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表面给上司递辞职信,反而成功提拔加薪的经典案例 |
|
Father,祈祷时可以抽烟吗?不可以!Father,抽烟时可以祈祷吗?of course! |
|
梵蒂冈的公关手段连电影都用上了,可以说非常与时俱进,非常高级了。能够将权力移交给跟自己政见不同者,本身就是非常伟大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所以一窝窝的,一代不如一代。 |
|
(LFF 2019) Speaking English is exhausting. 噗,两主演要搞定这么多种语言才真是exhausting... |
|
独吃土豆丸子没有与圣彼得教堂游客合影时快乐,戴上教宗披肩没有看阿根廷球队进球时自由。女孩会原谅我走向神父告解,上帝会忘记我没有保护司铎,在晦暗的夜里基督是否也在监狱里受难,迷雾散去神迹会否出现在云层。饥饿时安杰丽卡门前的披萨可以充饥,彷徨时圣彼得宝座上的凡人能否指给世人正确的路。 |
|
观感很好,文本很舒服,虽然充满了一种“电视感”,感觉台词深度不够,且摄影的剪辑太跳脱。但好处也在这里,让人物显得鲜活且平实,把两代教皇的“人”味拍出来了,算是给了普通人一扇窥视教宗的伪窗。但个别话题比如牧师X侵儿童等挖掘太过浅显和敷衍。两位主角表演都很卖力。 |
|
大麻雀与汉尼拔教授不得不说的往事。看着他们二位互相飙演技真是太精彩了 |
|
年轻的教宗里,Lenny厌倦梵蒂冈的流行化世俗化而将其带回保守主义。他让自己与信众保持距离和神秘感,并期望天主教成为大众难以进入的小门;他认为信仰应该是虔诚信徒们精神上淬火般的一种锻炼,而非大众们疲惫生活中轻浮的一缕抚慰。而此处本笃十六世退位则是因为,他渐渐感到,与其说人们信仰的是上帝,不如说在将教皇本人奉若神明,而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这样的情景下该归往何处,于是最终自己选择步下神坛。一开始看,这两部作品一部步入保守,一部步入亲民,似乎持相对立场,实际也殊途同归,是一种对纯粹精神的呼唤,呼唤人们集中注意力于上帝和爱本身,集中心力于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教会真正想要传递的价值。(感谢评论提醒,把基督教改成了天主教 |
|
果然没有高估安东尼·麦卡滕的剧作水准,无论是拉辛格与贝戈利奥之间的对话还是人物塑造,都毫无深度;尤其欠缺的是对信仰的严肃讨论,却有太多不必要的插科打诨。全片采用的手持特写数字影像,初看起来非常廉价,但细想其实暗合影片对方济各教宗“平易近人”的展现。当然了,作为“影帝制造机”的片,Jonathan Pryce与霍普金斯爵士的演出都可以说是臻至化境了 |
|
演吃人魔就是吃人魔本魔,演教宗就是教宗本宗,完全看不出演的痕迹。 |
|
现如今传记片想找到一个新鲜的表达角度实在是太难了,费尔南多·梅里尔斯选择用大量的跟拍镜头,仿照纪录片视角去进行剧情解读。令牵一发便可动宗教世界全身的两代教皇,回归到普通人的同等地位来诠释,其所面对的困难与对事物的喜悦变得真实可信。导演也没有美化宗教的意图,而是尽可能突出纪录感,几首流行金曲的变奏有如神来之笔。乔纳森·普莱斯太出色地诠释了方济各,多语种的台词切换、口音变化、细腻的情绪表达,令人极为信服。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本笃十六世、胡安·米努欣也同样很出色。 |
|
如何评判一个导演的符号学水平,就要看他是如何阐释其意识形态的,故事与意识形态间有多疏,内核与对话又有多密。
两代教皇,一个历经德国纳粹,一个历经南美新自由主义实验场的摧残。前半段通过保守派教皇引出“墙”、女性主义、LGBT平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用如何寻找基督来化用《古兰经》的“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他走去”,借历经新自由主义摧残的拉美人之口来替80%的群众要人权,又用蛮横和丑闻来批评早已腐朽的WASP和新纳粹,反映了整个美国社会乃至西方社会的缩影。后半部分则以最具代表的拉美母亲运动、阿根廷军政府来反思新自由主义摧残下满目疮痍的国际社会(难民也是由此产生)并以此来呼吁变革。最难能可贵的是新任教皇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变革,较之《寄生虫》的绝望,本片则充满希望。喜剧结尾更像“和解而非冲突”的呼声 |
|
太喜欢了!扎扎实实的文本,坦然无痕的表演。主旨固然是大家讨论的对神性的解构再建,对人性一面的还原,是近几十年来天主教会与社会思潮的和解,是保守派与自由派之争折射在宗教层面时的交锋,但也更是对“何谓真信徒”的再度检验、试炼和确认。上帝若是爱一个人,会亲手把他的心打碎。神职者、教主、教宗亦不例外。纵然行过死荫的幽谷,纵然遭害,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这,方是真信仰。两位老爷爷好可爱啊,看片到凌晨孜孜不倦,时而大笑,时而落泪。好想再回一趟梵蒂冈,再瞻仰一遍西斯廷礼拜堂,那里可爱可亲的修女,曾免费给过我一张2欧的邮票。 |
|
Bravo!老爺爺們的表現太可愛了,配樂非常贊。教宗方濟各青年時期的那段經歷,對照某國的現狀,心有戚戚焉。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在莫萊蒂的《落跑教宗》中,陌生人問出逃的教宗是幹啥工作的,教宗回答我是個演員。説來也沒錯,而現任教宗方濟各告訴大家,嘉年華結束了,請多爲別人着想,多爲未來考量。 |
|
果然还是不敢直面教会大规模“性侵儿童”事件,电影里这段“忏悔”直接消音。不过拍出了大概史上以来最“纯洁”的教宗,完全不涉及背后权力的倾轧和制度腐朽,如果作为电影艺术来讲,非常动人。 |
|
很规整的传记片,不乏亮点,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还是给四星,毕竟同时探寻灵性和人性,实属不易。尽管影片用手持摄影、快速剪辑、流行金曲等电影手法消解宗教的严肃和厚重,但真正成就这部电影的其实是梵蒂冈的实景以及两位教皇的真人出镜,教皇回归凡人的题材虽新鲜,但这个时代最难的议题,是每个人从世界和自身寻获神圣的碎片。 |
|
等好久终于有源了!比窝想象的要好,虽然人物这种冲突感塑造得略刻意标签化,氮素站在天主教徒的角度,觉得至少剧本里对神启跟confession的表现太到位了。。。 |
|
朴实无华,灵性激荡。自看片以来最好的精英知识分子电影。 |
|
从保守到开放,从神性到亲民,两代教宗的传承没有太多世俗烟火气息,而是以对话和神学思辨的形式完成交接,希望基督教以后都能够好好做“人”。为了对接真实胶片,画面明显做了降维处理,用世界杯决赛来收尾真是神来一笔啊~(好想知道索伦蒂诺会怎么拍) |
|
熟悉的科尔多瓦、布宜诺斯、罗马、军政独裁史、世界杯,以及刚去过的夏宫,以及通过兰尼、索伦蒂诺等人演绎一知半解的梵蒂冈,也就被这部新片打动到。立马出门,上车,去圣彼得广场。2016年4月,在哥伦比亚麦德林,爱彼迎房主让我和关瑶猜名人小时候照片,手机里放出一张提示说,“这是最有名的阿根廷人”。
“梅西,马拉多纳,格瓦拉?”
“啊!你们不知道啊。这是教宗方济各啊!”
“教宗是阿根廷人?”我俩完全不知道拉美的大人物。而那个世界的常识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常识。
You were only waiting for this moment to arise |
|
起步的建置并无太多意外,以“世俗化”为切入口,仿纪录片式的形式包装,将两种不同的观念与实践方法对撞,拿轻巧笔触写小格局。
而闪回的介入,亦是仿纪录片中的“搬演”,开启了有趣的反转。原来是一部“仿‘剧情片化纪录片’的剧情片”,不仅要把两个教皇“凡人化”,还要把他们都“罪人化”。
个体史在口述中得以重塑,并同样轻巧地赎罪与告解,达成两个人物之间的三重反转关系,视野不断在微缩与宏大中跳转——这是一个技巧不错且关心“看待世界”这种“大问题”的文本,布满反讽、暗藏机锋,放在如今时局中是贴切的。
但缺陷同样在于创作者过分聪明,反而造成了很多问题的遮蔽,比如拉辛格是和一系列虐童丑闻交缠在一起的,本片刻意绕过,关键时刻还消音处理;世界杯收尾看似是巧妙的,但也使电影最终变得糖水与虚假。 |
|
#LFF2019#视听极现代,网飞卯足了劲摆脱平民身份,工作日座无虚席倒是证明了一些。谈神的存在,谈罪孽,谈足球,谈世界的关系,谈风的声音,也谈笑话。(观影过程中一直想到索伦蒂诺拍的话会怎么样) |
|
@SGIFF. 网飞这种电视电影质感真的很差,大量怼脸式大特写纪录片拍法又显得很刻意。一个传统派一个自由派教宗的对话从宗教层次引申到现实本来可以很深刻,结果拍成了左派的自我高潮,挺失望的。只能看看两位老戏骨飙戏。 |
|
1.本片原名《(一个)教宗》,由于霍普金斯的加盟而被要求改成了《两个教宗》,而《教宗的承继》这个译名就更让人误以为是个权力斗争的剧情片,看着看着才发现是个传记片。2.本片跟梵蒂冈扯不上关系,不存在洗白或公关之说,由于不被获准实景拍摄,片中的西斯廷教堂是在片场等比复制的,圣彼得广场完全是CGI做的。3.大量情节都是虚构的,俩人压根没在别墅见面并相处好几天,所有的对话内容都是编造的,全片充斥大量的对话场景,对话内容却缺乏深度,以至乏味。4.既然定位成英语片就直接讲英语嘛,结果又要追求真实让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大量出现,真要追求真实的话,一个德国人和一个阿根廷人怎么会私下疯狂讲英语呢,还都没口音?5.cue了披头士的Abbey Road好几次,结果却用了三个版本的Blackbird作为配乐。 |
|
好看的历史传记片,再现了近10年前梵蒂冈两代教皇接替的真实故事。我去过罗马西斯庭教堂看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多次,第一次从电影里了解到教庭在里面的真实活动情况;两位教皇也被老戏骨演员们赋予了真实生动的人性描写,很开眼界。这位巴西导演近二十年前的作品《上帝之城》就震惊了我们,至今65岁了还宝刀不老,佩服! |
|
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述两代教宗的承接交替,虽有烟火气的温暖,但也显得深度不足、避重就轻(尤其是涉及性侵案的消音),阿根廷独裁段落较好,对其日后的选择无疑具有重大影响。难得的是,毕竟他们是勇敢的。 |
|
阿根廷军政府独裁那段拔高了电影的整体格局,使得电影不再是宗教圈的自娱自乐。但也因此使得两位教皇的戏严重失衡,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老教皇就显得可有可无。 |
|
在交流与忏悔中去探讨信仰。有几场戏将他们还原成普通人的设计还是很出色的。有人性的部分,也有神秘且神圣的部分。两个演员的表演太精彩了,也是影片的主要加分项。 |
|
超好看!对梵蒂冈选教宗的奇观式展示,极尽金碧辉煌。两个老戏骨把两派领袖之间从唇枪舌剑到兄弟之情的转变展现得可喜又可信,最喜欢花园中的那段关于“要不要墙”的辩论。虽然题材敏感,但影片既没有回避上一任在任期间的丑闻,也没有回避下一任的彷徨和歧路,既未亵渎宗教也没有不近人情,态度颇为公允。 |
|
8.2 声音在影片是很重要的概念,信徒的声音,衪的声音,自己的声音,我们通过聆听来宽恕。 |
|
教宗专用魔鬼匹萨,军事独裁屠杀焚书求存,改变与妥协的区别,艾比路签名专辑,告别探戈教程,蜡烛熄灭后烟是向下飘亦或向上飘,信仰是隔离现世之泡沫亦或为众生之恶担责……看两位老戏骨拼戏是种享受,巴西老左导演就是有能耐把教宗唠嗑都拍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感觉,但互相忏悔两下就把不可饶恕之罪放一边,一起其乐融融看世界杯,好像也不太对? |
|
我喜欢他们的对话,不必完全认同对方,不必妥协也不必改变。 |
|
涉及了罗马主教之间的交接,和天主教会在那个历史时刻通过选举方济各教皇所需要的改变。对话有些琐碎,缺少更实质性的对话,以取代无用的闪回和恭敬的寒暄。乔纳森·普赖斯的表演非常精湛,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很好,但没有普赖斯那么好。 |
|
新旧教宗换届的故事,三场谈话,涉及对教义的己见,体质的批评,人生的回顾。教宗更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之一,电影却通过闲聊、弹钢琴、吃披萨、看球赛等凡夫俗事将大事化小,将神拉回人间。“我们造了很多高墙,最危险的事就在这墙里。”主教用高墙隔绝了教廷和社会,隐藏了内部的腐蚀,而豪尔赫的高墙则在内心深处,囚困着自己不得救赎的伤口。“同样罪过是一个伤口,不是污点,需要治疗,需要处理,光一个原谅是不够的。” 本质上这是一部关于友谊的电影,从针尖麦芒,到逐渐袒露,直至相互忏悔和最后宽恕,两个朋友治疗了对方的内心,浓缩了友谊最理想的状态。两个老戏骨间的精彩碰撞也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电影在光影的营造上很有深意,透过环境中光感的变化,你能明确感受到从破晓、清晨、早晨各个时间段,呼应着人物情绪的轮转,实在有趣。 |
|
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个人啊 光是看他说话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
|
与现任教宗比起来,前任教宗保守以及顽固,毕竟拉辛格是学者出身,同时当了宗教裁判所所长几十年,甚至当被采访时会被问到:听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有点怕你?不过拉辛格的执着说明他认真对待教会在现时代的地位与教义的真理性,教会没有任何必要迎合当今时代的多元主义,反而应该持守绝对真理的存在。我并不十分欣赏现任教宗,因为他过于“慈爱”与“自由”,连同他的拉丁美洲和耶稣会背景,这都使他容易让福音屈从于世界,而不是通过宣讲福音翻转人们的生命。教会受到政治势力的迫害,似乎也比它成为政治正确中的一员要好,因为敌基督并不在那些可怕之处现身,而是隐藏在那些光明、美好与正确之处。就电影本身来说,似乎有意无意都在抬高现任教宗,有些针对前任教宗,刻意描写教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最后的赢家则是“闷声发大财”的贝尔格里奥。 |
|
同样遇到了危机:
有些地方,最高层级在辩论,互相告解和忏愧。
有些地方,最高层级在指示,互相推脱和掩盖。
人跟人,都一样;活跟活,很不一样。 |
|
看完后我甚至理解了fleabag里神父的选择 |
|
#SGIFF2019#很精彩的老戏骨飙戏,几乎全程靠两位的对话撑下来,教宗的传记也丝毫不乏味,金句、笑点俯拾即是。 |
|
对于这个里面过多的世俗元素的小心思略有不满,从街边pizza到世界杯,但导演毕竟曾经拍过教宗的洗手间,是不拘一格的南美做派,也饱含不要忘记穷人的深爱。由于拍摄的是举世瞩目且众人皆知的本铎教皇退位而选出新教皇的事件,影片在真实影像素材和扮演素材之间大胆切换,可以说也是非常自由跳脱和打破常规了。音乐上的选择也很有意思,老教皇带着准教皇乘直升机赶回梵蒂冈救火时,配的意大利游击队民歌bella ciao,而方济各教皇独自重回圣彼得大教堂时居然用萨克斯风配羽管键琴,用世俗的鬼机灵在亵渎边缘疯狂试探。故事的设计一头一尾两次选教皇,中间用两位教皇的对谈交锋到互相忏悔推进剧情。设计很精巧,背后更有深意,教廷内部并没有真正的派别之争,大家都是为了捍卫这一份信仰和对世人的爱。还是觉得能够听到召唤的人是多么有幸呀! |
|
4.5“我听不到上帝的声音了” 教皇本笃在面对可能是梵蒂冈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道德危机,他的自我怀疑也是自省的表现,上帝的神显却在巧合的状态下让他之前最反感的贝尔格利奥成为了新教皇,电影探讨改变与妥协的辩证,教会是否应该顺应时代?是否应该为当下的不公发声?贝尔格利奥开明和勇敢让 梵蒂冈呈现出勃勃生机,本以为梅里尔斯标志性的快速剪辑不是很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但实际效果却非常棒,这种剪辑稀释调了那些长时间的对话,让严肃的题材变得轻松,就连两位教皇间的忏悔都很有戏剧感,梅里尔斯的这部传记电影同样向当下保守主义盛行的世界开炮,那越建越高的围墙,靠人种区分敌我的态度,自由成为洪水猛兽,穷人和富人似乎身居地狱与天堂,而教会要做的不外乎就是连接起桥梁,推掉围墙,正如足球和音乐,世界的美好正来自于无数凡人的幸福 |
|
导演很努力了,不过还是挺无聊的,结尾煽情煽得很讨喜。 |
|
来自音乐上的小惊喜:1.口哨版 ABBA - → 2008年电影《妈妈咪呀》;2.两位教皇聊天时提到 The Beatles - 歌曲 - 专辑 - 地址「Abbey Road」,不过确切地说,一开始是收录在1966年的第七张专辑内,1969年版的并无收录这首歌,1999年发行的(披头士的电影《黄色潜水艇》原声碟)才加入了;3.插曲 The Swingle Singers - → 1969年电影《桥》;…… |
|
实在是太可爱了,等Netflix上线了大家请一定去看好么! |
|
以文艺的拍摄形式告诉大家神父也是平常人,不要神化了他们。他们也喜欢肥宅快乐水,喜欢足球世界杯,喜欢钢琴,喜欢abba 。So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all a part of God's great big family… |
|
克制的梅雷莱斯依然在看似枯燥的场景中体现着别致的个人风格,手持镜头加快速变焦把单调的对话拍的波澜起伏;但被压抑总是被压抑,普莱斯与霍普金斯的精彩表演也没能使之跃迁一个层级,看似去神化的处理仍无法实际叩开罗马教廷紧闭的大门。 |
|
这部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当然这也要归功于两位老戏骨的表演,导演虽然用了伪纪录片式的手持摄影,导演的水准也是可圈可点的,比一般的流水线导演强太多了,剧本依旧是奥斯卡式的传记片套路,但碍于这种纪录片的风格,让片子活泼之余少了那么一点严肃和深度,看完之后少了那么一点余味,不过看乔纳森·普雷斯的表演还是很满足的。7/10 |
|
2019.12.24
Pope Frances 现在是宗教界的摇滚天皇吧。竟然看得眼泪横飞。 |
|
历史欠方济各教宗一张皮将军的直升机票。贼无耻的左翼文宣视频。 |
|
正如南非去除种族隔离需要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宗教的改革/世俗化也需要保守派与改革派彼此的谅解、宽容与沟通;本质上本片是天主教的正面宣传片,避谈宗教界的各种丑闻与倾轧,试图让两个回归凡人的教宗平凡的喜怒哀乐,各自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来讨好世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