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近乎纪录片的粗砺长镜头,书写异族女性创作者的悲惨家族史。井浦新与安腾樱出色地完成了导演所需的场面调度。看似平静的生活流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克制、冷静、细腻。《电影旬报》年度第一,无可厚非。 |
|
憨厚的 井浦新 地味的 井浦新 說韓語的 井浦新 唱歌的 井浦新 眼中只有 井浦新...... |
|
其实现在想想还是会很感谢彭德怀,如果不是他的“战术性失误”,现在的中国也许和朝鲜是一样的。片子翻译有问题,家人的国度更好。但能拿到旬报的第一表示不理解。 |
|
压抑沉重,看得分外难过。最后结局的无解,将人的无力感推至绝望。最终妹妹买下行李箱,拥有四处游历和任性享受人生的自由,是否就补偿了哥哥的缺失和沉沦呢?从个体苦难的角度,并不。但导演也只能这样给出一丝希望了。至少此片提醒我们:从“这个国家”变成“那个国家”,不是噩梦,是将发生的可能。 |
|
1. 那个派来的监视员选角真是出色,在那里一站,感觉就对了。2. 妻子和儿子就是人质,如果不结婚是不是就可以滞留了。那样,会不会被朝鲜间谍在日本暗杀?3.道理大家都懂,可那就是一个封闭铁桶,如果政权足够强大,没有饥荒,发生内乱的可能性很小吧,里面的人民只能靠外部的救援吧? |
|
服从,听金胖的话。活下去,一直到死。 |
|
民族身份和意识形态的双重隐痛。收敛、克制的手持摄影镜头就像导演梁英姬的眼睛,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让她成为了独立于电影文本之外的缺席的存在。 |
|
剧情片的冲击力还是比纪录片弱一些。仍是无力感,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把握的 |
|
女主好丑,片子不错,哇咔咔 |
|
还是融合了导演自身经历的脱北家庭故事,剧情片也像纪录片。比起国家政治对立而言,骨肉同胞间的信仰分歧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日本家里也有金日成相,父亲要求女婿必须是朝鲜人,可妹妹却痛恨那个国家,理想终究败给现实。 |
|
谢谢叶姐姐。 |
|
講述朝裔日本人的影片之前只看過一部《Go》,只是那部片子表現為更青春更肆意,而本片更沉穩更壓抑,通篇帶著“何處是我家”的自我懷疑,在制度面前人對於自我命運的無奈,在重聚尚未盡興時衝突便爆發,在團圓溫度仍未散去時別離又在眼前,影片也許不夠驚豔,但韻味醇厚、後勁十足。 |
|
当井浦新在车上唱起那首歌,莫名的悲怆袭来。平静之下的痛,安藤樱在街头无主的乱步,都在夹带导演的私人感情 |
|
亲情如此难以割舍,病体尚需治疗,可被滞留的人无法回归,两国政治问题无法协商,何况这问题因日本发起战争造成,又因父亲送子入朝导致,这最终无奈只能自己承担。片子的感觉是很不错的。日籍韩裔女导演 |
|
剧情还行,女主虽然演得还行,长得太丧女就是喜欢不起来啊 |
|
#家族的国度#7分,不同以往,这部电影讲的是“官方朝鲜人”(在朝鲜政府机构供职的家庭)的生活。也是日本温情式的“软刀杀人”电影的典例。。。只能说金三胖的独裁政体越早倒台,朝鲜人才能越早迎来大胆释放自己人性的机会。【该片的分数范围7-8分】 |
|
。政治我不懂啦。。 |
|
看完此片真让人觉得在朝鲜这个国家活着真不容易 |
|
无论是花费五年时间才被批准回国看病的哥哥松浩,还是留在日本自认身担祖国重任的父亲,甚至是在祖国”一直要活到死“的梁同志,他们都是被”国家道德“绑架的人质,权力垄断和文化专制下的牺牲品,他们屈服的是家本位的父权,更是国本位的国权,这是整个集体的悲剧。 |
|
★★★☆ |
|
一切回家的桥段都是为了最后的分别埋下的伏笔。写实的味道还是显淡,但几次克制的留白都恰到好处。就是那种距离,明明远隔千里却仿似重归故里的感觉,最残酷。 |
|
在那个国家,不需要思考,只要服从。只要服从就行了,一旦开始思考,脑袋就会乱的。要真说思考,我就只会想,该如何活下去,然后就掐断思维,停止思考。 |
|
轻微晃动的镜头有“帕索里尼式呼吸”的效果,另外日本医院也用针灸,除此外没什么看点了。讲一个在日朝鲜人进朝鲜后又申请三月来日治脑瘤,周边亲朋对这个归来人的感情羁绊夸张过度了,那些在日工作人员哭个屁啊。女导演操刀,依然是重展示无思辨的路子,剧情的编制又很无聊,演的也半死不活 |
|
戏里的人物都冷静克制,戏外的观众哭得一塌糊涂。Arata和安藤樱演得实在太棒了,几场兄妹的对手戏张力十足。全手提的镜头,毫不花俏的布景,让人有种在看记录片的感觉 |
|
静默中的悲情,欲哭无泪,却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看过关于朝鲜主题(虽是日本亲人的视角)最好的作品,力荐。 |
|
老生常談的就不說了,個中的緣由大家也懂。電影總體一般,DVD中字翻得相當含糊。 |
|
情感真实而细腻,含蓄的风格表达了太多无法言述的感情,影片的最后,当妹妹提着新买的箱子寻找哥哥时,对一切不公正的控诉和命运的无奈,都回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上,故事虽然平凡,但不普通。 |
|
政治题材给这片加了多少分啊?要不是这么符合西方口味的批朝鲜(想想三十年前就是批中国了)主题,这DV般的拍摄手法,又不具特别的真实性,片子也像男主角一样呆滞灰暗,真的表示理解不能。。 |
|
20121121 @ Palace IFC : 含蓄而有張力, 安藤サクラ不是美女但就是喜歡她的個性臉 #HKAFF |
|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能否再次等到你的归来?想起《士兵的歌谣》。 |
|
太几把揪心,要挑毛病的话最后一镜稍微牵强不知所云,但仍是年度佳片 |
|
出乎意料的颇为沉重的政治片儿 小梁同志演的特好!我现在最希望菊地凛子和安藤樱互飙一下演技否则我真不知道谁是第一名 |
|
虽然烂字幕影响了观感,但光靠主题还是不够的 |
|
你也喜歡rimowa。 |
|
那个国家的人需要思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活下去。 |
|
情绪的处理太棒了,原来是《亲爱的平壤》导演拍的,和纪录片一样有力量。 |
|
管理国家和世界的男人们画出的一条条荒唐的界线还是要女导演才能看得清、拍得好,冷静极简的处理反而有惊人的1+1>2效果,便是女导演视角的可贵之处。“你自己过来跟我说啊”那场戏 is such a feminine moment, 很有力量。Ando桑演得超棒。被“停止思考”狠狠地戳到,在十年后的今天,已经是此地赤裸裸的现实了。 |
|
tie二胖冲到了旬报第一珍是努力得不像话,但二胖不是这么好tie的噜,节奏略慢剧情有点散一不小心注意力就要进淋13.但细节描写很赞而且卡司的演绎真的很棒,加上略灰的色调还真的能让人感到一丝幽幽的忧郁和无奈. |
|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只得打掉牙齿往肚里咽,有苦说不出。 |
|
就会有那么一种电影,是靠调调取胜。如此宏大的题材,避繁就简的叙事和代入感极好的讲述,平缓到没有态度的表达和节奏,有一种悠悠并历久弥新的厚重和醇厚。赢就赢在没有姿态不妄自菲薄。 |
|
7.5/10。具有很强的年代性与民族性的电影,仍然看得好心酸。尤其打动人的是母亲的刻画,初登场时一副乐观、纯朴的小市民样貌,笑容满面,极具情绪感染力,后面得知儿子患病不能救治、必须回国时她一边默不作声跪在地上捡零钱罐里的钱,一边擦眼泪,临别前又笑着说“总不能让人家就这么回去吧”,然后在给“监视人”的信里写“我能做的只有相信祖国了”。当家庭被国界线撕碎,“家族”与“国度”(个体与国家)本质上的错位便毫不留情地体现出来,后者也显露出其冰冷的本来面目。 |
|
相当克制,所有爆发点都在父子那场戏 |
|
隐忍的活下去 直到死。 |
|
全片弥漫着一股悲伤而无力的气息,回家就是为了再一次的告别。冷色调粗粝的画面,手持摇晃的镜头,冷静克制的表达,压抑到我要窒息了。哥哥对妹妹说,答应我,你只要去你喜欢的地方就好,妹妹最后买回了哥哥喜欢的那个行李箱。新桑和安藤樱演得实在太好了,平静的表面下流动着不同的情绪,最后追车的那场戏,没有一句话也没有一滴眼泪,但我哭得快要断气了。朝鲜是一个加强版的你国,作为一个尚能享受自由和思考的人,珍惜我所拥有的幸福吧! |
|
着重在表演。 |
|
影片演的是一家人的亲情,但是更是在讽刺朝鲜的体制。在体制面前,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所有的人们都围绕着这个体制生活,想要跨一步走出体制,那是不可能的。伟大的朝鲜人民快快成长,等有了能力要来解救世界人民啊,世界上的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呀。 |
|
纪录片导演导出来的果然像纪录片。剧情表现最有层次感的是梁同志 |
|
2012年旬报第一,及最佳女优赏安藤樱,极出彩的表演。 |
|
曹县 呵呵 |
|
金正日啊 你看你把你们国家的人民弄成啥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