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
|
1.米哈尔科夫真是视野广博啊,跑来内蒙搞俄国人的乡愁,适合中国人的片子让老毛子拍了,还念念不忘拉上了美国人客串。2.传统与文明的冲突确实拍得好,那种无奈和悲哀,还有面对未知的新鲜感都说了出来。3.巴亚图骑着马走在俄国人的走廊上那段太迷幻了!4.最后成吉思汗那段总感觉是他黑泽明看多了… |
|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
|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可惜几年以后米哈尔科夫慢慢把斯大林当成自己曾祖了。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刻:草原上有那么多车辙,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每条都想绕开远处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最后每条车辙都无可奈何地通向了那里,那里竖着根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 |
|
这是一部来自家乡的片子,遥远却熟悉的公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醉醺醺骑马爱唱歌的蒙古人,满脸严肃喝多了也爱唱歌的俄罗斯族人,构成了现代社会之外,不容于主流的民族悲歌。过着现代生活,丢失了铁木真和苏维埃的铁血雄浑,唯有在酒精的迷醉中才能依稀找回昔日超级帝国的一丝灵魂。 |
|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
|
艾玛里面女儿拉的那首手风琴曲我小时候拉过无数遍!!前奏一出来我简直震惊了。嗯拍的特别特别美。看完简直不想在北京待了想立刻买火车票去二连浩特。 |
|
套马杆就是男主骑马时端着的那根杆,平时是赶羊喝马,栋起来就是行房。高原平地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蒙古大地上本就充满野性,天生天养,蒙古人常常仰望苍鹰,死后天葬,喇嘛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很有钱,却不冒出什么物质需求、也没那么多疑问,因为跟随自然就好了。城里骑马格格不入,草原里的电视同样格格不入。刚波觉得城里很新鲜,旋转飞椅、避孕套、游戏机、歌舞厅,鸭舌帽,但最后他还是栋起了套马杆。刚波梦见成吉思汗,被野蛮对待,城里人也觉得刚波是也野蛮,所以塞尔格一开始看着那血腥的剥羊,受不了,但是靠近那么一了解,又真香。但最终,草原还是躲不过现代化的入侵,那栋起的不是套马杆,而是烟囱了。草原的野性失去了,蒙古人还能何去何从,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人又何去何从。 |
|
8/10。隐含充足意象的心理时空和现实时空构成颇具诠释性的文本,新电视只有美苏政要讲话和京剧两个乏味节目之际,电视机上出现牵着黑马的帕格玛溶变为大草原上刚波策马,映射着蒙古人野性激情的复兴,并交代老人(无动于衷地捏塑料膜)孩子(充满好奇)对电视和史泰龙海报这些现代事物的不同反映,结合刚波捉蜻蜓给孩子观察而孩子被玩具小人吸引,凄凉的宣告下一代不愿学习传统文化,结尾大草田树立起石油烟囱,孩子长大的旁白被电话铃打断象征祖辈的生活方式消失于下一代。镜头运动灵活仿佛隐形叙述者,尸体吓跑谢尔盖后镜头好奇地移上前直至一只鹫腾空起飞,模仿观众视点扫视谢尔盖夫妇的合照、菩萨雕像到马路人流落幅,蒙太奇叙述了谢尔盖的家庭历史,歌厅里谢尔盖的歌声渐隐画面切至白雪皑皑中象征俄罗斯精神的教堂:苏联倒台后如何继承本民族文化? |
|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
|
米哈尔科夫在91',他其实是羡慕蒙古族啊。遗体任凭飞鸟啄食,死也不带避孕套的刚波,铁木真大军凭空出现,只有戈尔巴乔夫和京剧两个频道的电视里突然蹦出萋萋芳草……所谓蒙古精神。俄国人唱的歌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天鹅之歌结尾的那首曲子。心有戚戚焉。 |
|
帝国覆灭后残酷的诗性,把满洲里山岗上用刺青纹在肉体上,那首歌背景是日俄战争后悼念死难俄军将士,死的墓碑和活的墓碑。导演自己露脸参演了一下还能看出来那年我们二十岁里英俊的影子。 |
|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
|
大师米哈尔科夫的华语片。辽阔的草原实景,如果能在大银幕上看肯定相当震憾(就如同他镜头里的西伯利亚林海一秀)。关于传统的精神如何在现代继续保存,电影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是用最后的结局传达了关于延续的主题。 |
|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
|
风光不错 挺艺术的片子 有很多暗喻 “Urga”为蒙语,套马竿之意。套马竿是蒙古人传统放牧工具和最触手可及的武器。蒙古族男女欢娱时若往草地上插上套马竿,远方的人见了,便知趣避开。蒙古人曾经统治俄罗斯二百七十多年。 |
|
In a speech given to the organization, Mikhalkov spoke about a "war against Orthodoxy" wherein he cited Orthodox Christianity as "the main force which opposes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McDonald's". In response to his statement, a journalist asked Mikhalkov: "Which is better, McDonald's or Stalinism?" Mikhalkov answered: "That depends on the person".Mikhalkov has described himself as a monarchist.He is known for his at times Russian nationalist and Slavophile views.结合导演的政治观点再回味这部片子和烈日灼人,任何ideology都有其复杂的向度,莫用简单的是非对错一概而论 |
|
米哈尔科夫总是做一些高概念的东西,不过情感方面做的也不错,旧时代的幻灭。很喜欢:男人坐旋转飞机睡觉、铁木真幻想后男人的奇怪舞蹈、电视从美俄和谈切换到妻子骑马场景这三处。至于标志着美国资本入侵的骑马邻居,则稍显生硬 |
|
米哈尔科夫就爱拍洗脑片,主演真的不是浅野忠信?凭什么逗比都叫谢尔盖…… |
|
1小时30分后开始魔幻,其实故事的开头就已经打下了这个基调,一个前苏联人在呼伦贝尔的草原上追溯不复存在的青春和为之奋斗的祖国,而一个蒙古族家庭则在现实和历史中追寻未来,前世不可挽回,那未来又是什么呢?可能已经迷失在现代化的浪潮中。 |
|
Sous la caméra de Mikhalkov, il y a toujours une sorte de poésie qui déferle, cette nostalgie qui exsude de l'écran. Envoûtant |
|
今天各种草原片儿也是够够的了 |
|
至少从表面上看,大致讲的就是曾经对中俄两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又被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后两者冲击着的蒙古人如何倔强的坚守着自身根植于大地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信仰。深谙文明、繁荣和未来的我们看后也许会觉得迂腐狭隘,但显然导演比我们更理解野蛮、荒凉和传统。 |
|
最好的展现改革开放初期蒙古风貌的电影居然出自俄国人的镜头。
那段超现实梦境真是太精彩了,点出了科技进步对蒙古传统的冲击和牧民心中恐慌和期盼并存的心态。 |
|
电视机里看见成吉思汗和巴徳玛的那场奇幻梦,旋转飞机上贡巴的晕头转向,历史和未来,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迷糊之间惶惶应对,后面谢飞导演的《黑骏马》内里跟这部也有异曲同工。 |
|
7.0/10。草原蒙古牧民贡巴(以及他的家人)与俄罗斯商人谢尔盖之间意外在内蒙古相识后的友情故事(两人不乏相似之处),主题是过去(成吉思汗、苏联、贡巴追求多子、藏传佛教等)vs现在(现代化、新的俄罗斯等)。影片运用精美的摄影(但画面质感水平不够高。也可能是我看的版本质量不行)、舒缓流畅的叙事节奏等营造了(偏)生活化(且充满蒙古风情)的美感。 |
|
现实又浪漫的大手笔,缺了点什么呢..... |
|
特别一颗星给片中那有点忧伤的幽默感。思乡的俄罗斯人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纹在背上,不愿再生育的妻子拒绝同房愁坏了魁梧的蒙古汉子,衣冠楚楚地中国钢琴师骑着马去派出所打捞出俄罗斯人。这是一个可以讲得无比纠结的故事,却有这么多富于幽默感的片段。草原那么大,不需要太多的悲情与悲愤 |
|
这片子绝了 大师水准。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蒙古包里的生活如此简单美好富有活力!ps 老毛子好怂 宰羊炖肉 大快朵颐 天葬循环 多么健康环保!看得我都流哈喇子了! |
|
我看到的是蒙古人对现代文明 俗点就是对经济的态度 对抗或者默默接受 套马杆插在地上 下面就有快活的人 以前看过一个关于蒙古电影 说的是蒙古人的感情 胸怀 虽然制作粗糙 但感情表达的很不错 叫 黑骏马 |
|
影19229:时代不断更迭,记忆的影像中却不见大草原和相同的语言,那就再来一个孩子,他叫成吉思汗!但这里有油,所以就有了烟囱。 |
|
该片拍摄于1991年(喜欢吃羊肉的就别看这部片儿了,套马杆的汉子实在太BH) |
|
处处皆是神来之笔:达达的马蹄踏过城市的街巷,一边是好奇的窥视,一边是无措的尴尬;电视连结起历史与现实,金戈铁马的杀伐已成梦呓,现实的银幕上,要么是英文的喋喋不休,要么是汉族的古老传统,蒙古只能迅速抽离;最后一幕,高耸的烟囱,勃起的到底是谁? |
|
自然生存状态与现代文明,写实与魔幻的神奇结合,一股浓郁的祖先崇拜味道 |
|
每当草原题材的电影,总能让我感到宁静。电影像预言一样展现了工业文明取代草原文明的无奈。那时,呼伦贝尔上还没有大烟囱,苏联也没有解体,绿皮火车是蒸汽机车牵引的,电视机的游戏是魂斗罗,只有海拉尔大雪糕,没有蒙牛酸酸乳……米哈尔科夫镜头里的草原,忧伤的像那群麦田上的乌鸦。 |
|
90年代初,米哈尔科夫与其说是在为蒙古人呼唤民族精神,不如说是为自己国家的四分五裂与夹杂在中国间的尴尬遭遇唱一首挽歌,刚巴在草原上盯着不插电的电视机铁马冰河入梦来——你的马呢!汉族崩涌而来的沙文主义把蒙俄两国拖在地上分崩散架。 |
|
过分平庸着抒情;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时代的发展,先进文化对其游牧文化的渗透与改变。 |
|
关于历史和失去。有人正在享受最后的传统生活,有人正在成为历史。纯真快乐弹着手风琴的女孩与流泪的俄罗斯人、赤身在夜总会唱着爱国歌曲、“我们的灵魂只值两块钱!”、电视上的美苏会面…结尾是神来之笔,一眼数十载过去,未来的铁木真在油田劳作。 |
|
记得好朋友推荐我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迷上电影。《蒙古精神》很有感觉,纪录片风格和俄罗斯的乡愁。但缺点也很明显,作者的意图暴露的太明显了,对比与质问也兀然抛出,刚硬混乱。 |
|
米哈尔科夫的诗意比塔可夫斯基大气得多。普通话配得有点怪。 |
|
电影是关于工业文明背景下急流勇退的蒙古族的故事,一个曾跨马扬刀称霸亚欧大陆的民族,现在已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连生育都要被管制。整部电影都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电影诞生于1991年,也是苏联解体的一年,通过一个俄国人的感伤把蒙古人的境遇联系到一起,温柔又让人心疼。 |
|
( ⊙o⊙ )哇 不用字幕 能听懂90% .....撒花~
片子拍的很写实...从一种生活方式到另一种 所谓文明进步 是一个艰难的接受过程。而文明进步是好还是不好 很难定论。牧民在消失 这是事实。 |
|
有黑泽明-德尔苏·乌扎拉的影子,都是讲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蒙古民族在现代文明的失势也算是因果报应,,,, |
|
1991年,一个多么动荡的年代。苏联也好,中国也罢。导演把一些政治主题与人物反思用一种十分有现在艺术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背部刺乐谱”“草原上放台电视机”“成吉思汗穿越的梦境”“彩虹下的舞蹈”,真的每一幕都让人感觉在看一个现代艺术展作品。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推进是纲波产生疏离感的原因,而国家的解体,政治认同感的消亡,是苏联人迷茫的关键。两个失意的人,在一次偶遇中碰撞出来不一样的火花,找到了共鸣。穿插一些意识流的表达,让片子的说教意味降低了许多,也更增添了人文关怀。 |
|
纪录片式的镜头,文明与“野蛮”从最开始就二元对立,草原人与外国人不同的生活习性,互相建立观看视角,从宰羊到吃羊,饭桌上短暂交汇。落后文明被现代的过程,同样是好奇与矛盾参半,以电视和避孕套等标签化的现代物和视觉化梦魇的方式,直观表达内在的蒙古精神——以对文明和现代的破坏,固守本土。开放式的理想化结尾,两代人更迭,完成了生活的现代,成为地球人和地球村。 |
|
在中苏边境跑生意的谢尔盖迷了路,卡车陷到泥坑里。他爬上山头以求救援,却看见天葬尸体,惊愕的奔跑中遇到蒙古牧民贡巴。贡巴把他请到家中杀羊摆酒款待,并帮他解决卡车的问题。 贡巴家人象祖先一样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不久,谢尔盖在城里的歌厅酒后闹事被警察带走,贡巴又托亲戚把他接了出来。最后,这两个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的男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而贡巴也有自己的忧虑,他的妻子已生育了三个孩子,医生告诫她不要再生孩子,这件事愁坏了贡巴,为此他已经好几个月没能和妻子同房。一天晚上,城里长大的妻子告诉贡巴现在有种叫避孕套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叮嘱他进城买彩电时捎回几个。 在城里的药店里,贡巴感到格外尴尬,最终只好笑嘻嘻地走开。回家途中,贡巴在享用过城里的罐头和饮料后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 |
|
蒙古族的我可能没有蒙古精神… 怕了怕了 不过确实有帮助我了解我民族的文化 |
|
关于族群的认同感和国家的分裂以及时代不可遏制的来临,都用一个没有对白的结尾讲神了:回家路上,坐在草地上发梦:成吉思汗问他作为蒙古人马和武器在哪儿?他回头看看刚买来的自行车和电视机,被下令用马托着处以死刑……梦醒来仍是草原和彩虹,他赶紧回家装上电视机,而播出的是读不懂的时事政治,含着热泪,妻子在一旁问他怎么没买避孕套回来,老母亲在一旁挤着气泡垫。突然屏幕上妻子骑着马出门,他赶忙追上去,在草原上插上套马杆,他们用蒙古最原始的方式交配,而我,出生了,取名铁木真。那个套马杆过了几年变成了大烟囱,我在那里面工作。故事就这样结束,分裂后的苏联人灵魂两块钱一个,而蒙古人的灵魂永远失去了草原。真是超棒的电影! |
|
虽然影片是轻松的,但一直到最后我都觉得有难以名状的难受。有些东西我们失去了,是不是应该庆幸正是因为曾经存在才有失去? |
|
8.2。这是一部思考过去的电影,草原天空、舒缓的剧情,整部电影透着一股平淡忧伤的气质。本片很多镜头语言及细节都值得品味,巴亚图骑着马穿行在塞西达家门外的走廊,这个场景奇幻且不真实;塞西达因忘记曾祖父名字后的泪目;巴亚图带给刚波的美国电影海报、刚波在游乐场坐飞机后不适应且睡着、刚波去城里买避孕套时的尴尬、刚波买回来的电视及帽子、刚波在草原上骑行的自行车,这些种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事与物都让刚波感到新奇与迷茫,曾经所向无敌叱咤欧亚的蒙古族人,如今也褪去他们的野性,满满融入到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去,刚波后来在草原上跳着蒙古族舞蹈,似是在诉说他不想忘记的蒙古精神;电视上出现的刚波和他的妻子,儿子取名铁木真却在加油站上班,这些禁锢在现代文明下的枷锁,进一步让人忘记祖上及过去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