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愉快的放弃治疗啦~ |
|
精選貓狗 |
|
7.5 从导演自己的解释来看,这部电影就是非常个人的,没想强调什么普世价值观,观众看过之后有感觉就够了。那我就只能坦白,我的感觉就是我没看懂。 |
|
太过写意,脱离生活,零零散散,乱七八糟的,看的蛋疼,但是画面确很有感 |
|
以表现主义手法,追求印象主义的质感。涡轮镜头,不规则延展,现实与过去暧昧纠缠。奇幻、古怪、神秘,超现实与潜意识更迭,碎片状展现门诺派教徒的田园牧歌。追溯原始,释放本能。Reygadas的家屋风景,有“以梦为马”的意境、“儿女绕膝”的温暖,亦有“压抑失控”的瞬间和“生活如梦”的超越。 |
|
归隐而不得,躲不开世间的尘嚣,最后只有归于尘归于土。一部哲思与反思同在的影片,只是,我并不愿意深探影片中的隐喻与反讽——我还是喜欢更直白一些的影片。 |
|
瞎了,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
|
感觉是雷加达斯在影像上更进一步了,不只是之前作品中自然的诗意,这次还把超验性完美的糅合了进来,游走在过去和现在,超现实和潜意识之间,声画结合也特别的出色,极具有感染力,算得上是一次近乎完美的视听盛宴 #反对阐释# |
|
刻意,笨拙,自说自话,不知所云。导演只是拍了一些梦境、回忆和经历,鸡零狗碎的田园牧歌生活,恐怕观众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感受,结果感受到的只有混乱。也许这种作者化的电影应该系统化的多看几部导演的作品才行,就像泰国的那位“布米叔叔”导演。★★ |
|
老塔脑残粉拍出了当前意识流作者的搅拌式风格,阿彼察邦尼古丁蔡明亮索科洛夫,可惜最终除了特殊镜头和格式,电影本身的美感还不够独特。 |
|
《寂静之光》的边缘虚焦还不够,这次直接上棱镜做重影(伪移轴?)了……
雷加达斯每部都在微微调整自己的风格,这部算是到了极致,也带来了足够特别的观影体验,但《布米叔叔》式走过的恶魔和拔头场景令人一定程度上质疑:他创作思路的调整究竟是纯粹出于个人表达,还是得奖心切只为讨好观众与评委的功利心作祟呢? |
|
散文诗式拍法,像另一种版本的泰伦斯·马力克,涡轮镜头下面的墨西哥乡下,画面极美,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家庭,人与自我,成长与衰老,记忆犹存,一切不灭,往复生长。 |
|
奇异的镜头表现,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 |
|
马力克版阿彼察邦....过火。 |
|
After darkness, I hope for light |
|
在人生的终焉,陪伴着的有夜色、老狗和孩子的嬉闹,还有爱人走了调的歌声和流着泪的双眸。愿后世子子孙孙流传我们相爱的秘闻,而不是难以启齿的性事。绵延的海浪、突降的暴雨、寻常的家庭影像,一场普通的橄榄球赛、对死亡视若罔闻的儿童、拔掉头颅喷涌的殷红和提着箱子的食梦貘,组成了梦一样的影像。 |
|
从暴雨中开始,在暴雨中结束。森林和海洋等开阔场景与暗色调室内戏的交替,酒瓶底镜头,用看似玄妙的手法记叙极其平凡的生活片段。从节奏到视角都只属于导演自己,很难让人真正投入,不过倒也并不算沉闷。 |
|
作者电影被允许拥有极大的创作自由,观众同样需要进入更加陌生的环境中去试图审美与理解,赤裸裸的生灵感,极其繁琐的人类生活日常之间,「古怪」和「异象」就是某种临界点。 |
|
墨西哥山地人民的魔幻现实主义拼图。故事主线,是一个中产阶级生活的情感悲剧,但莫名其妙出现了半夜进门的恶魔修理匠,讨论托尔斯泰黑格尔的滥交派对,名叫R2-D2的酒鬼,还有结尾神奇的爆头和磅礴血雨,看得人百感交集 |
|
很朦胧,很迷离,散文集一样的表现感。 |
|
头晕目眩是后遗症。 |
|
与塔可夫斯基《镜子》遥相辉映,极为相似。雷加达斯继续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夹缝中的神性和暧昧地带探索展现,手法极其实验,不过貌似还没有找到一个能与观众嫁接通透的合适方法,很多时候莫名无厘头。当然体验一下是要得 |
|
下起了红色的雨,一棵树应声倒下,颓败在人的心里,找寻或者藏匿,都变成了梦里的事,有时候,我们什么也不可以说,什么也不可以做,就变为曾经蒸发过的汗水中的一颗,蹿升后离地万丈,群聚为红色的降雨,在视野模糊中看一棵树,它应声倒下,正正是那个位置,我站立过的,如今是一棵颓败的树。 |
|
对城市生活失去信仰和观照的雷加达斯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达达主义之风中建立起了一个国。不幸的是影片经由 “黑格尔”的桑拿室最终返回到了 “柏拉图” 的理念屋,而它之所以无法对已然完成了的柏拉图主义作出颠覆性批判在于作者将 “杜尚” 视为了现代文明的终点站。在这部思想史即是成长史的作品里,一切反艺术的欲望景观都如我们所见画面那样虚化而不真实。 |
|
Post.Tenebras.Lux.2012.720p.BluRay. |
|
我知道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它,所以它是最好的 |
|
看似平淡的生活 可恶魔人的出现、桑拿浴乱交和拔头的片段都匪夷所思 |
|
被摄影震住了我要加星;无法进入剧情比较遗憾。任由视线完全被梦般的境域吸引住——在镜头的古怪光圈中——缓释焦虑身心放松。 |
|
去年的戛纳系最期待的一个是神圣车行 另一个就是它了 基本很难梳理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但是从一开始就能把人拽进去 可能是过于鲜明的影像手法吧 据说就是用一个破酒瓶底放在摄影机前面造成的效果 像梦一般的存在 |
|
7/10 泰伦斯·马力克 - 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
|
南洋闪灵黑斗蓬,拉美拎箱红死魔。一如南洋光影之丛林,魔幻湿生卵生化生地:一入丛林魂魄至,包治一切症候病 |
|
憑藉本片,Carlos Reygadas榮膺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但是容我實在是無力欣賞,可是明明還有像Terrence Malick、蔡明亮這樣曲高和寡、陽春白雪導演的作品還是能讓我賞識和喜歡,而本片我甚至看不懂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理解不了導演究竟要表達什麼,看來我還不夠偽文藝。 |
|
反电影的电影,导演说这是私人化的内容,大剧情能看明白,直白简单,但充当结构作用的几段没能想明白。戛纳主竞赛最佳导演。要是喜欢他的《天地悠悠》,那么看这部可能会略有失望。 |
|
极致的个人化语调,处处都是天才的灵光和诗情 |
|
影像很漂亮 |
|
3.5,虚化,近乎于重影的中心聚焦似乎展现了一个超验化的世界,孩童既是生命也是疏离与死亡,象征着欲望的红色恶魔走过房间,与男孩对视,它是某种力比多,或者说是魔鬼。总之,《光之后》的神秘主义暗示着生命的环形循环,在雷加达斯的影片中,雾气迷蒙的荒野是对超验启示的接收,伴随着树木的倒下,Juan也完成了自己的消亡,Come On, Let's go。
雷加达斯似乎想象着以一种疏离的方式观看自身经历,但是,《光之后》结尾以及前半部分插入的(英国)私立学园橄榄球赛却表明,影像作为被修补,重构的记忆,并构成了任意空间——想象意义上的主体之身体。 |
|
怎么说呢,有气氛没气场。 |
|
3.5 |
|
棱镜拍摄和声音画面的间离效果让人耳目一新,极度私人意象化的叙事又看得人摸不清头脑 |
|
很想拿那个摄影机把装逼的影评人脑壳砸个稀巴烂,NathaliaAcevedo 这女的不错。。。拔掉自己脑袋 哈哈哈 |
|
visually stunning |
|
这部影片是糅合写实性,诗意性,和神秘性的完美结合体。在主线的基础上,导演所构建的神一般的变奏体,看似脱离主题,但内在却支撑着这神秘莫测的生命主题。 |
|
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
|
不喜欢,太私人了,虽在65届戛纳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但就这不小的自传性质,也只能用包括“感觉、记忆、梦想,我所希望和恐惧的一切以及我现实生活的真相”这句导演自己的解释来影评了。强烈的表现主义,摄影机全程磕着药,有时还真像艺术家那么回事儿...... |
|
一种人在”冥冥中“的感觉让我着迷 重影 发光的怪兽 山峦和丛林 房间用哲学家命名的浴室 还有那首”its a dream" |
|
没看懂 |
|
又一部在类似冥想的情态上铆足了劲的慢电影。比较好奇这一类电影的拍摄,就对照了一下雷加达斯提供给filmmaker的剧本选段,基本上按照接近分镜一般的人物和动作场景描述进行拍摄。男女混浴性爱大戏绝对是令人汗颜的名场面。女演员还真把导演写的那种有点抽象的官能体验给呈现出来了。“She cries, but looks with the amorous fragility of children. Soon she is full of sexual pleasure……”就是不知道导演构思这个画面时,是否提前想到过那个有着硕大胸脯的大龄女性。不用说,主体故事线非常单薄,信息不足的各类人物又轮番登场,想在一种语焉不详的状态下去捕捉到主人公夫妻的真实情感关系确实费力,或许你从那些有孩子出场的镜头(混合着欢闹与迷失),能察觉出血雨(正如电影片尾所强调的意象)在这个中产家庭的罅隙中肆意流淌。 |
|
戛纳这些垃圾玩意 |
|
大失所望,华而不实,不知所云。 |
|
頗為失望,可能因為是雷加達斯作品,總覺電影帶着刻意藝術博取青睞的造作,希望這只是雷加達斯一時失手以及我多餘的憂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