纳如此丰富的信息,新导们好好学学怎样利用有限因素表达广阔情怀。 |
|
上海电影节#14#,上海百丽宫影城-环贸iapm店。感觉爆破的声音都要把影院震塌了,座位一直在摇晃,虽然是闷骚又克制的反战片。 |
|
莫名其妙,竟然取名“高原激战”! |
|
闷 |
|
这种描写“战场一日”的片子已经拍不出什么东西来了吧,演员的独白太突兀了。 |
|
20200211下午,一院31床,跳着看完的 |
|
So boring! |
|
极简化的一场战争缩影,几乎抹平了一切的戏剧冲突,摒弃了以往战争片中常见的复仇之心,爱国之情,追求荣誉,缅怀战友的情感,将时间的线性无比延伸,这只是一场战斗,它不存在任何的特殊意义,对于一切参与者来说只不过是时间的线性延伸 |
|
披着战争片外衣的文艺片,请问激战在哪里? |
|
一枪未放。悠闲导致思乡,倦怠导致溃散,敌人不打已自垮。 |
|
我几次想退出最后还是带着对电影的希望坚持了下来,然而最后收获的依旧是失望。 |
|
流星涅槃,夜夜圣诞,年过80的埃曼诺·奥尔米仍在谦逊的做着半个世纪前便肩负起的“凝固时间”的使命,戏剧性与时空感继续双蛇缠绕,电影史最具生命力的作者绝对都是做减法的高手,此刻十分想请炫技小妖《修女艾达》的导演过来扎个马步。 |
|
意大利的雪战 |
|
画面凝重,在信息过剩的年代,无法带来震撼,属于艺术风格老派的作品。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副油画,战壕、白雪、松树、月光、远山,天地之间这一小撮列兵的情绪与分秒,在电影里得到放大与还原。不用探讨什么深刻的意义,看了你就懂了,把自己的情绪再沉浸其中的话,看了你也就更难受了。后来看到《狐步舞》那四个列兵在宿舍的状态,你会觉得《高原激战》更为冷静与残酷。 |
|
意大利,意大利,还是意大利 |
|
影20115:1915.5.23 意大利宣布参战。在阿尔卑斯山与奥地利对战。1917.10.24 德军支援奥地利,对抗意大利,德奥军从山上蜂拥而下,占领卡波雷托市,进入意北部。——“点名,把死亡人数告诉我,我不要数字,要亡者的姓名,把倒下的人的名字通通写下来,一个个写下来。” |
|
我在这世上,没什么可期待的,我所需要的,就是爱我的孩子
也许偶然,也许命运
使我继续存活,一个我曾经想象过的
却不熟悉的战争
我发现自己在一座山上的前哨,
周围环绕着雪与寂静
我能听到他们的呼吸
我刚这里
但却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位老者
老到我的知识甚至我的理想
在这里丢失了他们所有的意义
就像我年幼时
亲爱的母亲
这里有像我一样的人,每天死去
至于那些回去的人
也会带着死亡的见证
那景象将会一直纠缠不去
他们会觉自己好像幸存者
被判了一次或两次的死刑一般
但是最难得的,就是去宽恕
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去宽恕
那么 ,他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
|
一战时的意大利,全黑白,全程冰雪,讲述意大利士兵的绝望,只有影片最后才有一点纪录片式的战斗场面。所以该影片与激战无关。 |
|
几乎是黑白的画面,层次却分明,颗粒的质感如同已百年的一战。诗一般的对白却诉说无比残酷的战争。仅仅是对小到十来人的战队的刻画,甚至连对手都不曾看到,却折射出战争的巨大恐怖。整片弥漫着绝望的寂静,而使得炮火来的那一瞬间变为恐惧。 |
|
茫茫白雪覆盖的战场,死亡阴影笼罩着壕沟。以暗淡得如苍白现实一样的色彩,以近乎诗意的叙述,展现着一战中的一个片断。那种令人恐惧的寂静,那种让随时降临的死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战争,无疑是人类无理性行为中最为恶劣的一种。 |
|
调子很灰暗,色彩很绝望。 |
|
真实再现1918年开始的发端于美国的西班牙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被奥匈帝国军队困在冰雪高原据点的一小队意大利兵,出去就马上面对殂击手的枪口,躲战壕被炮轰,恐惧至极,太沉重的电影!另外意大利在一战、二战期间,都是首鼠两端,变换阵营,确实也是挺搞笑的。意大利人骨子里还是浪漫,没有坚定的战斗意志,所以拍战争片也能拍的这么文艺!这部电影最后几分钟的真实一战历史影像资料也很珍贵。 |
|
慎看,因为从头到尾场景只有战壕……之所以给四星倒不是我看懂了什么,而是这么沉闷这么慢节奏我看完了也没有烦,中间也没有想放弃,拍成这样本身就是很厉害的了…… |
|
考虑到去年是一战百年,还是不错的命题作品,一如既往的抒情诗美感 |
|
节奏有点慢,但画面相当美。 |
|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而我们就像从未来过一样,如云烟般消散。”意呆利拍摄的一战电影,视角很新奇,叙事也很克制,没有大场面人头堆起来能给予人视觉上的震撼,用堑壕与机枪来强调战争的残忍与血腥,而是从一伙驻军的日常,用极简化的细节,音效来营造绝望的氛围,紧张与恐惧,时刻于虚无中震撼心灵,影片就像一战本身,没有刻画他们是英雄还是鼠辈,而是聚焦在战争中对人的伤害,片子没有主角,或者说战争才是主角,而这位主角又在无数引人歌颂或引人反思的片子里占据高位。 |
|
枪拿不稳,炮打不准 |
|
国内战争影视剧永远在展现那个几个英雄,缺乏了对战争残酷的表现和反思,对于战争的本质没有深入思考是不可能拍出好片的。 |
|
一战堑壕战便是如此,无聊与枯燥。待在湿冷而肮脏的堑壕中,顶着敌军的炮火,甚至都见不到敌人的影子...无意义地慢慢消耗一个个士兵的生命,更何况意奥边境几次伊松佐河战役,更是无意义地杀戮。我们回顾历史,我们珍惜和平。 |
|
声画运用,营造孤独绝望的雪山,但战争却比他更可怕。阿尔卑斯和绝望,我有联想到的却是希望之旅和鞑靼人的荒漠 |
|
4K。阴间调色、背景音就不说了,构图为主,没运镜、没(有意思的)剪辑。时长刚刚好,欣赏奥尔米的老年人摄影够了。 |
|
全程固定镜头,节奏平缓稳定,直指内心 |
|
简单但是丰富 |
|
战栗之诗,为老导演再加一星 |
|
静:反而让战争更残酷 ;困在堡垒里的士兵,不仅饱受疾病和创伤的折磨,不断遭受炮火的轰炸,而与世隔绝的不知道让士兵更加恐慌和挣扎:“过够了”的情绪蔓延伴随着战场铃铛随风作响,让白雪皑皑的高原更加冰冷刺骨。任何借口发动战争都是千古罪人 |
|
译名还是万物复苏更好,比起纯粹的战争类型片更偏向于文艺片
感觉导演是偏向古典主义的,色彩饱和度接近黑白,作用了很多意向,很有诗意,燃烧的树,也许是伯利恒之星
和国内战争片很不一样的拍摄手法
“等冬天过去,谁会来寻找我呢?”
11.04意大利使馆 |
|
#Olmi Retrospective# 最后一部剧情片,对我来说属于告解电影,基于父辈的战争经验结合宗教救赎所展现的战争,每个人都急待解脱,每个忡忡的脸部特写后的空镜头都划的清冷沉静——这几乎就是告解后的状态,镜头如数展现的都是这种集体中相似的个人焦虑,当它们接踵而至却又只能让人望着大雪和动物出神的时候,几声嘣嘣作响就能催化集体共情,无声惊雷的情境很容易积蓄情感并把矛头直指战争本身,最后自然归于沉寂,万物复苏。本片的战争困境的传达比较平淡,和细细的红线有些像(士官对下属的感情),鲜少钢锯岭那种极致表现神迹降临和战争残酷,取而代之的是藉由经验传达出的反战立场,比如当场自杀士兵的临终遗言,唱歌士兵的反驳,观感和海曼里儿子打开冰箱想起爸爸相同,属于一种活很久才会习得的经验。另:看到第二场点到戏了 |
|
跟爸妈在寒假看的,贼无聊贼无聊 |
|
我只喜欢一些片段,和配乐。 |
|
大风吹,大风吹。 |
|
3.5。战壕生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后回响。这部片最有趣的是,完全没有炫技的成分,但你意识不到主角的进入和情境的缓慢构成。 |
|
对于面条来说不输就是赢了。所以是部喜剧。 |
|
片子有很高的艺术性 ,冰天雪地的阵地 ,敌对双方并没有激烈对抗 ,意军 士气低落 ,显露出病态 ,此时真正的敌人却是大自然 ! |
|
战争是一头凶恶的野兽
纠缠不休 永无停歇 |
|
战争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不管你正义与否 |
|
战争,冷峻的、残酷的,与雪景的违和、与意大利歌手的违和。
没有激烈的厮杀、火拼,可面对长久的饥饿、未知、死亡,没有希望可言。
PS:一战题材的电影。 |
|
1917年冬,东北前线,一战的最后一次交锋。意大利的一个要塞,位于海拔1800米的阿夏戈高原上,在马里奥·里戈尼·斯特恩的小说中有描述。到处都在下雪;奥地利的战壕离得很近,你可以听到敌人士兵的呼吸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年后,大师Ermanno Olmi用Torneranno描述我引述了他对这场冲突的看法,这场冲突夺去了1600万人的生命,就像他想起他的父亲一样,他19岁时被征召入伍,发现自己陷入了Carso和Piave的大屠杀之中。一场戏剧,给他的青春和后半生留下了伤痕,就像千千万万的人一样。 |
|
摄影还可以,剧情无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