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内兄弟还俗.....如果不是法国梅婷的表演,这个女主应该会被我嫌弃死.... |
|
坚强女性系列。没有哭诉没有乞怜没有悲情,只有一遍遍复述请别开除我的理由,却看得人内心惨然,我们的社会对女性真的很残忍。可惜结尾光明得不象达内兄弟了... |
|
1.年轻人,请珍惜你现在的工作,要知道有人那么努力的去争取一份工作,要知道有那么多人为了一份奖金放弃了自己的人情味;2.女主表现一般,最后的转变还是给了我一丝的突兀感,严格来说就是剧情稍薄弱,没办法给片中的人物更具立体感;3.“换位思考”就是一个自私、虚伪的坑。 |
|
时间空间台词都简洁到极致。曾患抑郁症的女主痊愈后又面对失去工作的打击,从绝望到重拾信心,期间哆哆嗦嗦跌跌撞撞,Marion Cotillard驼背气紧一字两颤,演绎得非常到位。这不是一曲怨妇的颂歌,而是一个人如何爬出泥潭的过程。极具力量的作品。 |
|
导演只是平淡地展示了一个无解的困境,有些地方简直美好得有些诡异。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故事的天朝版会是什么模样。或许更多申诉、苦情、怨气甚至仇恨;或许有更丰富的嘴脸和人性样本;或许会发展成一场狗血淋淋的悲剧,更或许压根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主人公已顺从认命,觉得任何努力抗争都属徒劳。 |
|
摄影机记录下了马良每一个表情细节。达内兄弟又给了一个让女演员发光发热的角色,可惜马良已不需要证明,如果是别的女演员估计又要风光无限了吧。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困境,不要放弃,去战斗吧。 |
|
这个蓝领阶层的民主故事,比《12怒汉》更适合搬到中国来改编,奖金1000元人民币就成,肯定是16个人投票,结果1:15,根本弄不清楚哪些人玩了你。 |
|
如果大家都支持你,对我来说是个灾难,但我还是希望他们站在你这边。 |
|
出乎意料地喜欢,可能跟身边好友@禅婵 还有我自己最近的某些经历非常类似。走出抑郁需要:把自己想对谁说的话给说出来,把自己应该做的决定做出来。 |
|
感觉达内兄弟有望提名奥斯卡了,不仅仅是影后马良的关系,但她的表演确实会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很少会真心佩服什么人的表演。蓝领阶层的生活很容易引发共鸣,虽然是部独立电影,却有着钻石切工版精准的剧本,戏剧张力更多的也是来自演员的表演,达内兄弟这次虽没有惊喜,但足够优秀。★★★★ |
|
达内产品质量三包。又一次,他们用看上去最朴实的风格来包装精心设计的故事(这次简直是在升级打怪)。说实在的,这些年他们拍的片几乎都在同一水准、用的同一手法(别跟我说用点配乐就有多大不同似的)、片子也都同一个调调……不闷么…… |
|
比以往的有故事性,马大姐演得真好。 |
|
意外的好看!越来越不露痕迹的手持,越来越赏心悦目的光线和构图,越来越得心应手的长镜,对表情的捕捉,对真实细节的着墨,对戏剧性情节的掌控;观之如置身生活流,工友的不同反应体现编剧高超,在貌似重复单调的场景里暗暗推进女主变化,并带至周围,完成叙事的同时达到情感交融。 |
|
同志们,这才是锥体式漩涡结构啊!离开少年故事,达内兄弟继续朴实无法地展现众生相。看似平面,实则暗涌无数。纵然少了那么点刺辣心动,但这个卷筒冰淇淋做得真好。电影结束,叫人感觉如沐冬日阳光。 |
|
达内兄弟不会让你失望,他们总能在最大程度还原生活本身同时提炼出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关键是你需要看得够仔细,每一个细节都不是无用的. |
|
1. 真实、现实、与时代紧密相关——虎头;2. 毫不做作的精彩表演;3. 人物多却不杂乱,立场和个性的涵盖面深度广度兼具;4. 出场顺序和情景的细节安排自然而精心,可反复咀嚼;5. 结尾尽管有所折中,但人物的个性发展反而在折中里脱颖而出——豹尾。 |
|
就是这么一部讨生活的故事,生活没有那么容易,但其实也不是天塌下来的困难,只要你还愿意去抗争。 |
|
还行 |
|
达内的故事主人公从社会最底层逐渐变为蓝领中产阶级,于是他们的困境更变得令人感同身受:失业、房贷、家庭,甚至抑郁症。有时候一个人眼前的选择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多,只有挣扎过才会自己看到光——还好,近两部都有很暖心的角色。歌迪亚真是太棒了,她鼓起勇气说出的话,声音都在颤抖 |
|
将(两方代价不同的)电车难题抛给当事人来抉择,并设置一个十二怒汉式的重新抉择窗口,同样由当事人执行其间的说服行为,还有比这更直接呈现(观察)众生图景的方式吗?把重复的动作做到了极致,却能给出全然不重复的反应(除了反方,正方每次上门的心理活动尽管细微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把一个容易显得笨拙的剧本打磨得丝毫不觉厌烦反而愈发有趣,包括最后将同样的难题抛回给主角的处理和时机之精妙,简直让人惊叹。结尾看似比以往走得更光明向上,可最后一镜停留在那个走往远处的背影上的时间又比以往的干脆长了好几秒,实际是前路漫漫可以想象的艰辛,达内的好就在这微妙中。 |
|
还好,很现实 |
|
當面對壓力,人性,情感,工作,處境和錢。你能做出像女主角一樣設身處地為人想的選擇嗎?這是一部讓人揪心,但極富張力的一部電影。入圍奧斯卡實至名歸。整部電影中,導演以獨到的眼光,清晰解剖了女主角的困境和社會層面,值得推薦的佳作。 |
|
看看人家得抑郁症时候身边一群人,又劝又帮忙又爱护,羡慕死了,我得抑郁症时候,身边都是一群什么jb人! |
|
请投我一票 |
|
看似小题大做的出发点却不动声色带出社会中各种人生存的酸甜苦辣,剧力表达和主角演技都很惊人,感觉就像2014的《一次别离》。 |
|
只记得,那英老师当年就在CCTV天天讴歌下岗工人了 |
|
简单平淡的两天一夜,对于社会和人性的体现都略显薄弱。 |
|
勉强及格。达内兄弟的选题还是挺锐利的,风格是法式写实,家庭戏涉及了病患家庭沟通细节,主干是欧洲底层工人阶级的生存困境,最后收尾是维斯康蒂式(也是达内式)的道德坚守。歌迪亚的表演有点勉强,但整个演员班子还是不错的,这个故事于我还有点戚戚焉 |
|
最不drama一部,也可能是达内最平庸(最差)一部。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为什么达内一直都是最drama、最精巧的匠工型导演。 |
|
记一次投票:民主即游说。对工作的重视性,这个主题如果放在现今的中国的话,简直是个笑话。 |
|
【B-】无甚过人之处,但是当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百态很有意思,说不清是无奈的冷漠,是虚伪的自私,还是立场决定的无法感同身受。可惜故事重点终归是围绕在女主个人的自我精神救赎之上。 |
|
用到大明星达内们也不敢晃得那么厉害了,相反倒是纯靠调度来提升表现力(马良大概也没演过这么多靠背影的戏吧)。有个数据库叙事的底子可惜没有用的意识;有个可以做极好的社会批判的点但是又滑向了哭哭啼啼、扁平人物、女权口号、道德压力(达内这儿从来不缺圣母)和善良资本家的人道主义。唉。 |
|
很真实很现实
女主演技不做作
很棒值得推荐 |
|
看的时候,Marion的表演让我也在拿着一个小本子纪录每个人对Sandra的去留,留下的画圆,不同意留下的画叉...大部分的职工都让我看得有点辛酸,不管他们最后是选择了奖金还是选择留下Sandra。突然好期待有个导演能拍出中国版的劳工问题,主演一定要是颜丙燕。 |
|
讲女工怎样在一次次重复的拒绝里厚脸皮活下去。手法还是剔除一切,不过尾部也加入一些戏剧性。法国梅婷演的不错,总体算正常发挥吧,无惊喜 |
|
【百老汇达内兄弟回顾展】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耻懦弱的资本家听从工人投票的结果,还以1000欧元的奖金为诱惑挑战蓝领工人的人性。而弱势的女工患有抑郁症精神疾病且尚未康复,也只能坐着车四处游说,境况比真正的“无产阶级”好太多。以上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和发展中国家的蓝领遭遇的情况完全不同。影片中16个工人16种情境,编剧尽量做到不同,难免有重复与设计感。全程采用长镜头跟拍女主,单一视角叙事。不用背景配乐而是让角色播放音乐同样显得有些刻意。 |
|
剧作上的难度其实很大,让歌迪亚反复询问十几个工友的选择,又详尽地展现每一次自述,考验她的同时也在考验观众的耐性。当个人的困境撞上他人的困境,争取权益、揭露资本的行为被误解为道德绑架,勇敢试探后便要承受人间冷暖,难免数度在崩溃边缘游走。去留的悬念留到最后一刻,能够不违本心、潇洒前行,人生就走出了抑郁的阴霾,等在前面的是更加开阔的天地。 |
|
达内兄弟,你们太棒了。你们把对人的关系的所有见识和理解不动声色地融入其中,从一开始设定了一个目的,于是让人在失望和欢欣之中一次又一次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和意义;但令人震惊的是,它最后竟然超越了自身。罗塞塔还是那个罗塞塔;罗塞塔已不再是那个罗塞塔。 |
|
“最后我们还是打了一场胜仗” |
|
很棒的电影! |
|
女主的职场生活很励志 |
|
一般般。 |
|
重复叙事是为了结尾的戏剧化作铺垫。相比前面几部感觉少了点触动人心的力量,可能问题出在歌迪亚:怎么看都不像是底层劳动妇女。 |
|
职场励志电影 |
|
刚出来的时候就想看,七年了,总算碰到MOMA办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得以在大屏幕看这部。其实是我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从题材到纪录片式呈现手法和极为写实的电影质地都让我想到肯洛奇,也是拍底层劳工,也是从具体而微的细节层叠指向结构性的巨大不公,资本家设置了一个不要脸的游戏规则,然后让所有的底层工人承担两难的抉择,被迫在良知和金钱中做选择——本来这样的选择可以不存在的。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流畅而精准,感觉颜丙燕身上是有一点她的影子。 |
|
印象最深的还是法国人处处表现出来的礼貌和善心,即便大部分人都有难处,但并不因这种艰难而对世界满怀敌意。 |
|
女主很厉害,演得很写实 |
|
不要再搞得灰头土脸证明演技了,这样会继续误导小李子的 |
|
用华丽的长镜头和惊艳的群戏描写一件没有电影感的事,这和去年的《弗鲁特威尔车站》很相像。玛丽昂用柔弱无骨的肢体语言、少镜头多层次的表演乃至莫名其妙变平的胸,演绎了一个善良的素人。劳工与上层人的关系,探讨过程就如《偷自行车的人》,但最终呈现的是向阳的一面。 |
|
奖金与游说,重复与不同,展示了各种可能性;工头与劳工,饭碗与选择,一输一赢。无甚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