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度观影十佳第二部,奥利佛·斯通将自己母亲的故事搬上了银幕,从母亲的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越南这个美丽的国家,贫瘠又动荡的故土,独特的视野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世上的幸福大抵相似,苦难却各有不同,当战争让越南姑娘黎里一步步走入军营,供人消遣的时候,个人在撕裂的国与家的夹缝中残喘的压迫感非常真实。
奥利佛·斯通的母亲从战乱的越南漂洋过海到美国,在天与地之间显得柔韧又刚强,镜头里的越南呈现出了油画一般的艳丽色彩,我相信这是经过他或者经过他母亲回忆美化之后才形成的画面,没有人愿意沉浸在悲痛之中。画面隽永,情感扎实,一部难得的佳片。 |
|
几千年没有变的村庄,却被越战完全地改变。不义的战争可能会带来创伤,但是所谓的正义的战争却会带来毁灭。反战要反对的不是不义的战争,而是所有战争。 |
|
我将永远活在两者之间,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和平,战争,越南,美国。我命中注定要活在天地之间。 |
|
女主某时像凤姐,某时象蔡依琳,某时象林依晨,原来这三人同属一个style,太有喜感了!!! |
|
最鄙视仗打到哪里就成天想着搞人家女人的军人← ← |
|
如果换个语境或国境,天与地同样适用于东亚的任何一个国家。内战,外战,国破,家亡,一个女人在纷繁的乱世中从肉体到灵魂被蹂躏了三番五次。重归故里,依然无法痊愈,就像从娘胎中呱呱坠地,就只能逐渐依靠自己。即使到了丰饶富足的异乡,也还是个过客。根,一直都在那里。斯通三部曲的末尾,柔中带刚 |
|
多年后,生活美满的黎里带着三个儿子再次回到越南,但已物是人非…… |
|
叫这个片名的电影还真多……从越南人的视角看待越战,风格类似于《末代皇帝》,大有小人物被历史挟持的意味。镜头的表现形式很西化,很多剧情带有浓厚的佛教式说教(斯通是佛教徒)。 |
|
是我看过最动人也是我最不喜欢的越战片 先不说零散的片段和切换 节奏也比较破碎 除了片头和片尾突如其来的升华 以及美国军人的描述 整个片活脱就是用越南苦难包装的美国梦 乱世佳人一般煽情实际上却无法真正贴近越南 相比许鞍华的投奔怒海 奥利弗还是更适合以美国视角去表现越战比较好。 |
|
天与地是党同伐异般罪恶的永恒对峙,尘世女人颠沛流离,落叶归根获得艰难轮回,再矗立天地间,感受心中永恒的胜利。实在陶醉在完全可以独立成章的旋律中不能自拔,但因老爸喜多郎的音乐伴随我长大天与地带给的也远不止步于陶醉,失望需要很仔细的才能在职员表里找到小小的Kitaro,愧对音乐是本片的灵魂 |
|
即便它是一个发生在越南的故事,即便它拍得相当不错,我依然看得左右不适,不是不好看,是内心不适。 |
|
两个小时的片子,荡气回肠,音乐优美沉婉。以一个越南女子的经历、视角侧面讲述越战。片子开头结尾都是美丽的越南风光。这个徜徉于天地间的女子,折磨挣扎,努力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终于看完了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墙裂推荐~~ |
|
【补標】VCD
2022-8-5
重新再看HD画质字幕在线
加一星⭐
女性的觉醒,是20多年后重新再看才明白的。也是关注越南女演员居然才知道她已经17年去世。 |
|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之三,拍得最好的一部,不过貌似也是名气最小的一部。通过越南普通女性的视角来讲述战争,太微妙了。 |
|
“痛苦是恩典,是让我们和神接近;在软弱时教我们坚强,在害怕时让我们勇敢;在迷惘时让我们有智慧;当我们不能再依靠神,长久的胜利在我们心中,而不是在地上。”。。。电影展现了一个越南女子曲折流离的生活,一个国家的苦痛战事,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两种信仰的殊途同归。。。反战,也可以这么表达! |
|
在越南寻找不到恨 |
|
20年前的片子,美国人视角下的越战。结尾黎里的独白看得我内心波澜泪水涌动的。人生在冥冥之中已有命运在掌握,我们其实没有能力去改变人生的走向,没有顺风顺水的生活,只有不断调适心态,与命运同步,一切顺其自然,有勇有谋,到最后生活何谓胜出,其实都只是自己的意念而已 |
|
好的片子可以让人忽略它过硬的技术工艺,直达片子所要传达的思想,人正在随着历史而兴,随历史而苦,心情随着恢弘的配乐而动,今天的东南亚村落仍像片子那样乡土朴实,我们能希望世界不要有战争吗?残酷战争扭曲了人性,在混乱的社会之下,找不到凶手,中西文化差异下的悲剧,太多可深入的话题,除了片中那边扭的佛教外。 |
|
斯通爷爷明显是想两边都讨好,真是…… |
|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之三。回溯了一位越战难民颠沛流离的悲苦人生,却拍得荡气回肠。尘归尘,土归土。被战争撕裂、寄生、嫁接出的亲情,其背后掺杂了太多无法控诉的血与泪,终究是无法和解的,所以,我们只能抛掉往昔,无奈又独立地面向未来。 |
|
黎里太美国化
美国人眼里的禅机太小儿科,命运岂是一句轮回可以写照的。
山光秀美,人灵地杰。 |
|
可能很难用简短的话语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黄金新娘》里的越南女子形象挥之不去。一切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其实终究可以被一种发自母性的宽容所抹去。没有哪里是真正的天堂或地域,只是心之所在何方。 |
|
“抵抗天命,必将受苦;接受天命,福乐自生。
我们有的是时间,重蹈覆辙,但改过迁善,一次足矣。
而我们终能听到般若之歌,用它来斩断复仇的锁链。此刻你就能在内心听到,自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灵魂就一直咏唱的这首歌。
也许僧人说得对,万般皆有因。
那么受苦将赐予我们更接近神灵,教导我们,软弱时要坚强,恐惧时要勇敢,迷惑时要明智,抓不住的就要放手。
永久的胜利,
是在心中赢得的,而非在一片土地上。” |
|
斯通越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把视角换成了无辜的越南平民。越南少女黎里在战火中被多方势力所蹂躏,政府军越共游击队美军轮番摧残着被翠绿农田覆盖着的国家,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和国家一起留下了满身的伤痕。越战三部曲里,斯通对美国大兵形象的批判是越来越弱的,《野战排》里还能直面同室操戈的残酷景象,到了《天与地》美国大兵就变成越南人民的解放者和拯救者了,把人救到美国后(黎里初到美国的时候视角下的美国近乎卡通式的艳丽,令人不适)还突然良心发现自杀了,真是顶级工具人人设。而且加入的佛教元素更多是一种替受害方假大度的自我纾解,陈冲说坟墓之内没有敌人,琼斯死后也想把自己的灵魂寄宿在佛寺,简直是不合时宜的自我升华。喜多郎配乐和航拍镜头下的越南农田真是美不胜收,其他场景的摄影和美术环节也很精致。 |
|
一个女人的史诗(想到了《我这样过了一生》),奥利佛斯通想说的太多,流水账让人物感情毫无铺垫:突然就爱上了男主人,突然就爱上美国军官。前半段东方视角里的越战,后半段西化后黎里意识到自己的尴尬处境:非东非西,非南非北。殖民和后殖民主义、女性题材,这些议题已经够复杂了,在剧情堆砌里还要扯上基督教和佛教的差异,宗教议题的表现很浅薄,整体显得非常臃肿且做作。战后创伤,用佛家的宽恕来自愈,这仿佛是施害者对受害者说:我承认我错了但我没办法,不如你试着宽恕放下。emm迷惑。
ps:越南人和家人沟通时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美军交流却刻意带口音,全员表演戏剧化。这个本子如果给陈冲拍是不是更好更自然?可怜的陈冲,被抢本子,制片交给知名度更高的男导演拍,呵呵。 |
|
很冷,看完人很冷,会开始阴郁,不想说话不想动…… |
|
场面调度 镜头感 配乐都一流 故事讲得也很好 悲凉的气息贯穿始终 高质量的影片。陈冲很入戏 |
|
苦难似乎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战争、疾病、离别、欲望、灾祸等等。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承受,坚强面对,并且心存希望,此时我脑海里想起了英格玛的Between Generations |
|
没想到此片想表达的意思很多,这算我第一次看到以越南人的视觉,讲述那场战争。比以往的更加全面深刻,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自我的救赎。虽然我生活里没有战争,但是很多东西对我的影响,曾经使我犯了很多错,我的内心也很内疚和自责,所以我也在通过某种方式救赎,和改变,希望成为一个善良,纯洁,勇敢之人,就像小时候一样。 |
|
越南风景非常漂亮啊~越南妇女说英语的感觉怪怪的,现在看觉得这种情节和叙事都很普通,然而真实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 |
|
我就知道我又要做恶梦了 |
|
自从科波拉拍了《现代启示录》,斯通就一直在他的战争片里践行这种迷离嗑药风,反思来反思去总是力有不逮的。这部虽然有私货,不至于让人太反感,反正这部比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容易被人接受。对越南风光的展示太生硬了,ppt一样。 |
|
斯通“越战三部曲”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东方女性脆弱又柔韧的悲剧视角审视一段沉重而悲惨的民族血泪史诗,既有凄婉清丽的易碎感,又有硝烟四起的苍茫,更有佛性的隽永哲思。导演镜头下的黎里是一株在历史的风里飘摇的苇草,从东方到西方,从越南到美国,从故土到异乡,她仿佛连着脚下泥土的身躯被命运强行剥离再抛入半空,在大流散里闪烁一股奄奄一息又磅礴绵长的回音。 |
|
7.5 故事和女主角的表演相当震撼,遗憾电影叙述和节奏把握的不好,可能是前两部越战作品花去奥利弗太多精力,或者是这么一个女性跨度及越南视角的叙述困难太大,没有让本片成为前两部那样的经典。 |
|
有一种好莱坞吴宇森的感觉---hold不住大历史。东方对于奥利佛斯通来说是一种绮梦般的存在,唯有拍到美国部分时,才有了一丝现实主义的味道,各种对物质消费白人文化的嘲讽。总的来说,奥利佛斯通那一代人的价值观(颇为直男)就是如此--非贬非褒。 |
|
不止一次跟朋友推荐过这部片子,不好找,非常值得收藏 |
|
美左导演的心中一定都住着个声音,这声音告诉他们,这些民族在生活习性上或许愚昧无知、异域风情,但追求民主人权的精神确是天生下来就能与美国人比肩的,前者你一定要表现,有那么几个固定元素,后者你一定得充分发挥,因为越过越惹人爱。你虽承诺给它们看越南,但实际上给它们个类似东亚的美国就行了 |
|
#观影手记# 1281 3.5
“战争只有一个收获 ,就是遍地坟墓,而在坟墓中,没有所谓敌人。”
“我们有的是时间重蹈覆辙,但改过迁善,一次足已。 而我们终能听到般若之歌,用它来永远斩断复仇的锁链。”
对佛教的理解,我觉得很大程度是是曲解。。。 |
|
一直遗憾没有看越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如今算是完结了,开头十分钟太大气了,不过后面的没有七月四日那么给力了,或许我更爱阿汤哥的愿意吧,ps:我不知道陈冲年轻时候是这么有魄力 |
|
越战三部曲的尾声,OliverStone 的批判性逐渐递减,在本片美军几乎是拯救者的形象,后面的东西方差异导致婚姻破裂也较肤浅,引用佛教轮回来点题更是显得敷衍,陈冲和邬君梅以及女主姚志丽的表现倒是相当出彩。 |
|
最后男主角灵魂要到佛寺去,导演是个政治正确的左派。他打死不敢拍越南人信主的片子 |
|
不是那么美,而且很沉重。正如生活。 |
|
非常粗野的煽情方式,女人的尖叫让人头晕恶心 |
|
我对战争题材的电影向来没抵抗力,理所当然,半夜2点哭着看完,久久不能睡去,它是一部让人纠结着看完的电影,看完以后仍然能纠结很久的那种。
同时它也让我重新着看待生死的问题,让人成长的一部佳作。 |
|
第一次看这电影是在大学的《电影艺术欣赏》课上,那一片片的麦田和绿的诱人的景色与空中喷射出的火焰以及巨大的爆破声形成鲜明对比,白天被反共武装严刑拷打,晚上被越共说为叛徒并被强奸,曾经腼腆的男孩披上越共的戎装后变的面目狰狞,曾经乡里乡亲的族人有了“信仰”后变得尖酸刻薄,战争泯灭人性 |
|
喜多郎的音乐荡气回肠,黎丽的人生悲喜交加!还有一个谁说不清的哲学问题:天与地。 |
|
导演越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导演妈妈杰奎琳的人生经历,所以才能明白导演为何要从一个越南女性的视角来讲述她在动荡年代是如何保持着自己的底线,如何存活下来,如何赤手空拳在美国打拼的,以及她家人的遭遇。非常感人的一部反战电影呢,但当年票房不佳。其中自然景色非常美好呢,风吹稻浪、绿色的稻子像水草一般在风中流动呢,更突显战争的残酷和人的可怕呢,宽银幕真是yyds!陈冲的化妆师和特效师,咱们谈谈呢,我看了快半个小时,仍是没认出来,演技也是绝了呢!居然还有邬君梅,有段时间他俩是不是打包演出啊?!不过邬君梅的角色就有点刻板,一个发现老公睡了女仆的阔太太。汤米李琼斯也年轻过啊,脸部表情很丰富呢。遇事不决,算算命呢,真的是只有在这种佛教及祖先文化里生活过的人,才会懂呢! |
|
大时代的激流之下,没有谁可以全身而退,一个又一个漩涡让人身处天堂与地狱之间,把国与家撕裂了,把人与人蒙蔽了,把爱与恨搅碎了,把挣扎与希望混杂了,让离开的人再也回不了头了。8.9 |
|
本片虽是西方思想为里、越南文化为表的英语片,但仍很好地反映了越南风情和与中国人极其类似的传统价值观。此外,中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和美国人在本片都是视同侵略者。片尾实现了美国梦的富有女主回到取得政权但仍然贫困的国家,这是天与地的再一次反转,呼应了片名。 |
|
生命是一场噩梦,却无法枷锁那颗受伤的灵魂,如果你能放下,就可以在天地之间恣意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