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导演陷害女人比男人还用力 |
|
#69thBerlinale# 全景。又是绝无可能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同妻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国内观影团们都没怎么提的cult (xie jiao)问题……影片的主题大约是豆瓣上最政治正确的话题“父母皆祸害”,影片里娜仁花扮演的母亲基本把各种强势母亲的错误的犯了一遍(尤其是里面对女儿的荡妇羞辱和语言折磨)。把笔墨集中在“如何在环境不良的原生家庭影响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幸福”,去讨论不健康的父母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同时涉及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婚恋观,以及性少数人群的婚恋状况。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非常大胆且细腻的。不过因为极低成本,影片的工艺并不能算好,尤其声音上问题比较多,几个舞台剧化的抽象场景也显得比较生涩。但是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一部很大胆且有很多个“首部”标签的电影,值得一看。 |
|
“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
|
中国同妻+鞋叫题材,女导演相梓有栗宪庭和NYFA学习背景,思维独立偏西化,本人很风趣。她说是这样备案的:现在剧本审查只需要交个提纲,所以我就写本片讲述了我父亲的情人...,审查员自然以为情人是女的,所以就过啦!她知道在国内不可能找到投资,也肯定过不了审。“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电影有《喜宴》式中西结合视角,情节略似《谁先爱上他的》,也是母女从头吵到尾气到冒烟,但同时又充满怪趣的笑点,尤其那个全程懵逼的外国老公。能看出成本确实很低,导致镜头调度较单一、个别段落微闷、结尾也仓促,但戏剧设计很有张力,能看出这位青年导演的潜力。尤其要为题材点赞,爱最大! |
|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女主千里迢迢带着外国丈夫回国待产,忍受着来自母亲不变的谩骂和羞辱,依然每次施施然多拿一个靠垫坐在母亲身旁?赵老师的冰城道场绝对发挥了巨大能量作用。 |
|
各方面都挺狠的,我妈如果每天电影里这状态我二十岁前可能自杀了。 |
|
导演的Q&A环节太圈粉了。希望能拿泰迪熊奖。 |
|
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华语同志电影,比“谁先爱上他的”更加写实,更接近中国深柜家庭的真实风貌,所有的吵架撕逼都耳濡目染。导演擅长使用蒙太奇,用极少的经费拍出了创意的画面。中国文化讲究委曲成全,却没想过如何化解隐忍带来的怨毒,求不得而戾气生,我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太多桎梏...... |
|
其实也是一种玫瑰花蕾叙事了,只是同窗之爱这一条线处理得太生硬。结尾的圆舞曲像是对开场的《南屏晚钟》作一场告别,学生时代曾经拥有的秘而不宣的柔情时刻,凝固成琥珀(所有温暖的影像质感都给了这一段回忆)藏进心里似乎已经足够,余下的人生便任由一种对于安全感的幻想将自己推向并不快乐的轨迹。对我来说这完全不是一部有野心的社会问题电影,代际冲突、婚恋观差异甚至同妻都并非焦点,它终究还是在讲述最隐秘复杂的私人情感,一个女人在年轻时做出了选择,花上一辈子时间说服自己,然而这却是一场自我和解无望的精神折磨,无法停止的自我厌恶、施虐受虐、歇斯底里,都源于那个不能被纠正的错误。 |
|
#Berlinale2019#三星半的片子,多给半星鼓励,在显而易见的预算受限、演职人员受限的情况下完成度很高,可以感受到电影避免刻意、但还是无意中全程以女儿的视角注视着父母,这注视中充满了怜悯、同情、一些时刻的共情和压制着不要外扬的不齿与埋怨。影片开场前制片人老公夸赞导演老婆的那段真是有意思,讲了不少如何层层过审的细节,在这位西方人眼里他的中国老婆能play with it实在是有智慧极了。其实中国导演们都该做做这种交流,趣事肯定一抓一大把。 |
|
原以为探讨的是在特殊时代下禁忌之恋的家庭伦理剧,结果却是对邪教鞭笞的封建保守,且着笔墨太多,喧宾夺主了,甚至影片最后还强扭了妈妈的性向。而且外国女婿也没有发挥文化冲突应有的功能,沦为摆设。 |
|
天降大雨,是安排好的洒水车;遭遇车祸,是舞台上的一出戏。摆了那么多鸿门宴,就是要这样折磨到油尽灯枯。赵老师说生病不用吃药,此生业力招来这样的男人,下世总要超度换一种人生。以为她是想治父亲的病,却是在救赎自己的罪。多想告诉母亲,那不是病,爱没有罪,你本是相思的少女,敲醒南屏的晚钟。 |
|
她知晓她被她爱过,她不容许他被他爱过,尽管那些爱都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 |
|
故事和电影名字的气质非常相符,某种属于咱们中国的气质。一看就是小成本制作,但是没钱憋倒英雄汉,导演在几个大场景了采用了一种戏剧化的出场方式,角色们坐在椅子上进行戏剧表演,先不考虑这种形式是否有消解电影主题的意思,至少让我觉得在形式感上做得有新意。电影关注同妻题材,更生动展现出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某个侧面,台词对白写得实在棒,被cult洗脑的母亲角色尤其突出,娜仁花老师是位好演员。3.5 |
|
又一版柔情史。同妻+母亲+中国家长+老法师洗脑中老年的多重身份角色,压制出来一个活生生,“我为什么生下你”的自私怪物。可怜又可恨。对于这种家庭,真的远离就是,不过拍得还是有点硬,以及加入lesbian角色,是否真的有助于微整母亲这个角色呢?选择舞台剧之类的手法,更像成本限制,毕竟场景一眼可见的少,很像剧场版的「日常对话」。 |
|
好在表达自由,毕竟没有限制之后可以不管不顾。涉及的很多话题都是当下影视作品不能提而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不过表达还是太设计了,大家都说这片很舞台。其实除了调度与场景之外。角色把所有观点,想法都以台词的形式说出来,也是重要的原因。另外,一家人竟然在看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有点亲切。 |
|
中国式家庭的问题,LGBT群体的现状,同妻的命运,中国社会的性压抑,全在这短短的的一个半小时。导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而南吉是最适合叙述这个故事的载体。看首映的时候,观众提了一个问题,这个电影可以在中国上映吗?导演说,她不知道,也许把男朋友换成女朋友可以><让人难以想象吧?而这又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发生了。电影的字幕里出现最多的英文单词是cult,我发现整个中国社会就挺cult的,对摆在面前的事实视而不见,即使揉碎了掰开了也无动于衷,逼着你指鹿为马。像电影中的母亲一样,一辈子和自己别扭较劲,自欺欺人,a dog parking at the moon,还是有很多没有放弃的人 |
|
按理说这样反鞋觉,普及基础性别常识的电影应该在国内被民政局和宗教司大力推广才对,所以其实我特别好奇这片子若送审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同地久天长一样有着横跨近三十年家庭史,但只能以一种极为节俭的剪影碎片及舞台实验来粘合。当代中高产妇女思想生活全面被伪劣Cult变种仁波切接管,警察局说管不了,那电影局来支支招? |
|
大家都不要权利,只要利益,和最亲的人斗得血肉模糊。剧本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独家赞助的? |
|
粗糙的部分简直好笑,小演员念台词感觉像朗读课文;但是有的地方又很生猛大胆,让我深深地坚信这位母亲并不是所谓的“传统”,而是literally有病。按理说有病看病啊,但是往大了一想,整个体制社会习俗都是病态的,你让个体受害者找谁去医啊。fine,勇气可嘉,但执行还是太简陋,实验的舞台段落并没有给影片加分,父亲和外国女婿的戏份可以再饱满一点,母亲的les线也值得商榷。目前这种处理戏与戏之间全是断裂的,不够连贯。觉得整体有点贪多了,两星半,手松一点吧。 |
|
昨天创了一下午连看三部电影,每部都半小时内忍受不了退场的记录。没想到今年柏林目前最喜欢的影片竟是这部被安排到大夜场的、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导演的处女作。
130分钟,单一场景,探讨了如此之多的问题:男同、女同、同妻、婚姻、离婚、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少女、重男轻女、控制欲.....却丝毫没有柏林一贯的陈腐说教气息,故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张弛有度。
批判之中又有悲悯,更难得的是苦难生活也有幽默感相随,总觉得似曾相识,片尾字幕出来时终于想到了:啊,李安的父亲三部曲。
女德班BGM和话剧舞台乱入的实验性无缝对接,日常生活场景也能玩出一个超现实trick,后现代感十足。
题材所限没法报道,只能在朋友圈疯狂自来水了。 |
|
放映結束,沒有掌聲。片尾字幕沒滾動完,目光所及不少人離場,映前提醒過的映後談,最後大概剩一半人。情景如此,並無誇張,於我大概是比這裡更純粹,真實得多的映後反饋。
總歸非常奇特,一來這戲爛到讓人發指,二來它又是這般被人所原諒的,是因其國產lgbt,又絕對無緣內地?至於我,持續愈發嚴重得如坐針氈之後,我實際已經不理會這戲都說了什麼。
體現在任一方面的災難。劇本,我見導演閱歷之匱乏,一顆憤世嫉俗之心,寫盡這般“典型”又奇趣的中國婦女。要這母親是個怨婦,要這怨婦是個同妻,要這同妻是個女同,要這女同信上了XJ。不談劇情,台詞如何?不管不顧就在書桌上寫出來,哪管正常人是不是這麼說話;表演,一群專業演員之災難呈現+女主的英文台詞;攝影,實際DP是個拍照的;打光,不覺得有;美術,大概沒錢。
真是壯哉一齣屎。 |
|
2.5;话题性足够——lgbt+中老年被洗脑交智商税+荡妇羞辱+重男轻女,能触及到这些很有勇气;然而每个话题砸出来都很已经这般生猛,还全都交集在一个中国式母亲身上,简直是塑造奇观了,过于戏剧的表达如同每个新导演蓬勃的创作欲一样,不节制收敛就会泛滥成灾。舞台桥段设想不错,不过用得很生硬,与整体走现实向的风格非常不搭。 |
|
前三分之一让人兴奋,触碰新题材的姿态堪称神勇。可惜表达欲太强导致剧情渐渐陷入芜杂,生硬的台词和僵硬的表演互相拖下水,偶有几场亮眼的戏恐怕还是为了节约成本才作此种设计。导演在访谈里说最遗憾的部分包括有个同学的南方口音很突兀,其实一个班里有个外地学生不是很正常么? |
|
把话剧那套技法原封不动搬到银幕上真的不太灵,不仅仅是构图、空间、表演呈现出闭塞的舞台感,而是在文本层面就已经切换至“我大声说、你认真听”的直白输出模式。若真的对话剧有执念,真应该看看《狗镇》是怎么拍的。母亲的人物小传写得过于彻底以至于赤裸,父亲的人物小传则走向另一极端,敷衍以至于完全符号化。 |
|
抱着烂片的期待去,带着佳片的欣喜回来。导演的田调做得是一等一的! |
|
攤上這樣的受害妄想症的毒舌婦、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周邊人、一心我很糟你也別想好的耗盡戰術、無時無刻不在把意志強加於人且自言自話、別人永遠虧欠自己的母親、妻子、伴侶,真是讓人窒息,分分鐘想上去一巴掌,又一齣恐同即深櫃的戲碼,卻在典型中國北方語境下凸顯出傳統家庭/家族觀念的張力。 |
|
拍得很写实、很工整,却也有抽象的段落,过去、现在没有刻意进行区分,却一目了然,台词生活化,行为常人化,是喜欢的类型,拍家庭、拍日常、拍父母,还是女导演最擅长呢!在这个语境下,还能完成对国产LGBT家庭的素描和思考,且不带猎奇色彩,在既定框架内完成无解的探索,自带压抑和捆绑色彩,呈现多数家庭的妥协与窒息的现状,重要的是由一个女导演来完成这样一个沉重的命题,难得了。 |
|
给不按自己性取向选择家庭生活的人一个恶狠狠的诅咒,出字幕才意识到妈妈是娜仁花演的,很厉害又恨又怕,虽然开头有伏笔但结尾的转变难免强行和破坏了之前人物的塑造。女儿成年的演员也出现在影院很耐看,与小时候声画同框和舞台化超现实的场景觉得用的还不错,三段时间线的剪辑也不突兀,就是处女作要塞进去的内容是有点儿多了,两代人的冲突和成长中遭受的怨气让人绝望。片尾曲和库布里克的遗作一样都是用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联想到xiejiao和神秘的夫妻关系,对国产题材来说确实有些《大开眼戒》。法国文化中心。 |
|
内地难得一见的同性恋题材,个人感觉要比《谁先爱上他的》好,更有概括性,压抑静默要比吼来吼去有力道。有人选择在形婚骗婚里躲过一生,压抑自己的人性,压抑必然带来扭曲,受苦的是下一代。这样的父母,这样的社会环境,女主能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太难得了。一切错误的开始,不是从发现丈夫深柜开始的,是从再见南屏晚钟开始的。7分。 |
|
用一塌糊涂都形容不下了🙏 |
|
#SHQFF# 3.7 分。想了半天缺点,但最后想想真的是值得鼓励。 |
|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很惊喜。跨越30年的三个年代交叉叙事。相比同妻情节,我更关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种心理扭曲的、将苦痛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子女进行恶毒言语攻击的可怕中国母亲形象。在固定长镜头形式下,衬托出中、青、少年演员集体出色的表演与念白水准,让观众如坐针毡。邪教洗脑元素也很有纪录片的真实感。如此生动自然地表现父女、母女两代人的复杂关系羁绊,十分难得可贵。舞台、电影布景以及超现实元素也是神来之笔,令主角与观众共同抽离。les元素是否有必要值得探讨。结尾的留白有意犹未尽的遗憾。四星半 |
|
看完影片,我似乎明白了《再见 南屏晚钟》标题的含义,最后才油尽灯枯的李久梅,其实在与初恋分别时,在回荡着南屏钟声的雷峰塔下,就已经告别自己内心的钟声。而后几十年的欺骗、折磨、救赎、放逐早已注定,这无法改变的宿命让人不由地悲从中来。 |
|
太难看了,表演尬,台词尬,固定机位,场景简陋。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关怀同妻群体的作品,看到后来谜团揭开发现原来妻子是XX(不剧透),于是她的各种看似不理性的选择与强势行为就得到了解释,这个角色也就失去同情的余地。从同妻到XX的大转弯也就罢了,结果中途又话锋一转把邪门教卷了进来,女儿瞬间化身朝阳大妈勇斗邪门分子。而且片中涉及同性恋和邪门教的讨论宛如科普讲座,生硬说教至极,今日说法再现。一部烂片,不会因为它直面了无法在国内公映的敏感议题就天然加分,不会因为它肤浅地探讨了这些议题就莫名深刻,烂片就是烂片,作为电影本体而言是完全不合格的。 |
|
粗糙,却出其不意地优秀!这个作品对于中国的LGBT群体来说:像一道光。 |
|
時空交錯剪接出色,流暢而不突兀,講述了三段故事,神煩母親和囡囡的紏纏令我想起逆女,一開始已覺台劇感多於中國電影感覺,另外有些用舞台劇效果表達還算不錯,就是太多邪教段落和結尾轉折位和前面的人物性格鋪排有點說不通,怪怪的,其他還好,可一看 |
|
比想像中的演技、聲音災難更尷尬,比想像中的真實更刻骨。 對宗教的描摹完全大於了隱婚的刻畫,不易。但人物狀態的不連貫、邏輯的欠缺都是薄弱環節。議題太多,風格太多,減法去拍就好了。 |
|
3.5。题材加成。始于“同妻”题材但不仅于“同妻”,跨国婚姻,父母,亲子,成长经历,甚至还有xie教,相互交错的各种隔阂,在发展到高潮时,我还在想为什么要把明明是“受害者同妻”的母亲渲染的如此面目可憎,原来闪回过俩段的少女暧昧画面是母亲自己,自己也属于骗婚的那个。喜欢舞台感的几段,还有不同年龄的主角交错的时空,设计感很强,虽然也可能是为了省钱,但显得更具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 |
|
既是青年导演的可贵,也是青年导演的问题——“有话想讲”,如她本人所说。太想讲话,太多话讲,所以设计感极重,人物也趋于功能化而流失“人”的质感,与《翠丝》有类似的遗憾。题材诚然很珍贵,完成度受限于成本也无可厚非,但丢失了这些命题在真正的“日常对话”中的复杂意义,缺少生活的语境,就始终只能是在就事论事地写议论文、始终描绘他者。最令人难受的是隐隐贯穿全剧的某种精英话语对“愚昧落后者”的blaming,可能是因为视角是子女的,也可能是因为有一个innocent白男的凝视(当然可以理解这出自作者本人经历)…但无论如何,对观众来说,把结构性问题归咎到个人总是最容易的解读… |
|
女儿要是聪明的话,应该尽早、多多安排妈妈跟刘阿姨出去旅行,甚至安排她们在其它城市租个房子居住,哪怕半年、一年换个地方。经济条件好的女人,50多、60多正是最好的时光,一准儿、立马走出那个爬也爬不出的大坑。啥邪教、啥生活不幸,都不是她们两个女人的对手。非常喜欢本片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喜欢女导演的作品,细腻、稳定。妈妈的演绎太出色了,把女人的歇斯底里,无助都呈现出来了。 |
|
这TM真是恶心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所以说性别决定不了立场,这么给骗婚gay洗地变法儿丑化同妻受害者顺带给ZF泼脏水的盛况也是绝了,最绝的是这么跪舔也没得半点奖项哦,呵呵。结尾糟践肖斯塔科维奇。 |
|
很佩服导演的设计 作为中国人真的看到很多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 无力又心疼 虽然有出戏的地方 还是部很出色的处女座 🤟 |
|
刻板 生硬 单调 乏味 |
|
这是我一直期盼的女性视角。诚然,这部电影存在着许多缺陷。然我对于国产同性题材作品一向谨慎,同妻常常刺耳、疯狂、报复、是真爱的碍事者,最后她们会成为真爱不被看到的祭品。实际上开头也有这感觉,但随着电影展开导演让我们看到女性和孩子被如何扭曲,压力转嫁给弱者时,弱者只能寻求更弱的,然而她既不能获得解脱,也不能获得依赖。导演刻意地让观众看不见父亲,这种丧父式的家庭教育,既脱离了骗婚的语境又没有脱离,如为什么男性可以在骗婚中隐形,女性为何如此执着于婚姻表面的忠诚?cult深化了母亲所受的折磨,时时刻刻渴望从其他事物上寻求自己不幸的阐释。个人非常喜欢母亲年轻时关系的暧昧塑造,很大程度上因为它非常女性。社会规训不同,女性间的亲密关系不同于男性,友情和爱的界限相当模糊,是一种介于闺蜜和情侣之间的无限可能性。 |
|
恐同即深柜,父母皆祸害 |
|
女性视角的作品竟被某些女权分子打一星。有一些啼笑皆非,更有一些悲从中来。中国大陆本土色彩气味的感触,使这部作品有了更多难以言说的意蕴。有人批评不该话剧植入,但对我来说,恰恰是最意犹未尽的片段。以这部电影作为2019的观影收尾。再见,南屏晚钟! |
|
想表达什么?一个gay一个les神奇结合,互相折磨,最终找寻到自我,互相放过?矫揉造作的镜头,没有美感可言,揭露邪教,回归初心?剧中莫名其妙的舞台镜头加入,尴尬的时空重合…没有任何转场设计的剪辑点,跳的头疼,中国的导演都是跟谁学的,希望莫名其妙的无病呻吟,摆个机器不动,就叫长镜头,请不要滥用长镜头,用了如果没有调度,也呈现不出导演的牛逼…无语! |
|
一开始就在想人家去约会,女舍友有什么不开心的,切西瓜跟剁人头似的。出于职业病,还以为母亲是女同性恋,被迫出门营业呢,结果看到最后我的三观同时被震碎了两次。我还是挺喜欢母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按照这个人物自己的个性发展,主题的力道再集中一点会更好。 |
|
剧组太没钱了,没钱就别拍这样长了,一个故事讲明白就得了,干嘛非要再搅和另一个故事,结果两个都没有说明白,没明白片名和电影什么内在关系,我不懂那首歌曲可能,第一次知道“同妻”这个词儿,丈夫是不是真的性无能还是在男同理扮演了♀的角色,电影没有说明白。只能说导演处女作碰这样的题材没火也真的难为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