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
|
嬉皮,摇滚,60年代的气息,很郁闷的结局。喜欢一句影评:“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
|
尼科尔森在片中的自由宣言,真是一语中的,大多数人爱自由,都是嘴上的自由。对于真正的自由,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恰如叶公好龙,雕龙画壁,寤寐思之。一旦真龙至,抱头鼠窜之。片尾墓地嗑药,可称神来之笔。 |
|
我不谈政治,不议宗教,不看风光,不听音乐,不嚼那些关于自由存在与否的探讨,甚至可以不懂剧情,我只看老嬉皮,透过鼓噪而迷幻的画面去试着感受我们不能经历的60年代风情,那一群群善良又风骚的男男女女们,他们播种他们吸毒他们群交,还要记得,这一年,我们有woodstock,注定载入史册。 |
|
"他们不断地和你谈论个体自由,可一旦见到真正自由的个体他们就变得恐惧",废旧立新,蔑视一切,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丹尼斯·霍普用大胆的,反传统的,甚至是半业余的方式鼓捣出了一部牛逼的公路片:直摄太阳,毫无预兆的剪辑,他无视规则,于是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规则。 |
|
“他们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所代表的东西——自由” |
|
“他们不是怕你,他们是怕你代表的东西。”“他们眼里我们是需要剪头发的人”“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怎么了,就该自由啊”“对,这就是问题所在,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是案板上的一坨肉时。所以别告诉别人他们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来证明你错了”——此片台词 |
|
1.新好莱坞分水岭,"垮掉的一代"标志性符号,存在主义式"在路上",摩托公路片鼻祖,经典buddy film。2.高速重复对切转场,突兀闪回与墓地嗑药主观蒙太奇,先锋而酣畅,祈祷与朋克/耶稣和妓女并置,荒诞,痛苦与迷茫尽显。3.直视太阳的摄影机,是否感到了自由的眩晕?4.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8.8/10) |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俩哥们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主演,捣鼓出一部私人化自由抒情诗,共鸣了许多骚情青年。谁说这不是个好结局?在尚年轻的时候,一个死于对未来的期盼,一个死于满足后的惆怅,他们所错过的只不过是生命的持续下滑期。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典型嬉皮士公路片,从头到尾都在路上。一路扯淡、吸大麻,看得很舒心。结尾让人怅然。杰克·尼科尔森浑身是戏,比主角更出彩。“不要告诉别人他们不自由,他们会用杀戮和作恶证明你错了。当他们见到自由的人,他们会害怕,会变得危险”这几句台词让我难忘。真有摩托骑士来看片 |
|
所谓自由,曾经引领了全新的一代人 |
|
他们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身上代表的含义……自由——年轻的尼科尔森 |
|
这部电影简直了,我想我能理解当时观众对它的狂热。越到后面越迷幻又迷茫。杰克尼克尔森也太棒了吧。看过这个让我悲伤地觉得,自己从未经历过青春。虽然上路了也未必有答案,但去他妈的答案。。。 |
|
结尾单独加1星。被轰掉的车轮子,燃烧起来的机器。有什么东西,飞向了太空。拍法并不特别,大段大段的MV画面、行旅风光和散文电影,说灵魂洗涤太夸张,但很清楚为什么那个年代看到这种电影会觉得身上着火。自由多可贵啊,不激荡放浪一把,真的会感觉没有活过。 |
|
想起一个演员朋友,哈雷党,喜欢雪茄咖啡和大海,梦想着61岁开画展。解救五条腿的流浪狗,陪伴漂泊在车墩横店。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当代唐璜,不过他独自漂泊在路上,没被名利牵挂,姑且是自由的。 |
|
嬉皮万岁,结尾狗带,完美。彼得·方达像极了东木老头。。。 4.6 |
|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段话不是关于自由那段,而是杰克·尼克尔森在篝火边大谈阴谋论一段:他说外星人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们那种新的不需要领袖的体系必将与人类的旧体系冲突,blahblah——这段话既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如此无厘头,堪称是对科幻作品影响力的独特诠释! |
|
犹如注入一剂兴奋剂般畅快淋漓,摇滚乐拉扯着灵魂沸腾。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哈雷、吸毒
群交、摇滚、嬉皮士、自由、宗教...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元素应有尽有,如同在一场激烈的暴雨中狂奔,那是青春,不顾一切的日子。 |
|
真正意义上美式公路片的鼻祖,从西到东的旅程注定是美国精神的一根反骨,美国梦的破碎。1969象征着一个乌托邦幻象的倒塌,自由注定不可企及。看嬉皮士年代的尾巴反思美国六十年代,其中包含的怅然与空虚是新世纪后的回顾无法感受与重现的。Hopper自导给自演带来很大自由空间,活了人物。各种插入、跳切、毫无章法的越轴和每次场景变化时的快速反复切,片子的剪辑与60年代精神一样自由不羁。(Billy与Wyatt名字分别取自美国西部法外之徒Billy the Kid和Wyatt Earp。 |
|
最近看了两部同年代的片子。 一边是(午夜牛郎),主人公进城寻找纽约梦,病死在回乡路上,两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中年人的情谊让人唏嘘不已。另一部(逍遥骑士),两位嬉皮士在路上,有的是自由和自己,却被无知而不以为然的两抢毙掉。这是1969年的美国。 |
|
气氛很棒,特别是行走在公路上的时候,还有一些和女孩有关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很故弄玄虚。尼科尔森那个时候还很帅,但是他的表演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荒诞,但是内心其实却很纯真,而且想要的也不过是自由而已,并没有妨碍到别人,但那个时代的人们却无法理解他们。 |
|
嬉皮士、乡村乐、性爱大麻酒精,加上美国中西部风情,构成了世界第一部公路电影。讲述的是自由,收获的是死亡,就像垮掉一代的缩影。——我们都渴望自由,却嫉恨那些真正获得自由的人,甚至不惜将他们打死,“因为谈论自由和实现自由是两码事情,所以别告诉人们他们是不自由的,他们会用杀人来证明你是错的。”结尾值得五星。 |
|
我还是觉得他们走不出这片地方。他们被自由束缚了。。。 |
|
逍遥骑士,关于自由,关于自由被一击而碎的瞬间。人生苦短,逍遥趁早。谁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呢?随音乐随公路一起向后飞奔吧~ |
|
嬉皮公路片太烦了 |
|
1969年,美国青年遇上了现代性,他们开始在追逐自由的路上寻求解决的办法,电影像60年代美国的缩印画,吸毒、嬉皮士、壮游……那时候我们民族的青年也在靠红卫兵坐车不交钱到处云游,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是不断思考的,是敢打破一切桎梏的,看看我们这代,面对现代性我们交出的答案是无知和顺从。 |
|
只有套上那件夹克,开上那片沙漠,跨上那辆摩托,开始用南方口音说话,拮据苟且地如爬虫般过活,又如同碾过碎玻璃渣一般虔诚又无情地踏过世界…才可能理解本片是献给那群贪婪又诚实的人类的,因为诚实而不能对自己撒谎,因为诚实而看到人间是愚蠢的虚构,因为诚实而靠近泥土和污垢生活,又因为贪婪而不得不孤独,不得不逍遥在文明触不可及的另一端,不得不紧咬着空虚和深渊不松口。因为本来虚无就无处不在,与其守在一个自己都骗不倒的空壳中,不如化成一团火焰和汽油中的血糊,烧得炽烈,被风吹得发疼,才会一飞升空,一如误入人间的星星。那些热爱自由的人类,他们胡言乱语的理想只是虚设,他们野蛮地扑腾,一心求死。 |
|
他们三个的死, 并不是死于意外,而是愚昧保守的共同体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不曾拥有的“自由”,于是怀揣恶意排挤,但同时又充满恐惧。所以他们必须杀死这些自由的人,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才能确认自己存在的合理。这是越战背景下学运高涨的70年代,相信当时看到这部电影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放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盛行的现在也是让人值得深思的一部。彼得·方达和丹尼斯·霍珀都演得极起动人。两人合写的剧本。霍珀导演。 |
|
不自由毋宁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霍珀处女作听着音乐骑着机车吸着大麻,尼科尔森的第一次让观者的毒瘾都快逼出来了。360度环拍西部黄昏嬉皮祷告,嗑药狂欢那段完全嗨飞了,政治宗教印第安人南方歧视,美国独有的文化,69年在路上有逍遥骑士,城市里看午夜牛郎,都是那么的反叛颓废悲凉,资料馆 |
|
人物塑造上还不够有自由感,但摄影剪辑方式有自由的灵光闪现(也是对法国新浪潮的回应),尤其是那段借助药劲所产生的片段。在一些台词里甚至能瞥见冷战的背景,恍惚间最后被毁掉的机器既是美国梦的坠毁、理想主义者的无端死亡,也像是一些登月实验的失败。文化反叛性的优点以及不够喜欢之处都在于电影过于用力、直接地试图反映其时代及文化背景了。但仍然,美式景观及音乐有其独特的银幕魅力,更喜欢理查德的《昨日欢愉》中的许多处理方式。 |
|
毒品枪支性爱飙车,法典的死刑判决书。非理性新好莱坞,公路片鼻祖 |
|
时代感太强了,当人们普遍回归理性的时候,它也就变得莫名其妙和恍悟了。
今天我们也在上路,但在上路前,却多了几分理性。上路只是为了发泄,上路不是最终。 |
|
4.1原本以為就是個不停放歌的DJ公路片,越走到後面越明白如果心態已經是loser,那走多遠都是loser,而真正的loser比心態loser的人牛逼萬倍。放逐、流浪都不是事兒,成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才是正事。 |
|
其实有两处那种剪辑不是闪回也不是闪前 连接的是转天的事 是一种转场方式 但同时也是心理蒙太奇 想说的是什么?也许是对未来的迷茫 踯躅着不知何所向 也许是昨日即明日 昨天的困惑明天依旧不会被解决 明天的曙光就是昨日心理阴影 三个主要演员都太有魂了杰克·尼科尔森简直神了 体制内无政府主义者 |
|
4.5。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开山之作之一的《逍遥骑士》有着许多迷人的元素:对切的运用、意识流的片段、摇滚乐、机车、篝火。尼科尔森虽然出场时间不多但却是影片的核心所在,当谋杀一个陌生人变得随意,这个国家又能拥有怎样的自由?《逍遥骑士》是垮掉的一代的意志延伸,是嬉皮文化的外显,它在追寻、在发问,可只能得到飞起的摩托与无可预料却步步紧逼的死亡。 |
|
直到尼科尔森进入故事,这部散漫的电影才终于获得了向心力。现在再来回看这部所谓的公路片鼻祖,68一代年轻人的许多设想都被证明是天真的乌托邦。自由不是被世俗社会所绞杀,而是坠落于自身的虚无。无论嬉皮士多么致力于瓦解一切,美国这个政体从未被质疑,大西部的自然盛景成为了新的宗教。 |
|
一辆机车。。。整个世界。。。 |
|
新好莱坞电影代表作。本片相对于「邦妮与克莱德」,故事可看行弱,但是故事所传达出来的人类精神状态更加强烈。城市是一个牢笼,渴望逃离,于是去流浪,去寻找乌托邦,最后却发现到不了,也回不去。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电影从此开始讲大环境下的个体困惑。 |
|
豆瓣秋日影展2020榜单推荐,拍摄于1969年,感觉风格独特,据称是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路电影,也是为数众多的公路电影的鼻祖。也很有时代的气息,其中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国梦的笃信,对种族和性别的态度,无疑迎合了当时“已然上路”或者“将要上路”的年轻人心里的悸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冲突。那时杰克•尼科尔森还很年轻,第一次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自此以后一发不可收。 |
|
豆瓣秋日影展:典型的嬉皮士公路片,迷醉、绝望、放纵、寻找,刻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垮掉派银幕形象,上映后曾轰动一时,成为新好莱坞时期不容忽视的作品之一。虽然影片有极强的时代特性,但主角们对自由、人生、欲望的思考,在当下亦有共鸣。只可惜相比于嬉皮士的无畏与洒脱,如今的年轻人们似乎更乐意选择在既定的规则里日复一日的沉沦,而不愿意抬头看看太阳,试着走在路上。 |
|
【2023.7.8图卢兹cinémathèque 露天放映】大屏幕看《Born to be wild》真爽啊!上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是高中的事了,忘记了大部分内容。过去6年我也经历了公路、独行、理想化、流浪式的生活,再看又是另一番感受了。男人留长发代表自由,谈论自由可以,但真的自由会招来主流的乱石。骑士越走越沉默,即使是药物带来的幻梦也是痛苦无比。在极端的放逐和极端的保守之间,我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安身吗?//看过可能有半年了,风景,掉帧换镜和结尾的蒙太奇还历历在目。"他们怕的是你代表的东西"看完的那晚国乓就罢赛被官媒讨伐,我觉得他们和被崩掉的嬉皮士本质上是一致的。 |
|
标志着新好莱坞诞生的三部电影之一。剪辑用了非常反传统的方式,开头二人交易完成后买到摩托车丢手表一段,摄影机对着人物脸部不断地变换焦距,然后直接切到了地上的手表,省略了丢的过程。有几场戏的衔接处会来来回回跳两下,并且出现了不少逆光拍摄。很难说这其中有何深意,但至少很符合全片关于easy的精神。没有明确主题,关注于二人的游戏人生,有不少MV式段落的插入,用音乐加骑行镜头的方式制作出转场的效果,仿佛在另一个维度上也致力于将观众从传统好莱坞打造的梦境中抽离出来,让他们放眼真实的世界,体会6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叛逆和自由。影片末尾甚至连画质都出现了朦胧的复古感,出现了一组与全片风格丝毫不贴的神谕般的意识流蒙太奇。 |
|
2018SIFF。自由至极致的杰作,俗人甚至无法忍受这样的人生,只能够用毁灭来守卫庸俗与虚伪。我们应该拥抱这样的死亡荣耀,用流浪与音乐去对抗世界。 |
|
作为六十年代的公路片,这部电影很好的吸取了嬉皮精神,涉猎范围广阔,自由民主腔调浓重。这部影片的横空出世,宣告了社会主人翁精神的存在,以一种超强叛逆心理挑战着垮掉一代青年人的靡遑。丹尼斯·霍珀运用的另类换场剪辑,亦可看做是反叛传统的一次创新。机车骑士,西部之旅,也是缅怀美国精神之旅 |
|
新好莱坞电影的奠基作品之一,通过反类型的叙事内核,将文化颠覆性推向顶峰;作为一部“公路片”,影响了后来众多同类型同题材电影的创作。主人公自身的反传统性格伴随着插入的流行摇滚乐,构成了影片典型的嬉皮士风格;有主线但无情节的叙事配合着前半段转场前对两个场景的快剪和对戈达尔跳切手法的延续,《逍遥骑士》“以另一种类型杂糅的方式革新了西部片”。在影片中,西部牛仔的骏马变成了哈雷摩托,“骑士依然存在,但不再是横行西部的美国独行侠,而是迷茫的青年流浪者”。在汉森被打死的晚上,比利和怀特讨论有关自由的内容,正是影片的核心所在。当代表传统的保守观念与代表新兴的自由反叛观念相碰撞,格格不入的自由主义者最终“只能通过死亡来证明其自由的价值” |
|
这两位并不太逍遥的骑士,大部分时间在演绎一部像被过分高估的平庸公路片,直到尼克尔森讲出那句经典台词和戛然而止的震惊结局…… 上路的原因要么为了逃避要么为了寻找,但那些东西也许根本就从来没有存在过,有些时候,确实会让你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不会好起来的。 |
|
7/10。整部电影的角色被一系列主流力量所杀:汽车旅馆拒绝收留他们,以莫须有的无证游行罪名蹲监,群氓棒杀律师,被看不顺眼的司机开着玩笑击毙。比起新好莱坞《雌雄大盗》之类反英雄的公路片,没有特定的寻找对象和身后追兵产生足够强的戏剧张力,频闪剪辑、外景拍摄的情节结构过于零散又无诗意气息。 @2015-08-18 02:12:46 |
|
what's the point of on the road? weeds and friends? no, freedom. btw dennis hopper looked like james franco, but way cuter. |
|
蓝光重刷。勉强及格。把本片当做MV来看的话还是挺满足的,曲风多样(甚至还有嘻哈),配合方达跟霍珀不羁而劲朗的妆造,缀连公路上的各色风景(他们爬山那段剪影美得很),让我埋怨自己不能指出本片的每首歌、每个品牌和每个地点——否则就是一篇60年代嬉皮文化的icon合集。时至今日,本片依然鲜活的彰显着特定年代的精神符号,煽动性充足。剧情就没那么重要了,前半部是嬉皮士的奥德赛,后半段是边缘人的断魂路。用旋转镜头拍围成一圈的波希米亚人(这帮人可是靠捡死马果腹的狠人),后面墓地里的毒品迷幻曲,技法上的张扬洒脱也跟其它元素糅合的挺好。两位男主非常突兀的意外身亡,倒像是某种外部压力下的急就章,多少流露出无奈,给予观者的疲软的感受 |
|
虽然没怎么在豆瓣给一些感兴趣的 (真人) 电影标记想看,但这部《逍遥骑士》的豆瓣电影条目页面去年就被我添加至浏览器的收藏夹里以便提醒自己日后找来观影,结果拖到今年才终于在一直没有剧透地情况下看了正片:这开头让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电影了,这结尾也是出乎我的预料。P.S.:下午观看的2000年《美国精神病人》有台词情节涉及同性恋,而晚上观看的1969年《逍遥骑士》则有台词提到男男亲吻。 |