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戛纳版只有80分钟出头,不知什么情况。影片有点隐隐约约的《出租车司机》,反正是《怒火救援》式的剧情如果让主角患上创伤后遗症加童年阴影之后,也是这个状态。更深入探索角色,并让他陷入精神的混乱,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吧。有特别酷的地方,也有很矫情的地方。配乐很赞,菲尼克斯壮成一头熊。 |
|
恐怕是电影学太好的结果:学院式的镜头语言再怎么精致、创新,整部电影都像由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高级视听产品,而它所想取得任何情动根本没有达到,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比较PTA的电影,后者如何天才般地运用各类意想不到的视听组合来创造出融贯一体的情绪体验。绿木的配乐是被浪费掉了 |
|
片没做完就在戛纳放了,还是第一次见,连着两晚看的都是惊悚片...这部视听技法也很纯熟,开场就是一连串密不透风的大特写,配着密集鼓点般的配乐,很带劲。除小女孩外几乎每个演员都演了尸体,简单粗暴的血腥展示,尸横遍野的现场还总放着悠扬的音乐。杰昆这一身肥膘快认不出了。剧情还是不太吸引我吧 |
|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失忆的我,却在郊外小河里获得了记忆。一直以为,桥上的风景是没有意义的。直到你上了我的车,才懂得风景的意义。记忆是对我的处罚,击毙女孩和母亲的脚都僵直着。风景是给你的礼物,倒行的雨滴和你都珍贵。那个男人临死前握住我的手,就像我只爱吃绿色糖果毫无意义。 |
|
和《血观音》毛病一样,所谓视听,全是视奸 |
|
这个杀手不太瘦。 |
|
比「好时光」还是好一些但是好得有限。这剧作又矫情又支离破碎但好歹是「出租车司机」混上点「杀手莱昂」吧,导演虽然矫情得令人想吐槽但是好在风格很突出,而且很多设计蛮有趣的,也算赏心悦目。视听风格很强烈。非常看好以后发展。 |
|
纯正的“电影感”!神秘的“电影感”!!绝赞的“电影感”!!!伟大的“电影感”!!!! |
|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
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
1是超我,2是本我。
|
|
这世界从老无所依进化到你从未在此了 |
|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控确实令人惊艳,开场的摄影和机位调度就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沉浸式体验,从视听上来说,这部电影是纯粹技术语言的胜利。但在形式感玩得飞起的前提之下,影片的文本层面就显得乏善可陈,剪辑的凌乱让本就乏善可陈的剧本显得更加叙事节奏失控和摇摆,配乐和摄影倒是蛮出彩的 |
|
童年创伤、恋母情结和战争后遗症,声画关系上很创新的[你从未在此]用这些关于主角背景的闪回片段来为自己的标题创造悖论。到最后我们不知道影片的重点在于描绘一个不可存在的人的存在呢,还是讲述他如何压抑他的过去。影片内部存在着一种自我摧毁的瓦解力量,犹如它的男主角一样,求死却永远死不了。 |
|
#HKIFF# 气氛、音乐和细节做得好。 |
|
这翻拍的不是Taxi Driver 是Harold and Maude啊 |
|
I love you I do, angel baby. 戛纳两遍,柏林一遍新版。2017年度最佳。我绿木当代音乐大师。 |
|
以类型片之象包裹反类型之核,去故事化的叙述反而迸发出更强大的戏剧力,充盈着强烈风格化的影像外更不能忽视的是沉浸感和参与度十足的音效剪辑,多管齐下,堪称一场彪悍的视听盛宴。 |
|
1.极具视听与情绪沉浸感的反类型片,亦有着我听过的最美丽而意味深长的片名之一。2.与自我的分裂和心理创伤完美契合的技法:局部特写的蒙太奇(令人惊艳的片头甚或缺乏定场镜头)、非连贯性剪辑与诡异机位、声画分离、暴力场景悉数留白、猝然的闪回。3.自己倒数,恍若一场场短暂隔世的典仪。4.总想自杀的杀手,头套塑料袋的沉重喘息,水底的葬礼,与将死的敌人同哼老歌。5.混音极佳,时而放大环境音,时而营造表现性声效,与格林伍德的配乐一同映衬着主角的心境与情感。而在州长家卧室中的那首《Angel Baby》则既强化了反讽色彩,又渐次唤起了一种孤绝而穿心的感伤。6.[惊魂记]与[出租车司机]的互文。7.结尾如此残酷而骤然的超现实臆想 vs “今天是美好的一天”的愿景,仿佛照入阴冷酷烈的世界中的一抹暖阳。(9.0/10) |
|
一个真正堕落的世界中真正受伤的灵魂,这个灵魂或许在一个小女孩的眼中找到了某种救赎。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它如何巧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很多地方像《出租车司机》,但《出》更偏向于讲述故事情节,而本片以一种远离传统叙事技巧的方式去呈现情感。 |
|
88/100,拉姆塞运用了一套极具侵略性的视听系统来服务于她的简化叙事目标,开篇就是一系列心理符号,并充分放大日常环境声效来填满整个影像空间,精密调度与刁钻机位,以此拉向与主角共同进行一场营救与自我救赎的旅程。不断闪回剪辑的记忆插入,近乎仅保留“结果”的事件推出,杰昆·菲尼克斯的出色表演彻底完善作品,太喜欢!太有风范! |
|
冷酷又华丽的迷人影像是此片的最大成就。但全片完全不动人,也不能说故事无聊,总之就是没有情感,既不冷也不热,还有点儿刻意,拍成20分钟的短片,说不定绝妙惊人。 |
|
演技合格,身材不是重点,有人可能要说我不该苛求太多……但你们总是找一身肥膘的演员演什么雇佣兵,杀手或者退伍军人的合适吗? |
|
不装逼会死的导演和不装逼会死的演员。和同获最佳编剧的圣鹿之死风格上非常相似,基本上就是在影像上精雕细琢,不好好讲故事的原因是“我有风格我不愿意”,然后为了搭配“风格化”的视听而让演员面无表情,故弄玄虚到难以忍受。圣鹿之死还有神话中复仇诅咒的神秘色彩,这部却偏爱最容易做作的闪回和 |
|
《你》是一场主/客体同源的拯救,关于PTSD的"后反战创伤",导演期望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一条弗洛伊德的出路,一条摆脱冷色调的Solution,在保持冷硬感的同时,影片随后不再拒绝抒情,这正是Joe的情节弧线,俄狄浦斯与弑母仪式,阳具获得与成为父亲——这个视角相当男性主义 |
|
50、49、48、47、46、……惊艳指数爆表的影像质感!困兽犹斗,独胆英雄。PTSD、窒息、恋母、发丝,在闪回间惊鸿艳影。与你携手赴余生,I've Never Been To Me。这个杀手不太冷,It's A Beautiful Day! |
|
用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把一个通俗的政治惊悚故事表现得暗流涌动——延长强化的主角内心体验,比表面极简化处理后的情节更为丰富扣人,原声满分,真是一场极致的视听享受。 |
|
这部电影的混音非常艺术,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
|
暴力都发生在镜头外,杀手萝莉的套路剥离男性视角的意淫,Lynne Ramsay用近乎残忍的细腻手法,把视角塞回边缘人物碎片淋漓的大脑。但由于整部电影放弃情节而完全建筑在主观共鸣上,每当音效静止,粗粝的剪辑和沉思的面孔忽然就变得刻意和滑稽。 |
|
个别段落相当地劲道,视听踩点也铿锵有力,只是叙事过碎...... |
|
看了访谈才知道,上映版本把戛纳版本里反复闪回删减了很多!怪不得突然节奏变得好断裂。戛纳最爱的两次观影和在电影院两次观影还真是天差地别。 |
|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
|
一部具备后摇情绪的电影,简洁,少话,暴力却克制暴力场面,血腥却不展示血腥过程,一点点释放能量,有点晕乎乎的感觉,除了剧情稍显简单,光影声色俱佳,好看,好听,杰昆·菲尼克斯演出了丛林野兽一般的孤独。 |
|
杀手救萝莉其实最终要自救于童年阴影,这么一个老套到崩溃的故事要怎么拍出新意和风格呢?林恩拉姆塞竟然做到了,她把角色写成一个看上去很笨拙做事情似乎总漏节拍但是下手快准狠并且对母亲很依赖的人,配合菲尼克斯面无表情的表演(哈哈,影帝),竟产生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感... 不知终版如何 |
|
Mighty Joe, Helpless Joe. Sleepwalking Joe, Endless Joe. |
|
介个杀手有丶暖?俗套到极点的故事,啪啪啪各种闪回童年阴影来源断断续续揭示男主如此怪异行径成因算是好看不那么俗套,但是总感觉很像雷弗恩的drive |
|
第一部琳恩拉姆塞,独树一帜。气氛塑造太好了。 |
|
突然观看本片的动力来自于想听 Radiohead - Jonny Greenwood 为本片制作的配乐。—— 所以导演应该喜欢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吧?——《你从未在此》在戛纳电影节宣布主竞赛入围名单的时候,还在拍摄阶段,据前方记者透露,改编在放映的时候,片尾字幕还没有做,比官方给出的95分时长少了十几分钟,导演随后也表示还有很多戏未被剪进去。…… |
|
《出租车司机》混搭《亡命驾驶》,全片台词极少,需要全神贯注的看。杰昆菲尼克斯在我看来一直是没灵气的演员,但是这次总算让人眼前一亮。 |
|
戛納最佳編劇?明明導演獎更為合理。被暴力困住的男人,瀕死的體驗。出租車司機,省略與閃回的剪接,結尾反高潮。兩段出彩,女孩在車窗舞動雙手,男人躺下與殺手哼歌。悲傷童年系導演,走不出的往事,Bgm棒 |
|
很欣赏对每个镜头精心构建与剪辑组接中传递出的充满纤细力量的电影感,视听更是通过狠抓“声之形”做得精准且赏心悦目,也能理解通过这些来塑造人物心理和表达出各事物“临界点”之感。但这个电影和我之间,还是隔着一道玻璃门,再进一步的东西反是它把我拒之门外了。大概这也是无法更好的临界点。 |
|
这个杀手有点丧的故事。用禁欲腔朗诵血腥暴力的诗,现在的女导演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混音效果太惊艳了,有种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扭曲感,像杀手的内心世界。我从未在此,可我又在哪儿? |
|
以《降临》类比,《好时光》是地球人的语言体系,字句成章,排序决定表义;《你从未在此》是外星人的语言体系,只有吸收整体,局部才有意义。脑中闪现的是过去,耳旁听到的是现在,眼下目睹的是未来。 |
|
琳恩·拉姆塞劲下好猛,光、电、画、电子和无调弦乐、闪回、特写、血、音效强力植入…中间还恍然回到《出租车司机》、《亡命驾驶》、《杀手莱昂》etc。尽管片子的零碎和重复可见,下半段略令人疲惫,但是部无论如何也推荐在戛纳找个好位置用身体感受的电影。然后菲尼克斯胖成熊还是非常性感。 |
|
杰昆菲尼克斯演得超好,前半部分非常好,音效,剪辑和叙事都大赞。后半部分有点太狗血导致难入戏,但一旦接受了导演的设定就还好。童年闪回没讲完?(也可能片子是没剪好的缘故?)湖中陈尸和结尾很喜欢。 |
|
配乐带动节奏,女性视角,着重刻画一个杀手的精神和心理变化,暴力反而变得没那么暴力了,因此有点反类型的意思。大量信息被创作者隐藏在人物的台词、布景、道具等细节上,闪回碎剪交待往事,以支撑男主角的情绪及行为动机,剧本极佳。 |
|
“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正合片名《你从未在此》!把老师智者千虑啦! |
|
开场就开始沉浸,攫住观众注意力,年度视听享受第一弹。做导演的都来看个十遍学学怎样在同一剧本中创完全不同的电影。极富设计感的场景,精准把控的节奏,不浪费口舌的极简表达,闷骚满屏,偶尔来个惊艳蒙太奇转场,更何况还有导演的私人小趣味在里边,你看到了吗?突破了我的预想,竟然是女导演。[B+] |
|
一部针对电影的电影,而不是针对故事的电影,各种故意切割的支离破碎的表达,探究精神根源。 |
|
文本对如此风格化作品已足够,尽管视听偏好在提升,实质问题依旧是默文·卡拉式的,有气无力,惊艳的配乐有些被浪费,菲尼克斯的表演强度则超出了电影本身。总体而言,声画层面的探索做得比圣鹿等作品要出色些,仅限于此。PS:收声做得似乎不太好 |
|
3.5;视听优于文本,在不安、迷茫、惊异甚而抽搐的声效配乐中,渐入佳境,无数个无法喘息的闪回(剪辑也好),把观众也扔进那个似乎永无希望治愈的情感黑洞中,心理创伤与阴影如毒菌弥散,这是随时在沉默中爆发怒吼的狮子,也是随时准备弃绝世界的孤独者;叙事虽不无零落,依旧能拼凑出暗黑人间。 |
|
The 21st century's Taxi Driver who lives with his mother and who cries like an angel baby...The coolest and the most stylish film from a female director over the years,LynneRamsay also has a lot of ambition and intentions,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even if you blow your own h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